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書法人臨寫金文大篆等鼎彝銘文,大多是為了解決書法線條的古意問題,讓書寫能夠浸染上金石意味,以避油滑俗氣,而對這些高古文字自身所蘊含的美學和時代轉化,并無過多的流連和深究。但是,青年書法家郭慶利則不同,他以金文大篆作為自己的創(chuàng)作體式和主攻方向,因此,他的浸淫之廣、之深就不同一般。近十幾年來,他不僅廣泛游弋在西周典范名跡中,于《大盂鼎》《散氏盤》《毛公鼎》《虢季子白盤》等下過研究與臨習的深功夫,還廣泛涉獵那些姿態(tài)活潑爛漫、神秘詭譎的非典型西周銅器殘片,力求在多種風格之間窺探那神秘的真旨在書寫上留下的審美空間。不僅如此,他在深研高古的同時,還非常注重參照吳昌碩、黃賓虹等對金文的理解以及美學取舍,從名家的路徑中不斷修正自我的認知,對開辟自己通往高古之境的道路充滿探索的欲望。從郭慶利現今的金文臨創(chuàng)所形成的基本格局來看,《散氏盤》的浪漫及其開放的古意、古趣、古質是他散發(fā)的精神核心,他的線條松活中存渾穆、凝練中有樸茂,方圓變化之機皆取自心靈律動與高古神秘的想象之呼喚。他注意攫取金石熔鑄之銳與柔毫書寫間轉換的生機,將金石味與書卷氣結合而得的文雅作為其臨創(chuàng)的旨歸。他注意用當代表現藝術的眼光,剖開金文結字的綿密與獨立,讓字變得落拓不羈,長短任其自然錯落,不拘一格,使書寫產生出意外的節(jié)奏感和空間感,古意與現代審美品性得到恰當的融合。
郭慶利之于金文大篆的學習探究,一開始便“心中有我,以心化之,以我取之”,這是他臨取古意風神的關鍵,也是他的研創(chuàng)轉換有著美好前景的關鍵。對此,我們當有更多期待。
甲辰春月于濯耳堂
郭慶利,山東無棣人。本科、碩士均畢業(yè)于山東藝術學院書法專業(yè),研究生導師為于明詮先生?,F為山東省書法家協(xié)會理事、山東省青年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濱州市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兼秘書長、濱州市青年書法家協(xié)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