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英模教育承擔著推進立德樹人、鑄魂育人的重要任務。場域理論的引入與應用,對于英模教育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具有重要啟迪價值,場域、資本、慣習三大場域理論核心要素也都有新內涵。英雄觀教育可賦能積極慣習;英雄情教育可賦能心理資本;英模行教育可賦能社會資本。以構建學校、家庭、社會教育場域共同體為立足點,以塑造教育對象的積極慣習為著眼點,以增強英模教育的文化資本投入為重要保障,是探索英模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路徑所在。
關鍵詞:場域理論;英模教育;教育場域
中圖分類號:D64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6359(2024)04-0016-08
英模教育意指教育主體依據特定的教育目的,選取革命英雄、時代先鋒、道德楷模等英模形象,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教育客體學習英模事跡、體悟英模精神,使其形成模仿英模的心理傾向,并在行動中向英??待R的教育活動。當前,黨和國家高度重視英模教育之于營造致敬英烈、禮贊英模、關愛楷模的社會風氣,激發(fā)社會正能量,賡續(xù)民族復興精神力量的重要作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要“優(yōu)化英模人物宣傳學習機制”,[1]因而探究英模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進路的時代課題將繼續(xù)受到教育界和學術界的重點關注。如何給予英模教育以理論層面的解釋框架,并據此找到英模教育在實踐層面的發(fā)力點,是新時代提升英模教育實效性亟待解決的問題。場域理論不僅為英模教育研究提供了基于方法論的闡釋視角,而且對于構建開放性、能動性的多主體良性互動的英模教育場域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一、場域理論及其與英模教育的適切性
場域理論是由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提出的一個重要的社會學理論,主要涵蓋場域、慣習、資本三大核心要素。作為一種關系性概念,“場域是諸種客觀力量被調整定型的一個體系,是某種被賦予了特定引力的關系構型,也是一個沖突和競爭的空間”。[2]在特定場域之中,主體的慣習和在場域關系網絡中的位置共同決定了其自身的地位,主體在場域資本分布結構中的境域又決定了其在關系網絡中的位置,因而對資本的占有能夠推動主體在特定場域中地位和權力的提升。慣習是對行為主體在場域內行為邏輯的根本概括,是主體持續(xù)且動態(tài)的心理認知,其形成于行為主體習得、內化并踐行場域規(guī)則的過程中,因而慣習的形成受到場域的形塑和制約。在面對實踐任務時,行為主體會根據他人的態(tài)度和行為作出前理性、非推論、預判性行為,進而產生經驗性的行為方式,即慣習行為。慣習作為一種外化的客觀活動,同時為新場域的建構提供延展性力量。布迪厄認為,場域本質上是一種權力關系網絡,而資本則是特定場域內有效的權力資源,并且“只有在與一個場域的關系中,一種資本才得以存在并發(fā)揮作用”。[3]布迪厄持多元資本觀,他認為場域中的資本主要有:經濟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本以及符號資本四種類型,多元資本間的矛盾運動構成場域變化發(fā)展的動力來源,作為場域力量構型的資本也決定著行動者在場域中的位置。在特定場域中,對資本的有效獲取有助于新慣習的養(yǎng)成,新的慣習又反作用于有利資本的獲取和增值。同時,場域的更新發(fā)展與有利資本的生成之間也存在積極的互促關系,因而場域、慣習、資本之間是一種積極的互動關系。
場域理論誕生以來,便被視作研究社會學、教育學、人類學等諸多社會科學領域的重要理論視角。其中,場域與教育密切結合,進而生成“教育場域”這一教育社會學概念。對教育問題進行場域化解讀,是將教育問題置于現實社會生活中,納入社會關系網絡中去理解、解決,對于全面剖析、高效處理教育問題具有重要意義?;趯鲇蚶碚摰奶劫?,學者劉生全將教育場域定義為“在教育者、受教育者及其他教育參與者相互之間所形成的一種以知識(knowledge)的生產、傳承、傳播和消費為依托,以人的發(fā)展、形成和提升為旨歸的客觀關系網絡”。[4]通俗地看,教育場域是一種存在于社會生活諸領域中,對主體的生活、學習實踐具有顯性教育引領功能,并致力于促進主體全面發(fā)展的關系構型。
在開展英模教育的過程中,教育主體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教育對象學習英模事跡、感悟英模精神的“施教”活動,以及教育對象學習英模的“受教”活動都要在一定場域中進行。教育主體確定英模教育內容、手段和方式,教育對象英雄觀的確立以及優(yōu)良品質的養(yǎng)成等等,無一不受教育場域影響和情境塑造。英模教育與教育場域的核心要素、理論特征高度契合,英模教育的展開是在學校場域、家庭場域、社會場域的交織中進行的,它以英模事跡、英模精神的弘揚和創(chuàng)新為內在邏輯,學校、家庭、社會等英模教育主體圍繞經濟資本、人力資本、文化資本等媒介資本,以施教權、受教權和教育管理權等文化權利為中軸構建和拓展互聯互動的英模教育“大場域”,不斷激發(fā)教育對象自我教育的內生動力,進而形成自覺向英??待R的積極慣習。以教育場域的要素和特質為立論依據對英模教育進行分析解讀,有助于更好地探究英模教育的運作機理和新時代英模教育的創(chuàng)新進路。
二、場域理論視角下英模教育的運作機理
場域理論的應用為切實有效地開展英模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撐和策源動力。通過在家庭場域、學校場域、社會場域充分開展以英雄觀教育、英雄情教育、英雄行教育為核心內容的英模教育,能夠有效打破教育對象的消極慣習,賦能其積極慣習的養(yǎng)成和正向的社會、心理資本,進而推動英模教育培育信仰篤定、價值堅定、方向錨定的社會主義事業(yè)接班人育人目標的真正實現,這就是場域理論視角下英模教育的運作機理。
(一)英雄觀教育賦能積極慣習
在英模教育場域中,教育主體通過向教育對象展示英模人物所表現出的規(guī)律性的思想和行為慣習,引導教育對象在面臨相似情境時,能在思想和行動層面具備作出預判性選擇的能力。慣習是主體具有生成性、創(chuàng)造性的行為方式,“行動者通過將一定類型的社會條件和經濟條件予以內在化的方式獲得這些性情傾向”。[5]英模人物在思想和行動上堅守政治信仰、政治立場的生成性慣習,是其將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人民至上思想予以內在化后獲得的性情傾向。教育主體通過開展英模教育,推動教育對象不斷“習得”英模人物的這些慣習,并逐步將這些慣習內嵌到其自身的性情傾向系統(tǒng)之中,使之成為教育對象的持續(xù)而穩(wěn)定的自覺性意識和行為選擇,強化教育對象發(fā)揮知覺、評判、行動的主觀能動性,從而有效發(fā)揮英模教育實效。
具體來看,英模人物的規(guī)律性慣習,集中呈現為服務于民、艱苦奮斗的價值觀念和行動準則。為引導教育對象在物質生活得到不斷滿足的同時,能夠在精神層面保持中華民族進步、奉獻、奮斗、扎實、肯干等優(yōu)良品質,教育主體須積極開展英雄觀教育,把英模人物的思想觀念、政治意識傳遞給教育對象。在實際開展英模教育的過程中,教育主體的施教過程和教育對象的受教過程、英雄觀形成過程以及慣習養(yǎng)成過程,都需要借助生動鮮活的英模形象、英模事跡來實現。像谷文昌、黃文秀等體現著進取、奉獻精神的英模人物,他們身上具有的扎根人民、奉獻祖國等積極慣習,是對中華民族腳踏實地、拼搏進取精神的生動詮釋,是英雄觀最生動的體現,也是個體應有的思想和行動態(tài)度。學校、家庭、社會等多元教育主體通過運用綜合化的教育手段,將英模人物一以貫之維持的奮斗觀、奉獻觀、進取觀等進步觀念傳遞給教育對象,使之將英模身上承載的先進價值觀逐步內化于自身的規(guī)律性慣習、外化于自身的生活實踐之中,賦能以拼搏于己、奉獻于民為核心意涵,穩(wěn)定而持久的思想和行動慣習的最終養(yǎng)成,進而自覺抵御負面思想觀念的沖擊,在全社會場域內構筑內化英雄觀、踐行英雄觀的思想共識。
(二)英雄情教育賦能心理資本
英模教育場域中的情感教育意在激發(fā)教育對象的學習動機,推動其產生向英模看齊的心向,形成積極向上價值觀體系,進而賦能其積極心理資本的獲得,有效遏制價值異化慣習的產生。心理資本的定義首先由弗雷德·盧桑斯(Fred Luthans)等人進行界定,認為心理資本是“個體一般積極性的核心心理要素,具體表現為符合積極組織行為標準的心理狀態(tài),它超出了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之上,并能夠通過有針對性的投入和開發(fā)而使個體獲得競爭優(yōu)勢”。[6]從構成要素看,心理資本主要包括自我效能感、希望、樂觀、堅韌性四大要素,四種要素經由挖掘開發(fā),能夠促進個體形成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和正確的價值取向。英模榜樣作為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倡導者,其身上承載的英雄情無疑生動體現了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樸素情感,因而在英模教育場域中,英雄情教育與先進價值觀教育之間具有天然契合的關系。教育主體通過對教育對象進行英雄情教育,不僅能向教育對象傳遞英模承載的社會核心價值觀念,打破其價值異化慣習,而且能夠賦能教育對象樂觀、堅韌等積極心理資本的形成。
具體來看,英雄情教育主要通過強化精神感知、增進情感認同、促進實踐落實三方面向教育對象傳遞英模的先進價值觀,賦能其積極心理資本的形成。從強化精神感知層面看,英模是一種具有激勵和教化作用的精神標識和人格范式,教育主體通過向教育對象傳遞中國女排、張桂梅等英模人物默默耕耘、辛勤付出的感人事跡和敢打敢拼、堅守奉獻的價值情感,使教育對象通過鮮活具象的英模人物和英模事跡,對英模所體現的價值情感形成正確而生動的精神感知,并促使自身進一步在實踐中擺脫價值異化狀態(tài),積極尋求同英模間的情感共鳴,提高自身在特定場域中矯正和調適價值理念、改善和規(guī)范價值行為的能力,從而不斷增強自我效能感,以適應先進價值觀的要求。從增進情感認同層面看,讓教育對象產生對英模人物的情感認同,是保障社會主流價值觀教育行之有效、賦能教育對象獲得積極心理資本的關鍵所在。在增進教育對象對英模人物情感認同的環(huán)節(jié)中,相較于其他單向灌輸式的教育方法,英模教育具有無可比擬的“情感優(yōu)勢”,這一優(yōu)勢來自英模教育本身的親和力、感染力。廉潔擔當、為民負責的黨員干部;有開拓創(chuàng)新、功勛卓著的行業(yè)代表;有以平凡小事創(chuàng)造不平凡精神的最美人物等等,這些英模身上可親可近的人格魅力、可感可學的優(yōu)良品質,能夠激發(fā)教育對象對英模的崇敬之情,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推動教育對象認同英模身上蘊含的主流價值觀,從內心產生學習英模,從英模身上汲取精神動力的積極動機狀態(tài)。從實踐落實層面來看,教育者進行英雄情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賦能教育對象以打破價值異化慣習的積極心理資本,引導教育對象在行為層面積極踐行社會主流價值觀。作為“先進價值觀的模范踐行者和守護者”,[7]英模榜樣的報國為民之情、砥礪奮進之行、拼搏奉獻之貌時刻起到廓清教育對象價值異化慣習的作用,并賦予其從價值異化的負面慣習中迅速糾正的堅韌性能力,以及受正確價值觀支持所獲得的價值適應能力,進而在實踐情境中以理性、自信、積極樂觀的心理狀態(tài)持續(xù)穩(wěn)定地踐行社會核心價值觀。
(三)英模行教育賦能社會資本
布迪厄認為,社會資本是“實際的或潛在的資源集合體”“而且是一種體制化的關系網絡”。[8]羅伯特·D·普特南(Robert D.Putnam)指出:“社會資本是指社會組織的特征,諸如信任、規(guī)范以及網絡,它們能夠通過促進合作行為來提高社會的效率”。[9]由此觀之,社會資本的定義由其功能而來,它既不依附于個人,也不產生于實際的物質生產過程,而是一種存在于無形的人際關系網絡中的特殊資源,信任是其核心要素之一,也是保障人們有序參與社會生活的必要資源。在英模教育場域中,社會資本的獲得是打破教育對象個體孤立慣習,使其融入社會、接納英模,進而產生恒久性的學習、模仿行為的關鍵所在。而信任的產生則是教育對象獲取社會資本,拉近其與英模間的距離,推動教育對象的社會參與由被動、孤立轉為主動、聯合狀態(tài)的重要一環(huán)。教育主體通過開展英模行教育,能夠起到以行服人、以行感人的教育實效,助推教育對象對英模產生信任感的生成,從而使他們形成積極參與社會事務的慣習,獲得社會資本,與英模一起凝聚成具有強大向心力的社會共同體。
具體來看,英模行教育通過向教育對象展現英雄模范自強不息、甘于奉獻、勤勞勇敢的英雄事跡,贏得教育對象對英模的信任,起到凝聚個體信念力、向心力的作用,進而賦能個體社會資本的獲得。推動教育對象在理想信念層面向英??待R,是增強其對英模信任感的應有之義。英雄模范對理想信念的堅守深刻體現在其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yè)終生奮斗的實踐過程中。圍繞推進社會主義建設這一貫穿黨和國家全部工作的重要主題,教育主體通過展現王啟民、吳運鐸等英模榜樣致力于實現民族復興偉業(yè)的奮斗事跡,能夠增進教育對象對英模榜樣恪守強國報國初心,勇擔民族復興重任之責任感、使命感的敬佩尊重之情,不斷激發(fā)其參與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主動性,打破“被動參與”和“個體孤立”慣習,賦能個體社會資本的形成,不斷凝聚推進民族復興偉業(yè)的社會向心力,提高個體的社會參與能力以共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事業(yè)前進。同時,英模行教育對英模人物號召力的凝聚,是增進教育對象對英模的信任感,賦能社會資本的又一重要法寶。英模人物的號召力意指教育主體通過文本教育、宣傳教育、實踐教育等方式,引導教育對象在英模事跡、英模精神的激勵和鼓舞下,不斷擰成一股繩、匯成一股力,齊心協(xié)力達成特定目標的能力。教育主體以豐富多元的教育手段向教育對象展現了廣大英模敢于擔當、克己奉公的行動作風,以及其對黨和人民的責任擔當,充分彰顯英模人物的號召力。這些承載著寶貴品質的英模榜樣以其實際行動詮釋了英模的號召力所在,不斷贏得教育對象的信任,使其在英模的鼓舞引領下克服消極孤立的負面慣習,進而賦能社會資本和為民服務信心決心的形成。
三、場域理論視角下英模教育的創(chuàng)新進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祖國是人民最堅實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閃亮的坐標”,[10]英模榜樣在維護社會和諧、民族團結、國家穩(wěn)定等方面具有鮮明的促進作用。因此,切實發(fā)揮英模教育弘揚英模事跡、傳承英模精神的作用之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zhàn)略全局具有重要意義?;诮逃龍鲇蚶碚摚詷嫿▽W校、家庭、社會教育場域共同體為立足點,以塑造教育對象的積極慣習為著眼點,以增強英模教育的文化資本投入為重要保障,探索英模教育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路徑,不斷提高教育實效性。
(一)構建英模教育場域共同體,凝聚教育合力
“在現代教育體系中,完整的教育包含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者發(fā)揮優(yōu)勢、相互連接、協(xié)同互動,共同作用于個體的身心發(fā)展?!盵11]構建學校、家庭、社會教育場域共同體,增強三種場域間的交互影響,是凝聚英模教育場域發(fā)展合力的重要舉措。因此,要不斷挖掘三方場域中的英模教育資源,并積極拓展英模教育實踐空間,構建以學校教育場域為主導、以家庭教育場域為基礎、以社會教育場域為保障的英模教育格局。
首先,要立穩(wěn)學校英模教育場域主陣地。提高學校教育場域內的英模教育實效,要以設置適齡化的英模教育目標為統(tǒng)領。各級各類學校要密切結合學生身心發(fā)展的階段性特征,因時制宜設置階段性英模教育目標。比如,小學階段應注重情感啟蒙,培養(yǎng)其初步具有愛英雄、敬英雄的道德情感是小學階段的英模教育目標。中學階段重在筑牢思想基礎,引導學生堅定馬克思主義英雄觀,堅定愛國、愛黨、愛英雄、愛社會主義的信念是中學階段英模教育的目標所在。大學階段的英模教育要以增強學生的使命擔當為目標。新時代,學校英模教育應立足“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yè)”[12]的歷史方位,以培育有理想擔當、重責任使命、肯接續(xù)奮斗的時代新人為育人目標,引導學生在更寬廣的社會天地中磨礪和踐行英雄精神,進而更好地發(fā)揮英模教育立德鑄魂的育人效用。
其次,要發(fā)揮家庭教育場域之于英模教育場域的基礎性作用?!凹彝ナ侨松牡谝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13]從家庭場域內的力量構型以及維系場域內各成員位置持續(xù)進行的資本投入情形來看,父母持續(xù)在家庭場域中營造敬仰英模的氛圍,對于其向子女開展英雄觀教育、英雄情教育、英雄行教育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家長要以身作則,積極主動地營造崇尚英雄的家庭文化氛圍,持續(xù)發(fā)揮父母文化資本的教育引領作用。同時,家長應積極踐行家校共育,提高家庭教育場域與學校教育場域在開展英模教育方面的配合和互動程度,鼓勵教育孩子在何時何地都應自覺尊重英雄模范、踐行英雄精神。
最后,要發(fā)揮社會教育場域之于英模教育場域的保障和支撐作用。政府、企業(yè)、社會組織等社會教育主體應著力將地方紅色文化和英模人物納入社會英模教育場域之中,并積極“創(chuàng)新愛國主義教育和各類群眾性主題活動組織機制,推動全社會崇尚英雄、緬懷先烈、爭做先鋒”,[14]激發(fā)教育對象對英模人物的具象化感知和深刻共情,進而將其視作可敬可親可學的榜樣人物。同時,各類社會主體應積極發(fā)揮主題鮮明、內涵充盈的革命英雄紀念館的紅色育人功能,并積極聯合各級各類學校定期組織學生參觀英雄紀念館,暢通學生學習英雄事跡、傳承英雄品質、感悟英雄精神的社會渠道。只有學校、家庭、社會三方教育場域齊發(fā)力,才能助推英模教育場域共同體的形成。
(二)形塑教育對象積極慣習,激發(fā)能動意識
布迪厄描述道,“慣習是一種結構形塑機制(structuring mechanism),其運作來自行動者自身內部。是生成策略的原則,這種原則能使行動者應付各種未被預見、變動不居的情景……(就是)各種既持久存在而又可變更的性情傾向的一套系統(tǒng)”。[15]慣習作為一種在后天實踐中獲得的思想和行為模式,其生成和塑造具有“隱蔽持久”的特點,因而積極慣習的養(yǎng)成顯得尤為珍貴。同時,慣習與場域作為一個緊密聯結的“命運共同體”,積極的慣習對于塑造一個彰顯英模價值、充滿人性關懷的英模教育場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需要加強內在的道德教化和外在的教育環(huán)境構建,內外協(xié)同、共同發(fā)力以形塑教育對象的積極慣習,激發(fā)其學習英模的能動意識,進而塑造一個重視傳承英模優(yōu)良品質的教育場域。
道德教化對于塑造教育對象的積極慣習具有深遠持久的影響,這是因為道德情感是人性中最為豐富、熱烈、持久的情感,引發(fā)教育對象與英模人物之間的道德情感共鳴,是形塑教育對象尊重英模、愛戴英模持久慣習的重要方式。教育主體在開展英模教育時應聚焦于英模人物的內心世界,將英模追求正義、人道的內心活動呈現給教育對象,增進教育對象與英模在道德情感上的親近感,進而引導教育對象在道德情感層面形成追求正義、人道的性情傾向,形塑認同英模、貼近英模的情感慣習。
外在教育環(huán)境的建構亦對教育對象積極慣習的塑造具有重要影響。創(chuàng)設積極向上的英模教育場域環(huán)境,一方面,要加強校園英模文化建設。通過在校園建筑之間展示和打造宣傳英模形象和英模事跡的圖片實物、藝術雕塑、視頻文字以加強英模物質文化熏陶;在“七一”建黨節(jié)、“八一”建軍節(jié)等時間點組織“祝福祖國歌頌黨”“我為英雄唱贊歌”等集體活動以加強英模精神文化建設;通過強化英模教育制度保障、健全英模教育質量評價、完善英模教育考核激勵方式等手段加強英模制度文化建設,從物質、精神、制度文化建設三方面助推教育對象認同英模慣習的產生。另一方面,要在全社會范圍內加強英模文化建設。數字技術的應用打破了英模教育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各網絡主體可借助學習強國、抖音、微博等媒體,向平臺用戶推送和宣傳愛國衛(wèi)民、不畏艱險的英雄戰(zhàn)士;創(chuàng)新進取、勇立潮頭的時代先鋒等英模形象,豐富教育對象的聽覺體驗、視覺體驗和情感體驗,進而在全社會營造敬仰英模、崇尚英模的文化氛圍,潛移默化地激發(fā)和形塑教育對象學習英模的能動意識和積極慣習。
(三)提高英模教育文化資本投入,增強教育影響力
文化資本是“用來解釋出身于不同階層及其小團體的孩子‘在學術市場中所能獲得的特殊利潤’以及不同階層文化資本的分布狀況,它泛指與個人地位獲得和地位象征有關的有形或無形的文化資產,包括身體化、客觀化、制度化三種存在狀態(tài)”。[16]英模教育場域中的文化資本是指影響場域內力量構型的資本形態(tài),其存在樣態(tài)主要表現為:教師教育形象、英模教育物質儲備以及英模教育制度剛性。把握英模教育場域的資本特性,提高英模教育的文化資本投入,對于增強英模教育場域的影響力,提高育人實效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教師的教育形象提升亦即提升教師開展英模教育的能力和素養(yǎng)?!叭瞬排囵B(yǎng),關鍵在教師”。[17]在英模教育場域中,教師的教育水平和素養(yǎng)對英模教育的育人成效有直接影響。一方面,各地教育部門要充分利用紅色資源和各類實訓基地,定期組織開展英模教育培訓,推動廣大教師在觀念上形成重視開展英模教育的思想共識,在實踐上不斷深化自身對英模和英模精神的感知和理解,從而將英模事跡和英模精神更好地融入課堂教學之中,構筑起兼具理論高度、情感溫度和實踐力度的英模教育師資隊伍。另一方面,要加強英模教育師資配備。在培育提升現有師資隊伍開展英模教育素質和能力水平的同時,可通過邀請各行各業(yè)的勞動模范、最美人物親臨課堂,講解自身事跡的方式,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一線英模的奉獻情懷和無私精神,進而提高英模教育課堂的感染力和說服力。
其次,要通過強化英模教育的物質儲備來提升英模教育的硬實力。英模教育場域中的印刷、視聽、網絡媒介均屬于英模教育的物質儲備范疇,是典型的英模教育客觀化資本。信息化時代,網絡媒介的開發(fā)和應用是提高英模教育實效的必然選擇,因此,教育主體在堅持以人為本的英模教育根本原則前提下,要兼顧技術理性的基本教育原則,運用大數據、5G、VR技術等新資本為英模教育的開展提供數智技術支持。具體來看,一要開發(fā)英模教育線上和遠程學習模式,借助慕課(MOOC)、微課等遠程教學方式,構建英模教育線上資源庫和教育專線,并著重增強在線學習中教育主體與教育對象間的情感交互,以增強英模教育的感性親和力。二要利用VR(虛擬現實)與AR(增強現實)技術打造英模教育智慧課堂,開展線上參觀英雄故址等仿真化、動態(tài)化、立體化情景教學,對學生進行近距離、深層次的沉浸式理想信念教育,推動紅色資源更充分有效地融進課堂,以增強學生對英模的情感認同與理性認知。三要運用大數據技術,在學習強國APP以及各地相關部門門戶網站上建立英雄人物數據庫,廣泛記錄英雄人物的感人故事和突出貢獻,引導民眾銘記英雄事跡、發(fā)揚英雄精神,營造主動了解英模、自覺崇敬英模的積極社會風氣。
最后,強化英模教育的制度剛性,對于廓清英模教育領域的雜音,營造風清氣正的英模教育場域空間,推動文化資本的積累和效用發(fā)揮具有重要影響。近年來,黨和國家在強化英模教育制度剛性建設方面取得顯著成效,自2018年5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明令禁止貶損黨和國家、軍隊中英雄烈士的行為,并不斷完善、加強英模褒揚工作和英模宣傳教育,助力英?;虻挠览m(xù)傳承。于2020年5月28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規(guī)定“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盵18]2022年3月,多部門聯合印發(fā)《關于加強新時代烈士褒揚工作的意見》,旨在不斷完善烈屬生活保障工作、及時開展烈士紀念設施維建工作、充分加強英烈宣傳工作,為新時代創(chuàng)新發(fā)展烈士褒揚工作提供了方針指導。黨和國家一系列強化英模教育制度剛性建設的舉措,不僅為英模教育文化資本的積累和效用發(fā)揮提供了制度保障,而且對于推動英模教育法制化建設,提升英模教育的社會影響力,使尊崇英模、捍衛(wèi)英模蔚然成風具有重要意義。
四、結語
場域理論為英模教育研究提供了一個全新分析視角,對于從整體上透析具有動態(tài)性、交互性、開放性等特點的英模教育場域具有重要理論指導意義?;趫鲇?、慣習、資本三大場域理論的核心要素對英模教育進行解析,能夠理清在學校、家庭、社會等具體教育場域之中,以英雄觀教育、英雄情教育、英雄行教育為核心內容的英模教育是如何培育教育對象的積極慣習,賦能其正向社會、心理資本生成的運作機理。身處“共在”的教育場域,學校、家庭、社會三方教育主體應在積極構建英模教育場域共同體的基礎之上,通過加強教育對象的道德教化、豐富英模教育的物質和文化環(huán)境、強化英模教育的制度剛性等措施,提高資本投入、重塑育人慣習,進而構筑英模教育育人新格局、新生態(tài)。
參考文獻:
[1][12][14]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N].人民日報,2024-07-22(1).
[2][5][15]【法】皮埃爾·布迪厄,【美】華康德(李猛,李康譯).反思社會學導引[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16-17.131.18.
[3]【法】皮埃爾·布迪厄(高振華,李思宇譯).實踐理論大綱[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310.
[4]劉生全.論教育場域[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6(1):78-91.
[6]Luthans F, Avolio B J, Walumbwa F O, and Li W. The psychological capital of Chinese workers: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with performance[J].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 2005(1):247-269.
[7]張明倉,洪超印.捍衛(wèi)英雄就是捍衛(wèi)我們的價值觀[J].求是,2016(3):54-56.
[8]包亞明.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02.
[9]【美】羅伯特·D·普特南(王列等譯).使民主運轉起來[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99.
[10]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xié)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8.
[11]陳麗微.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一體化建設的四個維度[J].教育學術月刊,2020 (4):49-54.
[13]習近平.在會見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時的講話[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4.
[16]仇立平,肖日葵.文化資本與社會地位獲得——基于上海市的實證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2011(6):121-135+223.
[17]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02(2).
[18]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Z].第185條.
(責任編輯:胡愛敏)
The Operational Mechanism and Innovative
Approach of Mode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ield Theory
SHAN Wenyuan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250358)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way and mean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del education undertakes the important task of promoting moral education and nurturing people's souls. The introd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field theory have important enlightening value for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model education. The core elements of field theory, capital, and habit also have new connotations for analyzing the exemplary education. Hero education can empower positive habits. Heroic education can enhance psychological capital. Model education can increase social capital. It is proper choice to take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mmunity of schools, families and social education fields as the starting point, shape the positive habits of educational objects as the focus, and enhance the cultural capital investment of model education a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to ensure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model education.
Keywords: Field Theory;Model Education;Educational Fie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