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潛
人生的快樂有一大半要建筑在人與人的關(guān)系上面。只要人與人的關(guān)系調(diào)處得好,生活沒有不快樂的。許多人感覺生活苦惱,原因大半在沒有把人與人的關(guān)系調(diào)處適宜。
誰都知道,有真正的好朋友是人生一件樂事。人是社會的動物,生來就有同情心,生來也就需要同情心。讀一篇好詩文,看一片好風(fēng)景,沒有一個人在身旁可以告訴他說:“這真好呀!”心里就覺得美中有不足。遇到一件大喜事,沒有人和你同喜,你的歡喜就要減少七八分;遇到一件大災(zāi)難,沒有人和你同悲,你的悲痛就增加七八分;孤零零的一個人不能唱歌,不能說笑話,不能打球,不能跳舞,不能鬧架拌嘴,總之,什么開心的事也不能做。
世界最酷毒的刑罰要算幽禁和充軍,逼得你和你所常接近的人們分開,讓你嘗無親無友那種孤寂的風(fēng)味。人必須接近人,你如果不信,請你閉關(guān)獨居十天半個月,再走到十字街頭在人叢中擠一擠,你心里會感到說不出來的快慰,仿佛過了一次大癮,雖然街上那些行人在平時沒有一個讓你瞧得上眼。
誰也都知道,朋友對于性格形成的影響非常重大。
一個人的好壞,朋友熏染的力量要居大半。既看重一個人把他當(dāng)作真心朋友,他就變成一種受崇拜的英雄,他的一言一笑、一舉一動都在有意無意之間變成自己的模范,他的性格就逐漸有幾分變成自己的性格。同時,他也變成自己的裁判者,自己的一言一笑、一舉一動,都要顧到他的贊許或非難。一個人可以蔑視一切人的毀譽(yù),卻不能不求見諒于知己。
每個人身旁有一個“圈子”,這圈子就是他所常親近的人圍成的,他跳來跳去,常跳不出這圈子。在某一種圈子就成為某一種人。圣賢有道,盜亦有。隔著圈子相視,堯可非桀,桀亦可非堯。究竟誰是誰非,責(zé)任往往不在個人而在他所在的圈子。古人說:“與善人交,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惡人交,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本寐勚?,香可以變成尋常,臭也可以變成尋常,習(xí)而安之,就不覺其為香為臭。一個人應(yīng)該謹(jǐn)慎擇友,擇他所在的圈子,道理就在此。
古人常拿“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來譬喻朋友的交互影響。這譬喻實在是很恰當(dāng)。玉石有瑕疵棱角,用一種器具來切磋琢磨,它才能圓融光潤,才能“成器”。人的性格也難免有瑕疵棱角,如私心、成見、驕矜、暴躁、愚昧、頑惡,要多受切磋琢磨,才能洗刷凈盡,達(dá)到玉潤珠圓的境界。朋友便是切磋琢磨的利器,與自己愈不同,摩擦愈多,切磋琢磨的影響也就愈大。這影響在思想方面最容易見出。
一個人多和異己的朋友討論,會逐漸發(fā)現(xiàn)自己的學(xué)說的不圓滿處,對方的學(xué)說有可取處,逼得自己不得不作進(jìn)一層的思考,這樣自己的學(xué)問才能鞭辟入里。在與朋友互相切磋中,一方面被“磨”,一方面也在受滋養(yǎng)。一個人被“磨”的方面愈多,吸收外來的滋養(yǎng)也就愈豐富。
孔子嘗勸人“無友不如己者”,這話使我很彷徨不安。你不如我,我不和你做朋友,要我和你做朋友,就要你勝似我,這樣我才能得益。但是這算盤我會打,你也就會打,如果你也這么說,你我之間不就沒有做朋友的可能嗎?
柏拉圖寫過一篇談友誼的對話,另有一番奇妙議論。依他看,善人無須有朋友,惡人不能有朋友,善惡混雜的人才或許需要善人為友來消除他的惡,惡去了,對友的需要也就隨之消滅。這話顯然與孔子的話有些抵牾。誰是誰非,我至今不能斷定,但是我因此想到朋友之中,與人比較是一個重要問題,而這問題又與善惡問題密切相關(guān)。
我從前研究美學(xué)上的欣賞與創(chuàng)造問題,得到一個和常識不相同的結(jié)論,就是:欣賞與創(chuàng)造根本難分,每人所欣賞的世界就是每人所創(chuàng)造的世界,就是他自己的情趣和性格的返照;你在世界中能“取”多少,就看你在你的性靈中能提出多少“與”它。現(xiàn)在我思索這比較實際的交友問題,覺得它與欣賞藝術(shù)自然的道理頗可暗合默契。
你自己是什么樣的人,就會得到什么樣的朋友。人類心靈常交感回流。你拿一分真心待人,人也就會拿一分真心待你,你所“取”如何,就看你所“與”如何?!皭廴苏呷撕銗壑?,敬人者人恒敬之”。人不愛你敬你,就顯得你自己虧缺,你不必責(zé)人,先須反求諸己。
朋友往往是測量自己的一種最精確的尺度,你自己如果不是一個好朋友,就決不能希望得到一個好朋友。要是好朋友,自己須先是一個好人。說來說去,“同聲相應(yīng),同氣相求”那句老話還是真的,何以交友的道理在此,如何交友的方法也在此。交友和一般行為一樣,我們應(yīng)該常牢記在心的是“責(zé)己宜嚴(yán),責(zé)人宜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