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析專家:孟 盛 金可澄
孟盛,上海市第五十四中學語文教師。上海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創(chuàng)意寫作碩士。文學作品散見于《意林》《中國校園文學》《上海作家》等刊物,參編《創(chuàng)意寫作教程》《新時代中國高考作文改革檔案》等寫作教材或?qū)V?/p>
【中考真題】
假如世界是一攤無形的水,每個人都在用各自的取水方式來認識這攤水。成長,就是在一次次對未知事物的探尋中,或拓寬眼界,或增長才干,或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同時找到更適合自己的“取水”方式。
請以“我也是個取水人”為題,寫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①不得透露個人相關信息;②不得抄襲。
【專家評析】
較之于以往三年上海中考的作文題,如2021年的“比看上去更有意思”、2022年的“這不過是個開場”、2023年的“會心之樂”,2024年的上海中考作文題變化不小,這著重體現(xiàn)在題目的指向、個人的立意、審美的內(nèi)涵三方面。
題目的指向,是需要理清楚題從何來、到何處去。題目的第一句是以“假如”起調(diào),“假如世界是一攤無形的水”,也就是說,這是一個假設前提,假設前提是不需要自證的。關鍵是后半句,“每個人都在用各自的取水方式來認識這攤水”。注意,這里用的是“認識”?;蚴芟抻趯W識,或受限于局限,每個人的認識自然是不同的。換句話說,因人而異。
“因人而異”在文本上的具體體現(xiàn)就是個人的立意。個人的獨特經(jīng)歷可以解決題目的何來與何去的指向。這也是命題者想要看到的結果,重點是這個“異”何以見“意”。題目的第二句就是將“異”顯性化出來,即成長過程中對未知事物的探尋。探尋的收獲,就是“意”,題目給了幾種可能性,如拓寬眼界、增長才干、發(fā)現(xiàn)規(guī)律等。當然,這種可能性還可以更多元、更獨特。
其實,今年的上海中考作文與以往最大不同在于“審美的內(nèi)涵”。以往的中考作文著重敘述一件“事”,今年的中考作文在敘述之前,考生先要“論”:一攤水,是什么?認識,是什么?成長與世界的關聯(lián)是什么?這些略帶“隱喻”的詞匯背后,真正的內(nèi)涵是什么?這便是個人的審美。審美,是可以體現(xiàn)出考生的為人與為言。由此,題目最后一句話的落腳點便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