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通督調神針刺聯(lián)合基于質量控制理論的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后運動功能障礙患者肢體運動功能、神經功能的影響。方法 選取2020年7月至2023年6月睢寧縣中醫(yī)院收治的92例腦卒中后運動功能障礙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6例,兩組患者均使用依達拉奉注射液、阿司匹林片常規(guī)治療,對照組患者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接受常規(guī)康復運動,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lián)合通督調神針刺,均治療4周,治療期間兩組患者均接受基于質量控制理論的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肢體運動功能、神經功能、生活能力評分及神經因子、炎癥因子水平變化。結果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心煩、躁擾不寧、神昏譫語等中醫(yī)證候積分及美國國立衛(wèi)生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血清神經肽Y(NPY)水平均降低,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兩組患者治療后Fugl-Meyer上肢運動功能評定量表(U-FMA)評分、Fugl-Meyer下肢運動功能評定量表(FMA-L)評分、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評分及血清堿性成纖維生長因子(BFGF)、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白細胞介素-10(IL-10)水平均升高,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均P<0.05)。結論 通督調神針刺聯(lián)合基于質量控制理論的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腦卒中后運動功能障礙患者的臨床癥狀,促進肢體運動功能的恢復,減輕神經功能損傷程度與炎癥反應,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關鍵詞】腦卒中 ; 運動功能障礙 ; 通督調神針刺 ; 質量控制理論護理 ; 肢體運動功能 ; 神經功能 ; 炎癥因子
【中圖分類號】R24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718.2024.12.0129.03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4.12.041
腦卒中后運動功能障礙是腦卒中的常見并發(fā)癥之一,對患者日常生活產生影響。目前,臨床多采用營養(yǎng)神經、改善微循環(huán)結合相關康復運動來控制其病情進展,此類治療方式可有效恢復患者腦部組織的正常血液供應,但對神經功能、肢體功能治療效果欠佳[1]。中醫(yī)認為,人體在血氣虧空、外邪侵襲狀態(tài)下可出現(xiàn)筋脈失濡、氣血運行受阻、陰陽失調等多種現(xiàn)象,屬于“痿病”范疇,治療應以通調督脈、開竅活血為主。通督調神針刺是中醫(yī)特色針刺方法,可對百會穴、風府穴等相關穴位進行針刺,發(fā)揮宣發(fā)陽氣、通絡醒腦之功效[2]。基于質量控制理論的護理干預可在嚴格控制護理質量的前提下完善護理措施,正確指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促進其病情恢復,輔助治療效果較佳[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通督調神針刺聯(lián)合基于質量控制理論對腦卒中后運動功能障礙患者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7月至2023年6月睢寧縣中醫(yī)院收治的92例腦卒中后運動功能障礙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組。對照組(46例)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19例;年齡45~80歲,平均(67.62±4.31)歲;病程1~6個月,平均(3.13±0.20)個月;BMI 19~23 kg/m2,平均(21.05±1.03) kg/m2;左側26例、右側20例。觀察組(46例)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21例;年齡46~80歲,
平均(67.64±4.33)歲;病程1~6個月,平均(3.11±
0.18)個月;BMI 19~23 kg/m2,平均(21.06±1.01) kg/m2;左側24例、右側2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可比。納入標準:⑴符合西醫(yī)《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 [4]中的相關診斷標準,符合中醫(yī)《中醫(y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中醫(yī)病證部分》 [5]中“痿病”的診斷標準,主癥:半身不遂、意識模糊、偏身障礙、言語蹇澀、口舌歪斜,次癥:頭暈、頭痛、飲水發(fā)嗆、共濟失調;⑵經影像學檢查確診;⑶首次發(fā)病。排除標準:⑴存在相關嚴重器質性疾病;⑵既往存在肢體殘疾;⑶合并感覺性失語。本研究經睢寧縣中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與護理方法
1.2.1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使用依達拉奉注射液、阿司匹林片等常規(guī)治療。對照組在此基礎上接受常規(guī)康復運動功能鍛煉:指導患者主動進行訓練,早期訓練方式為床上練習雙下肢屈膝,并指導患者進行下蹬練習;后協(xié)助患者坐至床邊,保證其平衡狀態(tài)后進行踢腿練習;根據患者恢復情況逐步過渡至步行訓練、無依靠站立、行走、負重行走等,1 h/次,2次/d。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接受通督調神針刺治療:針刺選取穴位為百會穴、風府穴、大椎穴、至陽穴、腰陽關穴,對上述穴位進行常規(guī)消毒后應用一次性使用針灸針(成都市新津事豐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型號:ZJ-W)快速進針,并在得氣后捻轉2 min(180~200次/min),留針時間為30 min,百會穴使用平刺法針刺,對風府穴進行針刺時應緩慢刺入下頜方向,有觸電感后立即停止進針;大椎穴、腰陽關穴均采用直刺法進行針刺,至陽穴則向下斜刺,1次/d,6次/周,兩組患者均持續(xù)治療4周。
1.2.2 護理方法 兩組患者入組后均接受基于質量控制理論的護理干預:⑴干預初期應根據科室具體情況制定護理規(guī)章制度、工作準則,在考核通過后即可對患者展開護理干預措施;⑵護理人員應對患者進行定期的健康宣教,為患者介紹自身疾病所需康復訓練內容、具體方法,并通過視頻播放、動作示范等方式對其進行相關指導;⑶保證患者呼吸道通暢,及時予以吸氧、吸痰等相關護理措施,密切觀察其生命體征及相關指標的變化情況。
1.3 觀察指標 ⑴中醫(yī)證候積分。治療前后統(tǒng)計患者心煩、躁擾不寧、神昏譫語等情況,得分標準均為0~4分,評分與癥狀嚴重程度成正比[6]。⑵運動、神經、生活能力評分。使用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量表(FMA)評分[7]中的上肢FMA(U-FMA)、下肢FMA(FMA-L)評估患者治療前后運動功能,U-FMA評分0~66分、FMA-L評分0~34分,得分與肢體運動功能恢復情況成正比。采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8]評估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總分為0~42分,評分與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成正比。采用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評分[9]評估患者治療前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總分為0~100分,評分與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成正比。⑶神經、炎癥因子。采集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空腹靜脈血3 mL,以
3 000 r/min的轉速,離心10 min,取上層血清,根據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堿性成纖維生長因子(BFGF)、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神經肽Y(NPY)、白細胞介素-10(IL-10)水平。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6.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 x ±s)表示,符合正態(tài)分布且方差齊,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均降低,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U-FMA、FMA-L、NIHSS、ADL評分比較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U-FMA、FMA-L、ADL評分均升高,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NIHSS評分均降低,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神經與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BFGF、VEGF、IL-10水平均升高,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血清NPY水平均降低,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3 討論
腦卒中后運動功能障礙是由腦卒中發(fā)展而來,患者多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接受康復功能訓練,可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其肢體運動功能恢復,但其應用效果可因患者病情差異而變化,缺乏全面性。
中醫(yī)理論認為,腦卒中后運動功能障礙是因血脈凝結、腦竅受阻、神失所養(yǎng)所致肢體筋肉拘急不利,治療應以調神通絡、疏導氣機為主。通督調神針刺法源于《針灸大成》,對百會穴進行針刺可有益智寧神、升陽益氣之功效;對風府穴進行針刺可起調節(jié)髓海、活血行氣之功效;針刺大椎穴可調節(jié)督脈經氣;對至陽穴進行針刺可有利膈寬胸、化濕清熱之功效;對腰陽關穴進行針刺可調腎補氣、溫經通脈,以上諸穴共用可有通調元神、補髓健腦、疏經通絡之功效[10]。并且,基于質量控制理論的護理干預可對各個護理環(huán)節(jié)進行完善,更大程度發(fā)揮護理價值,保證患者在接受治療的同時還可規(guī)律進行功能鍛煉,進一步促進患者病情恢復。本研究結果表明,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及U-FMA、FMA-L、ADL評分均高于對照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這表示通督調神針刺聯(lián)合基于質量控制理論的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促進其肢體運動功能的恢復,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血清BFGF、VEGF均可促進血管生成、修復,當患者神經組織修復、再生過程受到影響時,其水平異常降低;而當患者腦部組織血管阻力升高時,血清NPY水平異常升高,會加快機體內神經細胞凋亡進程,影響預后;IL-10在參與腦卒中恢復期神經細胞的凋亡過程中可抑制腫瘤壞死因子-α的大量產生,進而減輕炎癥對腦部及神經功能的損害。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通督調神針刺法是以通督脈、暢元神為主要理念,可有效促進神經功能重組,強化神經通路,同時增加局部組織器官的血液供應,提高大腦皮層的興奮性,抑制血管內皮細胞的凋亡,在抑制神經遞質釋放的同時可減少興奮性氨基酸對神經所造成的毒性,進而有助于減輕炎癥損傷,促進患者病情恢復[11]。此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后血清BFGF、VEGF、IL-10水平均較對照組更高,血清NPY水平均較對照組更低,這表示通督調神針刺可有效減輕腦卒中后運動功能障礙患者血管內皮細胞損傷程度及炎癥反應。
綜上,通督調神針刺聯(lián)合基于質量控制理論的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腦卒中后運動功能障礙患者的臨床癥狀,促進肢體運動功能的恢復,減輕神經功能損傷程度及炎癥反應,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療效確切,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劉婉, 加健, 羅昱君, 等. 基于腦 - 肢協(xié)同調控模式探討LF-rTMS聯(lián)合推拿對腦卒中后肢體運動功能障礙的影響[J]. 中醫(yī)藥信息, 2021, 38(7): 43-47.
張靜波, 胡徽星, 梁發(fā)俊, 等. 通督調神針刺聯(lián)合腕踝針治療腦卒中偏癱臨床觀察[J]. 四川中醫(yī), 2020, 38(9): 177-180.
彭蘇繪. 基于質量控制理論護理對腦卒中患者的影響[J]. 臨床醫(yī)藥實踐, 2023, 32(7): 545-548.
中華醫(y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 中華醫(y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 彭斌, 等. 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J]. 中華神經科雜志, 2018, 51(9): 666-682
中華中醫(yī)藥學會. 中醫(y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 中醫(yī)病證部分[M]. 北京: 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 2008: 56.
謝官莉. 腦卒中患者生存質量影響因素及中醫(yī)證候研究[D]. 福建: 福建中醫(yī)藥大學, 2018.
秦亮. 電刺激療法結合早期康復訓練對急性腦梗死偏癱患者的FMA評分、NIHSS評分及Barthel指數的影響[J]. 世界臨床醫(yī)學, 2017, 11(14): 74-75.
趙曉晶, 李群喜, 劉英, 等. 美國國立衛(wèi)生院腦卒中量表評分與腦出血患者預后的相關性探討[J]. 中國臨床醫(yī)生雜志, 2019, 47(6): 712-714.
王德河, 張志香. 急腦卒患者rt-PA溶栓的配套干預措施及對患者ADL評分的影響[J]. 中國保健營養(yǎng), 2019, 17(17): 121.
孫培養(yǎng), 吳立斌, 李佩芳, 等. 通督調神針刺治療腦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礙臨床研究[J].針灸臨床雜志, 2020, 36(7): 12-15.
李章晗, 黎華茂, 艾年年. 通督調神針刺法聯(lián)合康復運動治療腦卒中恢復期偏癱肢體運動功能障礙的臨床觀察[J].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21, 38(7): 1401-1406.
作者簡介:曹建娣,大學本科,主管護師,研究方向:腦卒中的護理。
通信作者:翟芳,大學本科,主任中醫(yī)師,研究方向:腦卒中中醫(yī)治療。E-mail:44868678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