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故,原指舊制、舊例,也是漢代掌管禮樂制度等官員的官名,后來多指關于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逸聞軼事。彭城是徐州的古稱,自古即為華夏九州之一。在漫長的歲月里,先民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業(yè)績和燦爛的文化,亦留下了繁若星辰的掌故。那一則則掌故如一炷香,如一縷心曲,能帶給我們無數(shù)的啟示與妙義,勾起我們對泛黃的舊時月色的回憶和懷念。
孔子觀道
在徐州城東南有名為呂梁的山,山之巔,有一處與孔子有關的所在,即觀道亭舊址。時光流逝,顯赫一時的亭臺樓閣已不復存在,僅殘存兩層夯土高臺、殘痕依稀可辨的南北石道及《疏鑿呂梁洪記》古碑,看著那些歷經(jīng)滄桑的舊物,逝去的故事也紛至沓來。
遙想當年,泗水流經(jīng)徐州時,受兩側(cè)山地所限,形成秦梁洪、百步洪和呂梁洪三處急流?!端?jīng)注》記載:“泗水之上,有石梁焉,故曰呂梁也?!瓚覞罍`,實為泗險?!薄肚f子·孔子觀于呂梁》也記載:“懸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黿鼃魚鱉之所不能游也?!比欢谶@魚鱉不能游的險洪之上,孔子發(fā)出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慨嘆,這句話雖含蓄,卻包含著無限的滄桑之感。
孔子是在說水,又何嘗不是在說一種人生哲理?其實,在天地幽幽、物序流轉(zhuǎn)中,人的一生不過是從光陰中借來的一段時光。在歲月的流淌中,生命轉(zhuǎn)眼即逝。孔子在望著流水興嘆的同時,亦對自己、對他的學生、對千年萬代的后人,描述了這樣的一種人生軌跡:“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p>
一天,我來到了呂梁山頂?shù)挠^道亭舊址。偌大的山上沒有別人,十分空曠,偶爾有飛鳥的叫聲襯著,讓人心安寧,又不免凄惶。舊址上長滿了萋萋荒草,環(huán)顧四周,滿目荒涼,只有陽光照在那些荒草上,泛出些許溫暖的光澤。站在那烈風涌懷的舊址上,我四處眺望,看下沉的夕陽一點點染紅遍山荒草,蒼茫的暮色漸漸合攏,在喉的是那種與時地均不相宜的刺鯁,熱潮慢慢涌上,萌生出不易言語的感動和不易覺察的心驚。
從此,我的腦海中經(jīng)常浮現(xiàn)這樣的畫面:在浩浩湯湯極為寬闊的川上,站著一個身著長衫的人,他的一句話穿透了時間,并以貼近人心的方式將樸素的真理傳遞到每一個人心中。我的心中也有了一個再熟悉不過的老者形象,那位老者已經(jīng)有2000多歲了,依舊矍鑠俊彥,依舊清朗澄潔。他站在那里,臉上帶著對世事了然于胸的微笑,那是兼有正直坦蕩之質(zhì)與凜然威嚴之氣的神貌。
春秋時代是一個讓人渴望穿越時光親自抵達的時代,那個時代的人大多透露著灑脫和來去由己的自由,可是孔子總給我一種沉重感和社會責任感。明知實現(xiàn)理想難于上青天,卻仍身體力行,在背著萬千嘲諷與不屑的同時,也揮灑出九尺男兒的氣概與風度。在屢遭挫敗、飽嘗困苦之后,依然冒著“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并為世人蔑笑的風險,帶領弟子奔走于眾生蒼莽之間,以坦然的執(zhí)著面對亂世。
對我來說,孔子是陌生的,距離現(xiàn)在很遠很遠??墒钦驹谟^道亭的舊址上,我感覺到他離我很近很近,也明白了他那份對時間流逝的焦灼和傷痛。我似乎能聽見他當初的聲嘶力竭,以及他那永不褪色的筆墨劃過夜空的聲音,也正是他那種絕不趨利忘義的反功利態(tài)度和貫穿生命始終的節(jié)操,才使得他在“無義戰(zhàn)”的年代里,以一己之軀保存著他認定的標準,也使得春秋時代那么多以出仕為目的的謀士,都變得黯然失色。
時間可創(chuàng)造一切,亦可沖淡一切。在無數(shù)個片段的起承轉(zhuǎn)合之后,呂梁洪早已淤為平地,可孔老夫子在呂梁那句“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慨嘆,已被恒久地鐫刻在歷史的天空,它不僅在歷史的回音壁里久久縈繞,且透過千古滄桑,響徹在今日,讓我們感受到通透,這是因為他用最簡潔、最有力的話語點出了人生大道,指引我們洗去鉛華,讓我們在物質(zhì)紛繁而又復雜的社會中,用心地生活。
季子掛劍
徐州在春秋后期有一段流傳千古的佳話,即季子掛劍的典故。這個故事,最能表達古人對友情的注解。季子,名札,春秋吳王壽夢的四子,當時的政治家、外交家,且志趣高潔、待人寬厚、謙恭守信,為古代輕權柄重節(jié)義的典范。孔子曾稱贊他:“延陵季子,吳之習于禮者也?!濒斚骞拍辏ㄇ?44),季札出使魯國,途經(jīng)古徐國,受到徐君盛情款待。二人一見如故,比肩傾談,相視為知己。徐君欲要季札佩劍留念,季札心許歸時相贈。一年后,季子返徐,孰料徐君竟已作古。為了實踐諾言,季子將寶劍掛于徐君墓側(cè)的柳樹上,故徐君墓又名掛劍臺。后人代代相傳此事,司馬遷的《史記·吳太伯世家》、劉向的《新序·節(jié)士》等都有“季子掛劍”的記載。清康熙年間的《徐州志》記載,徐偃王墓“在城南六十里”。為紀念、弘揚季子的德行,彭城的百姓在徐君墓旁筑了一座高臺,名曰掛劍臺。因風雨變遷,徐偃王墓和掛劍臺遺址皆不存。后于云龍山西坡重建,墓冢左側(cè)涼亭中的碑刻記載著季子掛劍的典故,以此感召后人。
季子掛劍的故事,最讓人感嘆的在于對亡故之人也不失信,即使沒說出口,亦不失信于心中的承諾?!缎滦颉す?jié)士》記載,季子解下寶劍送給繼位的徐國國君時,從者制止了他并說:“此吳國之寶,非所以贈也?!奔咀訁s回道:“吾非贈之也。先日吾來,徐君觀吾劍,不言而其色欲之,吾為有上國之使,未獻也。雖然,吾心許之矣。今死而不進,是欺心也。愛劍偽心,廉者不為也?!?雖然季札內(nèi)心想將劍送給徐君,可他并沒有言語上的承諾,更何況后來徐君已經(jīng)過世。然而,他仍然信守著內(nèi)心的諾言,不惜舍去千金難買的寶劍。在這擲地有聲的三言兩語中,信義的精神傳揚萬古而不朽。季札的行為,表現(xiàn)了對友情的堅定,一諾千金、生死不渝,這種信到極處的行為,也令后人崇敬與感動。
季札掛劍的誠信之舉對中華文明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該典故也頻繁出現(xiàn)在詩詞歌賦中,歷代的文人墨客對季札踐行諾言、掛劍留徐的高尚品格亦大加褒揚。如杜甫在《哭李尚書》中寫道:“欲留掛徐劍,猶回憶戴船?!崩畎讓懹小把恿暧袑殑Γ瑑r重千黃金。觀風歷上國,暗許故人深。歸來掛墳松,萬古知其心”。黃庭堅在《李濠州挽詞》中也寫道:“掛劍自知吾已許,脫驂不為涕無從。”唐肅更是作有《季子掛劍歌》:“季子讓一國,視之敝屣然,寧當寶一劍,不為徐君懸。徐君雖死骨未朽,劍掛墳前白楊柳。君知不知不足悲,我心許君終不移?!鼻宕鷳騽〖覘畛庇^創(chuàng)作了雜劇《華表柱延陵掛劍》,北京故宮藏有《延陵掛劍圖》,均高度贊揚了季子踐言、重義、守信的高風亮節(jié)。
《中庸》說:“不誠無物。”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沒有信用是不可以的,就好像車子無法走動一樣。如果缺乏真誠的心與應有的信義,任何事情都很難成就。季子掛劍的故事更讓我們明白,誠與信是朋友之間最基本的道德底線,也是朋友之間互相信任的前提。
在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掛劍臺建而毀,毀而建,它作為一種文明的向?qū)?,如燈塔一般,永遠立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季札的品德亦被后人所繼承。徐州人古樸淳厚、熱情好客、義氣大方,對朋友恪守信義等均是季子掛劍的遺風。漫步在這片記載著季札踐言、重義、守信美德的土地上,我也終于明白,為什么一次又一次來到這片山野,是因為我在尋求靈魂的寄托,在尋求心中那尚未泯滅的信念,那是一種已深深地根植于一個民族道德情感的神圣信念。
“古祭壇前聽述說,掛劍臺上銘誠信”。季札的誠信之舉感動了我,站在掛劍臺前,心中有感慨,又有期待,期待它永遠是友情與仁義的豐碑,期待誠實誠信之德、崇德向善之風永遠讓后人敬仰,且代代傳誦。
泗水撈鼎
鼎是一種古老的器具,漢代的許慎在《說文解字》里解釋道:“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倍Τ鯙榇毒撸鬄槎Y器,“鐘鳴鼎食”“三牲五鼎”等成語,反映了鼎在古代社會生活中的獨特地位。再后來,鼎被視為立國重器,成了所有最高統(tǒng)治者的珍寶,也成了國家最高權力的象征。從此,圍繞鼎發(fā)生了許許多多讓人經(jīng)久不忘的故事。鼎也一直鮮活在歷史的冊頁之上,一直鮮活在民間的記憶里。
鼎成為國家權力的象征,源自于那個治水的英雄—大禹。夏代初期,天下被分為九州,每個州的名山大川、珍奇異物被鑄于各州的鼎上,陳列在王室的宗廟里,成為王權和江山社稷的象征,九鼎也因此被奉為傳國至寶。《史記正義》記載:“禹貢金九牧,鑄鼎于荊山下,各象九州之物,故言九鼎?!毕鄠?,九鼎在被運往秦國的途中,有一只沉在了彭城附近的秦梁洪里,也由此開啟了獨屬于秦梁洪的故事?!般晁鳎羲?,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泗水流經(jīng)徐州留下的三處急流,在歷史上都頗負盛名,呂梁洪因孔子觀道而聞名,百步洪因蘇軾抗洪而聞名,秦梁洪則因秦始皇在此撈鼎而聞名。泗水撈鼎的故事給這段河水增添了一份詩意,更增添了一份美好的想象。
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領地之大、權力之高達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為了讓開創(chuàng)的疆土永久相傳,他怎么也不能忽略那只遺失的鼎,于是尋鼎成了秦始皇心心念念的大事。相傳,秦始皇封禪泰山路經(jīng)彭城時,決心把沉水之鼎撈走。于是,秦梁洪上演了一幕壯觀的場景?!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中記載:“始皇還,過彭城,齋戒禱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沒水求之,弗得?!彼H自齋戒祈禱,在泗水兩岸積石為梁,派一千余人下水求鼎,卻未能如愿。
泗水撈鼎雖未成功,可是那場景、那故事卻永遠刻在了歷史的冊頁之上。徐州、濟寧、南陽等地都出土了與撈鼎有關的文物,那些精美的漢畫像石、漢畫像磚即是最好的佐證。徐州出土的一方漢畫像石上,橋梁的兩側(cè)各有一隊人,齊心合力地用繩子從河中向上拉鼎,鼎內(nèi)一龍頭伸出欲咬繩索,氣氛熱烈而緊張,生動地表現(xiàn)了撈鼎的情景。與此相較,南陽出土的漢畫像磚復雜了許多,不僅有撈鼎的場面,還有車馬、舟楫、鼓手以及龍鳳等,且個個神態(tài)逼真生動。
自從秦始皇在泗水撈鼎后,徐州人就與鼎結(jié)下了緣分,結(jié)下了情誼,也上演了一幕幕悲喜劇。最廣為人知的是“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楚霸王項羽,因能舉鼎而名氣大振,率領義軍推翻了暴秦的統(tǒng)治。如今,徐州的戲馬臺上依然有一只鼎立在山巔,既是對項羽的紀念,也是對鼎的信仰。古往今來,徐州人的骨子里也有了鼎的秉性、鼎的氣質(zhì)、鼎的品格,如說話是一言九鼎,幫助別人是鼎力相助,面對發(fā)展的事物能革舊鼎新,等等。
秦始皇撈鼎而未得,從此,那只鼎就一直沉沒在冷冽的河水中,一直沉睡在時光的深處,它任人去打撈,也任人去緬懷。白云蒼狗,那只沉沒的鼎見證了歷史的興替、朝代的更迭,也見證了一條河的繁華與寂寥。因為那只鼎,在那條湍流不息的河邊、水上,有了一個名為秦梁洪的村子,有了一個名為秦洪的港口,也有了一座名為秦洪的橋,它們在默默地講述著那個響徹了千年時空的故事。
秦始皇泗水撈鼎的往事早已成為歷史的煙云,那條曾經(jīng)澎湃不已的泗水也成了大運河的一段水域??墒且驗槟莻€故事,秦梁洪充滿了神秘的色彩。時至今日,人們對泗水撈鼎的故事依然念念不忘,一代復一代延續(xù)下來的秦梁洪村就成了可供人們憑吊的所在,也為徐州的歷史勝跡增添了光彩。
陵母伏劍
歷史上,孟母為了孟子,不惜三遷,耗盡了心思;岳母從小就在岳飛的背上刺下“精忠報國”四字,以激勵他時刻要以國家民族為己任。在徐州的云龍公園,長眠著一位可以和孟母、岳母相媲美的母親,她就是西漢開國功臣王陵的母親,她用自己的生命成全了兒子,被稱為“百世千秋一賢母”。
王陵是沛縣人,曾跟隨劉邦打天下,是漢初功臣集團的一位重要人物。楚漢相爭時,項羽為了招降王陵,便挾持王陵母,逼其勸兒歸楚。陵母神情自若地對使者說:“為老妾語陵,謹事漢王。漢王長者也,毋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闭f罷,伏劍而死。彭城的百姓聞之,自發(fā)地為其筑墳,來紀念這位偉大的母親。
陵母死后,王陵遵從母親的遺教,全力扶漢,屢建功勛,后被封為安國侯,任右丞相。王陵武能上馬定乾坤,文能治國安天下,且其為人豪爽,敢于直言。他這種耿直磊落的性格、文武兼?zhèn)涞牟拍埽粊碜阅赣H的教誨和激勵。如果沒有母親的悉心教誨與舍生取義,也就沒有后來的貴為安國侯的王陵??梢哉f,王陵的豐功偉業(yè)都是陵母成就的。
王陵母這種為了兒子不惜犧牲生命的舉動,被視作賢母的典范。她伏劍自盡的故事,在當時即廣為流傳,并被記在了《漢書》中。翻開歷史的冊頁,陵母的身影像一朵金錢菊,雖然干枯了,依然散發(fā)著綿延不絕的幽香,沁人心脾。劉向在《續(xù)古列女傳》專門寫下了《王陵母傳》,以表彰陵母凜然大義,認為“王陵母能棄身立義,以成其子……陵母之仁,及五世矣”。
王陵母剛烈不屈的大義之舉,一直為民眾所尊崇、所景仰。唐代的《敦煌變文話本》有《漢將王陵變》,敘述了王陵及陵母的故事。京劇《陵母伏劍》講的亦是這個故事。漢史學家班固、唐詩人皮日休等,都曾為之作文賦詩。在山東嘉祥武梁祠中,有一塊題為《王陵母》的東漢畫像石。畫面中,王陵派來的使者及其隨從躬身俯首傾聽著陵母的告誡,陵母的左側(cè)停放著一輛軒車,構(gòu)圖極為傳神。
王陵母以她的義舉,感動著后人的心,清詩人袁希顏在《王陵母墓》中寫道:“一劍興亡決,斯言寄遠人。中原誰共逐,天子豈無真。義莫從新主,恩堪斷老親。至今留墓草,如報漢家春?!蓖趿昴干嵘×x的精神也激勵著后世,且傳之不絕??谷諔?zhàn)爭期間,馬本齋將軍與日寇對峙時,其母被日寇抓作人質(zhì),要挾馬本齋,馬母效法王陵母,絕食而亡,以此來堅定兒子的抗日決心。
“魚龍罕識真王者,鼎鑊難降一婦人”。千百年來,王陵母墓屢毀屢建,卻從沒有消失于人們的視野之中。明嘉靖年間,御史朱衣曾在王陵母墓前立碑。清康熙年間,淮徐同知孫國瑜在墓前建有牌坊,增筑墓垣。據(jù)清〔同治〕《徐州府志》記載,嘉慶年間,淮徐海道康基田又重修了墓冢,并立有碑記,他感慨道:“乃母以一老姥,抗顏不屈,慷慨赴死,凜凜有生氣,羽雖暴戾恣睢,亦為之氣奪。大義炳如日星,非烈丈夫而能若是乎?致死非難也,死而為國家成大業(yè),為臣子立綱常,賢士大夫所不易得者而得之巾幗,難矣!”
“英風全砥柱,志節(jié)難移輕一死;慧眼頑魚龍,精神不移重千秋”。如今的王陵母墓位于云龍公園北門,墳墓是一座高大的土丘,土丘上郁郁蔥蔥,一棵棵蒼翠挺立的松柏也為王陵母墓平添了一份莊嚴和肅穆。墓前有墓碑和牌坊,墓碑的背面鐫刻著徐州狀元李蟠所撰寫的《漢王陵母墓碑記》。
一代又一代人為陵母修葺墓垣,一代又一代人寫下了一篇又一篇的緬懷文章,這是何等的魅力,又是何等的幸運!墓地簡樸而肅穆,周圍全是高大的植物,在空中形成一個巨大豁口。明媚的陽光從豁口照射進來,仿佛是一種永久的安慰,深深地撫慰著陵母。陵母朝夕與清風明月作伴,與雜樹野草為鄰,幽靜地安息著,獨享那不盡的春色秋氣、夏風冬雪。如今的墓地與彌眼的秀色美景,早已融為一體。站在墓碑前,思緒紛飛,不禁想起陵母伏劍自盡的畫面。墓碑的東側(cè)是萬桿翠竹,如衛(wèi)兵般守護,每當風吹過,發(fā)出了呼嘯的聲音,如金戈鐵馬般響徹在天際。
千年的時光倏然而過,今天的王陵路,車水馬龍,熙熙攘攘,不變的是那份矢志不渝的情感。王陵母墓和那條以其兒子之名命名的王陵路,一起走過了無數(shù)的春夏秋冬,一起講述著一位母親的大節(jié)大義。
一場場戰(zhàn)爭的硝煙已經(jīng)散去,那些與之有關的故事、傳說只能閃現(xiàn)在史冊之上。幸運的是王陵母在這座古城一直占有一席之地,雖然與之相依相伴的是天上的清風流云,是山間的野草閑花,那也足以讓人欣慰。
(作者簡介:呂峰,江蘇省作家協(xié)會簽約作家,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自然資源作家協(xié)會會員。)
欄目編輯:計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