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佐華
我兒時在贛南鄉(xiāng)下,正值黃昏時分,鳥兒歸巢,豬牛歸欄,一輪橘黃色的殘陽掛在天際,螢火蟲在草間飛來飛去。小伙伴們在玩耍時,常常一起唱《擂茶謠》:“月光仔、月嬤嬤,喊你下來食擂茶。擂茶噴噴香,配老姜?!被氐郊抑?,我看到媽媽坐在家門口,她腿上放著一只黑褐色的陶缽,雙手緊握用油茶木做成的擂棍,沿陶缽內(nèi)壁不斷旋磨,將粗茶葉、花生、桂皮等研成碎泥。這種糊狀的碎泥叫“茶泥”,沖入沸水,適當攪拌,配以炒米、米果等,就做成一缸清香拂拂、熱氣騰騰的擂茶。
農(nóng)忙時節(jié),爸爸率領(lǐng)我們兄妹到水田里干活。媽媽忙完家里的活,常常也到田間來。白居易《觀刈麥》寫道:“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边@描寫出古時農(nóng)夫割麥子的辛苦。而在我們南方的水田中勞作,驕陽烤得田里的水滾燙,令人難以忍受。汗不斷地流,汗?jié)n在衣上漫積成白色鹽花。我們還要小心踩到土里的瓦片割傷腳,提防不常見的水蛇咬人。大概中午一點,我們才收工,挑著稻谷疲憊地回到家。媽媽用開水沖泡茶泥,一片誘人的清香蕩漾開來。幾碗擂茶下肚,正好補充了體內(nèi)大量流失的鹽分。勞作的疲憊慢慢消失,我們額上冒汗,通體舒暢。
媽媽最喜歡以擂茶待客。當鄰居大嫂、嬸子來串門,媽媽像過節(jié)一樣高興。媽媽添滿這碗舀那碗,在大家茶碗里灑上厚厚一層芝麻,蓋滿了茶湯。大家喝著擂茶,有說有笑,興致勃勃地交流著家長里短,什么何老師的兒子博士畢業(yè)又要出國了,春牯的大兒子在廣州開了工藝品公司,過幾天鄉(xiāng)里有采茶戲演出之類。歡聲笑語,溢出窗外,雞犬不驚。
做擂茶用的是粗茶葉,不是文人雅士品咂的細茶。我小時候一聽到貨郎手搖的撥浪鼓聲,就欣喜地跑出家門,用牙膏皮、雞毛鴨毛換麥芽糖吃。如果聽到吆喝著“賣茶葉”的貨郎,我就會喊媽媽出來買茶葉。有時,一些不良商販為了賺昧心錢,會把一些外形相似的雜樹葉混在其中,但又口口聲聲說:“我這是真茶?!眿寢尵蜁鄠€心眼,仔細翻檢著褐色的茶葉,或拿起茶葉用鼻子聞聞。確定是真茶葉后,媽媽會撿掉其中的茶梗,再買下來。
喝擂茶,芝麻是必不可少的佐料。黑芝麻也比較貴。知道媽媽愛喝擂茶,親友來我家做客時,常常帶一包芝麻作為禮物。我一位表哥拜我媽為干媽,逢年過節(jié)來我家,常會包個小紅包,塞到媽媽手上,說:“一點心意,給你買芝麻用?!眿寢屚妻o再三,只好收下。那時在贛南農(nóng)村,家家戶戶都喝擂茶,茶泥成為走親訪友的禮物。茶泥用大瓷碗裝好,壓實,堆成尖,上面還貼張小紅紙,喜氣而又吉利。我如今棲身鬧市,不常回贛南老家,遙想這種送茶泥的風俗,大概也慢慢淡薄了吧。
據(jù)《寧都縣志》記載,擂茶源自中原,唐代以后,隨著客家人南遷而流傳開來。汪曾祺先生曾作詩云:“大亂十年成一夢,與君安坐吃擂茶?!北娙四軌虬沧壤薏瑁贿吅?,一邊笑談,這也算是平淡人生的一種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