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面發(fā)展理念講求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均衡發(fā)展、協(xié)調發(fā)展,實現(xiàn)“五育”并舉。當前,勞動教育并未得到學校、家庭、學生的相應重視,勞動教育存在“喊口號”、與實際工作不相符的“兩張皮”現(xiàn)象,這嚴重影響了高中生的全面發(fā)展。在新時代育人背景下,高中學校在實施勞動教育時應該積極轉變傳統(tǒng)的觀念,深入開展勞動教育與學科教育有效融合的實踐研究,積極構建家校聯(lián)動的勞動教育體系,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勞動教育評價方式,從而全面推進勞動教育的高質量發(fā)展。
關鍵詞:高中勞動教育;全面發(fā)展;實踐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4)17-0097-05
馬克思認為,人的全面發(fā)展是指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促進自身全面發(fā)展,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1]。同時,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是中國式現(xiàn)代化道路的價值導向,強調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著力培養(yǎng)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2]。由此可見,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符合新時代發(fā)展需求、能夠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素質人才,是新時代賦予教育領域的神圣使命。
勞動教育作為“五育”之一,是高中階段的重要教育內容,是落實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也是培育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科學實施高中階段勞動教8zoQQLrU4o/e3gyu1A9BYw==育,能夠有效促進高中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fā)展。因此,高中學校應正確認知開展高中生勞動教育的重要價值。然而,目前仍有部分高中學校未能擺正勞動教育的位置,雖然采取了一些開展勞動教育的舉措,但是“口號式教育”的問題還比較突出。如,遼寧師范大學某研究生在撰寫學位論文時,對L省J市的500名普通高中在校生發(fā)放調查問卷,同時隨機抽取12位教師和12名學生進行訪談。通過分析相關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高中勞動教育存在勞動教育目標不夠明確、勞動教育內容簡單陳舊、勞動教育途徑單調、勞動教育評價欠缺規(guī)范性、勞動教育要素不完善等突出問題[3]。由此可見,豐富勞動教育內涵、改革勞動教育實施方式、創(chuàng)新勞動教育評價方式等,是高中學?,F(xiàn)階段需要著力突破的一個課題。下面,筆者從學科融合、家校聯(lián)動、科學評價等三個方面,具體論述高中學校深入實施勞動教育的對策,從而實現(xiàn)將高中生培養(yǎng)為全面發(fā)展的人才的目標。
一、學科融合:通過科學實施跨學科教學,豐富勞動教育的內涵
《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在論述勞動教育途徑時指出,要在學科專業(yè)中有機滲透勞動教育,要有重點地將中小學道德與法治(思想政治)、語文、歷史、藝術等學科內容,納入勞動創(chuàng)造歷史、勞動創(chuàng)造世界、勞動不分貴賤等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納入歌頌勞模、歌頌普通勞動者的選文選材,納入闡釋勤勞、節(jié)儉、艱苦奮斗等中華民族優(yōu)良傳統(tǒng)的內容。由此可見,開展關于勞動教育的學科融合研究,有助于豐富勞動教育的內涵、拓展勞動教育的途徑,有利于實現(xiàn)將勞動教育有機融入學生學習生活的目標,從而厚植學生的勞動意識,提高學生的勞動技巧和能力。
隨著高考綜合改革的深入推進,學科融合趨勢愈發(fā)明顯。學科融合是指在承認學科差異的基礎上,不斷打破學科的邊界,促進各學科相互滲透、交叉的一種學習方式,有利于實現(xiàn)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從學科發(fā)展的歷史來看,最初各學科并沒有明顯的區(qū)分,主要是屬于哲學范疇;從15世紀末和19世紀初開始,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學科逐漸從哲學分離出來;到20世紀上半葉,在大學中確立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獨立學科地位。學科分化是學術研究不斷深化和細化的結果,有效促進了各科學的深入發(fā)展。然而,自20世紀后半葉以后,由于一些復雜問題的研究牽涉多個學科,學科發(fā)展呈現(xiàn)出既有區(qū)分又有融合的態(tài)勢,學科邊界不斷被打破,交叉學科研究和多學科研究開始出現(xiàn)。據(jù)統(tǒng)計,1901—2008年間,自然科學類諾貝爾獎中學科交叉的研究成果占獲獎總數(shù)的52.00%,而在最近十年間這一比例已經接近70.00%[4]。由此可見,學科融合是實現(xiàn)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的基礎,也是推進學科深化發(fā)展的趨勢,這是推進勞動教育與學科教育深度融合的理論依據(jù)和現(xiàn)實基礎。
《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規(guī)定,勞動教育內容包括日常生活勞動教育、生產勞動教育和服務性勞動教育等三個方面。具體而言,日常生活勞動教育是讓學生在處理個人生活事務的過程中,培養(yǎng)良好的生活習慣、衛(wèi)生習慣,強化自立自強意識;生產勞動教育是讓學生在體驗工農業(yè)生產勞動過程中,增強產品質量意識,感悟平凡勞動的偉大;服務性勞動教育是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和技能,服務他人和社會,強化社會責任感。就學生而言,開展日常生活勞動教育與學生的聯(lián)系最為密切,也是落實勞動教育最系統(tǒng)、最有效的一種方式。因此,在日常教學中將學科教學與勞動教育有機結合起來,能夠有效發(fā)揮各學科的滲透作用,從而將勞動教育落到實處、細處,充分發(fā)揮日常生活勞動教育的育人功能。
如統(tǒng)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上冊第二單元就是關于勞動教育的一個單元。該單元收錄了《喜看稻菽千重浪——記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袁隆平》(沈英甲)、《心有一團火,溫暖眾人心》(林為民)、《“探界者”鐘揚》(葉雨婷)、《以工匠精神雕琢時代品質》(李斌)等文章,以及關于農事勞作的詩歌《芣苢》(《詩經·周南》)、《插秧歌》(楊萬里),以專題的形式呈現(xiàn)“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思想,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這一單元的設計,為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提供了載體。在教學時,教師可開展大單元教學,通過單元教學整體設計引導學生深刻理解袁隆平、鐘揚等人物的勞動精神、研究精神,逐步發(fā)展學生的勞動意識。在此基礎上,教師可設計與勞動教育相關的語文實踐活動,不斷強化學生的勞動意識,并讓學生總結、學會一些勞動技能。如,該單元所收錄的幾篇文章都是新聞通訊,因此教師可以設計這樣一個寫作任務: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有沒有發(fā)生過一些令你印象深刻的勞動故事?有沒有親眼見到或是聽到一些令你感動的人物故事?請你結合自己的生活所見所聞所感,并根據(jù)課文學習所掌握的新聞通訊寫作方法和技巧,寫作一篇不少于1 000字的通訊稿件。
通過統(tǒng)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上冊第二單元的學習,學生既可以從袁隆平、鐘揚等人物的感人事跡中獲得精神養(yǎng)料,能夠系統(tǒng)、深刻地理解“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思想,又可以從學習中掌握新聞通訊這一文體的特點、寫作方法和技巧。在此基礎上,教師進一步設計與之相關的寫作實踐活動,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關心生活、觀察生活的好習慣,引導學生逐步構建起自己的寫作素材庫,而且可以讓學生在寫作實踐過程中,發(fā)現(xiàn)、感悟親身經歷或是發(fā)生在身邊的勞動故事,從中感悟勞動的重要性,并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這樣設計教學能夠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并非只有語文學科才有與勞動教育融合的可能性,數(shù)學、生物、化學等學科也可以與勞動教育關聯(lián)起來。如,在教學排列組合這一數(shù)學知識時,數(shù)學教師可以將間種、套種等知識融入教學,讓學生在理解間種、套種等種植方式的同時,理解排列組合的內涵、方法和意義;在教學化學反應式、配比等化學知識時,化學教師可在確保學生安全的前提下,引導學生配置殺蟲劑、生物肥料等,并指導學生開展給植物殺蟲、施肥等勞作;在教學光合作用這一生物學知識時,生物學教師可以讓學生動手種植一種植物,并進行教材中“探究環(huán)境因素對光合作用強度的影響”這一實驗,讓學生在種植植物、實驗探究的過程中,既深刻理解光合作用的知識,又深刻體悟勞動的意義和生命的魅力。
當然,勞動教育與學科教育的融合,不是要求教師在每一節(jié)課教學中都融入勞動教育的元素,而是要選擇合適的內容和時機進行融合,如果只是盲目融入,不僅收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反而會因為教學內容的繁雜、目標的不科學,導致學生不知所措。因此,各學科教師在進行學科教學與勞動教育的融合前,一定要深入研讀本學科教材,從中選取適合與勞動教育融合的內容;此外,還要深入了解學情,設定科學的育人目標,然后選擇恰當?shù)慕虒W時機,將勞動教育與學科教育有機融合起來,才能在有效完成學科教學任務的基礎上,有效滲透勞動教育,從而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二、家校聯(lián)動:充分發(fā)揮家、校的教育主體作用,提高勞動教育的效果
一直以來,家庭教育在學生教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互融共生,三者缺一不可。學校和家庭只有將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作為指導思想,真正深化教育改革,才能提高教育質量,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家長和學校在育人理念上的錯位,會導致教育效率的低下[5]。學科融合豐富了勞動教育的內涵、拓寬了勞動教育的途徑,家校聯(lián)動則有效延伸了課程教育的時間和空間,彌補了學校教育的不足。
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指出,中小學校要切實擔負起指導和推進家庭教育的責任,要求中小學校采用多種方式和手段廣泛開展家庭教育宣傳,指導家長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而在《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也特別指出,各階段教學都要做到以學校為主、家庭為基礎、社區(qū)為依托的協(xié)同共育機制。因此,為了更加有效地實施勞動教育,學校必須響應國家號召,將家庭和社會納入教育體系中,這樣才能為國家培養(yǎng)出更多勞動能力、勞動素養(yǎng)過硬的新時代人才[6]。
對學生而言,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中學習,學校是學生教育的主體;家庭是學生進行生活和學習的另一個重要場所,是學生教育的另一個主體??梢哉f,學生生活、學習主要是在學校和家庭中完成的。對勞動教育而言,學校和家庭是開展學生日常生活勞動教育、生產勞動教育的主要場所,因此只有充分發(fā)揮學校、家庭在學生勞動教育中的主體作用,實現(xiàn)家校深度聯(lián)動,才能有效、全面地提高勞動教育的效果。但是,就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在勞動教育方面的家校聯(lián)動尚有不足,還存在家長勞動教育意識較為薄弱、家校教育脫節(jié)比較普遍等問題,這給學生勞動教育的深入推進產生了消極影響。
針對家長勞動教育意識比較薄弱的問題,高中學校可以通過各種家?;顒訉议L進行宣傳和教育。例如,學??梢越M織開展家長開放日主題活動,如在“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前,邀請家長利用一天時間與孩子一起開展“親子美食”主題活動,由家長與孩子一起制作美食、分享美食,讓家長在活動中感受學校開展勞動教育的意義。學??梢砸蟾靼喟嘀魅味ㄆ谘埣议L到校,利用班會課時間向家長講解國家關于勞動教育的政策,或是通過班級家長QQ群、微信群等,向家長轉發(fā)國家的相關政策、開展勞動教育的視頻等,不斷強化家長在家里開展勞動教育的意識。學校還可以不定期開辦家長課堂,邀請校外專家到校給家長做關于勞動教育的專題講座,逐步提高家長實施家庭勞動教育的能力。
針對家校教育脫節(jié)比較普遍的問題,高中學??梢园嗉墳閱挝婚_展家校聯(lián)動教育活動。例如,班主任可以利用節(jié)假日,設計“我學會了一道菜”“我和爸媽一起下田”等主題教育活動,通過班級QQ群、微信群等發(fā)送學生和家長,讓家長根據(jù)自己的時間安排與孩子一起完成某一主題活動,并將完成過程拍攝成視頻,或是做成照片PPT,上傳至班級QQ群或微信群。又如,班主任可以每個月設計一個家庭勞動任務,通過班級QQ群、微信群等發(fā)送給學生和家長,由家長自選時間、自定內容與孩子一起完成,并將完成過程拍攝成視頻,上傳至班級QQ群或微信群?;顒油瓿珊螅瑢W生可自選方式在班會課中進行展示,或是寫作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心得,或是制作展示PPT,或是幾人組成一個小組編演情景劇,充分展示學生的勞動收獲和感悟。在開展班會課前,班主任還可以在班級QQ群、微信群中向家長發(fā)出邀請,鼓勵有時間的家長參與到主題班會課中,與學生一起展示,這樣能夠更好地激發(fā)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積極性,增強家長開展家庭勞動教育的能力。
然而,每位家長都有自己的工作,并不是所有家長都有時間配合學校開展相關活動。因此,學校在開展相關活動的過程中,一定要充分考慮家長的時間安排和意愿,有主題、系統(tǒng)化地開展好每一次家校聯(lián)動活動,切忌隨意而為,否則會挫傷家長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會降低家校聯(lián)動教育的效果。在開展相關活動前,學校可以班級為單位,由班主任通過班級QQ群、微信群向家長發(fā)送邀請書,鼓勵有時間的家長盡量參與。而對沒有時間參與相關活動的家長,學??梢蟀嘀魅螌⑾嚓P活動拍攝成視頻,上傳至班級QQ群、微信群,讓每一位家長都可以觀看到相關活動,以此不斷激發(fā)家長參與學?;顒拥姆e極性、主動性。也就是說,在深化家校聯(lián)動的過程中,學校應充分尊重家長的意愿和態(tài)度,而不是以“下任務”的方式強制性要求家長參加,當部分家長不能到場參與相關活動時,要通過其他方式向家長呈現(xiàn),這樣才能確保家校聯(lián)動的長效、可持續(xù)發(fā)展。
三、科學評價:多種評價方式相結合,提高勞動教育的有效性
教育評價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主要是對教育活動、教育過程和教育結果進行全面、科學的判斷和評價,教育評價科學與否不僅關乎能否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效果,而且關系育人目標能否順利達成。教育評價是研究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價值的過程,是對教學工作質量所作的測量、分析和評定[7],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核心環(huán)節(jié):一是對教師教學工作的評價,包括對教學設計、教學實施等環(huán)節(jié)進行評價,重在評價教師實施教學是否科學;二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主要是通過考試、測驗等途徑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
勞動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開展科學的教育評價是確保教育工作取得實效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新時代勞動教育的高質量發(fā)展,與多樣的評價方式、科學的評價手段、客觀的評價結構及多元的評價主體等密切相關[8]??梢哉f,學生勞動素養(yǎng)的評價是勞動教育實施的“風向標”和“龍頭工程”,但是目前學術界還沒有對科學勞動素養(yǎng)評價系統(tǒng)的構建進行深入研究[9]。目前,高中學校勞動教育評價存在標準比較單一、不成熟,評價理念、評價導向、素養(yǎng)落實等有待優(yōu)化,評價方式比較落后、評價難以全面反映學生的勞動素養(yǎng)等問題。就評價內容而言,過去的勞動教育評價主要圍繞勞動知識與技能點進行,側重勞動結果,而忽視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認知建構和知識理解的過程;就評價主體而言,過去進行勞動教育評價以教師評價為主,忽略了學生自我評價和學生間相互評價。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勞動教育的有效開展,降低了勞動教育的育人功能。
勞動教育評價體系是多維度的,應該包含學生pE93+eNdju5TDfkvHGIkzg==的勞動技能、實踐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方面的評價[10]。也就是說,在勞動教育評價中,高中學校應該對學生的知識、技能、態(tài)度及價值觀進行科學、全面的評價。如:既需要評價學生的勞動知識水平、勞動技能,又需要評價學生的勞動態(tài)度,如勤勞、負責、團隊合作等;既需要評價學生的勞動價值觀,如尊重勞動者、崇尚勞動精神等,又需要評價學生的服務精神。只有構建起全面的評價內容,才能對學生的勞動素養(yǎng)進行科學、客觀的評價。因此,高中學校首先要進行學情調研,充分掌握學生的勞動教育情況,然后將評價內容劃分為勞動知識、勞動技能、勞動意識、勞動態(tài)度、服務精神等五大板塊,每個板塊又設定較差、合格、良好、優(yōu)秀等四個評價標準;接著由學生根據(jù)內容和標準完成自評、互評,由班主任完成總評,并填寫教育評價表。明確評價內容、設定評價標準,是實施教育評價工作的第一步,只有科學完成這一步,才能確保教育評價的有效落實。
教育評價方式比較單一,是制約勞動教育有效落實另一個重要原因。過去,關于勞動教育的評價,主要是采取教師進行總結性評價的方式,這樣的評價難以反映學生進行勞動教育的過程,也難以綜合反映學生的勞動素養(yǎng)。因此,改革勞動教育評價方式,是當前實施勞動教育必須落實的工作。高中學??梢砸敫傎悪C制,通過組織相關比賽考查學生勞動知識、勞動技能等的掌握情況。如高中學??梢岳谩皬V西三月三”等節(jié)日活動,組織學生開展勞作競賽,如制作美食、洗衣大賽等,先以班級為單位組織初賽,各班級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進行比賽,每班由學生自主選出優(yōu)勝組參加校級決賽。通過競賽不僅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勞動積極性,還可以讓學生在比賽過程中有效掌握相關勞動技巧,發(fā)展學生的勞動素養(yǎng)。
高中學校還可以采取“線上+線下”的混合式評價方式,即在進行線下評價的基礎上,利用微信、QQ等通信手段對學生的勞動教育情況進行線上評價。這樣的評價方式不僅可以有效評價學生的勞動教育效果,還能有效反映學生開展勞動的過程、掌握勞動技能的情況等。尤其是在學校深入推進家校聯(lián)動實施勞動教育的背景下,學校、班主任難以及時掌握家庭勞動教育的情況和效果,這是難以有效開展教育評價的癥結所在,而采取線上評價方式就能夠有效解決這一問題。
目前,高中學校實現(xiàn)了寬帶全覆蓋,加上手機等移動通信設備的普及,為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評價提供了必備的物質基礎。那么,高中學校、班主任應該如何進行“線上+線下”混合式評價呢?以開展“親子美食”主題活動的評價為例,在進行線上評價時,主要是先由學生、家長將制作美食的過程拍攝成視頻,然后上傳至班級QQ群或微信群,由班主任、家長、學生就相關視頻進行評價,以便班主任及時了解學生的活動開展情況和技能掌握情況。在進行線下評價時,主要是由學生通過PPT、情景劇、撰寫勞動心得等方式進行展示,由學生進行自評、互評和班主任進行總評。通過線上評價和線下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既可以及時反饋學生勞動知識、勞動技能等的掌握情況,又可以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在開展勞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便班主任有針對性地采取相應措施對學生進行個別教育,促進勞動教育取得預期的育人效果。
總而言之,勞動教育是“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有效載體,扎實有效開展勞動教育是全面提高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路徑。在此形勢下,高中學校應積極轉變傳統(tǒng)勞動教育觀念,深入開展勞動教育與學科教育有效融合的實踐研究,積極構建家校聯(lián)動的勞動教育體系,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勞動教育評價方式,促進勞動教育落到細處、實處。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曹良玉.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視域下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路徑探究[J].大學,2024(09):27-30.
[3]嚴晨曦.高中綜合實踐活動中勞動教育實施的現(xiàn)狀及問題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22.
[4]馬麟,孔菲,程方驍,等.學科交叉融合發(fā)展的探索與實踐:以生命科學領域為例[J].大學與學科,2021(4):100-107.
[5]田青敏,侯妍.新時代中小學家校共育:價值與策略[J].河南教育(教師教育),2024(5):80-81.
[6]周強.探討小學勞動教育中的家校社協(xié)同共育[J].學苑教育,2024(8):10-12.
[7]程書肖.教育評價方法技術[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8]何玲燕,何卓文,王瑩瑩.SOLO分類理論下指向深度學習的勞動教育評價體系建構[J].創(chuàng)新人才教育,2024(2):70-75.
[9]張普偉,朱涵琪,黃燕玲,等.基于區(qū)塊鏈的大學生勞動素養(yǎng)評價系統(tǒng)[J].科技風,2024(12):143-145.
[10]剛勁,令狐昌連.中學勞動教育評價體系及目標實現(xiàn)路徑[J].教育,2024(4):62-64.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3年度青少年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專項課題、重點課題“跨學科教育背景下勞動教育提升青少年創(chuàng)新素養(yǎng)的可行路徑研究”(2023ZJY1324)的研究成果。
(責編 蒙秀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