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陽復齋文集》是研究中國近代“西學東漸”背景下中國教育思想轉(zhuǎn)變和“用合聲字拼合國語,以收統(tǒng)一之效”的英文切音的拼音改革法的重要著作。全書強調(diào)“經(jīng)世致用”的治國思想,以“國學立德”為根本,注重“教育實用之效”,直接反映了當時中國民族困頓、教育后滯的境況。通過對江謙《陽復齋文集》的討論,得以窺探清末社會文學家、教育家、實業(yè)家的救國思想,對于繼承“經(jīng)世致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以及務實革新的工作精神有著重要意義。
【關(guān)鍵詞】《陽復齋文集》;經(jīng)世致用;救亡圖存
【中圖分類號】K25?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19-006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9.020
“經(jīng)世致用”思想,是明清之際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提出的“學問”,以求助益國家的發(fā)展和穩(wěn)定。中國的學術(shù)中心從先秦諸子百家,到西漢儒術(shù)獨尊、魏晉玄學興盛、隋唐佛道儒三教合一、宋明理學,然明清以降,中國的學術(shù)幾乎喪失了創(chuàng)新之能,知識分子轉(zhuǎn)向古籍的校點、注釋,而對國家的發(fā)展幾無助力。晚清政府在鴉片戰(zhàn)爭后逐漸喪失對國家的控制,眾多有識之士開始了各種轟轟烈烈的救亡圖存運動。魏源在《海國圖志》中說道:“師夷長技以制夷?!痹诖似陂g“經(jīng)世致用”思想達到了高潮,逐漸影響到中國的各行各業(yè)。江謙受到其師張謇的影響,跟隨其參與了各項救國行動。《陽復齋文集》作為收錄中國近代教育家、語言學家江謙著作的文輯,包含了江謙的教育革新之法、民俗改革之法以及教育應服務于時局、救民族于危亡的愛國主義思想。“經(jīng)世致用”的救國思想,貫穿于江謙的《陽復齋文集》中,也代表了他一生努力的方向。
一、江謙“經(jīng)世致用”思想的形成
江謙(1876—1942),字易園,號陽復,道號陽復子,徽州婺源江灣村(今江西婺源江灣)人,江謙少年穎悟,畢業(yè)于崇明瀛洲書院,與清末民初的實業(yè)家張謇交好,其作品被女婿游有維編為《陽復齋文集》,流行于世。張謇在《嗇翁自訂年譜》曾說:“得士婺源江謙?!笔軓堝姥?,先后就職于通州民立師范學校、南京高等師范學校第一任校長,并且同時擔任江蘇省教育司長,后擔任安徽教育會會長。在“西學東漸”這一波瀾壯闊的社會背景下,新式教育如潮涌般勢不可擋地涌入中華大地,致使傳統(tǒng)的國學教育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嚴重沖擊。面對國家危亡與民族文化傳承的雙重挑戰(zhàn),江謙在教育方面開始大刀闊斧的改革。
(一)“西學東漸”的社會背景
“西學”的概念,是相對于中國本土的儒學而言的,為其溯源,可以追溯到明朝時期傳教士來華,他們的到來不僅帶來了基督教思想,而且?guī)砹藢χ袊绊懼辽畹淖匀豢茖W和政治思想。鴉片戰(zhàn)爭發(fā)動后,清政府見識到了西方的船堅炮利,為了引進西方的先進知識,清政府于1862年建立了京師同文館,專門培養(yǎng)翻譯人才,為新式人才的培養(yǎng)邁出了第一步。中日甲午戰(zhàn)爭后,日本資本的涌入,使得中國大量學子開啟了留日學習之旅,江謙在這次浪潮中也接受了新式教育的洗禮,其在1892年應童子試,又蔭補“博士弟子員”,中秀才。1899年,時年24歲的江謙入上海南洋公學師范班,師院班對學生質(zhì)量要求甚高,“錄取的考生中有幾個舉人,而其余的則幾乎全是秀才”,其家族鼎力支持江謙的留日計劃,江謙叔祖父江鶴齡就預備啟用宗族內(nèi)的“家族學習基金”“以三省堂公費,助謙留學” ①。江謙在上海南洋公學師范班學習期間,各項考試均為第一,雖然后面因為身體原因無緣親至日本,但這一年半以來的西方文化熏陶,使得江謙由原本的士紳階層轉(zhuǎn)化為“新士紳”,是其未來幾十年的教育生涯中,既能堅定“中學為體”堅持國學為根本,也能兼容并蓄,辯證看待西方學說,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真正做到“西學為用”,從而達到“經(jīng)世致用”救國目標的重要原因。
(二)“經(jīng)世致用”思想的家學淵源
江謙出生于徽州婺源江灣村,是清代樸學的創(chuàng)始人江永的后代。明清之際思想家顧炎武提出:“凡文之不關(guān)六經(jīng)之旨,當世之務者一切不為”,江永對此奉為圭臬,體現(xiàn)在其樸學研究上,要求治學之道“博”“精”“新”,即博古通今、精深研理、有所創(chuàng)新,尤其切忌“固守前人之見”而止步不前。作為其后人的江謙受到江永“經(jīng)世致用”思想的影響,對民國時期的教育改革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江謙極力推崇孔孟之學的“仁”,他認為人之一生不光要做到孔子所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還要做到“見于事效” ②,要看其所做之事是否對社會的發(fā)展有所助益。面對時局的演變,他提出要吸收歷史發(fā)展的教訓,總結(jié)經(jīng)驗,改革枯朽破敗的清廷“一念之獨,不可不慎也” ③。
1896年,21歲的江謙赴金陵文正書院讀書,跟隨其師張謇研究學習國際公法,吸收外來知識,為后期的教育改革奠下基礎。期間,張謇贈予其《朱子全書》??滴踉Q贊朱熹理學:“惟宋之朱子注明經(jīng)史,皆明確有據(jù),而得中正之理……則孔孟之后可謂有益于斯文,厥功偉矣?!?④但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君主專制的沒落,程朱理學的負面影響越來越大,至江永創(chuàng)立樸學,或稱漢學,研究漢代古籍書典,朱子之學中的精髓遭遇忽視,江謙從《朱子全書》中受益匪淺,體悟“窮天理,明人倫,講圣言,通事故”的“格物致知”理念,以及“儒之大者,大要以窮理為先。蓋凡一物有一理,須先明此,然后心之所發(fā),輕重長短,各有準則” ⑤的心性論。在江謙的成長過程中,儒家“仁”的思想與程朱理學“格物致知”的理念,不僅內(nèi)化成為其一生所堅持的道德品性,更外化其為國救民,奉獻一生,銳意教育改革的行事目標。
(三)張謇“實業(yè)救國”思想的熏陶
張謇(1853—1926),字季直,號嗇庵,江蘇南通人,清末民初著名實業(yè)家、政治家、教育家。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狀元,后奉張之洞之命創(chuàng)辦大生紗廠,成立通州師范學校,建立通海墾牧公司、廣生油廠、復新面粉廠、資生冶廠等民辦工廠。張謇終其一生堅持“實業(yè)救國”之理念,呼吁“棉鐵主義”,用以對抗設立在中國的外國資本,拯救中國的民生。江謙13歲時,張謇在鄉(xiāng)試中一舉得中“南元”,其父親江邦濟對此贊嘆,并仰慕不已,對江謙夸贊張謇道:“國家之元氣也,襟其闊大?!?⑥1893年,江謙先就讀于婺源古紫陽書院,于當年參加鄉(xiāng)試落第后,赴上海崇明祖業(yè)廟鎮(zhèn)元和店修養(yǎng),后拜崇明瀛洲書院山長張謇為師,張謇在其作品《嗇翁自訂年譜》中記有:“崇明知縣 延長其瀛洲書院,得士婺源江謙。” ⑦他們二人相互扶持,張謇創(chuàng)辦中國第一所獨立設置的師范學?!ㄖ菝窳煼秾W校,江謙受到其師“圖存救亡,舍教育無由” ⑧理念的影響,全程參與并主持這座學校的創(chuàng)校工作,在這任職的26年,他完善了自己關(guān)于教育改革的想法,逐篇成冊,為中國教育的改革培養(yǎng)了一批新式人才,使得通州民立師范“樹各省先聲,規(guī)模宏遠,成績昭著”。
1910年,張謇北上參加資政院第一次議會,江謙隨行,并在議會上提出全國范圍內(nèi)推廣國語改革,提交了《審查“采用音標試辦國語教育案”報告資政院書》,還提出固國殖邊議案等。張謇與江謙在事業(yè)上相互扶持,在生活上互相關(guān)心,因江謙身體病弱,張謇時時勸導其勿要多思、多慮,對其關(guān)愛有加。江謙用一生的時間,追隨其師張謇救亡圖存、實業(yè)救國,也取得了在語言學、教育學上的卓越成就,終成一代教育之先鋒。
二、江謙“經(jīng)世致用”思想的體現(xiàn)
江謙踐行的“經(jīng)世致用”思想受到時局動蕩的影響,面對國家凋零、山河破碎的困境,他尋找到了自己戰(zhàn)爭的陣地——教育和思想。他將自己的知識灌輸?shù)綄W堂教育上,把自己對民生改革、墾牧山林的辦法落實在婺源山村處。
(一)追求教育的“實用之效”
清末民初,為了盡快讓更多的民眾接受教育,了解政府政策。當時的語言學家紛紛提出改革方案,1892年,為了國家能夠快速富強,盧戇章受日本“言文一致”運動的影響,撰寫《一目了然初階》:“竊謂國之富強,基于格致;格致之興,基于男婦老幼皆好學識理。其……將此光陰專攻于算學、格致、化學,以及種種之實學,何患國不富強也哉!” ⑨他主張學習歐洲及日本用字法,用拼音拼寫文字,而中國字是當時世上最難之字,常用字不過五千,中國之富強,需采用切音字。他們救國心切,卻將切音字的發(fā)展想得過于樂觀,忽略了中國地域廣袤,各地方言有所差異的情況,后裘廷梁發(fā)表《論白話為維新之本》:“文字之始,白話而已矣”認為“白話行而后實學興” ⑩。
江謙改革啟蒙教學之法,降低學術(shù)門檻,推行小學教育改良“初等小學前三年,非主用合聲簡字國語,則教育斷無普及之望” ?,江謙提出的“合聲簡字”之法,即引進英文字母,為白話文注音,這種方法結(jié)合了切音法和白話文的優(yōu)勢,大大降低了識讀漢字的難度,用此法可做到“兼旬誦而熟之”“不過三月應之于用而左右裕如;不過一年過此以往,讀簡字書,閱簡字報,作簡字訊,蓋無之乎而不能矣” ?。江謙認為普及“合聲簡字”并不僅僅是為了認字讀書,而是為了使新聞易讀、人人可為學士,從而開啟民智,培養(yǎng)我泱泱華夏之大才,以振中華之文明。
在學科設置方面,江謙主張“實業(yè)為應用”,因此,在江謙創(chuàng)辦的通州民立師范學校與南京高等師范學校的課程設置、教學教法上,力求培養(yǎng)學子的經(jīng)世致用之能。隨著恩師張謇地方自治的進程加快和地區(qū)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出現(xiàn)了大量土木水利、農(nóng)業(yè)墾殖職位空缺的情況,江謙決定改變現(xiàn)有的教育計劃,設立測繪、農(nóng)科、工科、蠶科四項???,先培養(yǎng)出一批能夠走馬上任的實用人才,這個決定為張謇的實業(yè)救國、地方自治的道路填補了大量的人才,江謙“經(jīng)世致用”思想盡數(shù)體現(xiàn)在通州民立師范學?!皩崢I(yè)教育”的學科改革,這種根據(jù)建設需求果斷調(diào)整培養(yǎng)計劃的魄力,亦成為江謙銳意改革的表現(xiàn)。
(二)修正民俗陋習,力促社會改革
江謙除了主張教育上的“經(jīng)世致用”,于日常生活上,更是主張清肅封建禮教,鏟除階級剝削,為百姓謀求生路,為天下求得太平。
1.改良婚禮舊俗,移風易俗
江謙極力推崇儒學,立志培養(yǎng)出德智體“三育并舉”的真善美之人才,然江謙“經(jīng)世致用”思想不僅僅停留在教育方面,社會民俗的改良亦是江謙肅清社會風氣的一步。江謙在《議改良婚禮為建國興家最先之善法》中提道:“薄俗結(jié)婚,動輒殺生,以兇為吉,則達乎仁。動輒靡費,至于鬻產(chǎn),則達乎儉。動輒爭財,至于失和,則達乎禮?;驁?zhí)古儀,或隨陋俗,或效歐化,皆為非宜?!??夫婦之間的禮儀是“禮”的開始,《中庸》有言:“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苯t認為圣人之言不可轉(zhuǎn)移,但是婚禮的風俗可以改變,《論語》記有“與其奢侈,不如節(jié)儉”,從先秦到清季,婚禮的習俗逐漸轉(zhuǎn)向奢侈、靡麗,不利于社會的良好回轉(zhuǎn)。江謙感嘆婚禮動輒殺生,以兇為吉,這種行為違背了“仁愛”;動輒奢侈,則遠離了節(jié)儉;而動輒爭搶家產(chǎn)以致家庭失和,這違背了禮儀,有些行為也許執(zhí)著于封建禮教的儀式,效仿早應消除的陋俗,或者是全盤接受西方的婚禮理念,以上種種都是不合時宜的。江謙學貫中西,立志在中西合流的浪潮中,找尋到最適合國家的治國方略,于是他根據(jù)西方婚禮的優(yōu)點,完善傳統(tǒng)婚禮習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制定出婚禮的良好法則,使禮俗融洽,貧富皆宜。江謙提出三個要點:第一是崇尚慈愛,“婿當親至女家迎之”,體現(xiàn)了男方父母對女方的慈愛,兩家結(jié)婚后要勸導對方多行善事;第二是崇尚節(jié)儉,“婿及女食用蔬素不過十品”,江謙對婚禮儀仗菜品提出限額,體現(xiàn)了其尚儉的品性追求;第三是崇尚禮儀,婚禮過程要遵循“禮”的內(nèi)核。江謙還提出了移風易俗之法,他提出“今婚事用樂非古禮也;若聽唱戲曲尤為非宜,至于薄俗”,吸取西方禮俗的先進之處,為其易俗,皆是江謙利用自己的學識,為國家風氣的改革做出了貢獻,是其“經(jīng)世致用”思想的具體表現(xiàn)。
2.開放山場,藏富于民
江謙出生于婺源江灣,此處山林蔚嬈,但由于古代交通不便,森林種植資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他在《開放山場廣興墾植議》中曾言:“婺源皆山村也,村之四面山場廣闊而森林種植之利不興者,何也?居斯土者,商多之族,遠出經(jīng)營,不能自力,墾辟農(nóng)多之,族或以地非己有,動輒得咎不敢妄墾,以是濯濯童山,遍于全縣?!??當?shù)匕傩粘幸u舊制,多以經(jīng)商為主,但由于常年在外經(jīng)商,無法親自對家鄉(xiāng)的山林進行墾植。而地主擔心擅自開墾會招致咎責,即便他們擁有土地,亦不敢輕易嘗試,因此,全縣的山場資源被浪費。江謙對此種境況提出解決之法,“非山主與鄰近客農(nóng)訂章合辦,則事不能成,訂章之事二,一均利,二除害”,種植及均利方面也提出設想,“斜坡峻坂,種衫竹檉桕等永久之利,山主得三四,客農(nóng)得六七。平坦之處,種雜糧桐子等物,利歸客農(nóng),若平地寬廣,利入多者,得議薄租”,如此客農(nóng)就會愿意承租并盡力開辟,山主則無需投資勞力,可以坐享其成。除害方面“無論山主客農(nóng)均利之物,或私采或侵害,均照值加倍議罰。他人燒山侵損者,亦照值加倍議罰”。通過這樣的合作方式,可以促進當?shù)剞r(nóng)業(yè)的發(fā)展和資源的充分利用,亦能夠為農(nóng)戶增加收入。
三、結(jié)語
江謙出身于耕讀世家,從小接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青年時期學習西方文化,后結(jié)識亦師亦友的實業(yè)家張謇,自此跟隨恩師腳步,立足于中華文化之根,興辦新式教育,培養(yǎng)大量工科人才。除程朱理學中的“格物致知”與西方實用主義對其影響至深外,“經(jīng)世致用”“救亡圖存”的思想,也深深鐫刻在江謙的血液中,他努力構(gòu)建出適合中國教育發(fā)展之路,為民生及百姓的生存提出改革之法。他曾出任江蘇省教育司長,創(chuàng)辦通州民立師范學校和南京高等師范學校等,致力于新式教育,奠定了中國實學之基,實為改革之先鋒。
注釋:
①⑥江謙:《夢游記恩師》,上海道德書局1942年版,第5頁,第4頁。
②③江易園:《人所不見之教育》,載唐大圓編《東方文化》1927年第2卷第3期,第2頁。
④《婺源縣志》卷64,《清康熙壬辰年升祀朱子奏儀》,清光緒九年刻本。
⑤朱熹:《答張欽夫》,《文集》(卷三十),《朱子全書》(第二十一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314頁。
⑦李明勛、尤世偉:《張謇全集》(第八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版,第1008頁。
⑧張謇:《東游日記》,載張孝若《張季子九錄:專錄》(卷四),上海書店出版社1931年版,第33頁。
⑨盧戇章:《中國第一快切音新字》,載倪海曙《清末文字改革文集》,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年版,第73-74頁。
⑩裘廷梁:《論白話為維新之本》,載張枬、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三聯(lián)書店1960年版,第42頁。
??江謙:《小學教育改良芻議》,《吉林教育官報》1911年第73期,第220頁。
?江謙:《議改良婚禮為建國興家最先之善法》,載《陽復齋文集》,上海佛學書局1933年版,第121-124頁。
?江謙:《開放山場廣興墾植議》,載《陽復齋文集》,上海佛學書局1933年版,第125頁。
參考文獻:
[1]張守濤.郭秉文:中國現(xiàn)代大學之父[J].同舟共進,2022,(04):27-31.
[2]趙娟.江謙研究[D].揚州大學,2021.
[3]許露,周鈺瑜.江謙隱性教育觀及其當代反思[J].巢湖學院學報,2021,23(02):141-147.
[4]崔榮華.張謇與江謙的師生情緣[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6):124-129.
作者簡介:
時文青,女,漢族,安徽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