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杭州飛來峰附近的靈隱寺,在中國眾多的叢林禪剎中,堪稱香火鼎盛之地。掩映于蒼松翠柏之中,伴著悠悠蟲唱,啾啾鳥鳴,這座杭州最早的寺院已經(jīng)走過了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當年印度高僧慧理云游至此,見有一峰而嘆道:“此是中天竺國靈鷲山之小嶺,不知何年飛來?佛在世日,多為仙靈所隱?!彼煊诜搴蠼ㄋ?,名曰靈隱。在一千多年的滄桑歲月中,這里誕育過眾多篤志禪修的高僧大德,但頗為有趣的是,靈隱寺遐邇聞名,卻主要緣于一個戲謔清規(guī)、大戒不持的另類僧人—道濟。
生于宋代紹興年間的道濟,又被稱為濟顛,這一個“顛”字,成為他迥異于其他衲子的重要符號?!段骱斡[志余》上說他“不飭細行,飲酒食肉,與市井浮沉,人以為顛也,故稱濟顛”。又有詩贊其道:“非俗非僧,非凡非仙,打開荊棘林,透過金剛?cè)?。眉毛廝結(jié),鼻孔撩天。燒了護身符,落紙如云煙。有時結(jié)茅宴坐荒山巔,有時長安市上酒家眠。氣吞九州,囊無一錢?!币笆分嘘P(guān)于道濟的記載不少,大抵脫不開一個“顛”字,這位被稱作降龍羅漢轉(zhuǎn)世的南宋僧人,俗名李修元,民間傳說其父母多年無子,遂到天臺國清寺求子,拜降龍羅漢而得緣。由于父母早逝,十八歲的李修元在服喪完畢后,便前往臨安靈隱寺,跟隨靈隱寺瞎堂禪師修禪悟道。瞎堂禪師給李修元剃度之后,遂為其取法號道濟,《周易》有云,“智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想來瞎堂禪師希望新收的這個弟子將來能“智周萬物”“道濟天下”??墒亲岇`隱寺眾僧沒想到的是,剛剛剃度出家的道濟很快呈現(xiàn)出完全與佛門衲子不同的風(fēng)貌,用他的師侄、凈慈寺高僧居簡禪師為其撰寫的《湖隱方圓叟舍利銘》中的評價,便是“狂而疏,介而潔,著語不刊削”。由于道濟不拘佛門清規(guī),瘋癲狂悖,飲酒食肉毫無顧忌,寺中僧人對其呵責(zé)不已,幾次找到瞎堂禪師欲將其逐出山門,而瞎堂禪師卻道:“佛門廣大,豈不容一顛僧?”眾人方讓道濟繼續(xù)留在了靈隱寺。
翻開《錢塘湖隱濟顛禪師語錄》,我們可以看到濟顛之“顛”已達極致:當眾僧在殿上看經(jīng)接施主,他卻托著一盤肉,手敲引磬,口唱山歌;耐不住坐禪,他便在禪床上翻跟頭,甚至在禪床上和猿猴嬉鬧;他和一幫村里小兒戲耍,唱著小曲去西湖采蓮;他稱自己的肉身是“頑皮袋”,經(jīng)?!昂顭o完衣”,赤著雙腳,別人送給他的綾子和銀兩,他都分給了乞兒……在這些生動傳神的記載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詼諧瘋癲的和尚。彼時的宋代,統(tǒng)治者已加強了對佛教的鉗制,明令有鬻酒肉于僧道者,許人訐告,重論其罪,而道濟卻獨“喝佛罵祖,喚死如眠”,全然無視佛門戒律,在靈隱寺的晨鐘暮鼓聲里,這個不受羈絆、我行我素的僧人,為香客們點燃的是一盞追求“大自在”的耀眼燈火。
粥去飯來何日了,都緣皮袋難醫(yī)。這般軀殼好無知,入喉才到腹,轉(zhuǎn)眼又還饑。
唯有衲僧渾不管,且須慢飲三杯。冬來猶掛夏天衣,雖然形丑陋,心孔未嘗迷。
—道濟《臨江仙》
這首《臨江仙》,可以看作是道濟在癲狂中禪修的總結(jié)。在道濟看來,“粥去飯來何日了,都緣皮袋難醫(yī)”,世俗的食欲難填,其實折射出的是眾生無法滿足的欲望,這種欲望往往是“入喉才到腹”,“轉(zhuǎn)眼又還饑”,而只要做到心中有佛,便無須拘泥于形式,“冬掛夏衣”渾不管,“慢飲三杯”又何妨,只要“心孔未嘗迷”,就可以實現(xiàn)禪宗明心見性的終極目標。
幾百年來靈隱寺,如何卻被鐵牛閂。
蹄中有漏難耕種,鼻孔撩天不受穿。
道眼豈如驢眼瞎,寺門常似獄門關(guān)。
冷泉有水無鷗鷺,空自留名在世間。
—道濟《嘲靈隱寺印鐵牛》
和《臨江仙》詞形成呼應(yīng)的,是道濟的這首《嘲靈隱寺印鐵牛》的詩。這位顛僧,從來就沒有將自己羈絆在靈隱寺的誦經(jīng)打坐之中,如果說他在《臨江仙》的字里行間,表明了自己禪修的方式與態(tài)度,那么,在《嘲靈隱寺印鐵?!返脑娦兄?,則以靈隱寺鐵牛作喻,直接對佛門清規(guī)壓抑眾生本原佛性進行辛辣的諷刺與鞭笞。在不拘佛法的道濟眼中,那些終日拜佛念經(jīng)、枯坐禪床的僧人們,并不一定真正悟透禪宗真諦,禪宗與佛教其他宗派的最大不同,其實是修行的日?;爻梢?guī)的僧人不一定得道,而像他這樣在塵俗間游走的僧人,同樣可以諭世宣佛,體悟禪宗之妙。
由此,我們看到的道濟,注定成為南宋臨安高僧群中一道特異的風(fēng)景?!皫锥任骱毶洗?,篙師識我不論錢。一聲啼鳥破幽寂,正是山橫落照邊”,迎著西湖的煙雨,道濟將篙師與啼鳥一起納入筆端,對應(yīng)起絢麗的山橫落照,勾勒出禪宗的無住之境;“五月西湖涼似秋,新荷吐蕊暗香浮。明年花落人何在?把酒問花花點頭”,走進西湖的暮春,道濟臨花把酒,與“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詩仙李白形成精神上的對應(yīng),一句“明年花落人何在?把酒問花花點頭”,將禪宗的空與有、生與滅寫得淋漓盡致。當然,道濟不止徜徉于山水間修禪,世間百態(tài)都是他傳達禪心的載體:“一竿翠竹,獨力支撐。幾幅油皮,四圍遮蓋”,“饒他甕瀉盆傾下,別造晴干,借此權(quán)為不漏天”,面對一把傘,這位看似癲狂的僧人,其實在裸露著豐盈的精神世界;“休言國手,謾說神仙。遍九州奪利于蠅頭,布三路圖名于蝸角”,面對一局棋,這位嘲笑彌勒的衲子,直刺蠅營狗茍的世俗……而浪跡紅塵的道濟的行跡顯然不會止于一座靈隱寺,一泓秀西湖,誠如《湖隱方圓叟舍利銘》所云,道濟“信腳半天下,落魄四十年,天臺、雁蕩、康廬、潛皖題墨尤雋永”,正是在雁蕩一帶云游的過程中,道濟用一首《酹江月》為我們營造出仿若唐代詩僧皎然一般的空寂意境:
海天秋晚,正千樹低黃,香垂橙橘。買個扁舟凌銀浪,閑坐中川片石。練繞長江,翠圍群岫,別是神仙窟。參差樓閣,半從煙雨中出。
好是鰲背花宮,獅踞蓮座,對浮金涌碧。試問重來緣底事,沙雁沙鷗猶識。兩岸笙簧,半空鐘梵,咫尺分喧寂。倦摩雙眼,細尋靈運遺跡。
—道濟《酹江月》
“兩岸笙簧,半空鐘梵,咫尺分喧寂。倦摩雙眼,細尋靈運遺跡”,不可否認,在兩宋僧人中,儒釋兼修、詩文皆精者不乏其人,但像道濟這樣既不坐禪也不誦經(jīng),于酒酣耳熱間出口成章者卻并不多見。當然,如果道濟只是戲謔無拘,不守清規(guī),充其量不過說明他的另類,無法成為一代高僧大德,更重要的還在于其盡管酒肉穿腸,卻能做到在欲行禪,弘揚佛法。在釋明河的《二顛師傳》中,稱道濟“息人之爭,救人之死,皆為之于戲謔談笑間,神出鬼沒,人莫能測”。這個看似離經(jīng)叛道的僧人,內(nèi)心卻是佛家的慈悲之懷,他不僅四處化緣,重修了毀于大火的寺院,更兼濟百姓,廣結(jié)善緣,《道濟傳略》載:“瀕湖居民食螺,已斷尾矣,師乞放水中,活而無尾?!薄耙蝗阵E雨忽至,邑黃生者,趨避寺中,師預(yù)知其當擊死,呼匿坐下,衣覆之。雷繞坐下不得,遂擊道旁古松而已?!痹谶@些記載中,我們看不到道濟的瘋癲狂悖,相反,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普渡慈航的禪師。
當然,道濟形象的膾炙人口、婦孺皆知,最終要歸功于南宋以降民間話本的風(fēng)行。為什么有宋一代高僧眾多,被夸大和神化的高僧是道濟呢?說到底,還是因為道濟的“顛”,因為道濟對禪林道統(tǒng)的悖反。這個南宋“瘋僧”的存在,實際上打破了被納入國家體制的南宋禪林制度,彼時的南宋僧人,需要經(jīng)歷“試經(jīng)度僧”“敕差住持”等多道門檻,其實難度與科舉考試無異,一些能夠吟詩作對的禪僧更是以普遍的士大夫化,成為叢林禪剎中的主流,正因如此,終日酒肉穿腸、不拘儀軌但同時又文章錦繡、心懷慈悲的道濟便成了反主流的代表。道濟之“瘋”,正是無數(shù)人對抗禁錮的一種內(nèi)心隱跡的戲謔式的外顯,而道濟之“顛”,則緣于民間百姓所渴求企盼的“真”,高高在上的神祇他們已經(jīng)拜得太多,捧得太多,他們更需要一位“鞋兒破,帽兒破,身上的袈裟破”的貼地氣的形象。
由此,晚清文人郭小亭二百四十回的《濟公全傳》,注定成為這條民間軌跡的集大成之作。在這部近百萬字的文學(xué)作品中,郭小亭從南宋以來的話本、曲藝入手,將神魔、公案、俠義與人情融入小說的章回之中,同時在頭緒紛繁的故事中穿插進大量詩詞、俚曲、山歌,從而全方位地展現(xiàn)出南宋的生活畫卷和濟公多元的性格特征。當以《濟公全傳》為藍本的戲曲、評書陸續(xù)被搬上舞臺,道濟—濟顛—濟公—活佛,已經(jīng)構(gòu)成了一個特異的中國文化場,融入廣大民眾的精神生活之中。
是的,這就是那個在西湖煙雨中體悟禪宗之妙的道濟,這就是在民間信仰的演變之路上逐漸神化的濟公。他的身上,雜糅了儒釋二教的思想意識,他神通廣大,嫉惡如仇,又詼諧瘋癲,不按常理出牌,一把破蒲扇,一身爛袈裟,嬉笑怒罵之間,便平盡世間不平事。
今天,當我們走進靈隱寺,道濟禪師殿是一定要看看的。有別于其他正殿中威嚴肅穆的神祇,道濟的形象是一尊右手執(zhí)破扇,左手持念珠,右腳搭在酒缸上的不羈造型。佛門圣地之中,這樣的形象,不僅沒有讓他受到冷落,反而迎來的是絡(luò)繹不絕的香火。香客們虔誠地焚香膜拜這位被神化的禪師,其實也在追問著自己:真正的不受羈絆,在滾滾紅塵中養(yǎng)性修身,我們做到了嗎?
◆ 常華 作家,資深媒體人,著有《詩詞里的中國》《去唐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