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興縣實驗小學 胡建軍
定興縣實驗小學位于河北省定興縣縣城,1923 年,在古文廟的基礎(chǔ)上建立。至今,巍峨的大成殿依然屹立在校園正中。
定興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屬于燕國,燕下都的遺址在今天易縣和定興縣的交界處。在古范陽文化中,出現(xiàn)了秦漢時期縱橫家蒯通,東漢詩人酈炎和東晉著名將領(lǐng)祖逖。元代著名雜劇作家王實甫祖籍也是定興。最值得一提的是定興縣的鹿氏家族,幾百年人才輩出,最著名的是明末的鹿善繼和清末軍機大臣鹿傳霖。
我們在歷史中尋求文化的脈絡(luò),尋求實驗小學扎根的文化土壤。定興前有“范陽盧氏”,后有鹿氏,這兩個家族都是以儒學傳承的大家族,他們的文化傳承反映了定興歷史的變遷。隨著封建社會的結(jié)束,這種私學傳承為公學所代替。1922 年11 月,中華民國北洋政府以大總統(tǒng)令頒布“壬戌學制”,又稱“六三三學制”。定興縣實驗小學建校就在這個時期。學校教室和校舍利用的是古文廟建筑,第一任老師出自鹿氏家族。
文廟是歷代官員祭孔的地方,也是舊時儒學所在地。據(jù)明萬歷《保定府志》及清代《定興縣志》記載:定興文廟草創(chuàng)于金大定年間。元明時期或毀于兵或毀于水患,幾經(jīng)完善。至清光緒年間,鹿傳霖又重修。
民國期間,文廟尚有東西配殿和南配殿,正門在大成殿東山墻北。在大成殿前,臺階兩邊的條石一直都是學生最喜歡玩耍的地方。殿前有一個小操場,學校每年春秋季都在這里舉行祭孔大典。文廟建筑群現(xiàn)僅存主體建筑大成殿。2008 年10 月,文廟被河北省政府確定為河北省重點文物單位。
1923 年建校時,學校最初名為國民小學,只有一個復(fù)式教學班。1929 年,女子小學遷至此地,有1—4 年級,學生140 人。女子小學建立于1912 年冬,由勸學所在當時提倡女子教育的形勢下督導(dǎo)建立的,比實驗小學建校還早11 年,為實驗小學的一個支脈。
1941 年,學校改名為文廟小學,有12 個教學班,教員20 名。文廟小學是縣城唯一的完全小學,設(shè)6 個年級,共400 多名學生。大部分學生是本縣城內(nèi)及關(guān)廂居住的走讀生,少部分來自農(nóng)村或鄰縣。學校管理很嚴,學生外出要請假登記,回來還要銷假。學費宿費免交,學生吃飯要從家里每月背送二斗小米,住校學生一日三餐吃小米粥、飯、咸菜或白菜湯。宿舍睡通鋪,一條炕擠臥十二三個人,一個冬天不生爐火。晚上上自習4個人共用一盞小油燈,當時既沒電燈也沒有煤油,只點棉籽油,豆大點兒亮光。6 年畢業(yè)后,大部分學生即輟學尋業(yè),只有少量有條件的考入縣立初中。
歷經(jīng)滄桑,洗盡鉛華。至今800 多年的文廟依然佇立在實驗小學的校園里,見證著新時期學校在吸收孔子文化精髓的基礎(chǔ)上遵循“禮行天下,雅正人生”的校訓(xùn),砥礪前行,踔厲奮發(fā),培養(yǎng)雅正少年,塑造儒雅教師,打造高雅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