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利成 劉春霞
助力《新聞報》成為上海第一報
嚴獨鶴于1889年生于浙江桐鄉(xiāng)烏鎮(zhèn),字子材,筆名獨鶴、晚晴等。他自幼好學(xué),為取得功名苦讀十年,十四歲時得中秀才,參加鄉(xiāng)試不第,十七八歲時遂對功名失去興趣,并認識到“求實學(xué)要緊”,后進入上海廣方言館就學(xué)。畢業(yè)后,他曾在江西做了幾年教師工作,后在上海任中華書局的編輯。他酷愛寫作,公余之時常寫諧文、小說投寄各家報刊,其作品散見于《申報》《新聞報》《紅雜志》《紅玫瑰》《半月》等刊物。民國初期,嚴獨鶴時常給《新聞報》副刊《莊諧叢錄》投稿,深得該報經(jīng)理汪漠溪賞識,汪便囑其子汪伯奇將他羅致幕下,主編《莊諧叢錄》,時為1914年春。嚴獨鶴三十余年的報人生涯由此開始。
那時候的報紙重新聞而輕副刊,副刊過于一本正經(jīng),不刊古詩文詞便載風(fēng)月文章,或為常識短篇,枯寂沉悶,毫無生機,故著名報人張丹斧(一說畢倚虹)為副刊賜名“報屁股”。到任《新聞報》后,嚴獨鶴新硎初試,進行了一系列改良。
首先,嚴獨鶴認為“莊諧叢錄”之名腐氣太深,建議更名為“快活林”,“快活林”出自《水滸傳》,頓顯風(fēng)趣卓異;其次,增加插畫,圖文并茂,與漫畫家馬星馳開啟合作(長達十余年),后隨時代變化,讀者在思潮上發(fā)生轉(zhuǎn)變,便又延請丁悚、楊清磬兩位畫家輪流供稿;最后是他親自上陣,每日撰寫副刊頭條《談話》欄目,文字短小精悍,內(nèi)容廣泛,上自政局時事,下至社會民隱,或輕松突梯,或深刻潑辣,亦莊亦諧,膾炙人口。嚴之行文,深入淺出,如同白居易詩歌一般,“老嫗都解,工商業(yè)小伙計略識之乎”,讀之如啖諫果(橄欖),津津有味。精彩紛呈的《快活林》具有強大的號召力,讀者打開《新聞報》披閱,不約而同地急尋副刊頭條《談話》欄目,爭看嚴獨鶴對時局有何高見,有何奇妙譬喻。
1928年1月12日《長嘯》中《獨鶴的知己》一文稱,有一位老先生調(diào)教兒子,拿過一張《新聞報》,指著《快活林》中嚴獨鶴的《談話》欄目說:“這是嚴獨鶴先生的大著,我限你明天須要背誦的,到那時如若背不出來,小心些!”朋友問老先生為什么要讓兒子背誦嚴獨鶴的文章,老先生說:“嚴先生的文章確乎包羅萬象,一時說不盡他許多的好處。倘使把他的文章都讀得滾瓜爛熟,將來應(yīng)世酬人,足足有余。單看他在《快活林》中一談十幾年的《談話》欄目,天天題目不同,這已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了?!?/p>
嚴獨鶴在長期辦報實踐中頗有心得,據(jù)1939年12月30日《奮報》中《嚴獨鶴論報人》一文載,他曾撰文表示,報人應(yīng)具備“三字”條件:一需“清”,廉潔無私,不受外間微塵沾染,致同流合污;二要“慎”,凡事宜審慎而行,不可造次;三必“勤”,腦勤、腿勤、手勤,致全力于各種學(xué)問,成就自己的事業(yè)。在《新聞報》成立三十周年之際,嚴獨鶴在《新聞報館三十年紀念冊》中發(fā)表《十年中之感想》一文,總結(jié)了他對《快活林》的感想和心得:所持宗旨約有四端:一、新舊折中,《快活林》所記載之作品,未嘗皈依新化,亦不愿獨彈古調(diào),殆取其適中而已矣;二、雅俗合參,文字頗取通俗,求適于群眾,但淺薄無味,或鄙俚不可卒讀者,亦概不闌入,冀其俗不傷雅也;三、不事攻訐,從未起一度之筆戰(zhàn),亦從未載一攻訐謾罵之文,致起無謂之爭;四、不涉穢褻,誨淫之作,敗俗之文,向不敢實我篇幅。他還邀請著名小說家李涵秋、張恨水分別撰寫長篇小說《新廣陵潮》《啼笑因緣》,并逐期連載,深受讀者青睞。
經(jīng)過嚴獨鶴多年的精心擘畫、灌溉培植,《快活林》生機勃勃,碩果累累,為《新聞報》增光生色。對此,他曾自豪地說:“本報之有《快活林》,只可視為附庸,但此附庸之國,時復(fù)足為宗邦之后勁?!薄缎侣剤蟆犯笨某晒Γ猛懈傁嘈эA,各報紛紛以《談話》《閑話》《小言》等作為副刊欄目,并一律由主持人親自撰寫。
鑒于在《新聞報》功勛卓著,嚴獨鶴在社會上聲名日盛,一路高歌猛進,由副刊編輯升為本埠編輯、電訊編輯,終任副主筆,成為《新聞報》第一臺柱。九一八事變后,因國難當(dāng)頭,“快活”二字顯得不合時宜,遂改《快活林》為《新園林》。
至1928年,《新聞報》發(fā)行量達到十五萬以上,超越《申報》而成為上海第一大報。這一成績一直保持到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1937年8月14日,《新聞報》被迫停刊。
有風(fēng)骨的愛國報人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fā)后,嚴獨鶴于9月24日發(fā)表《為抗日救國敬告本林同志》一文,并在《新聞報》開辟《抗日同志談話會》《救國之聲》專欄,號召全國人民積極行動起來,獻計獻策,共同御敵。此后,他又撰寫《捍御經(jīng)濟侵略》《救國之準備》《到前方去》等多篇文章,揭露日本和德國軍國主義罪行,為抗日救亡鼓與呼。他的愛國熱情深深感染著家人。據(jù)1931年第七百五十三期《上海畫報》中《小嚴獨鶴之抗日精神》一文報道,嚴獨鶴有一公子,未滿十歲,天資穎慧,九一八事變后,他每天在家中高唱抗日歌《打倒日本》。有一天,為《新園林》繪制插畫的丁悚畫了一幅作品,揭露日軍暴行,畫中有一日本人面目十分獰惡。丁家與嚴家同在一個弄堂,為便利起見,丁悚一大早便令人將畫稿送到嚴家。嚴獨鶴因前一天晚上歸遲尚未起床,來人便將畫稿置于書桌而回。不料,小嚴公子見到此畫,一時激憤,竟將畫中之日本人雙目挖去。待嚴獨鶴起床時已無法挽救,只得再辛苦丁悚重畫。
1932年,“一·二八”事變爆發(fā)后不久,針對國民政府拋出的“攘外必先安內(nèi)”論調(diào),嚴獨鶴在《談話》專欄發(fā)表了一篇題為《安外攘內(nèi)》的文章,筆鋒犀利,態(tài)度鮮明,直刺國民政府的險惡用心。
1937年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后,嚴獨鶴先后撰寫《失蹤》《那里去尋·尋人又尋尸》等文,揭露日寇制造事端引發(fā)盧溝橋事變的陰謀。1943年7月27日《東方日報》中雙鳳的《嚴獨鶴經(jīng)營煙紙店》、1946年第二十七期《風(fēng)光》中竹聲的《嚴獨鶴一門四杰服務(wù)社會》、1946年一卷第五期《揚子江》中《嚴獨鶴身兼四職》等文,盛贊嚴獨鶴在抗戰(zhàn)期間,寧可清貧也不為日偽做事的文人風(fēng)骨,不愧為近代報人中的忠貞之士。
嚴獨鶴在上海新聞界聲名顯赫,但樹大招風(fēng),敵偽政府曾多次對其威逼利誘,試圖讓他出任要職,但他堅守民族大義屢辭不就。為了養(yǎng)家糊口,嚴獨鶴開了一家小煙紙店維持生計。起初,他相中了法租界的一處門面房,但因租金高昂,無力支付,只得作罷。他接連跑了半年,也未尋到適合的店鋪,最后不得已讓家人擠一擠,騰出一間屋子充作鋪面。1941年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他表面上每天與門弟周雞晨、芮鴻初、朱庭筠和老友蔣劍侯、范煙橋、周瘦鵑等喝酒、作文、雅集,似乎很消沉的樣子,暗中卻與地下工作者郁秉堅密切合作,搜集日偽情報,架設(shè)秘密電臺,發(fā)往重慶。
為此,進步文人夏衍對嚴獨鶴做了充分肯定:“獨鶴先生是真正的新聞前輩,他在敵偽時期那么困難的情況下,保持了民族氣節(jié)。這是很不容易的?!?/p>
堅守《新聞報》副刊三十余年
抗戰(zhàn)勝利后不久,嚴獨鶴已近二十歲的次子嚴祖福因與友人到機場歡迎湯恩伯來滬,受了風(fēng)寒,回家后高燒不退,一病不起。嚴獨鶴雖延請多位名醫(yī)為其診治,但也未能挽救兒子的性命。為此,他寫了一篇長文悼念兒子,情真意切,凄楚動人。妻子陸蘊玉大受刺激,精神悒郁。為了疏解妻子情緒,嚴獨鶴和妻子一同皈依基督教,每周到教堂做禮拜。不久,嚴獨鶴利用妻子的縫紉特長,協(xié)助她開設(shè)了一家服裝社。服裝社生意興隆、業(yè)務(wù)繁忙,妻子的喪子之痛也漸漸被沖淡了。
嚴獨鶴立即宣告復(fù)刊《新聞報》,仍主副刊筆政。應(yīng)友人之邀,他還兼任《大英夜報》總編,擔(dān)任《立報》副刊《花果山》、《商報》副刊《大街》的編務(wù)。年近六旬的他精力充沛,身兼四職,筆鋒猶健。他很注重誘掖后人:在《新聞報》副刊《新園林》,他培養(yǎng)助編周冀成;在《立報》副刊《花果山》,他力推蔣劍侯;而《大英夜報》編輯部成員都是他的得意門生。雖然年輕人做事都極認真,但嚴獨鶴對編務(wù)仍絲毫不肯放松。
《大英夜報》副刊《夜公園》一度交由陳蝶衣主政,論資格,論經(jīng)驗,陳蝶衣堪稱報壇巨擘,但嚴獨鶴仍堅持每日看大樣,逢有文字稍涉游滑處,雖一字之微也絕不放過。后《夜公園》改由其得意高足陳亮主政,他除每日撰寫一文外,仍看樣如故,就連報館的排字工人都對他感佩至深。
百姓好不容易盼到抗戰(zhàn)勝利,卻又遭到國民政府的“劫收”和黑暗統(tǒng)治,戰(zhàn)亂頻仍,民不聊生。極富正義感的嚴獨鶴激憤異常,在《新園林》發(fā)表《出錢活命》《三光》《端陽節(jié)的感想》等文,揭露國民政府的草菅人命和舉國上下的物價飛漲,同情勞苦大眾的水深火熱。值得一提的是,嚴獨鶴還聘請中共人士安娥編輯副刊《藝月》,第一期便刊登了解放區(qū)的民歌《朱大嫂送雞蛋》,得到讀者的好評。此舉惹惱了上海市政府社會局,責(zé)問《新聞報》將解放區(qū)的歌曲引到上海是何居心。當(dāng)時《新聞報》董事長是錢新之,社長是程滄波,詹文滸為總經(jīng)理,趙敏恒任總編輯,均為有背景、有地位、有靠山的顯赫人物。嚴獨鶴更是不予理睬,依舊我行我素。在解放戰(zhàn)爭期間,《藝月》先后刊發(fā)過郭沫若、茅盾、田漢、翦伯贊、陽翰笙、洪深、吳祖光等進步人士的文章,一度成為一個紅色宣傳陣地。
嚴獨鶴視報業(yè)為終身追求,不驚虛聲,不求利祿,堅守《新聞報》副刊三十余年。1946年第一期《吉普叢書》中《嚴獨鶴板板六十四》一文稱,嚴獨鶴平日治事素以負責(zé)任、守規(guī)矩著稱,每次撰稿總是改之猶改,刪之猶刪,精益求精,唯恐文字得罪于人,或有損文人風(fēng)格。
此外,嚴獨鶴于教育事業(yè)亦頗多建樹。除創(chuàng)辦大經(jīng)中學(xué),他曾兼任上海民治新聞學(xué)院、上海復(fù)旦大學(xué)新聞系教授,也曾私人捐資、捐物,設(shè)立有利于貧寒子女求學(xué)的獎學(xué)金和幫助故鄉(xiāng)重建學(xué)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嚴獨鶴先后出任上海新聞圖書館主任、上海圖書館副館長、《解放日報》編輯顧問以及上海市文聯(lián)委員等職,還當(dāng)選為上海市第一至第五屆人大代表,第三、四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他以淵博的知識、豐富的經(jīng)驗勤勤懇懇為人民服務(wù),并經(jīng)常為海外報刊撰文,呼吁團結(jié)統(tǒng)一,影響深遠。
“文革”期間,嚴獨鶴因受迫害于1968年逝世,享年七十九歲。
1979年2月16日,上海市政協(xié)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和骨灰安放儀式。1989年,嚴獨鶴一百周年誕辰之際,他的家鄉(xiāng)烏鎮(zhèn)建起了嚴獨鶴圖書館,藏書一萬余冊。他們用這種方式來紀念這位愛國報人,也用這種形式來澤被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