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雨婷
木心先生曾言:“生活的最佳狀態(tài)是冷冷清清的風風火火?!备哂纻ニ脑娢募度珈F起時》恰是這種生活狀態(tài)的抒寫。這本盈盈一握的詩文集包括“甲輯 風光”“甲輯世間”“乙輯 少年”三部分,收錄的篇什均為作者在脫貧攻堅、鄉(xiāng)村振興一線的見聞、經(jīng)歷和體驗。
《中國鄉(xiāng)村振興》雜志社社長助理、記者部主任高永偉是一位用腳步丈量的行者、用心靈寫作的文人,其筆觸聚焦雪山、戈壁、高原、草甸、森林、濕地等自然風光,以及建筑、美食、特產(chǎn)等人文風物,壯美的自然和質(zhì)樸的生活在字里行間鋪陳開來——在時間中奔跑,在空間中停駐;在土地上生活,在云端里寫作——每一篇詩文都是一個漂流瓶,裝著作者的見、聞、感、得,從海那邊漂來。
之所以說這本詩文集“是冷冷清清的風風火火”,大概有兩種原因。
其一,清冷感來自作者走訪的人跡罕至的高原、草甸和鄉(xiāng)野,也來自其對世間百態(tài)的旁觀與悲憫。在《阿里地區(qū)》中,車隊在幾無人煙的道路上飛馳,作者因缺氧嘔吐,但在“屋脊中的屋脊”見到壯碩的野驢和高寒灌叢時不禁心生感動,一句“極其不容易的”是對大自然的敬畏和生命的禮贊。在《青海六日》中,黑得如墨的牦牛隨意吃草,刷刷的咀嚼聲融入冷寂撲面的雨中,作者撐傘走過青草洼,遠觀滿眼的蒼翠和肥碩的地鼠,安安靜靜地,生怕發(fā)出一點兒聲音打擾了高原的寧靜。在《鄉(xiāng)間日出》中,清晨的村莊還未蘇醒,作者在冷風中踱步,用緘默的方式跟土地和日出交流,“我知道有你,你是希望”,仿佛聽懂了這無聲的告白。
作者善于洞察生活中的細枝末節(jié),總能在輕描淡寫中揭示大城市喧囂背后人際關(guān)系的疏離、無處安放的身心和無法言說的寂寞,跟在生活的泥沼中掙扎的人產(chǎn)生情感共鳴。比如,《現(xiàn)代俠客》《地鐵貓步》展現(xiàn)的就是在地鐵這個閉塞的空間內(nèi)的眾生百態(tài),有人昏昏欲睡,有人違規(guī)派發(fā)小廣告,還有人把公共交通工具當T臺。《距離》(其一)中那位靠著欄桿抽泣的路人,回應(yīng)了那句“成年人的崩潰往往只在一瞬間”。《不冷》這篇短文看似波瀾不驚,實則跌宕起伏,講述的是作者在脫貧攻堅一線入戶時的故事。這家主人大冷的天還穿著露腳趾的涼鞋,但為給兒子結(jié)婚辦彩禮貸了款,這婚不到一年還離了,如此荒謬,如此困窘。對此,作者展現(xiàn)出極高的職業(yè)素養(yǎng)——聆聽他的欲言又止,維護他敏感的自尊,思考如何助他脫困。
其二,風風火火來自作者對土地、勞動和生活的熱愛。平平無奇的苞米在作者筆下不僅是提供飽足感的碳水化合物,還成為《神一樣的苞米地》,像一支軍隊,“浩浩蕩蕩包圍村莊”。其實,在東北廣袤的土地上扎根的還有勤勞質(zhì)樸的村民,他們才是美麗鄉(xiāng)村的“保護神”,配得上大自然的饋贈?!妒€地》是一篇靠數(shù)字說話的短文,一對古稀之年的夫妻經(jīng)營著十畝山地:2畝生姜、2畝紅薯、3畝水稻、1畝花生、1畝玉米、1畝草。草是用來養(yǎng)魚的,還養(yǎng)了2頭牛。作者入戶調(diào)研,爬上這家院子已累得氣喘吁吁。令他驚訝的是,夫妻倆還有一項副業(yè)——深加工自家種的紅薯,做成紅薯粉,紅薯渣給塘里的魚加餐?!?畝地,收了5000余斤的紅薯,做500余斤粉。”作者打趣說,自己不敢說累了。從樸素的文字和響當當?shù)臄?shù)字里讀出的是奮斗的踏實、安穩(wěn)的幸福以及對確定性的堅信,堅信好日子都是奮斗出來的。
作者是個既能享受奔波忙碌又熱愛生活的人,善于發(fā)現(xiàn)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作為資深記者,想必熬夜寫作是常態(tài),《酸辣粉》示范了如何在苦中作樂,最能引起熬夜寫作者的共鳴:“昏昏欲睡的時候,來一碗(多用圓口深紙碗)酸辣粉,人就激靈了”“這就是夜宵的魅力——迷惑要鎖屏的大腦”。《一餐飯 在延邊》,馥郁的大醬湯、吱吱冒油的明太魚是主角也是配角,這家在林場附近的小店售賣的不僅是飲食風俗、烹調(diào)技藝,更是黑土地的饋贈,“豆角、土豆、南瓜”“每吃一口都是大地的肥沃”。
一本詩文集或許不能提供具體的解決方案,更不能施展魔法讓讀者心想事成,但品讀《如霧起時》足以獲得寬慰和力量?;蛟S我們腳下是泥潭,正面對無望的停滯不前;或許過往的日子由無數(shù)個失敗組成,應(yīng)戰(zhàn)的勇氣又被每一次希望點燃——但我們要相信,世界遠比我們所知的更遼闊,生活遠比我們想象的更寬廣,收獲遠比我們期待的更豐腴。
作者單位 西南大學(xué)出版社
【編輯:李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