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長華
金秋時節(jié),我來到心儀的黃河岸邊,相約河陽之濱,不覺便悄然地沉浸在有著“黃河第一清”美譽(yù)的曼妙風(fēng)景畫里。
人間最美是清秋。來不及和熱情似火的夏季道別,就已是“一城秋色半城金”。 踏著灑滿詩情畫意的小徑,不經(jīng)意便叩響色彩斑斕的秋季門扉。河陽之濱的秋天是一首浪漫的詩篇,驚艷了眼眸,柔美了時光。凝眸秋水,滿目清新;舉目秋葉,滿眼凝重;捧讀秋詞,春心蕩漾。河陽之濱的秋天是美的融合,是絢麗色彩的海洋。白云在碧空游走,黃葉在枝條舞蹈,秋花在風(fēng)中搖曳,洛水在溪間流淌。
沿濕地公園小路向河邊緩行,雨后淺秋涼風(fēng)拂面而過,仿佛在向我們訴說著母親河的滄海桑田。漫步尋幽,信步訪古。碧水入硯,芳菲入箋,醉意水岸,曲水流觴,玉盤落珠,濕地棧道,廊道環(huán)繞。遠(yuǎn)處的河道,近處的灘涂,翩翩起落的候鳥,風(fēng)景寥落而空遠(yuǎn)。令人心曠神怡、文思流淌,好想把詩意的心情鐫刻在這如畫的景致里。
陪同采風(fēng)的石化作協(xié)李老師介紹,吉利位于黃河北岸,古稱河陽,歷史悠久,人文厚重,古人稱之為“天下之腰脊,南北之咽喉”。 “河陽”與“吉利”,皆為古人所命名,將二者連在一起,則可以得到一個十分美好的蘊(yùn)意,即“大河之陽的吉祥之地”。我們把黃河比喻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那么河陽河段就是最靚麗出彩的部分,在璨若星河的華夏文明史里,河陽一定是黃河奔涌而過所奏響的交響樂曲中最華美的樂章。
李老師賣了一個關(guān)子,問到縱觀萬里黃河,沿岸城市成百上千,為何僅有吉利一域被古人冠以“大河之陽的吉祥之地”。
博覽群書,潛心河洛探訪的河科大客座教授于老師當(dāng)仁不讓,從容答道:吉利位于黃河沖出邙山峽谷進(jìn)入華北平原的北岸,南踞滔滔大河之岸畔,北依巍巍太行之余脈,山清水秀,四季分明,物華天寶,人杰地靈,自古便是一方適合人類聚居的風(fēng)水寶地。它地處黃河中下游的交界之處,有古渡孟津扼守大河,依山傍水,憑守天險,被譽(yù)為“古都洛陽之北大門”。漢高祖劉邦曾于河陽避難,化險為夷后大呼:河陽真大吉大利之地也!
回望河陽千年厚重歷史,于老師禁不住一聲嘆息接著說,吉利也并非時時吉利,自武王伐紂三千多年來,歷朝歷代,凡河洛有變,中原戰(zhàn)亂,河陽大地與孟津古渡則無不首當(dāng)其沖,秦、漢末年,魏、晉、南北朝時期及唐、宋、明、清末年,凡于改朝換代之際,這里更是戰(zhàn)火連年,生靈涂炭,民不聊生,據(jù)統(tǒng)計河陽地區(qū)共發(fā)生大小戰(zhàn)爭二百余次。黃河,又是世界最有名的“懸河”,河床高出地面三到五米。古時候“黃河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它的桀驁不馴也給人們帶來過無盡災(zāi)難和苦痛,她以“善淤、善決、善徙”而聞名于世??梢哉f,昔日的黃河大堤,就是懸在堤下百姓頭上的一把“利劍”。
于老師指著遠(yuǎn)處的標(biāo)語“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說道,“黃河寧,天下平”,吉利能得“吉利”,應(yīng)該是新中國成立之后,尤其是進(jìn)入二十一世紀(jì)之后的今天。于老師講到這里立即贏得一片掌聲。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沒有見過落葉飄飄的人,不足以談秋色,不同顏色的碰撞與交融,滿滿的驚喜與感動。每一種色彩,都是大自然的饋贈,如果說河陽之濱秋天最耀眼的顏色,那一定是黃與紅。金黃色是河陽之濱秋天的主角,靜而幽深,沉而穩(wěn)健。洛水岸邊,葉子不經(jīng)意由綠漸黃,慢慢地變成最絢麗的黃色,活潑而明亮。菊綻東籬,丹桂飄香,秋林醉染,天地玄黃。“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楓葉經(jīng)過秋霜的浸染,層林盡染,楓葉流丹,擎起了鮮紅的火炬,點(diǎn)燃了河陽之濱的秋天,也點(diǎn)燃了生命。
秋天是收獲的季節(jié),河陽之濱的色彩由淺到深,濃淡相宜。兩岸是玉米、蘋果、紅薯、豆子、辣椒、棉花等,有黃色、紅色、綠色、白色……為秋天增添了許多亮麗的色彩。掛滿枝頭的果實(shí)如同一個個可愛的精靈,在秋風(fēng)的吹拂下,掀起層層波瀾,訴說著豐收的喜悅。
人生如四季,河陽之濱的秋天宛如一名風(fēng)姿綽約的成熟女子。她著一襲中國紅的旗袍,嘴角洋溢著恬靜的微笑,靜靜地佇立岸邊,不需言語,自有一份端莊大氣。既有妖嬈嫵媚,亦有端莊柔美,張揚(yáng)又內(nèi)斂,美得攝人心魂。
漫步步道,秋色斑斕、景致迷人,葉伸蘊(yùn)翠、碧波蕩漾,魚翔淺底、一廊一故事,一橋一景觀,頃頃碧波呈現(xiàn)自然之美,處處水景彰顯水系之韻。水面波光粼粼,不時有水鳥掠過,舞動曼妙身姿。那簇?fù)頁u曳的蘆穗,像一支支飽蘸詩情的妙筆,流淌著不可名狀的神韻,把整個濕地裝點(diǎn)得美輪美奐。
于老師不禁詩意大發(fā)吟道: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李老師不無驕傲地說,于老師吟誦的《蒹葭》,還有《關(guān)雎》,都是《詩經(jīng)》中的描寫我們古河陽勝景的名篇。蒹是沒長穗的荻,葭是初生的蘆葦。這里曾留下近二十位帝王的車痕輦跡和佳話美談,還有三十余名副宰相級官員的逸聞趣事。北周的于翼在這里輔佐武靜二帝、宋開國元勛趙普在這里鼓勵農(nóng)耕,寇準(zhǔn)在這里斷案息訟……
古文人墨客在河陽不乏詩詞歌賦,第一帥哥潘安為河陽縣令時留下“黔黎竟何常,政成在民和”的體會,詩圣杜甫曾留下“聞道河陽近乘勝,司徒急為破幽燕”的詩句,李商隱寫過 “若無江氏五色筆,爭奈河陽一縣花” 的贊美詩句,白居易也留下“白石清泉拋濟(jì)口,碧幢紅旆照河陽”的佳句,蘇東坡送別好友曾在此即席吟誦“河陽豈云遠(yuǎn),出處恐異程。便當(dāng)從此別,有酒無徒傾”。
漫步黃河岸邊,相約河陽之濱。黃葉蝶舞,滿徑落葉。俯首拾起一片,思緒萬千,舉目遠(yuǎn)眺,昔日奔騰的黃河此刻無比溫柔。在此失去了豪放,盡顯柔情,輕輕波動的水緩緩地流淌,如臨睡前的母親梳洗著自己的長發(fā)。奔馬向前振鬃奮蹄,踏破驚濤駭浪的波瀾壯闊的景象并不在眼前顯現(xiàn),但仍縈繞于耳側(cè),如臨其境。黃河母親好像是在此休息,酣睡于淺秋的余暉里。十幾只白天鵝在對岸嬉戲,蘆葦蕩中游出一群野鴨,河面在藍(lán)天的映襯下,波光粼粼,熠熠生輝,成片蘆葦蕩隨風(fēng)搖曳,在陽光的映襯下,耀眼流金,不禁想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詩句。岸邊站滿了興奮不已的游客,手持“長槍短炮”不停地拍照,要留住這美好瞬間。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fù)還”,黃河曾激起多少赤子的萬丈豪情和盎然詩意。黃河,這條吸天地之雨露,融雪山之精華,集萬物之靈氣,匯千溪百川為巨流的母親河在孕育了中華文明的同時也哺育了歷代河陽人。此時,心里留存的是無盡的遐想,美麗的黃河與色彩斑斕的植被,構(gòu)成了一幅絢麗的風(fēng)景畫,讓人沉醉其中……
漫步在洛浦兩岸,行走于通幽曲徑。在這個輕柔婉約的清秋,沒有蛙鼓蟬鳴的喧囂,沒有蜂飛蝶舞的干擾,風(fēng)輕云淡,歲月靜好。一枚落葉就是一闕秋詞,一縷秋風(fēng)就是一盞香茗,品嗅一口,秋韻悠長。
歷史上那滿城的花兒不見了,連河陽的名字也遠(yuǎn)逝于浩瀚的歷史長河之中。古人尚且有“曾不問潘安”之詰,今天我們也有“曾不問吉利”之乎。
臨黃河而知華夏,臨河陽而知黃河。古代的河陽,今天的吉利,已融入孟津。
河陽,吉利,永遠(yuǎn)是黃河之陽的一方“吉利”之地。
責(zé)任編輯 高 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