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提問作為幼兒園教育中常見的對話形式,不僅是教師在科學活動中使用的師幼互動方式,還是教師及時捕捉幼兒興趣與需求的行為工具,能夠有效促進幼兒思維品質和語言能力的發(fā)展。文章探究了幼兒園科學活動中教師提問的現(xiàn)狀、遵循的原則及提問技巧的應用,旨在提高教師提問的質量,探尋適合幼兒思維與認知發(fā)展的互動型教學方式,助力幼兒身心健康成長。
關鍵詞:幼兒園;科學活動;提問技巧
在幼兒園科學活動中,教師對幼兒的提問方式及提問類型使用得當,不僅可以激發(fā)幼兒自主學習的興趣,調動幼兒的探究積極性,幫助幼兒有效積累科學知識與經驗,還可以助力構建良好的師幼關系,讓教師深入了解幼兒的內心想法,做到相互理解,觸發(fā)幼兒的情感。為此,教師在幼兒園科學活動中應該重視對提問類型與提問技巧的研究,以開放性、挑戰(zhàn)性、拓展性、評價性問題為線索,設計具有啟發(fā)性和引導性的問題,幫助幼兒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探索精神,培養(yǎng)敢想、善問、愛探究的科學素養(yǎng)。
一、幼兒園科學活動中教師提問現(xiàn)狀分析
1. 提問目的不明確
在當前的幼兒園科學活動中,關于如何有效提出問題,使幼兒聽得懂、能回答,部分教師存在“為了‘問’而‘問’,使幼兒在提問互動中處于被動狀態(tài)”這一共性問題。提問的目的逐漸籠統(tǒng),缺乏細化的提問指向。相較于主動提出問題,幼兒更習慣順著教師的思路思考、解答、互動。如此一來,提問的積極作用無法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提問幾乎等同于教師使用的一種環(huán)節(jié)過渡工具,以至于教師設計的科學問題逐漸失去其實際價值,與幼兒的年齡特點、學習能力不相符,提問只能淺層抓住幼兒的注意力,不利于引導幼兒進入探究性學習活動。
2. 提問缺乏層次性
部分教師認為,自己是專業(yè)的教育者,幼兒是被教育者。即便幼兒產生好奇與疑惑,通過提問的形式表達出來,大多卻不具備科學性與持續(xù)探究性。因此,教師會無形間忽視幼兒的提問,使用認為正確的、具有切實教育意義的提問方式設計問題,由此導致過分在意提問流程,而實際的提問層次卻被忽略。這樣一來,教師難以作好科學提問的鋪墊,對于一些關聯(lián)性問題的提問“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利于合理調整提問的難易度與適用性。最終,教師的提問表現(xiàn)出一定的失序、不恰當等問題。
3. 追求答案的唯一性
在向幼兒傳遞科學知識的過程中,部分教師會追求所謂的“正確答案”,且追求答案的唯一性。當幼兒回答出多種多樣的答案時,教師會有意無意地忽視對幼兒想象力的肯定,將重點放在鼓勵其回答出正確答案上。在此過程中,那些思維活躍、給不出“正確答案”的幼兒無形中沒有得到教師的肯定,久而久之便失去了學習科學知識的自信,思維拓展將難以得到正確引導。
二、幼兒園科學活動中教師提問應遵循的原則
在幼兒園科學活動中,教師應該提出不同類型的問題,營造自由、和諧、寬松的學習氛圍,引導幼兒經歷“想象—推理—實驗—觀察”等環(huán)節(jié),這是幼兒創(chuàng)新思維與批判性思維發(fā)展的必經之路。基于此認知,教師在科學活動中應該遵循以下原則進行有效提問。
1. 以幼兒為主體
了解幼兒的實際需求與幼兒感興趣的內容,以此為基礎,選擇適合幼兒學習發(fā)展水平的科學主題與活動,提出符合幼兒學習發(fā)展規(guī)律與所具備能力的問題,可以激發(fā)幼兒參與活動的意愿,喚醒幼兒的內在學習動力,為提升幼兒的科學素養(yǎng)打好基礎。這體現(xiàn)的就是在幼兒園科學活動中,教師有效提問所應遵循的首要原則——以幼兒為主體。也就是說,教師要了解幼兒的年齡特點、思維發(fā)展水平和實際生活經驗等,尊重幼兒的感受,讓幼兒在科學活動中勇于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師則扮演好“傾聽者”的角色,并以幼兒的疑惑為契機,開展適合幼兒實驗探究的科學活動,使幼兒在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形成觀點的過程中,合理發(fā)展創(chuàng)新思維。
2. 以問題為導向
如上文所言,教師提出的問題缺乏層次性和針對性,主要從教師自身的角度提出,問題有可能失去應有的價值和意義,不利于開闊幼兒的科學視野,激勵幼兒自主探究。為了引導幼兒深入探究,教師在科學活動中可以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提出多種類型的、有探究價值的問題,激發(fā)幼兒的好奇心與探索欲,引導幼兒實驗求證。這是教師在科學活動中進行有效提問應該遵循的另一原則——以問題為導向。在科學實驗或活動中,幼兒自主提出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無須等待教師的說教與灌輸,便根據實踐思考得出科學實驗結論,體會科學的魅力。
3. 以過程為重點
關注幼兒的思維發(fā)展與科學精神培養(yǎng),教師在科學活動中優(yōu)化提問技巧應該遵循第三項原則——以過程為重點。首先,提問需要體現(xiàn)基礎的科學探究過程。教師從預期教學目標反推教學設計,革新提問、假設、實驗開展、數據整理、分析等細化步驟,確保所提出的問題與科學探究的過程環(huán)環(huán)相扣。其次,提問需要符合幼兒的思維能力與學習習慣。教師以幼兒在科學活動中的實際表現(xiàn)與解決問題時所采用的策略為前提,針對性提出相關聯(lián)問題,著眼幼兒的策略選擇與思維發(fā)展。最后,提問需要實現(xiàn)促進幼兒自我反思與評價的終極目標。教師根據幼兒在科學活動中得到的經驗進行提問,幫助幼兒總結經驗,使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自我反思習慣。
三、幼兒園科學活動中教師提問技巧的有效應用
結合上文分析可知,教師秉持“以幼兒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科學活動中有效提問,有利于為幼兒創(chuàng)新思維和語言能力的發(fā)展打下基礎,促進建立和諧的師幼互動關系。
1. 提出開放性問題,激發(fā)幼兒的好奇心
在科學活動中,教師提出開放性問題針對的是所謂的正確答案或唯一答案。開放性問題,即可以讓幼兒有許多解釋的可能性與多元方向思考的問題。這意味著教師提出的開放性問題越符合幼兒的好奇與想象,幼兒對科學知識的推理與研究越能真正從自身視角出發(fā),不設限地深層探索,從而學習、內化科學知識。
例如,幼兒雖然不能從科學的角度解釋白天與黑夜的更替,但是對白天與黑夜的特征卻有模糊的認知與了解。教師可以提問幼兒:“你們知道每天天黑以后,太陽去哪里了嗎?”“太陽和月亮是不是不能同時出現(xiàn)?”“月亮有星星做伴,你們認為太陽有嗎?”通過提問,促使幼兒根據生活觀察與大膽想象回答上述問題。在此過程中,幼兒將生活經驗與想象相結合,給出“太陽回家了!”“太陽和月亮‘換班’,所以它們不能同時出現(xiàn)”“太陽也有星星做伴,只是太陽太亮了,我們看不見”等答案,還能通過不同答案的相互分享與討論,進一步拓展幼兒的科學思維與視野。更重要的是,教師提出符合幼兒認知水平與生活經驗的開放性問題,讓幼兒對問題的答案有不同解釋,無形間運用聯(lián)想、設想、推想等多種思維方式,加上充足的討論、表達時間,對于白天與黑夜的科學知識學習可以升華。無須教師過多的講解與說明,幼兒自覺以問題為線索進行沉浸式思考,達成對科學知識的開放性、趣味性學習。
2. 提出挑戰(zhàn)性問題,驅動幼兒大膽推想
挑戰(zhàn)性問題,顧名思義具有一定的難度,需要幼兒對科學現(xiàn)象或科學問題進行思考,并與實驗相結合進行探究,再給出解釋的問題。若是幼兒缺乏實驗探究步驟,有可能無法對挑戰(zhàn)性問題作出合理解釋。因此,為了能通過提問激發(fā)幼兒的實踐探索欲,幫助幼兒掌握科學的實驗方法,形成知識體系的自我構建,教師可以采用以下技巧,在科學活動中合理提出挑戰(zhàn)性問題,助推幼兒自主探究。首先,教師在正式提問前觀察幼兒的狀態(tài)與需求,與幼兒進行簡單對話,根據對話的信息反饋,篩選適合幼兒思維能力與動手能力的科學主題,設計難易適中的挑戰(zhàn)性問題。其次,教師在提問后關注幼兒的思維與問題解決策略,而非問題的結果與正確性。這樣,教師的提問與幼兒的疑惑與不解通過問題完成互動,有助于幼兒厘清思路,掌握方法。看似簡單的提問,卻讓幼兒有更多的機會分享自己的思想與感受,驅動幼兒大膽推想。
例如,幼兒喜歡參與種植活動,教師先與幼兒一起回顧往期活動,并有意識地詢問幼兒:“為什么天氣晴朗的日子,將植物放在陽光下可以長得更好?”“為了讓植物生長得更好,我們平時應該怎么做?”巧妙導出以“比較”為主題的、幼兒感興趣地觀察植物生長的延伸活動,即在陽光普照的一角與陰冷潮濕的一角同時種下一粒種子,觀察種子一周的生長情況。幼兒從原本的“選種—種植—觀察—記錄”過渡到新的“選種—種植—設置不同觀察環(huán)境—記錄—比較”活動,不僅使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高,活動組織與幼兒的實踐體驗需求也相匹配。結合活動實踐,幼兒能更好地解答上述問題,從幼兒已有活動經驗出發(fā),以具體問題為線索,通過設想、推理、實驗對上述問題一一解答。
3. 提出評價性問題,發(fā)展幼兒分析能力
評價性問題在現(xiàn)階段的幼兒園科學活動中較少出現(xiàn)。其主要指教師重新定位自身的教學角色,突出幼兒的主體性,不直接將科學知識與科學理論灌輸給幼兒,而是讓其對科學現(xiàn)象和問題進行自主評價與判斷的相關問題。可見,教師在科學活動中有序提出評價性問題,真正將提問的目的明確,并深化提問的層次,有利于幼兒發(fā)展語言組織與表達能力。為了培養(yǎng)幼兒的語言能力、科學思維與自我評價意識,教師不妨在科學活動中采用以下技巧提出評價性問題,促進幼兒的綜合發(fā)展。首先,在提問前先確定提出評價性問題的目標,確保提出的問題滿足幼兒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有利于引導幼兒進行自我評價、相互評價。其次,教師在科學活動中盡可能鼓勵幼兒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與判斷,并且不對幼兒的答案進行正確或者錯誤的定義。
例如,在探究“水”的科學活動中,教師不直接為幼兒進行實驗示范,而是讓他們奇思妙想,思考、設計、演示自己的實驗計劃。待幼兒完成實驗探究后,教師追問幼兒:“你們認為自己的實驗做得怎么樣?與其他同伴相比呢?”“如果再給你一次機會,你能將這個實驗做得更好嗎?”不批評、不訓斥,對所有幼兒一視同仁,挖掘每名幼兒的閃光點。幼兒感受到來自教師的信任與支持,不僅能深度投入實驗,完善過程,還能將自我驅動與自我評價相結合,根據自身的實驗探究與理解,自信表達、判斷及評價。
4. 提出拓展性問題,開闊幼兒學習視野
以提問為支架,促進幼兒科學思維發(fā)展的目的是驅動幼兒學以致用,使幼兒將自身吸收、消化的科學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相聯(lián)系,學會解決問題。拓展性問題是教師讓幼兒在解釋科學現(xiàn)象或回答科學問題的基礎上,進一步開闊科學眼界、掌握科學方法,并將科學方法應用到其他領域之中的延伸性問題。教師提出延伸性問題,啟發(fā)幼兒自由探索科學世界,需要注意以下提問細節(jié)。首先,以幼兒積累的生活閱歷與經驗為前提,教師創(chuàng)設與科學相關的生活情境,在情境中提出拓展性問題,可以使幼兒正確認識科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其次,以幼兒的感官發(fā)育與科學需求為重點,教師設計有利于幼兒多元思考的拓展性問題,可以幫助幼兒掌握多樣的自我見解表達方法。
例如,開展以“比較”為主題的觀察植物生長活動,幼兒自發(fā)選擇陽光照射充足的種植地方與沒有陽光照射的陰冷角落,教師不需要將比較種植的結果提前告訴幼兒,而是提出問題:“假設你是一粒種子,你更想被種在哪里?”通過提問激活幼兒的想象力與共情力,將幼兒帶入情境之中,身臨其境式地思考問題的解決策略。這樣,幼兒發(fā)散科學思維,從延伸性、拓展性的角度思考植物的生長特性、環(huán)境適應性等一系列問題,并進行探究式解決,不僅讓幼兒的科學眼界無限開闊,還能塑造人性化的科學觀。
綜上所述,提問是教師在幼兒園科學活動中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要想合理激發(fā)幼兒的科學探索欲,引導幼兒正確構建科學的知識體系與學習策略,教師需要認真分析當前階段科學活動中教師提問存在的問題,轉變自身的教育理念,打破傳統(tǒng)教學思維的桎梏。隨后,以問題為橋梁,將解答問題的可能性、創(chuàng)造性賦予幼兒,啟發(fā)幼兒實踐探究、自主表達,使提問真正成為教師科學活動中研“問”提“質”的根本,為幼兒身心健康同步發(fā)展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張愛玲,李淑婷. 深度學習視角下的幼兒教師提問研究:以科學教育活動為例[J]. 中國教育學刊,2022(11):78-83.
[2]吳鵬舉. 幼兒園科學活動中教師有效提問的策略[J]. 東方娃娃·保育與教育,2021(12):60-61.
[3]吳佩佩,余雅洋. 新手教師有效提問的現(xiàn)狀及策略研究:以幼兒園小班科學集體活動為例[J]. 齊齊哈爾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21(6):123-125.
[4]白靜. 幼兒園科學探究活動中教師有效性提問的實踐探索[J]. 天津教育,2020(25):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