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是中國歷史上茶文化大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宋代茶風(fēng)極盛,形成了有關(guān)茶的禮儀,并與諸多藝術(shù)融合,極具觀賞性,其衍生出的斗茶、茶百戲等飲茶技藝,也使中國茶道技藝走向巔峰。
斗茶,即點茶的比賽,以茶色是否純白,茶味是否純正,沫餑咬盞是否持久為評判標(biāo)準。
茶百戲,又稱分茶、水丹青、湯戲,是運用技術(shù)和藝術(shù)手段,使點茶的茶湯發(fā)生紋理和脈象變化,形成悅目的文字、圖案等,是供人觀賞和飲用的點茶技法。它的絕妙之處在于點茶擊拂產(chǎn)生細膩沫餑,可以在茶水表面創(chuàng)作出各種山水、花鳥甚至詩句,可謂神乎其技。在宋代,人們把茶百戲與琴、棋、書、畫并列,是士大夫喜愛與崇尚的一種文化活動。
點茶的分類,以點茶對象可分為茶粉點茶和茶湯點茶;以點茶方式可分為置盞點茶、端盞點茶;以點茶工具可分為茶箸點茶、茶匙點茶、茶筅點茶等;以點茶流程可分為一湯點茶法、三湯點茶法、七湯點茶法等。下面以《大觀茶論》中記載的七湯點茶法為例,介紹點茶的基本步驟。
茶合、茶匙、茶筅、湯瓶、茶盞、水盂、茶巾、鋪墊等。
茶桌略低于書桌,便于擊拂。點茶者身著宋式茶服,端坐于茶臺前,神態(tài)自然,面帶微笑,挺胸收腹,呼吸均勻。
熁盞即溫盞,是為了避免冬天茶盞太涼影響沫餑的生發(fā)。點茶者需雙手交叉置于茶巾上,左手提湯瓶,自茶盞九點鐘方位順時針注水一周,水量約占盞高度的1/3。
點茶者右手取筅置于左掌背(手心向下)之上,舉過額頭,順勢下移至胸前、盞上,將筅外翻,隨即順盞沿逆時針旋轉(zhuǎn)半周,筅穗向下垂直于盞底,垂直下移置于盞底。要求掌心、筅心、盞心三心成一線。浸泡片刻后,做擊拂動作,然后取出茶筅放于天位。接著雙手捧盞,盞外傾,使熱水盡量朝向外傾盞沿,先順時針轉(zhuǎn)一周,再逆時針轉(zhuǎn)一周,兩拇指內(nèi)翻置于盞后,鉗制茶盞將水傾倒于水盂之中,盞心向外,從右到左展示半周,順勢置于人位。
先取一匙半茶粉(0.7~1克),放入茶盞,注入適量熱水,以茶筅攪拌均勻,調(diào)如溶膠即可。
沿盞沿注水一周,漸加擊拂,疏星皎月粲然而生,這時點茶的功夫已經(jīng)到位了。
二湯注水快注快停,用力擊拂,色澤漸開,珠璣磊落。
三湯水量如前,茶筅擊拂要輕,點的力度要均勻,湯花細膩如粟粒、蟹眼一般漸漸涌起,大半已成定局。
四湯注水要少,放緩擊拂力度,擴大茶筅攪動范圍,茶湯變白,似有輕云從茶面出現(xiàn)一般。
五湯注水要少,若茶沫過多,輕拂即可;如果過少,可以繼續(xù)擊拂。使沫餑逐漸凝聚,茶面凝如冰雪,茶色顯露。
六湯沫餑勃然而生,緩慢攪動即可。垂直向上取筅,便會出現(xiàn)乳點勃然的景象。
最后一次注水,要注意觀察茶面與湯面,若稀稠得中,停止擊拂,湯面如云霧洶涌,溢盞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