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略論習近平法治思想中的法治觀

2024-06-20 08:55:50張立剛
中共四川省委黨校學報 2024年2期
關鍵詞:習近平法治思想法治

作者簡介:張立剛,山東警察學院習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山東警察學院法律教研部副教授。

摘? 要:習近平法治思想蘊含著洞察深刻、意涵豐富的法治觀,在法治的概念、性質、功能、范圍、作用、目的、外部關系、發(fā)展動力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創(chuàng)新觀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法治既是法律之治又是良法善治和秩序之治、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黨的領導與社會主義法治具有一致性,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法治與德治、民主有機統一,把法治放在“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中,以改革促進法治建設發(fā)展。習近平法治思想中的法治觀是其法治思想的理論內核,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實踐經驗的理性建構,兼顧法治的形式和實質兩方面要求,是研究習近平法治思想脈絡體系的重要抓手。

關鍵詞:習近平法治思想;法治;法治觀

[中圖分類號]? A85;D61;D920.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2097-2210(2024)02-0010-10

法治觀是人們對法治基本問題的立場與觀點,習近平總書記的法治觀是博大精深的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極為重視法治建設,他曾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是很看重依法治國的,講得也比較多?!保?]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進步,這與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法治理論的不斷創(chuàng)新分不開。“法治興則國家興,法治衰則國家亂”[2],可以說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法治建設的形象表達。具體來說,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法治理論的創(chuàng)新是多方面的,在法治的概念、性質、功能、范圍、作用、目的、外部關系、發(fā)展動力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既繼承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法治觀,又超越了西方法治理論的新觀點、新論斷,是對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實踐經驗的理性升華。

一、法治不僅是法律之治,而且是良法善治、秩序之治[3]

對于何為“法治”,存在著形式法治論與實質法治論論爭的“分離的法治概念”[4],習近平總書記則主要從三個方面揭示了法治概念的基本語義,建構了一個整體性的法治概念。

首先,法治是法律之治。“法律是什么?最形象的說法就是準繩。用法律的準繩去衡量、規(guī)范、引導社會生活,這就是法治?!保?]法治表征著一種國家治理、社會治理的狀態(tài),與人類社會實踐息息相關。由此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理解“法律之治”的內涵:其一,法律之治是規(guī)則之治。作為法律的基本組成要素,規(guī)則是治國理政的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用明確的法律規(guī)范來調節(jié)社會生活、維護社會秩序,是古今中外的通用手段?!保?]實現“規(guī)則之治”就意味著執(zhí)政黨依法執(zhí)政,國家機關依法立法、行政、監(jiān)察、司法,公民要自覺守法。其二,法律之治是制度之治,這是法律之治的高級形態(tài)。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制度穩(wěn)則國家穩(wěn)”[7],“制度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穩(wěn)定性、長期性問題”[8],規(guī)則之治要真正產生實效就必須升級為制度之治。我國憲法規(guī)定的社會主義根本制度和政治制度、經濟制度、社會制度、文化制度、生態(tài)文明制度等五大基本制度,以及法律、法規(guī)和黨內法規(guī)規(guī)定的各項重要制度及具體制度是法律之治的根基。其三,法律之治是程序之治,“要守法律、重程序,這是法治的第一位要求”[9]。程序之治是法律之治的關鍵,要把權力關進制度之籠,實現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首先就要把權力關進程序之籠,這是法律之治的本質要求。

其次,法治是良法善治。上述“法律之治”只是從法的形式方面解讀法治的內涵,由于法有良壞之分,對法治內涵的解讀就不能僅停留在法的形式方面,還要深入到法的實質方面、法的價值方面。因此,良法善治構成法治的實質內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是什么法都能治國,不是什么法都能治好國;越是強調法治,越是要提高立法質量”[10],良法才是善治的前提,唯有良法才能促進發(fā)展,達到治理之善。良法善治是“新時代我們黨提出的新型法治模式,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內在要求”[11],蘊含著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法治建設理念和以公正為生命線的法治實踐精神。良法善治還意味著法治是一個充滿價值導向的概念,是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和方式,“法律法規(guī)要樹立鮮明道德導向,弘揚美德義行,立法、執(zhí)法、司法都要體現社會主義道德要求,都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其中,使社會主義法治成為良法善治”[12]。

再次,法治是秩序之治。法治的目標和結果是要達到一種秩序狀態(tài),這是檢驗法治的終極指標。法治要實現的秩序狀態(tài)不僅僅是法律實施所形成的法律秩序,而是一個多面向、多層次、多領域秩序相交融的狀態(tài),包括法治化的市場經濟秩序、社會秩序、民主政治秩序、先進文化秩序、生態(tài)環(huán)境秩序、網絡行為秩序、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等,從而形成秩序之治,“一個現代化的社會,應該既充滿活力又擁有良好秩序,呈現出活力和秩序有機統一”[13]。秩序之治內含著秩序與自由、活力的辯證思維。在有關網絡治理的論述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網絡空間同現實社會一樣,既要提倡自由,也要保持秩序。自由是秩序的目的,秩序是自由的保障。我們既要尊重網民交流思想、表達意愿的權利,也要依法構建良好網絡秩序,這有利于保障廣大網民合法權益”[14],從而勾勒出秩序治構建的基本邏輯。實現秩序之治,這正是法治建設的目標所在。

二、黨的領導與社會主義法治具有一致性

法治具有政治性,這是因為法律經由國家才獲得了其政治形式,“(羅馬法)是我們所知道的以私有制為基礎的法律的最完備形式。但是只要自由民和奴隸之間的對立還存在,就談不上從一般人的平等得出的法律結論”[15]。作為國家政權的一種政治措施,法律從形式上看是國家意志的體現,從實質上看則是站在國家背后的統治階級意志的要求。因此,有什么樣的政治就有什么樣的法治,“法治當中有政治,沒有脫離政治的法治”[16],政治和法治依存共生,沒有脫離政治的法治。不同的政治理論、政治制度、政治邏輯、政治立場、政治模式必然會在各國的部門法體系中反映出來,進而在執(zhí)法、司法、守法、法律監(jiān)督等實踐活動中反映出來,最終對一國法治形態(tài)構成根深蒂固的持久影響。

現代政治與政黨分不開,法治的政治性必然合乎邏輯地延伸到法與政黨的關系中,“黨和法的關系是政治和法治關系的集中反映”[17]。“黨和法的關系是一個根本問題,處理得好,則法治興、黨興、國家興;處理得不好,則法治衰、黨衰、國家衰?!保?8]因此,正確認識和把握黨法關系是堅持和加強黨對全面依法治國領導的核心問題。對此,有些人受西方法治理論的影響,主張法治與政治相分離,有的甚至提出“黨大還是法大”的錯誤問題。習近平總書記立基于各國政治、法治運行實際和我國國情與法治實踐,深刻揭示了政黨與法律之間的相互關系,指出“西方法學家也認為公法只是一種復雜的政治話語形態(tài),公法領域內的爭論只是政治爭論的延伸。每一種法治形態(tài)背后都有一套政治理論,每一種法治模式當中都有一種政治邏輯,每一條法治道路底下都有一種政治立場”[19],“‘黨大還是法大是一個政治陷阱,是一個偽命題;對這個問題,我們不能含糊其辭、語焉不詳,要明確予以回答。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不是對立的,而是統一的。我國法律充分體現了黨和人民意志,我們黨依法辦事,這個關系是相互統一的關系”[20]?!拔覀冋f不存在‘黨大還是法大的問題,是把黨作為一個執(zhí)政整體而言的,是指黨的執(zhí)政地位和領導地位而言的,具體到每個黨政組織、每個領導干部,就必須服從和遵守憲法法律,就不能以黨自居,就不能把黨的領導作為個人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的擋箭牌?!保?1]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黨法關系的論斷從理論自覺和政治自信的高度揭示了黨法關系的基本邏輯,為理論研究和法治實踐正確處理黨法關系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那么,在推進全面依法治國中如何處理好黨法關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法治是一致的,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22]。首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這件大事能不能辦好,最關鍵的是方向是不是正確、政治保證是不是堅強有力,具體講就是要堅持黨的領導”[23],黨的領導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政治方向和組織基礎,必須在法治建設全過程、各領域、各方面貫徹黨的領導,否則法治建設就失去政治保障和政治優(yōu)勢,難以全面推進。其次,社會主義法治建設要求必須堅持黨的領導?,F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1條第2款明確規(guī)定,“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24],只有堅持和加強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才能確保法治建設的社會主義性質,有序推進國家和社會生活制度化、法治化,“我們必須牢記,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之魂,是我們的法治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法治最大的區(qū)別”[25]。再次,“離開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就建不起來”[26]。全面依法治國不是小打小鬧、東修西補,而是廣泛而深刻的治理革命,是系統工程和歷史偉業(yè),要統籌推進、順利完成全面依法治國的全部規(guī)劃,就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最后,“全面依法治國決不是要削弱黨的領導,而是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27]。法治是我們黨執(zhí)政興國、治國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厲行法治有利于推進黨的領導制度化、法治化,有利于改善黨的執(zhí)政方式、完成黨的執(zhí)政使命、鞏固黨的執(zhí)政地位、提高黨的執(zhí)政能力,這是百年黨史總結得來的深刻經驗和教訓。

三、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

把控制政府權力、保障公民權利視為法治的基本功能,雖也是西方國家的現代法治理論的基本主張,但這種主張由于內在的資本控權邏輯,虛化公民權利保障,削弱了法律的社會治理能力而深陷“法治危機”[28]。新中國成立后的歷屆中央領導集體雖都倡導法治,但對法治的地位和功能沒有作出全面、系統論述,也沒有將法治明確地上升到國家治理層面的高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法治功能的創(chuàng)新論述將人們對法治功能的認識向前推進到了更高的層面?!胺ㄖ问侵螄碚幕痉绞健保?9],治國理政須臾離不開法治,法治是治國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這是習近平法治思想中法治觀的第一個核心觀點”[30]。這種論斷來自對人類歷史經驗教訓的深刻總結,“一個現代化國家必然是法治國家”[31]。縱觀世界近現代歷史,凡是重視法治、法治昌明的國家,大都順利實現了現代化,而那些陷入各種“陷阱”、不能順利邁入現代化門檻的國家,也大都法治松弛、法治不彰。

西方現代法治理論認為,法治指向的對象主要是政府,控制國家公權力、建設法治政府是法治的應有之義。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實現經濟發(fā)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tài)良好,都需要秉持法律這個準繩、用好法治這個方式”[32],“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解決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和諧穩(wěn)定、確保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33],法治建設將對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而發(fā)揮固根本、穩(wěn)預期、利長遠的重要作用。因此,法治建設的范圍不能僅局限于政府之治,而是要“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34],建設法治中國。法治建設的范圍就從國家和政府擴大到社會以及執(zhí)政黨,“法”的范圍也不再局限于國家制定和認可的法律,而是擴大到了黨內法規(guī)和社會規(guī)范,“這是對現代法治,特別是對中國現代法治特色的一個全新描述,也是對現代法治,特別是對中國現代法治發(fā)展道路的一個全新設計”[35]。

“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的論斷表明,法治是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不可或缺的工具,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依托,是有效化解社會矛盾、凝聚社會共識的基本途徑,“法治構成了最大的社會公約數”[36],從而為國家強盛、民族發(fā)展找到了治國密碼;同時,也表明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將成為國家、政府、執(zhí)政黨、社會組織及公民行為的最大規(guī)矩和首要遵循,以“人治”為主的治國理念和方式被徹底摒棄,這是中國共產黨對長期執(zhí)政規(guī)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規(guī)律和國家發(fā)展、繁榮、富強規(guī)律認識的進一步升華。

四、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戰(zhàn)略布局

法治的地位和作用問題是法治思想發(fā)展史上所有的經典法治理論無法繞開、必須回答的基本問題。[37]在改革開放初期,由于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經濟工作是當前最大的政治,經濟問題是壓倒一切的政治問題。不只是當前,恐怕今后長期的工作重點都要放在經濟工作上面”[38]。因此,要發(fā)展法治,完善各項法律制度,從制度上保障經濟的穩(wěn)定發(fā)展,法治的地位可概括為經濟發(fā)展的保障手段。1997年,黨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戰(zhàn)略方針,把法治確立為治國基本方略,實現了依法治國與黨的領導的有機結合,解決了如何將堅持黨的領導與改善黨的領導相統一的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上提出“全面依法治國”,2014年12月在江蘇調研時又提出了“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2015年2月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明確了“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定位,2018年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進一步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國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從而確立了法治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戰(zhàn)略地位。

習近平總書記把全面依法治國放在“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中來把握,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對現代化建設規(guī)律的掌握和對法治在其中地位和作用的理性認識上升到新的高度。一方面,隨著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治理現代化,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從四個現代化躍遷到五個現代化,從經濟基礎現代化建設深入到上層建筑現代化建設,現代化建設的內涵不斷豐富飽滿,原有的法治地位方略論的局限性日益凸顯出來。基于當時的主客觀因素,黨的十五大對法治的定位始終未能突破政治范疇,“以黨的十五大報告為例,在報告中,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內容置于政治建設部分”[39],要推進治理現代化,對法治的定位和布局應當立足當前的發(fā)展階段與時俱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一個系統工程,是國家治理領域一場廣泛而深刻的革命”[40],“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一項長期而重大的歷史任務,也必然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和歷史變遷”[41],由此指明了法治對社會歷史變遷和國家治理變革的深遠影響。法治不再局限于政治建設領域,而是要貫徹到“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各個領域中,深刻影響人民群眾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的變遷;法治不僅僅服務、保障、引領、規(guī)范“五位一體”建設事業(yè),而且成為治理現代化的內在要求和本質內容,“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42],“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夯實中國之治的制度根基”[43]。

另一方面,法治戰(zhàn)略地位的定位來自習近平總書記對法治在國際關系中作用的認識和判斷。首先,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法治不僅成為國際社會普遍追求的核心價值,被公認為促進國家發(fā)展和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要標志,而且“法治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內容”[44]。“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huán)境”[45],法治化的環(huán)境聚人聚財最有利于經濟社會發(fā)展,這使得法治成為衡量國家競爭力的通行標準,也成為我國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標志。其次,法治是全球治理的根本方式,同時也是國際斗爭中維護國家利益的基本方式和需要搶占的制高點,“中國走向世界,以負責任大國參與國際事務,必須善于運用法治”[46],“要把法治應對擺在突出位置,用規(guī)則說話,靠規(guī)則行事,維護我國政治安全、經濟安全,維護我國企業(yè)和公民合法權益”[47]。

五、社會主義法治建設要以人民為中心

人民性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鮮明品格,以人民為中心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義和根本內容之一。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區(qū)別于資本主義法治的根本所在”[48],“必須堅持法治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49],“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權益”[50],“要把體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落實到依法治國全過程”[51]。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些論斷全面概括了全面依法治國的基礎、根本目的、核心價值和實施要求,揭示了人民主體地位的法律內涵,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指導理念和實踐指引。首先,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歷史進程的主導力量。社會主義國家是以人民為本體的國家,一切國家權力來自于人民、歸屬于人民,受人民支配,人民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我國的國體和政體都決定了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因此,全面依法治國最大的底氣和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就是人民,以人民為主體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前提和基礎,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體現人民共同意志,始終代表人民根本利益,是社會主義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的本質屬性和優(yōu)勢所在,也是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有效運行、充滿活力的根本所在。其次,以人民為中心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根本目的,要遵循人民至上的執(zhí)政理念,以人民福祉為宗旨,把實現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落實到全面依法治國各領域全過程,貫穿立法、司法、執(zhí)法、守法各環(huán)節(jié),保證人民依法管理國家、經濟、文化和社會事務。再次,以人民為中心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最核心價值所在,也是我國法治價值體系的基石。要維護人民的合法權利,以人民關切為導向,積極回應人民的利益期待,保證人民依法享有權利、履行義務,“切實防止出現人民形式上有權、實際上無權的現象”[52],要不斷加強相應的制度建設,依法激勵和保護人民參與法治建設的能動性,增強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民主化程度。

公平正義是堅持法治人民主體價值的內在要求,公平正義是法治的靈魂和生命,是融貫社會主義法治實踐的另一個核心價值,“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53],“公平正義是我們黨追求的一個非常崇高的價值,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決定了我們必須追求公平正義,保護人民權益、伸張正義”[54]。公平正義的法治價值觀要求全面深化改革要著眼于創(chuàng)造更加公平正義的環(huán)境,“要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作為一面鏡子,審視我們各方面體制機制和政策規(guī)定”[55],改革不符合促進公平正義的問題、環(huán)節(jié)、領域和制度安排,不斷克服各種有違公平正義的現象。要堅持公平正義的法治核心價值,堅守公平正義的法治基本原則,在立法層面要健全法治保障體系,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各項憲法和法律權利,有利于公民實現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guī)則公平;在法律實施層面必須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牢牢把握社會公平正義這一法治價值追求,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項法律制度、每一個執(zhí)法決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56],保障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fā)展權利,真正使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保障成為我國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顯著優(yōu)勢,從而表明我們黨是“真搞法治、搞真法治”[57]。

六、法治與德治、民主有機統一

(一)德法共治

法律和道德的分離曾經促進了西方式法治的進步,但道德的缺失和德治的弱化也使如今的西方社會面臨著各種嚴重的社會問題和深刻的治理危機。以往的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對于法治與德治的關系及德治在國家治理中的作用沒有作出詳細的論述。[58]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相結合”[59]。同樣,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也必須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之樹只有植根我國傳統歷史文化沃土,才能根深葉茂。這是我們在法治與德治關系問題上應當堅持的基本認識論主張。

法治與德治的關系是我國古代歷史上長期論爭的治國方式基本問題,如先秦法家主張“法者,治之端”,強調以法治國,儒家則主張“為政以德”,強調模范政治。漢代以來的歷朝統治者則多秉持禮法并重、禮法合治的治國之策略,形成了德主刑輔、德法相濟等理論認識,發(fā)揮禮與法各自的制度功能,使其相輔相成、互補協作,形成了古代中國特有的禮法融合的國家治理模式。

習近平法治思想積極吸納我國傳統法治文化中道德與法律融合理念,強調二者的辯證統一,以“法安天下,德潤人心”的表達闡述了法治與德治的辯證關系。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60],貫徹德法共治的理念,以此達到良法善治。一方面,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法律的基礎,必須以法律體現道德要求,法律具有國家強制性,是治國理政的硬手段,必須發(fā)揮法律的規(guī)范作用,引領道德風尚,保障道德理念的實現;另一方面,道德是內心的法律,必須以道德滋養(yǎng)法治精神,支撐法治文化,道德是治國理政的軟手段,必須發(fā)揮道德的教化作用,否則法律實施就會缺乏堅實的社會心理基礎??梢哉f,法治是德治之“形”,德治是法治之“基”,二者各有側重點,“治理國家、治理社會必須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視發(fā)揮法律的規(guī)范作用,又重視發(fā)揮道德的教化作用,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61]。德法共治的思想反映了習近平總書記對治國理政規(guī)律的深刻認識和精準把握,揭示了一種新型治國理念,深化、拓展了法治基本原理,豐富、發(fā)展了國家治理現代化理論。

(二)法治與民主有機統一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將“三統一”凝練為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的基本經驗,“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62]。習近平總書記對“三統一”下的法治與民主有機統一關系作出了精辟論述。首先,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深化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民主與社會主義法制是不可分的” [63]思想,闡述了民主與法治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民主與法治是相互依存的,民主是法治的前提,“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64],無民主則無法治;法治是民主的保障,“發(fā)展人民民主必須堅持依法治國”[65],使民主制度法律化,為民主發(fā)展和民主生活提供制度之源,民主才更加成熟。民主與法治又是相互制約的,沒有真正的民主,法律可能成為獨裁專制或西方式的自由專制的工具;沒有法治的民主常常與謊言、非理性、暴力相結合,滑向無政府主義,淪為多數人暴政。其次,法治是評價民主制度、民主權利、民主生活成色的基本標準,“評價一個國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主要看國家領導層能否依法有序更替,全體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yè),人民群眾能否暢通表達利益要求,社會各方面能否有效參與國家政治生活”[66]。再次,法治與民主統一于“以人民為主體”的法治精神與制度實踐,法治的真正意義就在于人民獲得主體地位,立法和法律實施體現人民利益和愿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保證了人民當家作主的主體地位,也保證了人民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中的主體地位”[67]。

七、法治與改革辯證統一

法律需要保持穩(wěn)定性,改革則帶來變動性,沖破法律的束縛,二者似乎是一對矛盾。對此,習近平總書記認為,法治與改革相輔相成、相伴而生,猶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68],要以改革促進法治建設發(fā)展。對于法治如何發(fā)展,以往的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并沒有給出詳細的論述,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法治與改革關系的辯證思考對此給予了明確解答,形成了對法治發(fā)展動力認識的獨特視角,進一步深化和豐富了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

對于法治與改革關系的內容,習近平總書記概括為“在法治下推進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69],“在整個改革過程中,都要高度重視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發(fā)揮法治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加強對相關立法工作的協調,確保在法治的軌道上推進改革”[70]。要高度重視法治對改革的保障作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確保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全面深化改革,而且要更加重視法治對改革的引導、推動作用,“凡屬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據,需要修改法律的可以先修改法律,先立后破,有序進行。有的重要改革舉措,需要得到法律授權的,要按法律程序進行”[71]。但是,強調重大改革于法有據,并不意味著所有的改革都必須于法有據,改革不可避免地要與具有滯后性的法律規(guī)范發(fā)生沖突,如果要求所有的改革都要于法有據,那會窒息人們改革創(chuàng)新的動力和干勁,“法治領域改革有一個特點,就是很多問題都涉及法律規(guī)定。改革要于法有據,但也不能因為現行法律規(guī)定就不敢越雷池一步,那是無法推進改革的,正所謂‘茍利于民不必法古,茍周于事不必循舊。需要推進的改革,將來可以先修改法律規(guī)定再推進”[72]。在四十余年的改開實踐中,很多改革措施并不是事先設計出來、于法有據的,而是人們在實踐中逐漸摸索出來的。因此,對于那些與法律基本精神不相違背的改革活動應當予以寬容,要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識、引領改革方向、規(guī)范和推動改革進程、預防和化解改革風險,以法治確認、鞏固和擴大改革成果。改革與法治建設還要同步推進,“解決法治領域的突出問題,根本途徑在于改革”[73]。通過改革來破除束縛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體制機制障礙,以改革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推動立法高質量發(fā)展,以改革推進法治政府建設,以改革健全司法權力運行機制和制約監(jiān)督機制,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結語

習近平法治思想本身是自成體系的,作為其組成部分的習近平法治觀也有其邏輯脈絡,從不同的維度可對習近平法治觀的內容作出不同的解讀。本文從對法治觀的通常理解出發(fā),按照本體—性質—功能—地位—價值—關系—動力的脈絡對習近平法治觀的內容進行簡要闡述。習近平法治觀不是僵化的理論教條的產物,而是馬克思主義法治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思想結晶,汲取中國古代法家、儒家等先賢的優(yōu)秀法律思想精髓,借鑒國外法治建設的有益成果,總結和升華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經驗和教訓,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緊密結合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發(fā)展階段、發(fā)展需求,運用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和唯物辯證法基本原理,認識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中的重大關系和重大疑難問題,指導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不斷取得重大進步,必將推動全面依法治國歷史偉業(yè)不斷走向勝利。

【參考文獻】

[1][6][9][10][12][22][23][29][31][33][34][40][41][43][45][46][47][48][49][52][53][56][60][61][62][64][65][66][67][68][69][71][72]習近平:《論堅持全面依法治國》,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年版,第222、19、141、20、166、92、91、84、130、85、19、102、173、272、254、225、256—257、107、107、82、98、229、109、109、92、71、72、79、107、39、38、35、117—118頁。

[2][5][16][17][18][19][21][25][26][32][51][54][70]《習近平關于全面依法治國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年版,第8、8—9、34、34、33、34、37、35、35、9、29、38、46頁。

[3][11][57]張文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論體系》,《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21年第1期。

[4]周永坤:《法治概念的歷史性詮釋與整體性建構——兼評“分離的法治概念”》,《甘肅社會科學》,2020年第6期。

[7][8][13][50]《習近平著作選讀》第2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522、226、332、378頁。

[14]《習近平關于網絡強國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年版,第154—155頁。

[1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43頁。

[20][27][44]《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288、288、296頁。

[24]《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8頁。

[28]呂建高:《西方視域下的法治危機及其應對》,《國外理論動態(tài)》,2009年第7期。

[30]馬太建:《習近平法治思想中的法治觀》,《中國司法》,2022年第2期。

[35]姜明安:《習近平總書記法治理論的重要創(chuàng)新》,《人民論壇》,2017年第26期。

[36]呂培亮、楊美勤、李芳:《習近平法治觀的新思想研究》,《中共成都市委黨校學報》,2016年第1期。

[37]黃文藝:《習近平法治思想中的法治戰(zhàn)略地位論》,《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1年第8期。

[38][63]《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4、359頁。

[39]金若山:《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法治觀的演進》,《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3期。

[42]《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要文獻選編》(下),人民出版社、新華出版社,2022年版,第804頁。

[55][59][73]《習近平著作選讀》第1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185—186、15、307頁。

[58]陳乙童:《試論習近平法治思想對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的傳承與發(fā)展》,《南方論刊》,2019年第8期。

(責任編輯:單孝虹)

A Brief Study about the View on Rule of Law of Xi Jinpings Thought of Rule of Law

Zhang Ligang

Abstract:Xi Jinpings Thought of Rule of Law contains a profound and meaningful view of the rule of law.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innovative ideas on the concept, nature, function, scope, function, purpose, external relations, development power of the rule of law.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indicates that the rule of law is not only the rule by law but also the rule by good law and order, that the rule of law is the fundamental way of governing the country, that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 leadership is consistent with the socialist rule of law, and that we should take the people as the center, adhere to the organic unity of the rule of law and the rule of virtue ,adhere to the organic unity of the rule of law and democracy, put the rule of law in the "Four Comprehensive " strategic layout,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ule of law through reform. The view on rule of law is the theory kernel of Xi Jinpings Thought of Rule of Law, is a rational construction of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Socialist Rule of Law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akes into account both the formal and substantive requirements of the rule of law, is the important measure for studying the vein system of Xi Jinpings Thought of Rule of Law.

Keywords: Xi Jinpings Thought of Rule of Law; rule of law; view on rule of law

猜你喜歡
習近平法治思想法治
在法治護航下實現新飛躍
廣東教育(2022年6期)2022-06-28 06:14:24
送法進企“典”亮法治之路
人大戰(zhàn)“疫” 法治為要
人大建設(2020年3期)2020-07-27 02:48:48
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論蘊含及建構邏輯研究
鋒繪(2019年11期)2019-12-20 03:04:57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的特征與時代價值研究
青年時代(2019年27期)2019-11-16 06:45:38
論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鮮明特征
商情(2019年2期)2019-03-20 00:37:36
論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論創(chuàng)新
反家庭暴力必須厲行法治
人大建設(2018年3期)2018-06-06 03:11:01
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導推進城市管理和行政執(zhí)法隊伍思想政治工作新發(fā)展
以德促法 以法治國
胶州市| 临夏县| 建德市| 黄平县| 平武县| 沂水县| 阿荣旗| 东方市| 龙井市| 保亭| 郴州市| 南宫市| 海阳市| 苍溪县| 临汾市| 娄底市| 和田县| 磴口县| 赤峰市| 栖霞市| 松原市| 忻州市| 庄河市| 新巴尔虎右旗| 长沙县| 余干县| 无为县| 沧州市| 黑龙江省| 屏东县| 景洪市| 缙云县| 白水县| 金溪县| 韶关市| 海南省| 深水埗区| 沁阳市| 武威市| 乌兰察布市| 南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