在論辯過程中,王安石并非一味空談,而是援引典故,通過類推方式來證明“變法”的必要性,以及自己實施“變法”可能會遭到的責難?!氨P庚之遷,胥怨者民也,……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商朝中后期,盤庚為了整個國家的發(fā)展,將都城搬遷至殷地。在整個計劃實施之前,就遭到了貴族階級的一致反對。因為一旦遷都,貴族們將會失去他們所擁有的一切,再也無法享受富貴生活。為此,部分貴族甚至煽動平民鬧事,以反對盤庚的決定。但盤庚力排眾議,堅持將都城遷至殷地,既打壓了貴族勢力,又極大地提升了自己的威望。盤庚身為一國之君,在行事之際都要受到如此多的阻撓,而自己只是一介臣子,與當年的盤庚相比,自己所面臨的困難只多不少。王安石以盤庚遷都為例,來比喻說明自己改革變法的困難。
據(jù)記載,王安石從主持變法開始,便受到士大夫們的諸多指責和謾罵。對于士大夫們的發(fā)難,他心知肚明,卻不為所動,顯示出剛強的一面,無視天下“物議”,始終堅定不移地推行新法,展現(xiàn)出身為政治家的鐵腕與果決。王安石希望通過變法富國強兵,也深知變法可能帶來的一系列麻煩,但是他并沒有因此退卻,而是以一己之力面對各方詰難。這樣的氣度和胸襟,是歷代文人難以企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