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伊緋
1938年10月,《游支隨筆》一書在日本東京正式出版發(fā)行。此書的著者諸橋轍次,當時正著手編纂那部至今仍被一些西方學者視作研習古典漢語權威工具書的《大漢和辭典》。(這部辭典以殿版《康熙字典》為基礎,參考《說文》《玉篇》《廣韻》以及《中華大辭典》等中國辭書,并引證大量中國古籍編著而成,用日語解說中國古典漢語,在當時堪稱空前絕后的學術巨制。)
諸橋轍次在《游支隨筆》自序中開篇即明言,“這一部雜筆集,乃是約二十年前的舊記錄”。也就是說,書中所錄,乃是他早年游學中國時的隨筆記錄之匯集。諸橋轍次訪華肇始于1918年至1921年間,這段時間他主要是游學,即在華留學與游覽。之后,他又多次來華,主要是進行學術交流與考察活動,至他撰寫此序時的1938年9月,共計有十次之多。
值得注意的是,在自序之前六個頁面的銅版插圖中,有一張著者與蔡元培、胡適、張元濟、黃炎培、鄭貞文等人的合影(如上圖所示),前排右一是諸橋轍次。這一合影,作為書中唯一一幀與中國學者群體的合影,顯得尤為珍貴,似乎也有著一定的總結(jié)意味。
事實上,這一合影并不是諸橋轍次于1918至1921年訪華游學期間所攝,而是在1930年3月22日攝于一次與中國學者的聚會之中。當時在場的諸多中國學者還為時年已五十七歲的諸橋轍次題寫扇面留言。這幅有諸多中國學者題詞簽名的扇面,被附印在了《游支隨筆》書中“新文化運動”的章節(jié)中,作為插頁圖片之一。
其中,蔡元培首先在扇面上題詞,寫下一句“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并有時間落款,為“中華民國十九年三月二十二日”,即1930年3月22日。隨后簽名者有伍光建、張元濟、黃炎培。胡適則在扇面余下的空白處題了一首名為《秋柳》的詩,詩云:“但見蕭颼萬木摧,尚余垂柳拂人來。憑君漫說柔條弱,也向西風舞一回?!?/p>
此詩為胡適創(chuàng)作于1909年的作品。當年十八歲的胡適正在上海中國公學就讀,因?qū)€人前途深感迷茫,遂決意出國留學。二十年后,身在上海,已為中國公學校長,已然功成名就的胡適,將當年出國留學之前的一首抒懷之作題贈予亦曾留學中國的諸橋轍次,頗有中日學界后進共勉之意。
這一場九十余年前的學界聚會,出席的中國學者共計六位,老中青三代皆備,但總體上以“新派學者”為主。由于出席者中商務印書館人員有三位之多,占據(jù)半數(shù)名額,據(jù)此揣測,很可能是由館方出面招待并組織了此次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