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和學校德育,具有緊密的相互關聯性,二者相輔相成,共同促進。將德育融入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是順應時代要求、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及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教育實踐。依據四要素結構理論,思想品德教育主要由認知、情感、意志、行為等四個基本要素構成,體育教師應緊密圍繞這四個要素,通過引導學生學習體育歷史文化,提高學生的道德認知水平;利用運動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增強學生對體育品德的情感體驗;通過有效的體育訓練,鍛煉學生的堅強意志;通過教師自身示范,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并接受體育道德。
關鍵詞:體育與健康課程;高中體育教學;德育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4)26-0033-06
體育與健康課程(以下簡稱體育課程)不僅是學生增強體質和提升運動技能的主要載體,而且在培養(yǎng)學生品德、鍛煉學生意志力及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等方面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體育活動中,學生通過團隊協(xié)作、公平競爭和奮力拼搏等實踐,能夠深刻理解責任感、集體榮譽感、自律性、尊重他人及正直公正等道德品質的重要性。另外,體育競賽中的勝負體驗,能夠引導學生學會勇敢面對挑戰(zhàn)、接受失敗及享受成功,從而塑造學生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另外,高中體育課程在培養(yǎng)學生道德品質和社會適應能力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實現體育課程的德育功能,既是體育課程理論的重要議題,也是體育課程改革需要解決的實踐問題。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體育課程教學往往偏重于體育健康知識和運動技能,而忽略了德育的滲透,導致體育課程在學生品德培養(yǎng)方面出現失范現象,未能充分發(fā)揮課程的德育功能。《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體育課程標準)的發(fā)布,順應了教育變革的時代需求,進一步強調了學科德育的重要性,為普通高中體育課程在德育滲透方面的實踐提供了明確思路和方向。
一、體育課程教學與德育融合的基礎
(一)政策層面的基礎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中小學德育工作和中小學生體質健康工作,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如,國務院在2007年下發(fā)的《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提出,體育鍛煉和體育運動,是加強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磨煉堅強意志、培養(yǎng)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徑,是促進青少年全面發(fā)展的重要方式?!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把增強全民族健康素質作為重大戰(zhàn)略任務,加強中小學校體衛(wèi)藝工作,推進素質教育全面實施。國務院在2014年印發(fā)的《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提出,要加強考生綜合素質評價,將考生思想品德表現、身心健康狀況等納入綜合素質評價。國務院在2016年印發(fā)的《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的意見》強調,應當全面提升體育質量,健全學生人格品質,切實發(fā)揮體育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素質教育中的綜合作用。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應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教育部在部署2024年教育工作重點任務時也強調,以身心健康為突破點強化“五育”并舉。上述政策無不要求學校在開展體育課程教學時,關注學生的身體健康,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和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為德育與體育相融合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理論層面的基礎
近年來,筆者通過閱讀大量研究成果,發(fā)現體育與德育融合的研究大致有功能價值、原則、方法途徑等幾個方面。關于功能價值的研究,張國鋒認為其價值體現在推動學生德體全面發(fā)展,有利于學生形成積極的情緒狀態(tài),有利于推動高中體育教學創(chuàng)新發(fā)展等幾個方面[1];趙富學、焦家陽等認為,體育教學融合德育的價值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體育核心素養(yǎng)及不驕不躁、積極進取的優(yōu)秀品質[2];尚力沛、程傳銀認為,體育教學中融合德育的實施困境在于將體育德育的價值與功能泛化,導致德育浮于表面[3]。關于原則的研究,孫輝認為,體育融合德育的原則應當從文化傳承、精神激勵、思想教育、教學藝術、為人師表五個方面入手[4];楊建民認為,應當堅持統(tǒng)一性、延續(xù)性和個體差異性三個基本原則。雖然關于體育與德育融合的原則說法不一,但其共性是應當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正視個體差異,在保持整體統(tǒng)一的同時對學生加以系統(tǒng)性引導[5]。關于方法和途徑的研究,高世超分別采取將說服教育法滲透到高中體育的講解法、問答法和討論法中,將榜樣示范法滲透到高中體育的示范法和演示法中,將陶冶法滲透到高中體育的運動游戲法和運動競賽法中等方法[6];薛鎦將體育融合德育的途徑總結為以室內體育課堂促感悟、以競賽類體育活動促進取、以拓展類體育活動促韌性及以志愿類體育活動促奉獻等四個方面[7]??傊?,目前體育與德育融合的研究已經成為教育界的熱門話題,這些研究一方面為學校體育與德育融合的實踐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另一方面也體現出當前的研究更偏于理論層面,且很多看法仍存在爭議,給教育實踐造成了一定的難度。
(三)現實層面的基礎
為了解教師和學生對體育與德育融合的看法,及高中學校體育與德育融合的現狀,筆者以南寧市部分高中學校的師生為研究對象,采取問卷調查的方式,隨機抽取高中三個年級的300名學生和48位教師進行調研。教師調研方面,調查結果顯示:約有87.00%的教師認為體育與德育的融合對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重要意義;約有92.00%的教師了解并認同體育活動中蘊含德育價值;約有74.00%的教師表示在實際教學中嘗試將德育內容融入體育活動,常見的融入方式主要包括團隊合作項目、講解公平競爭規(guī)則、宣導體育精神等,實施難點主要集中在時間管理、資源分配及德育內容的具體化上。另外,約有63.00%的教師認為體育與德育融合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體現在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增強、公平競爭觀念提升等;約有28.00%的教師表示效果一般,應當對教學策略和方法做進一步改善;約有9.00%的教師認為效果不明顯,可能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學生調研方面,調查結果顯示:約有75.00%的學生表示對體育與德育融合的教學內容感興趣,其興趣點主要集中在趣味性和實用性上;約有78.00%的學生表示樂于參與體育與德育融合的教學活動,其中參與度較高的活動包括團隊競賽、賽事觀摩和體育精神討論會等;約有91.00%的學生認同在體育教學中融入德育有助于成長,如有助于培養(yǎng)團隊合作、公平競爭、堅持不懈等精神品質。
通過上述調研數據可知,在推進體育與德育融合的進程中,雖然大部分師生認同這一措施,但是還存在一些挑戰(zhàn),主要在于教師對融合教學理念的理解不夠深刻及實踐操作經驗不足,還有資源調配與時間管理等環(huán)節(jié)的復雜性。為解決這些問題,高中學校應采取如加強師資培訓以提高教師融合教學的專業(yè)水平,優(yōu)化教學策略以拓展德育內容的融入途徑,完善評估體系以全面衡量融合成效,加強家校合作以共同推進學生品德的發(fā)展等一系列措施,從而有效地促進體育與德育的深度融合,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
二、普通高中體育課程的德育元素分析
體育課程標準深刻體現了體育與德育相輔相成的教育理念,明確要求體育課程在提升學生身體素質和運動技能的同時,必須滲透德育內容,促進學生道德品質、價值觀念和社會責任感的形成。這樣的融合既是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體現,也是實現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關鍵路徑。如,體育活動中的競爭與合作、規(guī)則與秩序等要素,為學生提供了實踐道德、體驗價值的生動載體,使得體育成為德育實施的重要媒介。
根據體育課程標準,高中體育課程的教學內容包括體能與技能、健康與保健、團隊與合作等多個模塊。其中,體能與技能模塊主要包含田徑、球類、體操等一系列豐富多樣的運動項目。學生通過深入學習這些項目的基本技術要領和戰(zhàn)術布置,可以不斷磨練自己的意志,培養(yǎng)堅持不懈、勇于挑戰(zhàn)、敢于拼搏的精神。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學會如何在比賽中發(fā)揮出最高水平,而且可以學會如何在困難面前不屈不撓,勇往直前。這種精神的培養(yǎng),無疑對他們日后的生活和學習有著深遠的影響。
健康與保健模塊主要包括體育理論知識、營養(yǎng)學與健康知識及運動損傷預防等方面的內容,旨在全面提升學生的健康意識。通過開展這一模塊的教學:教師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保健能力,讓學生學會如何對自己的身體健康負責;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和集體榮譽感,讓學生明白健康不僅是個人的責任,也是對家庭和社會的重要貢獻;有利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培養(yǎng)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和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習慣。此外,學生在掌握必要的體育知識和保健技能的同時,還能培養(yǎng)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和良好的個人品質。
團隊與合作模塊主要包括各種團隊活動,如團隊運動、集體游戲和體育競賽等內容,可以讓學生在積極參與的過程中學會如何相互尊重、理解,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溝通能力及社會責任感。這一模塊還蘊含著豐富的德育元素,如公平競爭、尊重對手、團隊合作、領導力培養(yǎng)等,將這些德育元素融入體育活動可以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得到道德素質的提升。此外,團隊與合作模塊為體育與德育的融合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這種融合不僅有助于學生身心的健康發(fā)展,而且有助于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例如,通過團隊運動可以讓學生了解團隊合作的重要性,通過集體游戲可以讓學生體驗團隊協(xié)作的樂趣,通過體育競賽可以讓學生明白團隊榮譽高于個人榮譽。
由上可知,體育課程標準在設置體育課程教學內容時,充分體現了德育的理念,將各種有利于培養(yǎng)道德品質和價值觀念的元素融入體育課程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在參與體育活動的過程中,同時增強體魄和培養(yǎng)良好精神品質。這些元素既包括團隊合作、公平競爭、尊重對手和裁判等體育道德觀念,也包括勤奮、毅力、自信等個人品質的培養(yǎng)。這樣設計,體育課程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實踐德育理念的良好平臺,使他們能夠在體育活動中鍛煉身心,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價值觀念。
此外,在體育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體育活動,并在活動中培養(yǎng)他們的社會責任Gcmz/a3SI2BoAXkCINjGPbouK/kC7tcXdsz8rTDNgqM=感。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加校內外體育比賽,讓他們在競技過程中學會尊重對手、團隊合作和公平競爭;可以組織學生參與體育公益活動,讓他們在服務他人和社會的過程中,體驗體育帶來的快樂和價值。
總之,將德育元素融入普通高中體育課程教學設計和實施中,可以實現體育與德育的有機統(tǒng)一。這種融合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和運動技能,而且能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品質、價值觀念和社會責任感,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推進普通高中體育課程與德育有機融合的路徑
思想品德教育包括為知、情、意、行等四個要素,其中“知”即道德認識,是指學生對一定社會道德關系、理論及規(guī)范的理解,如各種道德觀,是學生品德形成發(fā)展的基礎和前提;“情”即道德感情,隨道德認識而生,是指隨學生的道德需求實現而產生的情感體驗,是品德心理結構的動力機制;“意”即道德意志,表現為以強烈的意識活動排除干擾從而堅持道德行為的執(zhí)行,是指學生為達到道德目的而產生的自覺能動性;“行”即道德行為,是指受道德認識或道德情感支配而做出的具體行動,可視為道德品質的衡量指標。知識、情感、意志與行為等四個要素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并且相互促進,有利于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
(一)知:引導學生從體育歷史文化中汲取道德智慧,實現以知育人
體育作為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在人類文化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通過對體育活動背后深厚的歷史淵源、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及明確的道德規(guī)范進行深入探究,教師能夠在不知不覺中塑造學生的道德觀念,培養(yǎng)他們的行為習慣。這種影響是微妙而深遠的,能夠在學生心中種下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的種子,幫助他們成長為具有良好道德素養(yǎng)的公民。
以“應對壓力與挑戰(zhàn)的籃球技能與戰(zhàn)術演練”這一內容的教學為例,教師可做以下教學設計:一是教學目標的設計。具體教學中,筆者將本課教學目標設計為:讓學生養(yǎng)成在比賽逆境中保持冷靜和良好心態(tài)的習慣;學習并實踐幾種在比分落后或關鍵時刻能有效提升球隊士氣和進攻效率的籃球技能與戰(zhàn)術;培養(yǎng)學生的抗壓能力、團隊合作精神和在逆境中的積極心態(tài),能夠在實戰(zhàn)中靈活運用特定戰(zhàn)術來應對不利局面。
二是教學流程的設計。筆者將整個教學過程分為話題導入、理論講解、分享與討論等三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在話題導入環(huán)節(jié),筆者通過展示發(fā)生在2004年12月9日(北京時間),休斯頓火箭隊主場對陣圣安東尼奧馬刺隊時的“麥迪時刻”視頻片段,引導學生思考在面對逆境時球員是如何應對的,引出本課主題。在理論講解環(huán)節(jié),筆者分別就心理調適、技能戰(zhàn)術介紹兩個方面進行講解。其中,在心理調適部分,筆者主要講解壓力管理技巧,如深呼吸、積極自我對話、專注于當下等,幫助學生理解心態(tài)對比賽表現的重要性。在技能戰(zhàn)術介紹部分,筆者主要講解快速反擊、外線三分和區(qū)域聯防等技巧,并介紹幾種常見的關鍵球執(zhí)行戰(zhàn)術,如擋拆后投籃、空切上籃等。在實踐環(huán)節(jié),筆者采用分組練習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實踐練習,并通過模擬“麥迪時刻”,預設最后35秒落后8分的情況,要求學生執(zhí)行關鍵球戰(zhàn)術。在分享與討論環(huán)節(jié),筆者要求每組學生分享在練習中的感受,并結合“麥迪時刻”視頻片段引導學生根據之前的實踐針對球員面對逆境時的心理變化和應對策略進行討論,分別從技術層面、心理層面和體育道德智慧層面加以分析。在技術層面,筆者主要討論麥迪在關鍵時刻所展現的籃球技術,以及這些技術如何幫助他在短時間內連續(xù)得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籃球實戰(zhàn)技能及各種戰(zhàn)術的運用。在心理層面,筆者分析麥迪在比賽中的心理狀態(tài),如冷靜、自信、堅韌等品質,以及這些品質如何支撐他在逆境中逆轉局勢。在體育道德智慧層面,筆者引導學生思考“麥迪時刻”所蘊含的體育精神和道德智慧,如永不言棄、勇于擔當等。
采用這種教學方式,教師能夠有效地引導學生深刻地認識到:體育既是一種身體鍛煉的活動,又是一種精神追求和磨礪的活動。在體育競技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要努力爭取勝利,而且要通過競技活動鍛煉自我的意志力,優(yōu)化自我的思想品質,不斷培養(yǎng)自身積極向上、勇往直前的道德風貌。同時,學生也應該將體育精神轉化為日常生活中的行為準則和指南,使自己成為一個有責任感、有擔當的人。
(二)情:增強學生對體育品德的情感體驗,實現以情動人
增強學生對體育品德的情感體驗,是體育課程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它對滲透德育具有很大的積極作用。體育活動既能鍛煉體質,又能磨礪精神品質,通過體育活動中的合作、競爭、挑戰(zhàn)與堅持,學生能夠深刻體會到尊重、公正、拼搏、堅韌等體育品德的內涵。這些情感體驗能夠內化為學生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促進其全面發(fā)展,并形成積極向上的人格特質。因此,在高中體育課程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強化體育品德的情感體驗,這是實現德育滲透的重要途徑。
以“籃球賽中的團隊精神與合作”這一內容的教學為例,筆者通過以下方式開展教學。首先,筆者進行教學目標的設計,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為:讓學生掌握籃球基本運球、傳球、投籃技術;在比賽中體驗團隊合作的力量,學會在團隊中承擔責任,相互信任。其次,筆者對本課教學重難點進行分析,得出如下結論:本課教學重點為籃球基本技戰(zhàn)術的熟練運用,教學難點為如何在比賽中有效溝通,形成默契,共同應對挑戰(zhàn)。在此基礎上,筆者采用分組教學法,模擬比賽情境,組織開展團隊對抗賽,使學生能夠在不同位置體驗不同的職責與挑戰(zhàn)。同時,筆者引入“最佳團隊獎”激勵機制,鼓勵團隊成員精誠合作、共同努力,而非只關注個人表現。最后,筆者組織賽后分享,采用小組討論與全班分享的形式,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不僅在實戰(zhàn)中鞏固了籃球基本技戰(zhàn)術,而且在比賽中體驗到不同模式帶來的不同結果,如過于強調個人表現而錯失得分機會、同隊爭攻導致對抗失敗、密切配合獲得勝利等,從而深刻理解團隊精神的力量,學會在團隊中相互信任、支持與合作,認可并將團隊精神內化為自身的體育道德品質,形成了積極向上的體育精神風貌。
顯而易見,將德育與體育教學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特別是以具體的體育教學活動為載體,對引導學生增強對體育品德的情感體驗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這種做法不僅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在體育方面的技能水平,而且能在學生不知不覺中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質,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這種以情感人、以情動人的教學方式,使得體育課堂變成了培養(yǎng)學生優(yōu)秀品德的重要場所,為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和日后的生活和工作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三)意:在體育訓練中培育學生意志力,實現以德潤心
在現代社會,我們對人才的渴求已經不再局限于知識的積累和技能的掌握,而是更重視那些具備堅韌不拔精神及強大抗挫能力的人才。這是因為,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我們會面對更多、更新的困難和挑戰(zhàn),那些能夠迎難而上、百折不撓的人才能更好地應對挑戰(zhàn)。因此,通過體育訓練來培育學生的堅定意志,就顯得尤為重要。這不僅是教育工作的內在要求,而且是社會對人才培養(yǎng)的品德期待。眾所周知,堅定的意志力是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通過體育訓練,學生可以在挑戰(zhàn)中不斷突破自我,鍛煉堅強的意志。這種意志力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在體育領域取得更好的成績,更重要的是,當他們在未來的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各種挑戰(zhàn)時,也能夠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勇于面對,敢于突破??梢哉f,體育訓練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而且能夠在學生的心中種下堅韌的種子,讓他們在未來的道路上,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和挑戰(zhàn),都能夠堅持下去,勇往直前。這就是現代社會需要的人才,也是教育的最終目標。
以“長跑訓練中的意志力”這一內容的教學為例,本課以長跑訓練為核心,通過長距離的持續(xù)跑動,提升學生的心肺功能與耐力水平。更重要的是,在教學過程中深度融合德育元素,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意志力、堅韌不拔的精神、團隊協(xié)作精神及面對困難時不輕言放棄的品德。在本課中,筆者通過以下方式實施教學。首先,筆者設計以下教學目標:讓學生掌握長跑技巧,提高心肺耐力與下肢力量;培養(yǎng)學生堅韌不拔的意志力,學會在挑戰(zhàn)中調整心態(tài),堅持完成目標;強化團隊協(xié)作精神,通過相互鼓勵與支持,共同面對困難;樹立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理解并實踐“堅持就是勝利”的價值觀。然后,筆者對本課教學重難點進行分析,得出以下結論:本課教學重點為掌握長跑技巧,提高長跑成績;教學難點為在長跑過程中保持積極心態(tài),有效應對身心極限,同時實現學生意志力的磨礪與品德的提升。
在本課教學中,筆者將整個教學過程分為課程導入、技能講解和練習、總結分享等三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在課程導入環(huán)節(jié),筆者通過講述坦桑尼亞長跑運動員艾哈瓦里的勵志故事,激發(fā)學生參與熱情,同時引入德育主題——堅韌與堅持。在技能講解和練習環(huán)節(jié),筆者先是講解長跑技巧,強調呼吸法與步伐調整的重要性,同時鼓勵學生“每一步都代表著堅持與努力”,融入德育元素。訓練時,筆者采用分組練習法和重復訓練法,讓學生分組進行短距離試跑。筆者根據學生體能設計200米、400米、600米重復跑,每次訓練的負荷時間為30—120秒,鼓勵學生從1次重復逐漸增加到5—6次甚至更多次。在總結分享環(huán)節(jié),當長跑訓練結束后,筆者組織學生進行分享訓練感受,分享跑步技巧與體能提升的經驗,重點引導學生回憶在挑戰(zhàn)過程中如何克服困難、保持堅持的心路歷程,體會突破自身極限完成訓練時產生的強烈成就感和自信心,并將其與日常生活中的挑戰(zhàn)聯系起來,鼓勵學生將訓練行為內化為堅韌不拔的精神。
通過將長跑訓練與德育緊密融合,學生不僅能夠增強體能,而且能夠深刻地領悟挑戰(zhàn)自我、超越自身極限所蘊含的深層意義。這樣的經歷無疑會極大地鍛煉和增強學生的意志力,使他們在面對困難和挑戰(zhàn)時能夠展現出更加堅韌不拔的精神風貌。更重要的是,這種身心合一的教育方式,會在學生的心靈深處引起了共鳴,促進了他們精神境界的提升和道德情感的豐富,從而真正實現將德育融入學生內心世界的教育目標。這種教育方式,既關注學生身體素質的培養(yǎng),又重視學生品德素養(yǎng)的塑造,真正做到了全方位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fā)展。
(四)行:發(fā)揮榜樣的示范作用,實現以身立教
體育教師是道德的實踐者之一,其行為舉止對學生有著深遠影響。因此,體育教師應踐行“以身作則”的教育理念,通過自己的行為和言論去影響和指導學生,不是僅限于口頭傳授體育知識,而是通過實際行動為學生樹立正面典范,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價值取向和行為規(guī)范。
以“籃球運球與傳球基礎技術”這一內容的教學為例,在講解運球與傳球的技術要點時,筆者不僅用語言描述,還親自進行慢動作和連貫動作的示范,確保學生能夠清晰看到每個步驟的細節(jié),且每一個動作都應當力求標準規(guī)范,以此為學生學習樹立標桿。同時,筆者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并耐心解答,通過與學生的互動,營造出一個積極、活躍的學習氛圍。在實踐環(huán)節(jié),無論是分組練習還是互動游戲,筆者都全程參與,而不僅僅作為裁判或觀察者。當學生出現錯誤動作時,筆者不是簡單地指出錯誤,而是親自示范正確的技巧,并引導學生模仿,直到掌握為止。筆者還特別關注那些在練習中表現出色或進步顯著的學生,給予他們及時的表揚和鼓勵,并將他們樹立為其他學生學習的榜樣。
在本課中,筆者以飽滿的熱情、專業(yè)的技能、耐心的指導及積極的參與等方式,為學生作了示范。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不僅掌握了籃球基礎技術,而且學會了團隊合作、善待他人等重要的社會技能。這種以身立教的教學方式提升了學生的體育素養(yǎng),有助于學生道德品質的提高。教師的參與既能夠確保學生獲得及時指導,又讓學生感受到教師與他們是平等的,從而有利于學生更加積極地投入訓練。
綜上所述,在新高考改革不斷深入的背景下,將普通高中體育課程教學與德育融合,教師應當緊密圍繞知識、情感、意志和行動等四個核心要素展開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深入學習體育歷史與文化,提升學生的道德認知水平;借助豐富的運動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深化其對體育品德的情感體驗;通過系統(tǒng)的體育訓練,錘煉學生的堅定意志。同時,教師需以身作則,樹立良好的道德榜樣,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并接受體育道德。這樣才能實現德育在體育課程中的有效融入,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提供堅實的支撐。
參考文獻
[1]張國鋒.高中體育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實踐[J].文理導航(中旬),2023(10):73-75.
[2]趙富學,焦家陽,趙鵬.“立德樹人”視域下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學理要義與踐行向度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1,44(3):72-81.
[3]尚力沛,程傳銀.立德樹人視域下學校體育教學中德育的實踐困境與優(yōu)化策略[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21,40(02):29-36.
[4]孫輝.高校體育進行德育滲透的理論問題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32(06):114-117.
[5]楊建民.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策略研究[J].體育師友,2019,42(02):11-12.
[6]高世超.簡論德育在高中體育教學中的滲透策略[J].青少年體育,2022(03):38-39.
[7]薛鎦.在高中體育課堂中進行德育滲透的策略[J].求知導刊,2023(35):125-127.
(責編 蒙秀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