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金字塔之巔:古埃及文明大展”在上海開展,788件珍貴文物運抵中國,網(wǎng)友感嘆:“偌大的埃及國家博物館感覺都要搬空了。”
傳教士帶來金字塔記錄
古埃及歷史悠久。1517年,奧斯曼帝國入侵,此后400年,成其宗主國,歐洲人得以進入。1583年,波蘭貴族拉齊維爾王子游埃及倆月,登吉薩大金字塔,并記獅身人面像。
意大利傳教士艾儒略旅華近40年,“足跡遍布開封、北京、山西、杭州、福建等地”,與士大夫交好,被時人稱為“西來孔子”。他在明天啟三年(1623年)出版的《職方外紀》中稱:“阨入多(埃及),大國,在利未亞(非洲)之東北。自古極稱富厚,中古時曾大豐七年,繼則大歉七載?!薄皣杏幸淮蠛樱荒嗟摵樱崃_河),河水每年一發(fā),自五月始,以漸而長,土人視水漲多少以為豐歉之候?!睍小拔魢鯂L鑿數(shù)石臺,如浮屠狀,非以石砌,皆擇大石如陵阜者,鏟削成之。大者下趾闊三百二十四步十五級,級高四尺,登臺頂極力遠射,箭不能越其臺趾也”,顯然指的是金字塔。
此后,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德國傳教士郭士立(又稱郭實臘等)先后在各自的著作中介紹了埃及和金字塔。不過,直到1839年,在林則徐組織編寫的《四洲志》中,中國人的著作中才首次提到金字塔,即“天下七奇而阨日多(埃及)國居其二:一曰尖形高臺,乃多祿茂王(托勒密)所建。二曰法羅海島高臺,亦多祿茂王(托勒密)所建。”內(nèi)容異常簡略,而且是從英國人慕瑞所著《世界地理大全》(1836年版)編譯而成。
最早看到金字塔的中國人
據(jù)學者鉤沉,最早看到金字塔的中國人是郭連城。郭連城是天主教徒,1839年生于湖北潛江縣,1859年3月,隨意大利傳教士徐伯達赴羅馬朝覲,去時用了5個月,1860年2月始歸,寫有《西游筆略》,“將沿途見聞逐日筆略,以志游嘗之幸”,是我國“第一部詳瞻豐富的西方游記”。
郭連城記述:“加以羅城(開羅)內(nèi),有最奇之古跡,狀如塚,皆石為之,闊下而銳上。其最大者,即其下一隅量之,長約六十丈,高亦六十丈。內(nèi)有古人之棺,不知何代所造?!?/p>
1866年,清海關(guān)總稅務司赫德回英結(jié)婚(時年31歲),帶63歲的斌椿和3名同文館學生(張德彝、鳳儀、彥慧)赴歐,路過埃及。斌椿記述:“又十余里,至古王陵。相連三座。北一陵極大,志載基闊五里,頂高五十丈,信不誣也?!北蟠缓蛷埖乱投歼M了吉薩大金字塔,張德彝稱:“險甚。其路徑曲彎,行則趨前失后,退后迷前,雖有土人指示,亦若眩暈?!?/p>
張德彝也看到了獅身人面像:“前一大石人頭,高約四丈,寬三丈許,耳目清晰。或云此古時蚩尤之頭,在此已化為石矣。語殊妄誕不經(jīng),吾未之敢信。”
埃及被視為近代中國的鏡子
1876年,晚清名臣郭嵩燾出使英國,途經(jīng)埃及,停留四天;1889年,薛福成出使英法,路過埃及;在兩人的回憶中均提及了埃及的文物。然而,此時國人尚未注意到,列強正絞殺埃及,1882年,英國竟直接將埃及吞并。從1900年起,《埃及王國慘狀記》《埃及近世史》《埃及史》《埃及百年興衰記》《世界亡國小史》《埃及國債史》等,在中國風靡。這是因為因“庚子事變”,此時救亡成主旋律,“讀亡國之史,使人痛,使人懼,使人怵然自戒……與其讀建國史,不如讀亡國史”。時人對緬甸、朝鮮、波蘭、越南、菲律賓等國寄予同情,但普遍認為:“埃及與中國最相類?!薄捌涔糯拿飨囝悾浣乐e弱‘中興’、‘中興’而復積弱相類,故欲鑒中國之前途,不可不讀埃及史?!?/p>
前人從埃及史中,讀出了什么?據(jù)學者鉤沉,主要有兩點:首先,警惕外債過多。著名學者梁啟超指責封疆大吏張之洞說:“開督撫自借外債之例,借外債于日本……而豈知貽禍于將來有不可收拾者耶……不知即此一端,已足亡中國而有余。”“吾讀埃及近世史,不禁股栗焉耳?!逼浯危荒鼙M信歐人。軍機大臣戴鴻慈旅歐時,在船中遇一埃及軍官,軍官告誡說,中國應取法日本,不能專信歐人,戴鴻慈感慨道:“追維埃及以千年古國,奄奄至今,豈有天災人禍不可救藥?徒以客卿用事,財政無權(quán),而臣民渙離,漠不愛國,致忽焉之慘有余矣?!?/p>
1903年科舉,改八股文為策論,《埃及興亡備考》“成為萬千學子科舉應試的掌中寶”。1904年最后一次科舉,“從試題、考生答卷、考官批語中皆能夠看到埃及亡國史的身影,甚至有考生直言讀《埃及近世史》而作答”。1910年,《新彈詞埃及慘狀》提及埃及亡國原因時稱:“今朝有酒今朝醉,(只把那)借到的金錢樂一樂。”“借債!借債!快借債?。墓艿茫┩鰢飘a(chǎn)沒文生?!薄巴惦u摸狗好營生,拍賣國產(chǎn)歸私囊?!?/p>
(摘自《北京晚報》蔡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