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文化體現了數學的人文價值和科學價值,在培養(yǎng)學生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教育中起著重要作用. 以一道蘊含數學文化的幾何題為例,從特色解讀、解法賞析、教學導向分析等方面闡述該題的價值.
關鍵詞:數學文化;幾何直觀;核心素養(yǎng);基本圖形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284(2024)09-0056-04
引用格式:李清強. 滲透數學文化 發(fā)展幾何直觀:一道幾何題的解法賞析與教學思考[J]. 中國數學教育(初中版),2024(9):56-58,64.
在以落實核心素養(yǎng)為教育導向的今天,如何賞析、解讀以數學文化為背景的試題,從而更好地調整教師自身的教學,是一線教師應該做的功課. 下面以一道蘊含數學文化的幾何題為例,談一些自己的思考.
一、題目呈現
題目 由沈康身教授所著,數學家吳文俊作序的《數學的魅力》一書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如圖1,三姐妹為了平分一塊邊長為1的祖?zhèn)髡叫蔚靥?,先將地毯分割成七塊,再拼成三個小正方形(陰影部分),則圖中AB的長應是________.
二、特色解讀
1. 立足數學文化,培育人文情懷
數學文化體現了數學的人文價值和科學價值,在培養(yǎng)學生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教育中起著重要作用. 該題以數學名著中記載的故事為素材,以熟悉的正方形為背景命制,形似于傳統(tǒng)的七巧板問題,讓學生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題中巧妙的構圖,使學生既能感受到幾何構圖的優(yōu)美與神奇,又能領略到我們祖先的智慧. 這也使得數學學習過程成為文化傳播的過程和培育人文情懷的過程.
2. 探尋圖形關聯(lián),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
對于此題,學生需要靈活利用這些分割圖形之間所蘊含的數量關系和位置關系,提取有用信息進行有效重組,然后轉化為常見的數學解題模型,從而正確解題. 學生可以從不同角度提煉幾何圖形中的有用信息,得到有效的解答方法. 通過對基本圖形的靈活運用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應用意識.
3. 聚焦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幾何直觀
數學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和發(fā)展的,它具有整體性、一致性和階段性. 幾何直觀是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行為表現之一. 此題以類似于傳統(tǒng)七巧板問題的基本幾何圖形為背景,呈現了較多的已知條件. 線段間的數量關系和位置關系在此題中若隱若現. 因此,發(fā)揮幾何直觀能力,提煉有用信息,構造基本圖形是解決此題的突破口. 此題的解題過程,不僅有對常見幾何圖形基礎知識的積累,而且有方法的掌握和數學思想的內化,是培養(yǎng)學生幾何直觀的有效載體.
三、解法賞析
為了便于下文表述,先在圖1上添加關鍵點的字母,如圖2所示.
解此題的關鍵一步便是根據圖形拼接中的等積變形,求出小正方形的邊長. 如圖2,已知AD = DE = 1,故可求得正方形DFHG的面積為[13],從而可得DG = DF =[33]. 所以CD =[3]. 現提供以下幾種解題方法.
解法1:如圖2,在Rt△ACD中,AD = 1,CD =[3],由勾股定理可求得AC =[2].
易得BE∥CD,BC∥DE.
所以四邊形BCDE為平行四邊形.
所以BC = DE = 1.
所以AB = AC - BC =[2-1].
解法2:如圖2,由已知易得△EDG ∽ △EMD.
因此[EGED=DGMD].
因為DE = 1,DG =[33],
且在Rt△DEG中,由勾股定理可得EG =[63].
所以[631=33MD].
解得MD =[22].
所以AM = 1 -[22].
由△ABM ∽ △DEM,
可得chY4SnOzp6LAWBhTO0641A==[ABAM=DEMD=2].
所以AB =[2]AM =[2-1].
解法3:如圖2,易得Rt△DEG ∽ Rt△DCA.
因此[EDCD=EGAC].
由解法2,知EG =[63],
所以[13=63AC].
解得AC =[2].
由圖2可知,△EDG和△BCK均由圖形①②拼成,
因此△BCK ≌ △EDG.
所以BC = ED = 1.
所以AB = AC - BC =[2-1].
解法4:如圖2,易知△EDG ≌ △BCK.
所以EG = BK.
所以EB = GK = CD =[3].
又因為EN = AN = AD = 1,
所以在Rt△ENB中,由勾股定理,得NB =[2].
所以AB = NB - AN =[2-1].
此題還有多種解法,但思路均大同小異. 此題作為填空題,應用以上四種解法均可以獲得正確答案. 但以上四種解法均存在漏洞. 那就是∠BAD一定是直角嗎?A,B,C三點共線嗎?這兩點在解題中往往是被忽略的. 圖形的直觀感受讓我們默認∠BAD是直角,并且A,B,C三點是共線的. 這是該題的深層次考查意圖,但由于題型的設置,無法體現出區(qū)分度.
下面就證明∠BAD是直角,且A,B,C三點共線.
證法1:如圖3,過點B作BP⊥ED,交ED的延長線于點P.
由拼圖可知△EDG ≌ △BCK.
所以EG = BK.
所以BE = GK = CD.
又因為BE∥CD,
所以四邊形BCDE是平行四邊形.
所以BC∥ED,且S?BCDE = S矩形DCKG = S正方形ADEN.
所以BP = AD,且BP∥AD,∠BPD = 90°,
所以四邊形ADPB為矩形.
所以∠BAD = 90°,且A,B,C三點共線.
證法2:如圖2,陰影部分圖形③與圖形④一直角邊重合,由拼圖可知AM = RQ.
根據原正方形ADEN的分割,圖形③與圖形⑤⑥的一邊重合,可知CQ = BM.
又因為∠AMB = ∠DMG = ∠RQC,
所以△ABM ≌ △RCQ.
所以∠BAM = ∠CRQ = 90°.
又因為∠KBC = ∠RCQ = ∠ABM,
所以A,B,C三點共線.
證法3:由解法2可求得DG =[33],MD =[22],AM = 1 -[22],BK = EG =[63].
如圖2,在Rt△DMG中,由勾股定理,得GM =[66].
所以BM = GK - GM - BK =[3]-[66]-[63]=[3]-[62].
所以[AMMD=1-2222=2-1],
如圖2,在Rt△DME中,由勾股定理,得EM =[62].
[BMEM=3-6262=2-1].
所以[AMMD=BMEM].
又因為∠AMB = ∠DME,
所以△AMB ∽ △DME.
所以∠BAM = ∠EDM = 90°,∠ABM = ∠DEM = ∠KBC.
所以A,B,C三點共線.
當然解法2也可以不用證明∠BAM為直角,以及A,B,C三點共線,就可以求得AB的長. 解法2中,由△AMB ∽ △DME,可得[ABDE=AMMD=2-1]. 所以AB =[2-1]DE =[2-1].
以上解法與證法,無外乎從圖形分割與拼接中尋找線段之間的位置關系與數量關系,從而尋找基本圖形求解線段長度. 能否靈活利用題中給出的已知條件,既取決于學生對基本圖形的熟悉程度,又取決于學生的幾何直觀和創(chuàng)新意識等數學核心素養(yǎng). 因此,該題以類似七巧板的圖形為載體命制,立足傳統(tǒng)數學文化,著眼于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很好地傳播了數學文化,詮釋了題目的價值.
四、教學導向分析
1. 滲透數學文化,培育人文情懷
中國五千年的文明歷史中,蘊含著燦爛的數學文化,出現過劉徽、祖沖之等偉大的數學家,以及《九章算術》《周髀算經》等經典的數學傳世之作. 浙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在每章節(jié)都安排了“閱讀材料”欄目. 這些閱讀材料蘊含著豐富的數學文化價值,特別是體現了我國古代在數學方面取得的成就.
該題實質上是七巧板問題,而七巧板在小學數學教材中已經出現過,很多學生也拼玩過. 在初中階段,如果教師以七巧板問題為背景設置綜合與實踐活動課,讓學生進一步探究傳統(tǒng)七巧板問題的內涵,并延伸到七巧板相關問題,如日本七巧板問題、沈康身教授著作中的“地毯分割問題”及四巧板問題等,那么不僅可以讓學生不再懼怕這類背景的題目,更重要的是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陶冶學生的情操,使學生進一步感受數學文化的價值,受到深刻的人文教育.
2. 提高識圖能力,培養(yǎng)幾何直觀
識圖能力是求解幾何問題的基本功. 幾何直觀是學生解決幾何問題的必備能力. 文獻[3]指出,幾何直觀是指借助于見到的(或想象出來的)幾何圖形的形象關系,對數學的研究對象(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進行直接感知、整體把握的能力. 例如,該題中蘊含的直角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圖形之間的全等關系、線段之間的等量關系及位置關系等,都需要學生有直觀的感受和直觀的預判. 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觀察、分析圖形各元素之間的關系,更要鼓勵學生多畫圖,強調基本圖形和幾何直觀的重要性,培養(yǎng)學生的直觀意識和識圖能力,多給學生提供訓練和糾錯的機會,注重總結和提煉幾何圖形的特征和使用條件,為學生遷移知識和后續(xù)發(fā)展奠定認知基礎,積累解題經驗.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李清強. 滲透數學文化 活用基本圖形[J]. 中學數學教學參考(中旬),2019(11):45-47.
[3]孔凡哲,史寧中. 關于幾何直觀的含義與表現形式:對《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一點認識[J]. 課程·教材·教法,2012,32(7):9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