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
——林語堂
“凈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讀著蘇東坡的這首《豬肉頌》,我仿佛看到了素色長衫的蘇軾正端坐在火爐旁,摸著胸前長須一邊看著書,一邊聽爐火上的陶罐“咕咚咕咚”冒著氣泡、嗅著那愈來愈濃的香氣,他的臉上露出得意的笑……
此時我的面前,剛好擺上了一塊杭州樓外樓的“東坡肉”。只見白瓷盤內(nèi)托一小盅,伸手揭蓋頓有香氣溢出,細看那米黃色的瓷盅內(nèi),一塊醬紅色的肥瘦相間的五花肉獨居其間,肉皮泛著淡淡的油光,深褐色的醬汁平鋪其底,色澤引人橫生食欲。用筷輕觸其皮,微韌而能下陷,自上而下咬一口,皮香軟嚼即化,油而不膩,瘦而不柴,咽下肚,齒頰留香……
一肉一湯,一日一夜,文火燉之,細工慢活,人間至味此一品,始知夫子其笑為何來!
關于東坡肉的典故有兩說。
一說是蘇軾被貶謫至黃州時所創(chuàng)。當時北宋宮廷吃羊肉蔚然成風,于是豬肉就處于富人不愛吃、窮人不會做的境地。當時人們對于這頗為油膩的五花肉,也沒個很好的燒制之法。
“望‘羊’興嘆”的蘇軾結合家鄉(xiāng)四川眉山的燒菜靈感,將肉燒成紅酥酥的方塊大肉,便成了最初的“東坡肉”了。
二說是蘇軾在杭州任知州時,西湖水泛濫,莊稼大片被淹。于是他組織民眾疏浚西湖,筑堤建橋,不但使西湖舊貌變新顏,而且很好地保護了當?shù)匕傩盏纳踩?。百姓念其德、感其恩,抬豬擔酒來拜謝。蘇軾指點家人將肉切成方塊,燒得紅酥酥的,然后分送給百姓。大家嘗后無不贊嘆,這就是“東坡肉”的雛形。蘇軾號東坡,此菜品名也被尊稱為“東坡肉”了。
雖說連故事發(fā)生地是不是杭州都不能查證,但憑著蘇軾與杭州的淵源,這“東坡肉”屬于杭州名菜是逃不脫了?,F(xiàn)今一道正宗的“東坡肉”,以金華兩頭烏的五花肉為上品,輔料以紹興的糯米黃酒、浦江的紅豆腐乳汁、義烏的紅糖、湖州的醬油為佳,再加入其他各種作料,文火慢燉而成。
時光在指尖滑過,轉(zhuǎn)眼間,距離“東坡肉”的出現(xiàn)已近千年,冠有“東坡”之名的菜肴有60余種,可以想象北宋時,那“自笑平生為口忙” 的蘇軾的性格是何等豪爽了。
一生顛沛流離,幾經(jīng)宦海沉浮,飽嘗人生百態(tài)??删退憧赐甘篱g冷暖,卻依然選擇熱愛生活,哪怕一路遭貶,卻總能苦中作樂自創(chuàng)美食,自嘲:“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薄獤|坡肉、羊蝎子、烤生蠔……一路走一路吃,一碗芋頭小米粥被他叫作“玉糝羹”。這樣的奇人天下有幾位?
一生風雨,卻依舊泰然處之。把別人眼中的茍且,活成了自己的瀟灑人生。
人生百態(tài),世事無常。有人失意,不再面對生活,他會說:“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有人早早放棄,渾渾噩噩過一生,他會說:“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有人糾結,不分是非善惡,他會說:“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林語堂曾說:“一提到蘇東坡,中國人總是親切而溫暖地會心一笑?!泵媲斑@碗帶著人間煙火氣的“東坡肉”,在今人的改良下,味道已有所不同,但不變的是人們對蘇東坡的敬佩與贊嘆:敬佩他順境時,能享受最好的;逆境時,能承受最壞的。能享受命運的饋贈,也能承受命運的打擊,無論好的壞的,都能把它們改變成自己生命中的風景線。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讓“非遺”的“東坡肉”為世人來做最好的見證吧!
(指導教師: 黎 梅 於文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