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究牙周病致前牙扇形移位采用口腔正畸聯合牙周基礎治療的療效,以及對患者齦溝液細胞因子、牙周狀態(tài)的影響。方法 以隨機數字表法將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灤南縣醫(yī)院收治的179例牙周病致前牙扇形移位患者分為對照組(89例)、觀察組(90例),對照組患者接受牙周基礎治療聯合1個月的夾板固定,而觀察組患者接受牙周基礎治療聯合1個月的正畸治療,復查達到拆除矯治器條件后拆除,之后繼續(xù)進行1個月的牙周基礎治療并進行療效評估。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1個月的臨床療效,治療前、治療后1個月齦溝液細胞因子、牙周健康、美觀度各項指標。結果 與對照組比,治療后1個月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更高;與治療前比,治療后1個月兩組患者齦溝液可溶性細胞間黏附分子-1(sICAM-1)、前列腺素E2(PGE2)、白細胞介素-6(IL-6)、白細胞介素-8(IL-8)水平及出血指數(SBI)、牙菌斑指數(PLI)均降低,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治療后1個月兩組患者牙周探診深度(PD)、附著喪失(AL)、前牙覆蓋度均縮短,觀察組均短于對照組;治療后1個月兩組患者齦乳頭高度(PH)均增大,觀察組大于對照組;治療后1個月兩組患者牙齒色澤、牙齒形狀、咀嚼功能評分均升高,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均P<0.05)。結論 口腔正畸聯合牙周基礎治療牙周病致前牙扇形移位患者療效顯著,有助于調節(jié)機體齦溝液細胞因子水平,改善牙周狀態(tài),且美觀效果好。
【關鍵詞】牙周病 ; 前牙扇形移位 ; 口腔正畸 ; 齦溝液 ; 細胞因子 ; 牙周狀態(tài)
【中圖分類號】R78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718.2024.12.0007.04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4.12.003
牙周病是牙科領域中非常普遍的炎癥性疾病之一,由于免疫因素、口腔菌群組成等因素,導致牙菌斑形成,牙周組織長期慢性感染、炎癥反復發(fā)作。前牙扇形移位是牙周炎臨床常見的并發(fā)癥,可使咀嚼功能變差,增加牙齒脫落發(fā)生率。當前臨床針對牙周病所致前牙扇形移位患者主要采用牙周基礎治療,其對控制牙周炎癥的療效較為可靠,但對牙齒移位和美學效果改善欠佳[1]??谇徽芡ㄟ^外力固定糾正畸形牙列,既往常用于改善牙齒移位、錯位等問題,借助正畸力能實現牙槽骨與牙周膜組織重建,與牙周基礎治療聯合應用,可彌補其不足,在保證療效的基礎上改善美觀效果[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口腔正畸聯合牙周基礎治療的療效,以及對患者齦溝液細胞因子、牙周狀態(tài)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隨機數字表法將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灤南縣醫(yī)院收治的179例牙周病致前牙扇形移位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89例)患者病程5~9個月,平均(7.53±0.58)個月;男、女性患者分別為47、42例;年齡29~60歲,平均(44.53±6.78)歲;牙齒松動度[3]:Ⅰ度48例、Ⅱ度41例。觀察組(90例)患者病程6~10v8PZO7JDe3MWHYWaIzfUsMSA0RwxE7Oj4iVzibdjFGs=個月,
平均(7.63±0.47)個月;男、女性患者分別為49、41例;年齡30~61歲,平均(45.12±6.66)歲;牙齒松動度:Ⅰ度47例、Ⅱ度43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比。納入標準:⑴符合《牙周病學》 [4]中的相關診斷標準;⑵經X線確診為牙周病致前牙扇形移位,牙齦探診有出血、溢膿現象;⑶符合口腔正畸聯合牙周基礎治療適應證。排除標準:⑴長期服用引起牙周增生的免疫抑制劑;⑵有牙齒手術史;⑶伴有嚴重牙冠齲壞;⑷無法掌握口腔清潔技能、保持口腔衛(wèi)生。研究經灤南縣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加強醫(yī)護人員與患者的溝通,加強口腔衛(wèi)生教育,并引導患者建立科學的刷牙習慣和合理的飲食習慣。對照組患者實施牙周基礎治療,包括牙周潔治和根面平整等,解決牙周 - 牙髓病變問題,并最大限度地清除不良修復體,基礎治療1個月后,觀察消除咬合創(chuàng)傷,對于口腔衛(wèi)生良好、牙周炎癥得到改善者給予復合樹脂牙周夾板(Kerr Corporation,國械注進20153173121,型號:A2釉質色34360)固定,固定1個月后拆除并評估療效。
觀察組患者在完成牙周基礎治療后,確保牙周炎癥得到全面控制,牙齒松動程度有所減輕,并通過X線片檢查確認骨吸收已達到靜止狀態(tài),在此基礎上進行正畸治療。矯治器選擇遵循實用性強、耐受性好、結構簡單原則,選擇直絲弓固定矯正器(福建星安格口腔發(fā)展技術有限公司,型號:8C26-90H-A3),將采用磨牙頰面管以替代傳統的帶環(huán),并選用細鐵絲結扎以取代橡膠圈結扎。在矯正過程中,使用直徑為0.012 mm的精細鎳鈦絲,以漸進且溫和的力度對齊患者的上下牙齒(遵循細絲輕力原則)。運用滑動法施加50~80 g的矯治力,實現上下前牙的有效內收?;颊咝枳裱吭聫驮\計劃,依據患者的耐受度和牙周組織的反應,適時調整矯治力度,連續(xù)矯治1個月后復查。當患者前牙排列達到理想狀態(tài),且咀嚼功能和美觀性未受影響時,提示可移除矯治器。之后繼續(xù)進行牙周基礎治療,
1個月后評估療效。
1.3 觀察指標 ⑴臨床療效。評估兩組患者治療后1個月的療效,參照《牙周病學》 [4]標準分為顯效:經過治療,炎癥完全消退,牙齦形態(tài)顏色正常,牙齒穩(wěn)固無松動,通過X線片檢查,可見牙槽骨吸收已經停止;好轉:炎癥部分消退,前牙復位良好,牙齒松動得到緩解,X線片檢查顯示,牙槽骨吸收已經停止;無效:牙周炎癥未改善,甚至出現加重,牙齒的美觀度和咀嚼功能不佳,X線片檢查顯示牙槽骨吸收并未停止。總有效率=顯效率+好轉率。⑵齦溝液細胞因子。分別于治療前、治療后1個月,使用濾紙條采集患牙齦溝液5 mL,采集后離心(離心半徑8 cm,轉速為10 000 r/min,時間10 min),得上清液,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測定可溶性細胞間黏附分子-1(sICAM-1)、前列腺素E2(PGE2),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白細胞介素-6(IL-6)、白細胞介素-8(IL-8)。⑶牙周健康。分別于治療前、治療后1個月,采用牙周電子壓力敏感探針(美國Yeaple公司,型號:200 A)檢查出血指數(SBI)、牙菌斑指數(PLI)、牙周探診深度(PD)、齦乳頭高度(PH)、附著喪失(AL)。SBI:以牙周電子壓力敏感探針輕探齦袋或齦溝,根據出血程度無、點狀出血、線狀出血、線狀出血且溢出齦緣分別計數為0、1、2、3分[5];PLI:以牙周電子壓力敏感探針輕滑牙面,根據菌斑的厚度和量計數,由菌斑程度無、正常、少、多分別計數為0、1、2、3分[6];PD:以牙周電子壓力敏感探針直接檢測牙周袋距齦緣的距離;PH:以牙周電子壓力敏感探針直接檢測齦乳頭近遠中的齦緣頂點連線與齦乳頭頂點之間的距離;AL:以牙周電子壓力敏感探針直接檢測齦緣與釉牙距離。⑷美觀度。分別于治療前、治療后1個月,采用美觀調查量表(IOTN-AC) [7]評估牙齒色澤、牙齒形狀美觀度,總分100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美觀度越高;采用牙周電子壓力敏感探針檢查前牙覆蓋度(上前牙切端至下頜前牙唇面的最大水平距離);采用咀嚼功能量表[8]評估患者咀嚼功能,總分10分,分值越高則患者咀嚼功能越高。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6.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經S-W法檢驗證實符合正態(tài)分布,用( x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與對照組比,治療后1個月觀察組總有效率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齦溝液細胞因子比較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1個月兩組患者齦溝液細胞因子均降低,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牙周健康情況比較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
1個月兩組患者SBI、PLI評分均降低,PD、AL均縮短,PH均增大,觀察組上述指標變化幅度均較對照組更大,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美觀度比較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1個月兩組患者牙齒色澤、牙齒形狀、咀嚼功能評分均升高,前牙覆蓋度均縮短,觀察組上述指標變化幅度均較對照組更大,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3 討論
牙周病是一種慢性炎癥性疾病,主要影響牙周膜和牙齦等牙齒支持組織,若牙周病持續(xù)存在,可能導致前牙出現扇形移位,進而加重牙周炎的病情。前牙扇形移位主要表現為前牙唇移位、變形、扭轉,屬于牙齒喪失的重要原因。牙周基礎治療是當前臨床治療該疾病的常用方案,雖有助于改善癥狀,但單一應用難以糾正牙的位置,遠期預后較差。
口腔正畸在治療過程中選擇合適的矯治器,針對已發(fā)生扭轉、變形及散開的前牙進行調整,可幫助患者重建正常的咬合關系,實現牙周病所致前牙扇形移位治療的目的,療效顯著。此外,正畸治療可矯正牙齒、解除錯牙合畸形,有助于改善牙齒病理性移位問題,讓牙齒重排,恢復功能,提高牙周健康程度,縮小鄰牙距離,通過口腔正畸與牙周基礎治療的聯合應用,可以有效調整牙列位置,進而改善齦乳頭高度和縮小牙間隙,從而顯著改善患者的口腔健康狀況,提升美觀度[9]。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治療后1個月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及牙齒色澤、牙齒形狀、咀嚼功能評分均更高,SBI、PLI均更低,PD、AL、前牙覆蓋度均更短,PH更大,這提示口腔正畸聯合牙周基礎治療療效顯著,有助于改善牙周健康,且美觀效果好。
齦溝液炎癥因子水平與牙周病致前牙扇形移位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密切相關,sICAM-1為介導細胞間黏附的主要功能分子,其水平上升可增強炎癥細胞和內皮細胞之間的黏附作用;PGE2是一種組織損傷后產生的重要炎癥介質,可結合牙槽骨表層受體,增加骨吸收活動,在骨改建中發(fā)揮重要作用;IL-6、IL-8均是由單核細胞分泌的促炎細胞因子,其表達水平增加可激活單核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破壞牙骨吸收,對牙周軟組織造成一定損傷進而影響病情[10]。口腔正畸采取外力的方式將已經畸形的牙列轉變?yōu)檎5臓顟B(tài),以便牙周組織可更好地維持其正常生理功能,有效減少相關細胞因子異常分泌,促進患者牙周狀態(tài)改善,減輕外在刺激因素對牙周組織產生的不利影響,改善口腔微環(huán)境,減少齦溝液炎癥因子,改善牙周炎癥狀態(tài)[11]。本研究中,與對照組比,治療后1個月觀察組患者齦溝液sICAM-1、PGE2、IL-6、IL-8水平均更低,這提示口腔正畸聯合牙周基礎治療有助于降低齦溝液細胞因子水平,減輕牙周炎癥。
綜上,牙周病致前牙扇形移位患者采用口腔正畸聯合牙周基礎治療療效顯著,有助于調節(jié)齦溝液細胞因子水平,提升牙周健康指數,且美觀效果好,值得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李琳琳, 王艷輝, 惠光艷. 正畸聯合牙周基礎對牙周病致前牙扇形移位患者美觀和咀嚼功能影響[J]. 臨床口腔醫(yī)學雜志, 2022, 38(4): 240-243.
陶麗, 林江, 聶萍, 等. 牙周夾板聯合正畸治療對牙周炎所致前牙扇形移位患者咀嚼功能和齦溝液PGE2、sICAM-1、PAK5的影響[J]. 現代生物醫(yī)學進展, 2022, 22(1): 83-87.
高金輝. 口腔正畸治療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效果探析[J]. 貴州醫(yī)藥, 2020, 44(2): 254-255.
孟煥新. 牙周病學[M]. 北京: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13: 123-124.
劉樸, 左渝陵. 前牙二氧化鋯全瓷冠修復的效果及美學評價[J]. 西南國防醫(yī)藥, 2017, 27(8): 844-847.
戴方毅, 劉敏. 口腔種植修復對牙列缺損患者牙菌斑與牙周袋指數及美觀影響的研究[J]. 中國美容醫(yī)學, 2018, 27(4): 73-76.
付素偉,郭宇紅,曾慶磊. 青少年錯頜畸形患者牙齒美觀期待的前瞻性研究[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3, 29(6): 48-50.
何克飛,張玉峰,陳小暉.全口義齒滿意度和咀嚼能力自我評價的相關性研究[J].口腔醫(yī)學研究, 2012, 28(7): 699-701.
李靜雯,雷浪,李厚軒. 上頜切牙扇形移位的牙周 - 正畸聯合治療效果研究[J]. 中國實用口腔科雜志, 2023, 16(1): 62-69.
高瑞,郭磊. 牙周炎所致前牙扇形移位患者采取正畸治療聯合牙周夾板的美學效果[J]. 醫(yī)藥論壇雜志, 2020, 41(3): 64-66.
陳少如. 正畸聯合牙周基礎對牙周病致前牙扇形移位患者牙齒美觀、咀嚼功能及睡眠質量的影響[J]. 世界睡眠醫(yī)學雜志, 2022, 9(12): 2261-2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