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生命”的“親”體現(xiàn)的是幼兒從內(nèi)而外的對生命的好奇、喜愛和探索欲。對于小班幼兒來說,眼前的世界充滿未知,所以他們什么都想知道、什么都想擺弄,但又往往因為生活經(jīng)驗及認知不足、注意時間短、缺乏深入理解信息的能力等,而無法對事物展開深層次的探究。此時,成人需要圍繞幼兒的興趣點或疑問,開展能引導幼兒一步一步深入探秘、解決問題的項目活動。所謂“項目活動”,即幼兒在教師的支持、幫助和引導下,圍繞某個他們感興趣的 “課題”或認識中的“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在合作研究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知識、理解意義、建構認知。
一、捕捉興趣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出:“要充分尊重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也明確指出:“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幼兒感興趣的事物,以及游戲活動和任何偶發(fā)事件中所隱藏的教育價值,深切把握教育時機,對幼兒展開積極的引導?!迸d趣是幼兒主動探究的動力源泉,更是教師開展各種教學活動的重要前提。小班幼兒對所有事物都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他們的熱情消退得快,注意力很容易被新鮮事物快速吸引。由于缺乏相應的總結(jié)表達能力,他們也無法將自己的疑問或發(fā)現(xiàn)準確地描述出來?!坝H生命”課程旨在促進幼兒與自然的和諧共存,教師也可以近距離走進自然、走近幼兒,捕捉幼兒的興趣,組織適宜的活動,讓幼兒在與大自然的互動中收獲成長。
以小二班的調(diào)查問卷“我看見的動物”為例。問卷中記錄了幼兒在動物園看到的動物種類、觀察的時間、說過的話等內(nèi)容。教師根據(jù)回收的問卷,篩選出幼兒普遍觀察時間較長、提出問題較多的幾種動物,然后讓幼兒投票選出最想了解的一種動物——長頸鹿。在后續(xù)的探索中,幼兒的探索欲望十分強烈,而且每次都會有新發(fā)現(xiàn)。
幼兒的興趣不僅在活動對象的確定上十分重要,在活動過程中也尤為重要。“發(fā)現(xiàn)問題”后,如何“解決問題”是項目活動的重點與難點。有時活動持續(xù)時間較長,或難度較大,也會減少幼兒的探索欲。此時,“興趣”便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一些在教師眼里天馬行空的解決方案往往能讓幼兒重燃斗志。作為幼兒活動的“支持者”,教師應以幼兒為本,站在幼兒立場,為幼兒的探索提供最大的幫助。
尊重幼兒的興趣也體現(xiàn)在教學形式和策略上。《幼兒園工作規(guī)程》指出,幼兒園應當“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寓教育于各項活動之中” 。游戲是幼兒獲取直接經(jīng)驗的有效途徑。結(jié)合小班幼兒喜愛游戲、注意力不易集中、思維尚處于具體形象階段等特點,相比于在室內(nèi)閱讀相關圖冊、觀察相關視頻等被動接受型活動,走進動物園進行實際探究是更符合幼兒的學習方式。案例中,小二班共進行了三次動物園實地考察,每次都帶著新的問題。以“長頸鹿為什么叫長頸鹿”為例。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幼兒去動物園觀察長頸鹿的外形,現(xiàn)場繪畫記錄下自己的發(fā)現(xiàn)?;貋砗?,幼兒圍繞長頸鹿的脖子進行了討論:“他的脖子像滑滑梯?!薄拔叶伎床坏剿念^了?!薄拔矣X得他要摔倒了?!薄伴L頸鹿寶寶的脖子是什么樣的?”……在最后的“長頸鹿介紹員”活動中,幼兒一下子就能說出長頸鹿的特點。基于幼兒興趣開展的活動,讓幼兒更加愿意去探索自然生命的奧秘,通過自主觀察獲取直接經(jīng)驗,并且在不斷產(chǎn)生的新問題的引導下深入探究,從而實現(xiàn)深度且自主的學習。
二、教師適當介入
小班幼兒各方面都處于懵懂且發(fā)展迅速的階段,教師的適當介入能幫他們更加有效地聚焦問題并有目的地觀察。我們經(jīng)常采用“布置任務”的方式引導幼兒去發(fā)現(xiàn),如“我們來看一看……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如果我想……可以怎么做”等。后來我們發(fā)現(xiàn),這樣的方式雖然可以讓幼兒快速明確自己需要思考的方向,但他們依然是被動的學習者,下次遇到類似的問題依然難以深入探究。而如果教師作為參與者,和幼兒共同探索,去發(fā)現(xiàn)更深入的問題,便有機會潛移默化地引導幼兒主動去關注類似的細節(jié)。
第一次動物園實踐活動,幼兒和老師、家長一起,來到了紅山森林動物園,近距離觀察長頸鹿朋友。
艾莎:長頸鹿身上是花的。
姐姐:它的脖子像滑滑梯。
瑤寶:長頸鹿有好多耳朵。
弟弟:長頸鹿的脖子長長的,腿也長長的。
一一:它的舌頭好長,一下子就把樹葉卷進嘴巴了。
說著,一一伸出舌頭學了學長頸鹿的動作,一旁的澤澤和寧寧也一起學了學。
教師:你們看,長頸鹿走路好穩(wěn)呀!
葫蘆娃:它的尾巴一直在一甩一甩的。
接著,他們又發(fā)現(xiàn)長頸鹿的屁股那里的肌肉一直在抖,耳朵也時不時動一動等特點。
以上案例中,我們發(fā)現(xiàn),幼兒一開始自由觀察的時候,觀察到的多是長頸鹿外形上的特點,如身上的斑紋、長頸長腿、頭上長角等。這也符合《指南》中提到的3~4歲幼兒觀察事物明顯特征時的特點。在之后的觀察中,一一首先發(fā)現(xiàn)了長頸鹿吃東西的動作,并且模仿了出來。抓住這個機會,教師引導幼兒觀察長頸鹿走路的動態(tài)特征,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發(fā)現(xiàn)。在接下來的討論中,他們還發(fā)現(xiàn)了長頸鹿身上其他的動態(tài)特征,如肌肉抽動,這體現(xiàn)了他們細致的觀察能力。在幼兒遲遲沒有新發(fā)現(xiàn)的時候,教師把握住幼兒模仿的時機,適時地進行語言或者動作的暗示,引導幼兒觀察長頸鹿的其他特征,使幼兒獲取全新的視角和思維方式,發(fā)現(xiàn)更多更細微的細節(jié)。在發(fā)現(xiàn)幼兒討論到有意思的地方時,教師也可以適當提示,讓話題進行下去,引導更多幼兒加入話題,深入學習。
三、支持自主探索
《綱要》指出,幼兒園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幼兒感興趣的事物、游戲和偶發(fā)事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 。小班幼兒的知識經(jīng)驗較淺,有時不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此時就需要教師留心觀察,抓住幼兒在活動中偶爾產(chǎn)生的有價值的對話,進行提煉升華,從而產(chǎn)生適合幼兒探究的“真問題”。如案例中第二次去動物園的記錄:
這天中午小雪又不愿意睡覺了,我和她說大家都要睡覺的,小朋友、小動物、小花小草都要休息。小雪突然說:“可是長頸鹿不用睡覺?!蔽艺f:“長頸鹿也要睡覺的?!毙⊙┨岢霎愖h:“我沒有看見啊?!币慌缘默帉毬犃苏f:“我媽媽說長頸鹿都是站著睡覺的?!笨悼笛a充道:“我看它們趴在地上睡的?!?/p>
那么長頸鹿到底是怎么睡覺的呢?它們真的會站著睡覺嗎?我利用下午的時間組織幼兒討論了這個問題,大多數(shù)幼兒認為,我們是躺著睡的,長頸鹿也應該是躺著睡。事實到底如何?帶著這樣的問題,我們再次來到了動物園一探究竟。
在以上案例中,幼兒將自身的生活經(jīng)驗遷移,去設想長頸鹿的睡覺方式,教師及時抓住了這一教育契機,鼓勵幼兒大膽做出猜想并記錄下來,然后組織幼兒帶著問題再一次走進動物園。整個過程自然地發(fā)生,但如果教師沒有注意到幼兒的討論,沒有細心傾聽和及時思考,這個有價值的問題就會溜走。
有了問題自然要去解決,但小班幼兒的探究能力還處于萌芽階段,需要教師的鼓勵和引導。對此,案例中也有詳細描述。
孩子們來到了動物園,等了很久很久也沒有看到長頸鹿睡覺,不少孩子已經(jīng)不耐煩了。周沫問媽媽:“媽媽,長頸鹿怎么不睡覺???”媽媽回答:“不知道啊,我也不了解長頸鹿,我們來查查看吧……長頸鹿應該是站著睡覺的。”康康在一旁著急了:“可是我真的看到它們在地上睡覺的!”這時,教師說:“哎呀,我們都不了解動物園的長頸鹿,那誰會知道它們是怎么睡覺的呢?”瑤寶提醒大家:“飼養(yǎng)員叔叔知道,他們天天在一起?!苯又?,在老師和家長的鼓勵下,幾個幼兒手拉手找到了飼養(yǎng)員。通過飼養(yǎng)員的講解,大家知道了在野外的長頸鹿是站著睡覺的,因為野外很危險,站著睡覺逃跑很方便;而動物園的長頸鹿沒有這個擔憂,所以是趴著睡覺的。飼養(yǎng)員還翻出了長頸鹿趴著睡覺的照片給幼兒傳看。有些幼兒被它們頭扭過來趴在屁股上的睡姿逗笑了,紛紛扭著脖子試圖模仿。
回到幼兒園,我們一起總結(jié)并記錄了長頸鹿睡覺的方式,以及解決類似問題的辦法。在后續(xù)的動物園活動中,不少幼兒也陸陸續(xù)續(xù)見到了趴著睡覺的長頸鹿,還拍來了照片。
由案例可見,對于這個問題,幼兒一開始只能依靠自己的觀察,當觀察不到結(jié)果時就會氣餒。這時教師就可以引導他們?nèi)ふ移渌鉀Q問題的方法,如案例中的“求助”,求助身邊的人、求助網(wǎng)絡力量、求助了解這個問題的人。通過這次探索,幼兒掌握了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并且學會了求助。這對小班的幼兒來說,是一次里程碑式的進步。
在“親生命”課程的引領下,“親親我的長頸鹿”主題活動給幼兒提供了充分接觸自然、與動物親密對話的機會,幼兒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語言能力、繪畫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對生命的多樣性和獨特性也有了更深的理解。通過一次次的探索,幼兒體會著成長的樂趣,獲取了深度學習的機會,發(fā)展了各種技能。同時,他們對自然生命發(fā)自內(nèi)心地喜愛。在愛的基礎上,才會有長久的探索欲和與自然界接觸的愿望,這又為親自然生命與親自我生命的融合提供了條件和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