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戲謔外表下的嚴肅思考與現(xiàn)實選擇

2024-09-30 00:00趙雨晴
郭沫若學刊 2024年3期

摘 要:在郭沫若的眾多作品中,發(fā)表于1925年底的歷史小說《馬克思進文廟》因其戲謔色彩往往受到忽視,其實自有耐人尋味之處。郭沫若以小說的形式辨析儒家思想與馬克思主義,并主動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尋找理論資源,一方面調(diào)和傳統(tǒng)與外來的關系,另一方面企圖通過文藝的方式化解國民大革命中國、共兩黨之間的主義矛盾。雖然郭沫若對儒家思想和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從學理角度有待商榷,但是其論述敏銳地回應了社會歷史,充分發(fā)揮了文藝的效用,不失為基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需求的現(xiàn)實選擇。

關鍵詞:郭沫若;歷史小說;《馬克思進文廟》

中圖分類號:I20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7225(2024)03-0050-07

“自古歷數(shù)干支之支配,以六十年為一周謂之新紀元?!雹偌鬃幽曛笞兙?,在醞釀與發(fā)酵后,于1925年終于愈演愈烈,漸成燎原之勢。是年年初時人便有預言“這中華民國十四年,是最有興味最關重要的一年”,②以歷史的后見之明來驗證,這一判斷不可謂不準確:五卅慘案引起全國震動,群情激奮,省港大罷工等工人運動隨之漸成聲勢,掀起又一波反帝高潮;廣州國民政府成立,廣東政局為之一新;國民革命軍正式成立并迅速東征陳炯明,北伐先聲既振。影響甚至決定近代中國走向的重大事件此時或醞釀,或發(fā)生,滿腔熱血已經(jīng)沸騰,革命高潮即將來臨。郭沫若正是在1925年12月——僅僅三個月后他便南下廣州,投身革命現(xiàn)場——發(fā)表了歷史小說《馬克思進文廟》。山雨欲來風滿樓之際,向來作為弄潮兒的郭沫若卻推出一篇“游戲之作”,難免有些怪異和理解上的尷尬。因此長期以來,這篇小說并沒有得到足夠重視,往往限于為論證郭沫若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程度做注腳。然而,郭沫若不僅僅是政治家、馬克思主義者,更是敏感的文學家、詩人,有意而為之的文學游戲背后隱藏的欲說還休,可能不正確,卻更加意味深長。

一、游戲之作或主動選擇

馬克思和孔子,兩位風馬牛不相及的歷史名人跨越遙遠的時空距離,在《馬克斯進文廟》中相談甚歡,引為知己。如此構想無論對于當世讀者還是后代學者,都頗為天馬行空,畢竟“‘五四’時代的人……基本上反對以中國的經(jīng)典來附會西方現(xiàn)代的思想。而且他們老是不客氣地要中國的經(jīng)典傳統(tǒng)退出原有的中心地位,由西方的新觀念取而代之”①。由此觀之,反常的似乎是郭沫若:“五四”余韻尚存,“只手打孔家店”呼聲仍在,他何以將馬克思請入文廟與孔子并置,置“破壞”的任務于不顧,轉而回望儒家?無獨有偶,胡適昔日“吾國之舊文明……不適于今日之世界耳”②的慨嘆仍在耳畔,1925年9月在武昌大學發(fā)表演講時卻將“新文學運動”定義為“中國民族的運動”,樂府、詩詞、歌曲、小說均是其資源,“我們運動的人,不過是把二千年之趨勢,把自然變化之路,加上了人工,使得快點而已?!雹矍昂笞兓豢芍^不大。新文化運動兩位健將此時不約而同地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尋找理論資源,這很難看作巧合或無意之舉。與其說《馬克思進文廟》一文如郭氏所自謙“是帶有幾分游戲的性質的”④,源于他對共產(chǎn)主義的誤解,“暴露出他所理解的馬克思主義的膚淺和含混”⑤,不如說是郭沫若意識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需要之后,重新發(fā)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效性的主動選擇。

清末民初以來,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大量、快速涌入中國,導致了一個“主義的時代”,知識青年“如果不研究主義,沒有主義的信仰,人家說他是書呆子,甚至于給他一個‘時代落伍者’的頭銜……于是大家都立意做一個‘新青年’,做一個‘思想進步’的青年,越‘新’越好,愈‘進步’愈好”⑥。在思想文化“權勢轉移”⑦的進程中,尊西崇新固然具有天然正義性,然而“西”與“新”的勝利并不是持續(xù)、穩(wěn)固的,對“傳統(tǒng)”的體認作為一種集體無意識根植于國人思想深處,哪怕引領時代風氣的精英知識分子也不得不承認“在安身立命之處,我們?nèi)耘f是傳統(tǒng)的中國人”⑧。遑論多數(shù)身處“鐵屋子”尚不自知的普通民眾。對此,郭沫若有著清晰的認知,要想使某種新思想“真正地得到廣泛的接受,必須熟練地善于使用這種方法,而使它中國化。使得一般的、尤其有成見的中國人,要感覺著這并不是外來的異物,而是泛應曲當?shù)恼胬?,在中國的傳統(tǒng)思想中已經(jīng)有著它的根蒂,中國歷史的發(fā)展也正是循著那樣的規(guī)律而來”⑨。如果要為中國傳統(tǒng)思想找一個代言人,那么這一角色非孔子莫屬。作為至圣先師,孔子的神圣地位延續(xù)千年,短時間內(nèi)難以徹底破除。自“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統(tǒng)治中國數(shù)千年,已然“規(guī)定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⑩,成為世代因襲、根深蒂固的生存“慣性”,甚至“能給人們提供一種精神性的安身立命的家園,使眾生獲得一種道德精神的慰藉的精神化宗教11?!惫魧鬃拥恼J同更是橫跨文史,縱貫整個學術生涯,他的10篇歷史小說中便有兩篇與孔子密切相關。除《馬克思進文廟》外,《孔夫子吃飯》也集中塑造了獨特的孔子形象:小說中,孔子會暗暗計較自己的師長、“領袖”身份,卻也不吝在弟子面前承認錯誤、坦白心聲。與《馬克思進文廟》中“妻吾妻以及人之妻”的笑話異曲同工,郭沫若心中筆下的孔子和儒家始終鮮活、生動、真實,絕不似拘迂后儒般“凝滯于小節(jié)小目而遺其大體”12,而是“出而能入,入而大仁”,“不偏枯,不獨善,努力于自我的完成與發(fā)展,而同時使別人的自我也一樣地得遂其完成與發(fā)展”13??盀檎軐W典范,甚至是東方文明的唯一代表。所以,郭沫若選擇讓馬克思與孔子對話,一旦二者達成共識,不單馬克思主義,包括孔門儒家也更大程度地在中國語境中獲得認可,從而達成東西方文化的握手,“西方文化才能生出眼睛,東方文化也才能魂歸正宅”14。

沿著這一理路,郭沫若想要證明的自然不是“傳統(tǒng)文化在外來思潮沖擊下已日薄西山”①而是恰好相反。小說中馬克思雖然是個“臉如螃蟹,胡須滿腮的西洋人”,“一口的都是南蠻鷸舌之音”,和孔子需要通過翻譯才能交流,但主動進入文廟拜訪的畢竟是馬克思,而且還要合了中國習俗,坐著“一乘朱紅漆的四轎②”,這其實就可以視為對中國傳統(tǒng)的妥協(xié)和順應。同樣,在整場對話中馬克思表面上似乎占據(jù)主動地位,但實際孔子才是游刃有余的那一個。雖然馬克思開篇便“滿不客氣地開起口來”,直言“特為領教而來”,主動發(fā)問孔子“究竟你的思想是怎么樣?和我的主義怎樣不同?而且不同到怎樣的地步?”③然而后文中針對種種問題作答的并非孔子,而是馬克思自己。全篇馬克思不斷闡述觀點,孔子往往在馬克思的長篇大論后點頭稱是,再以書經(jīng)進行“比付”。從邏輯角度來看,以儒家思想比附馬克思主義,即以前者證明后者之合理,是以孔子思想的正確性為前提條件的。作者先行預設了儒家思想的“權威”,孔子連連點頭、拍手稱是,其實是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生長提供依據(jù):肯定現(xiàn)世人生、追求現(xiàn)世幸福即為“厚生”;共產(chǎn)社會與大同世界不謀而合,自由平等、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等同于“天下為公”“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產(chǎn)業(yè)增值對應“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反對私有財產(chǎn)集中對應“不患寡而患不均”和節(jié)用傳統(tǒng)。孔子的回應甚至可以算作對馬克思觀點的總結概括,頗有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小說結尾處顏回與孔子的問答也富有深意:

自始至終如象蠢人一樣的顏回到最后才說出了一句話:

——君子一言以為智,一言以為不智,今日之夫子非昔日之夫子也,亦何言之誕耶?

夫子莞爾而笑曰:前言戲之耳。④

大智若愚、舉重若輕如是。與馬克思的認真甚至較真相比,孔子似乎漫不經(jīng)心地將前言一筆帶過,賦予“戲之”的性質,前者尚在“獨上高樓”“衣帶漸寬”,而后者已經(jīng)“驀然回首”——在中國傳統(tǒng)認知中,這顯然屬于更高階段。

郭沫若對儒家的略微偏向固然受到其自身知識結構的影響,但這絕不是他私人化的一廂情愿。在1925年這個特殊的時間點,郭氏的處理是有現(xiàn)實必要性的。該年接連發(fā)生的五卅慘案、沙基慘案致使中國全社會反帝情緒達到極點,但凡有良知的中國人都不可能無動于衷,不過在當時一般人的認知中,“反帝”與“排外”的區(qū)別并不明確,只要非我族類,就足以引起高度警惕。五卅運動時,俄共(布)曾特意指示“一定要防止發(fā)生殺害和毆打外國人事件,防止出現(xiàn)諸如‘英國人、日本人和狗不得進入中國公共場所’標語之列的粗野民族主義舉動,尤其不要搞大洗劫行動⑤”,局勢之一觸即發(fā),可見一斑。在這樣的敏感時期,運用本國文化資源闡釋國外思想理論,并在價值判斷上對前者加以傾斜,縱然在學理方面有待商榷,但至少與高漲的民族主義情緒毫無抵牾之處,能夠避免挑動國人緊繃的神經(jīng),不至于宣介馬克思主義不成,又適得其反。

二、合理性或有效性

不出意外,郭沫若這篇離經(jīng)叛道的“戲說”惹怒了一些人。小說發(fā)表后不久,大夏大學學生陶其情便提出強烈反對,洋洋灑灑作萬字長文,從經(jīng)學、訓詁等角度對郭沫若的觀點大肆批駁;巴金則指責“這確實是不懂馬克思主義的人說的話”⑥。甚至大罵郭為“馬克思主義的賣淫婦”。關于“馬克思進文廟”的合理性,郭沫若坦誠“其實馬克思學說和孔子的思想究竟矛不矛盾,……實實在在不是那么容易的問題?!椰F(xiàn)在很想費五年功夫把他的《資本論》全譯出來,那時候或許我還能夠談得更圓滿一點罷”⑦。也就是說,郭沫若自知對馬克思主義的把握并不完善。但他還是作了《馬克思進文廟》,不僅這一篇小說,在此前后郭沫若接連發(fā)表《共產(chǎn)與共管》《窮漢的窮談》《新國家的創(chuàng)造》等多篇論文闡述共產(chǎn)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幾乎懷抱一種刻不容緩的激情,希望由自己的作品在“漆黑一團的思想界……發(fā)生出一點微光來”①。實際上,一旦涉及共產(chǎn)主義或馬克思主義這樣的焦點,討論便很難限于“純”思想界,甚或可以說,這在當時的中國就是一個政治問題。“共產(chǎn)主義與中國,和國內(nèi)共產(chǎn)黨一類問題,到今天為止,始終是不曾開刀或破口的一個大疽,里面的膿水已經(jīng)匯聚到一個無可再淤的地步”②,關系著國家的國運甚至存亡。郭沫若既然落筆于此,也就不可能如他所言“帶有幾分游戲的性質”③信筆作文,想必是有意識地通過文學與政治產(chǎn)生聯(lián)系。

民國初年雖然不乏讀書人應“以研究學問為第一責任也”④的主張,但是國家危亡關頭,“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顯然不切實際,面對國是,學界表現(xiàn)出超乎尋常的熱情,其中尤以“介于上層讀書人和不識字者之間的邊緣知識分子”⑤最為活躍。郭沫若早在新文化運動期間便憑借《女神》暴得大名,又有日本九州帝國大學醫(yī)學學士光環(huán),按照常理推斷,歸國后不難名利雙收,一躍而進入精英階層,不至于淪為“邊緣”。然而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往往存在著巨大鴻溝。1923年,郭沫若攜妻帶子從日本留學歸國,手頭資產(chǎn)只有家里寄來的三百元錢,在泰東書局的工作又始終未正式議定薪水。正如《漆園吏游梁》中莊子為了生計向河堤監(jiān)督貰米,彼時郭沫若生活窘迫到“連坐電車的車費都時常打著饑荒”,不得不“跑到泰東去,十塊五塊地要?!m然是應得的報酬,總覺得在討口一樣,有些可恥”⑥。此外,家庭也增加著郭沫若的壓力,妻子“很少開朗的日子”,“時常吵著要回日本”,⑦三個兒子體弱多病,醫(yī)藥費用不菲。如此情形投射進小說,便是莊子以妻子為拖累,“因為有了她,所以不得不過些不潔的生活;因為有了她,才去做了一場小官;因為有了她,才教了幾個無聊的弟子。”⑧不唯物質上困頓,精神層面也是半斤八兩:國內(nèi)文藝界形勢令郭沫若失望;視為精神上的兒子的刊物命途多舛,瀕臨???郁達夫、成仿吾等同人也與郭沫若產(chǎn)生了分歧,漸行漸遠。如此境況可謂邊緣知識分子的現(xiàn)實寫照。養(yǎng)妻活兒不能,救國興邦無望,自身生活困頓與民族國家的衰弱帶來雙重焦慮,因此邊緣知識分子“迫切需要寄托于一種較高遠的理想,以成為社會上某種更大的事業(yè)的一部分。即使生活改善不多,到底是為一種更大更高的目標而生存、而奮斗”⑨。

郭沫若無疑是敏銳的,他很快意識到了這一點,發(fā)表于兩個月后的《柱下史入關》已經(jīng)開始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精神上的兒子”固然重要,然而畢竟無法支應生活,“一瓶清水,兩張麥餅,它們的功能更在歡樂以上了”⑩。雖然郭沫若在這篇小說中依舊以老子自況,卻不再止于情感的宣泄?!拔沂怯衅抻凶拥娜?,你是曉得的。他們現(xiàn)刻住在魏國的段干,我現(xiàn)刻要往那兒去了。可憐我并沒有甚么本事,我只有一肚皮的歷史?!?1面對現(xiàn)實困境,郭沫若意識到“不出戶,究竟不能知天下”12。因此決意“自行改造”,“走向民間去種一莖一穗”13。詩人的綺夢無論再美麗,生活問題總不能不面對。理想中高呼著“為自由而戰(zhàn)喲!為人道而戰(zhàn)喲!為正義而戰(zhàn)喲!”14可是現(xiàn)實中蝸居上海的他連自己的生活都快要負擔不起,更遑論詩歌中的宏偉論題?!叭松目鄲灒鐣目鄲?,全人類的苦悶,都是血淚的源泉,三者可以說是一根直線的三個分段15”,所以郭沫若必然要尋找一個將理想照進現(xiàn)實的方式,擺脫個人困境,同時促成社會進步、世界解放,和全人類一起走向黃金世界。

到了《馬克思進文廟》,答案呼之欲出。三個月后,郭沫若南下廣州擔任廣東大學文科學長,繼而在隨軍北伐期間目睹了“宣傳”奇效之發(fā)揮。北伐時期,“‘宣傳’之功用被南北各方視為一種‘無形之戰(zhàn)力’,首次受到國人的高度重視與嫻熟運用。”16北伐出師時,政工團隨軍宣傳,每當軍事占領一地后宣傳隨即跟上,在城中廣泛張貼標語、畫報,散發(fā)傳單、國旗等各類宣傳品,“從這些標語看來,就可知道最近國民黨的空氣,并且他們拿這些標語簡單地普遍到民眾方面,不知不覺大家都受這些空氣籠罩起來,……可見簡單的標語,的確是宣傳之利器。”①1927年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又設北伐宣傳列車,從湖北一路北上至河南,配合開展宣傳活動。②如此宣傳攻勢頗奏奇效,“大多數(shù)農(nóng)工之人,醉心于黨軍解放之宣傳”③,“打倒帝國主義”、“打倒軍閥”之類的口號婦孺皆知,“非但能貫徹地把主義灌輸?shù)矫癖姷男目矁?nèi),而且……引起民族的奮進”④?!靶麄鳌弊尮暨M一步發(fā)現(xiàn)了文藝的功用,文學不再是書齋中的閉門造車,而成為直接參與政治、甚至挽救民族危亡的利器——這對郭沫若的吸引是致命的。沿著這一脈絡便能夠更好地理解郭沫若為何在尚無充分的理論依據(jù)時便讓馬克思與孔子貿(mào)然相遇,其核心觀念即文藝要與現(xiàn)實政治對話,與社會問題及時互動,為了達到這個第一要義,其他因素的犧牲都是可以接受的。于是,標語和口號犧牲了文學的優(yōu)美含蓄,小說《馬克思進文廟》雖然保留著天馬行空的文學想象,卻也不免犧牲了理論的正確與完滿。不過在郭沫若看來,這是值得的甚至必要的,唯有如此,才能最充分地發(fā)揮文藝的有效性,使之如匕首和投槍般直擊社會現(xiàn)實,從而拯救民族國家,同時推動個人價值的實現(xiàn)。

三、潛在對話與謹慎調(diào)和

朱其華在《一九二七年底回憶》一書中,曾描述過一幅有趣的漫畫:

一面畫著一個“世界公園”,世界公園里陳列了三個座位,中間是馬克思的像,左邊是列寧的像,右邊的座位空著。另一面畫著一個孔廟;在世界公園與孔廟的中間,一個穿著中山裝的男子背了孫中山的像往孔廟中走去。旁邊寫著“孫中山應該陳列于革命的世界公園中,但戴XX一定要把他背到孔廟里去”⑤。

在馬克思(列寧)和孔子之間,這幅漫畫提示了另一位重要人物:孫中山。作為中國國民黨領袖,孫中山領導國民黨改組,確立“聯(lián)俄容共”方針,并直接導向國民革命運動。因其在國民黨中崇高的“國父”地位,孫中山以“三民主義”為核心的思想觀念在他生前身后都深刻影響著中國國民黨,甚至中國近代歷史進程。

在中國國民黨的理論體系中,“三民主義為立國之本原”⑥,其中“民族主義”占據(jù)關鍵地位。從“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到“五族共和”再到“國族主義”,雖然孫中山對民族主義的具體闡釋幾經(jīng)變易,但根本期望一以貫之,乃“以本國現(xiàn)有民族構成大中華民族,實現(xiàn)民族的國家”⑦,從而實現(xiàn)“一民族成一國家”⑧。孫中山認為,中國目前急需發(fā)展民族主義,恢復民族地位,有效途徑即首先恢復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等舊道德,恢復古時修齊治平的政治知識和科學能力,然后再學歐美之所長,“因為幾千年以來,中國人有了很好的根底和文化,所以去學外國人,無論什么事都可以學得到”⑨。孫中山雖然受過西方教育,但根本立場始終是傳統(tǒng)中國的,“中國有一道統(tǒng),堯、舜、湯、武、周公、孔子相繼不絕。余之思想基礎即承認道統(tǒng)而發(fā)揚光大耳。”⑩他延續(xù)的是清末“中體西用”的思想脈絡,只承認西方近二百年來的物質文明,而對包括馬克思主義在內(nèi)的西方精神文明并不2JYaQxvlnEPH9uZMCHH5jq/Svmz/RiqlzPo0XbX0G9c=推崇,“為什么要從馬克思那里尋找智慧,從中國經(jīng)典著作中不是也能找到馬克主義的基本思想嗎?”11“馬克思主義不是真共產(chǎn)主義……共產(chǎn)主義在外國只有言論,還沒有完全實行,在中國,洪秀全時代便實行過了。”①這就決定了孫中山勢必與蘇共、中共的理論基點南轅北轍。共產(chǎn)國際及中國共產(chǎn)黨人以“世界被壓迫民族”重新對“民族”進行概念界定,力圖以三大政策包含甚至取代三民主義;與之相對,國民黨則自認三十余年來革命“顧所成就者,為主義之成就;……民國以前,吾黨本主義以建立民國;民國以后,則本主義以捍衛(wèi)民國”②。試圖將蘇俄新經(jīng)濟政策乃至共產(chǎn)主義皆統(tǒng)攝于三民主義范圍之內(nèi),甚至會依據(jù)自己的理解,對共產(chǎn)主義進行客觀上的“反宣傳”。

彼此排斥對方主義的國共合作從一開始就搖搖欲墜,郭沫若顯然注意到了這一問題及其嚴重后果:國民大革命以國共合作為基礎,如果理論分歧無法彌合,那么國民革命的法理基礎勢必遭到動搖。如果說孫中山試圖“以儒代馬”,一些激進的新興知識分子和革命者主張“以馬廢儒”,那么郭沫若則是憑借其敏銳在小說《馬克思進文廟》中左右逢源,一面與孫中山這一文本的潛在在場者對話,延續(xù)他從歷史傳統(tǒng)中尋找文化認同的民族主義心態(tài),一面宣傳馬克思主義并盡量為之正名,在二者之間保持著微妙的平衡。

小說主要從兩個方面著手。首先,糅合“共產(chǎn)主義”與“愛國主義”。共產(chǎn)主義作為本質上的世界主義,在當時遭受的主要批評之一即“受蘇俄的援助,聽莫斯科政府的命令,失卻中國獨立的精神”③,進而會導致中國受蘇俄掌控,復落入另一“列強”手中,與獨立自由之愛國精神背道而馳?;赝f片戰(zhàn)爭以降數(shù)十載,中國不斷遭受列強侵略瓜分,主權盡失、租界林立,民族危機深重,歷史教訓帶來創(chuàng)傷后應激反應,時人對于世界其他國家,尤其是軍事經(jīng)濟實力比較強大的國家,往往警惕和排斥多于善意或接納。孫中山便是世界主義的激烈反對者,他認為“強盛的國家和有力量的民族已經(jīng)雄占全球,無論什么國家和什么民族的利益,都被他們壟斷”,他們鼓吹的世界主義“就是變相的帝國主義與變相的侵略主義”④。中國民族主義之消亡正是由于被外國人征服。郭沫若在小說中則借由馬克思之口聲稱“這力量(增殖與剝奪產(chǎn)業(yè))的形式起初是以國家為單位,進而至于國際”⑤。這里,郭氏明確做出了輕重緩急之分,無論發(fā)展生產(chǎn)還是節(jié)制或廢除私產(chǎn),首先都是在國家的范圍內(nèi)進行,本國實力增長與人民幸福是首要任務,當本國內(nèi)部的物質精神需求均能夠得到滿足后才進入國際范疇,而絕非要求中國以積貧積弱的狀態(tài)羊入虎口。屆時以獨立自由之世界強國面貌出現(xiàn)的中國,自然無需再擔心帝國主義侵略。這一論述與愛國主義的目的和手段都毫無抵牾之處,和孫中山“我們受屈民族,必先要把我們民族自由平等的地位恢復起來之后,才配得來講世界主義”⑥的主張也相當契合。而孫中山強調(diào)中國強盛后要擔負起濟弱扶傾的責任,“用固有的道德和平做基礎,屈統(tǒng)一世界,成一個大同之治”⑦,正類似由國家進而國際,層層發(fā)展,達到更高階段。

同時,郭沫若在小說中對最容易引起警惕的“共產(chǎn)”進行了柔和化處理,指出共產(chǎn)主義“對于產(chǎn)業(yè)的增殖卻不惟不敢反對,而且還極力提倡。所以我們一方面用莫大的力量去剝奪私人的財產(chǎn),而同時也要以莫大的力量來增殖社會的產(chǎn)業(yè)。要產(chǎn)業(yè)增進了,大家有共享的可能,然后大家才能安心一意地平等無私地發(fā)展自己的本能和個性”⑧。將共產(chǎn)主義視為洪水猛獸者多認為“要講共產(chǎn)主義呢,那自然是你衣包里的錢是該我共的,或者我衣包里的錢提防他要來共了”⑨。甚至于不僅“共產(chǎn)”,還要“共妻”。類似的恐懼和排斥雖是由于對共產(chǎn)主義缺乏了解導致的錯誤,但作為主觀情緒,其影響力也不容小覷。因此《馬克思進文廟》中的論述弱化了共產(chǎn)主義反對私有財產(chǎn)的成分,轉而大力凸顯發(fā)展生產(chǎn)、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的部分。從私產(chǎn)喪失到財富增殖,郭沫若通過轉移重點,力圖扭轉對共產(chǎn)主義的誤解,提高接受程度。另外,郭沫若指出馬克思主義的“理想是有一定的步驟”⑩的,這點在《窮漢的窮談》一文中有更詳細的闡述。郭氏將共產(chǎn)革命分為三個時期,第一階段需要以國家的力量集中資本;第二階段則以國家的力量發(fā)展產(chǎn)業(yè);直到物質極大豐富才能進入第三階段,各盡所能各取所需,而達到終極彼岸需要花費相當長的時間。①第三階段是共產(chǎn)主義的特色之處,也是和其余種種政治理念的分歧所在。然而在此邏輯之下,行進至分歧點的時刻被無限拖延,“要經(jīng)過多少年辰,我們是無從知道,其實就是馬克思自己也無從知道?!雹谠诋斚乱约拔磥硐喈旈L的一段時期內(nèi),共產(chǎn)主義都會以國家資本主義的面目出現(xiàn),與三民主義“以全民之資力,開發(fā)全民之富源”③的要求無甚劇烈沖突。“社會之所以有進化,是由于社會上大多數(shù)的經(jīng)濟(利益)相調(diào)和……大多數(shù)有利益,社會才會進步。”④當共產(chǎn)主義暫時擱置爭議,專注財富積累時,雙方自然能夠和睦相處。某種程度上,這雖然是揚湯止沸,沒能解決“社會進化的原動力”這一根本矛盾,但未來歷史變化畢竟不可預知,就眼下而言不失為權宜之計。

“當時支配思想界的,就只有三民主義與共產(chǎn)主義……治學術的人都不能不有他各自的立場?!雹莨粢庾R到了國共合作背后潛在的話語矛盾,并希望通過“馬克思進文廟”的方式進行調(diào)和,夯實國民大革命的理論合法性基礎。詩人的敏感體認何其準確,卻遺憾地未能完成這個過于艱巨的任務,國共兩黨之間軍事、政治與主義之爭不斷激化,不足兩年之后第一次國共合作終于還是以失敗告終,革命再次落潮。

(責任編輯:陳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