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8月10日,由追光動畫制作的動畫電影《白蛇:浮生》正式上映。該片以中國民間故事《白蛇傳》為藍本,以現(xiàn)代動畫技術為載體,在大熒幕上重新演繹了這一經(jīng)典中國神話故事。在中國電影工業(yè)逐漸趨于成熟、中國文化越來越需要“走出去”、大眾越來越期望看到“中國故事”的當下,藝術創(chuàng)作者應該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如何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更好地向受眾進行展示和傳播?《白蛇:浮生》或許給出了一個答案。該文以案例分析法為研究方法,以電影《白蛇:浮生》為研究對象,從文化傳播的角度探討該片如何用重新演繹經(jīng)典民間故事的方式,以古見今,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
關鍵詞:動畫電影;電影工業(yè);神話故事;《白蛇傳》;中國文化;文化傳播
中圖分類號:J9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4110(2024)09(a)-0062-05
Performing Traditional Folk Classics and Telling Contemporary Chinese Stories
—Taking the Movie White Snake: Afloat as an Example
LI Fengrun
(Maca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cau, 999078, China)
Abstract: On August 10, 2024, the animated film White Snake: Afloat, produced by Light Chaser Animation Studios, officially hit the theaters. Drawing inspiration from the Chinese folk tale Legend of The White Snake, this film utilizes modern animation technology as a medium to reinterpret this timeless classic cherished by the Chinese people on the big screen. As China's film industry gradually matures, the urgent need for Chinese culture to "go global" arises, and the public's anticipation for witnessing "Chinese stories" intensifies. Under such circumstances, how should artistic creators narrate Chinese stories effectively and disseminate China's fine traditional culture to a wider audience? White Snake: Afloat might offer an answer. This paper adopts a case study approach, with the film White Snake: Afloat as the research subject, to explore from a cultural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 how the film retells a classic folk tale to present and propagate Chinese stories and culture in a contemporary light, bridging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Key words: Animated film; Film industry; Mythologiccbd04dea2c0a453f47af92d131088f93ac4e1d0f356b539cadd16c85b4df455bal story; Legend of the White Snake; Chinese culture; Cultural dissemination
提起屬于中國人的“愛情故事”,《牛郎織女》《孟姜女哭長城》《白蛇傳》和《梁山伯與祝英臺》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其中,又以《白蛇傳》的故事最被大眾所熟知。從話本到舞臺再到大熒幕,從20世紀二三十年代到今天,幾乎每一個時代的觀眾都擁有著屬于自己心目中的“白娘子”和“許仙”的形象。
進入21世紀,隨著中國電影工業(yè)能力的發(fā)展和國內(nèi)電影制作技術的進步,《白蛇傳》這一經(jīng)典的中國民間愛情故事再次被國內(nèi)卓越的動畫制作團隊“追光動畫”以系列動畫電影的形式搬上了大熒幕?!栋咨撸焊∩肪o接系列電影第一部《白蛇:緣起》,講述南宋年間,白蛇(小白)尋找到恩人轉世的許仙,開啟這一世姻緣的故事。電影將故事背景設定在了南宋的臨安,通過繁華的宋代市井風貌和經(jīng)典造型,展現(xiàn)白蛇(小白)為了尋找和拯救許仙而經(jīng)歷的一系列冒險和挑戰(zhàn)。
在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大眾口味越來越刁鉆、社會環(huán)境越來越追求效率最高與收益最大化的當下,將經(jīng)典民間故事以如此復雜且高投入的方式進行全新的演繹無疑需要巨大的勇氣與堅韌的定力。從現(xiàn)實層面看,其對中國文化的傳播意義無疑是深遠且重要的。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 重新演繹經(jīng)典,喚醒一脈相承的文化基因
列維-斯特勞斯認為,語言的深層結構“同時構成文化現(xiàn)象(使人和動物區(qū)別開來)的原型,以及全部社會生活形式借以確立和固定現(xiàn)象的原型”。他將這一從語言學中吸收而來的結構主義方法嚴格貫徹到他的神話研究之中,認為神話同人類一切社會活動和社會生活一樣,都具有雙層結構,其中內(nèi)在結構支配著外在結構。因此,神話的表面意義總是不同于真實意義[1]。而黃永林教授則認為,民間傳說是民間文學中的一個重要類型,是千百年來民眾集體精神和智慧的結晶。深入分析其深層集體意識所體現(xiàn)的文化意蘊,揭示其所體現(xiàn)的國民精神與國民性格的復雜性,這些傳說故事體現(xiàn)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和思想的進步性[2]。自唐朝第一次出現(xiàn)以“白蛇”為主題的故事開始,到清乾隆年間最終出現(xiàn)如今廣為流傳的《白蛇傳》故事為止,故事的主題幾經(jīng)轉變。從單純地說明妖魅害人到鼓勵有情人大膽追求愛情和幸福,從單純恐怖的神怪傳說到動人心弦、感人至深的愛情悲劇故事。不難看出,《白蛇傳》這一經(jīng)典民間故事的寓意和內(nèi)涵已經(jīng)變得越來越豐富,而其中蘊含的文化底蘊也越來越深厚,充分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國民精神與國民性格的復雜性,以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思想的進步性。但從創(chuàng)作思維的角度來看,中國傳統(tǒng)神話的創(chuàng)作思維,就是將潛意識的思維和現(xiàn)實生活中發(fā)生的事件進行移植和同構,經(jīng)邏輯構思加工,以語言文字為載體表述出來。這與動畫創(chuàng)作思維的迸發(fā)原理是相同的[3]。
從歷史的角度看,我國動畫電影在發(fā)展過程中事實上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兩次高峰期: 第一次高峰期是新中國成立后到20世紀60年代。這一時期的動畫電影主要借鑒我國傳統(tǒng)的藝術形式和民族元素,比如水墨、木偶、剪紙、皮影等。代表作有《小蝌蚪找媽媽》《大鬧天宮》《牧笛》及《阿凡提的故事》等。這一時期的中國動畫因其風格獨特而被業(yè)內(nèi)譽為“中國學派”,并在世界動畫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許多日本漫畫家,如手冢治蟲、宮崎駿和高畑勛等,都受到了這一時期中國動畫的影響。第二次高峰期是改革開放到20世紀80年代末,這一時期的動畫電影則多依托于我國優(yōu)秀的神話故事,如《哪吒鬧?!贰短鞎孀T》等。
正因如此,追光動畫團隊將《白蛇傳》的故事以系列動畫電影的方式重新演繹無疑是非常正確的選擇。動畫作為一種天然具有全年齡段傳播優(yōu)勢的媒介,對于普通觀眾,尤其成長于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新青年一代和有親子共同觀影需求的觀眾來說,接受程度無疑會高過其他電影類型,從而有利于作品的大眾傳播。同時,選擇在特殊時間點(農(nóng)歷七月初七是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七夕節(jié)”)上映該電影,則能夠喚醒隱藏在中華兒女骨血之中、一脈相承的文化基因,從而為影片造勢,也喚起國人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了解和興趣。
作為一個文化傳承從未中斷過的民族,中華民族的文化自古以來便擁有著非常特別的繼承性和發(fā)展性。《白蛇:浮生》正是符合這一特點的典型作品,影片首映時有觀眾感慨:“這是屬于這個時代的‘白蛇傳說’?!盵4]
由此可見,《白蛇:浮生》的第一個成功點和難能可貴之處就在于:影片以傳統(tǒng)民間故事為藍本,以動畫技術和視聽語言為媒介,用當代中國人所能接受的新方式對眾所周知的經(jīng)典進行全新演繹,讓傳統(tǒng)和經(jīng)典在符合當代生活環(huán)境和文化語境的前提下,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對故事進行全新呈現(xiàn),從而潛移默化地喚醒觀眾的文化認同感。
2 借經(jīng)典民間傳說,以今人視角講好“中國故事”
現(xiàn)如今,無論國內(nèi)還是國外,改編經(jīng)典用作電影劇本已經(jīng)是一種常態(tài)。正如郭晨慧老師所說:“經(jīng)典民間故事改寫或者是經(jīng)典文學改編如今已是影視劇劇本的重要來源,這些已有的經(jīng)典文本文化底蘊深厚,藝術元素豐富,還可以提供堅固的敘事框架?!盵5]一方面,經(jīng)典故事和文學作品為電影提供了完整可靠的文本;另一方面,經(jīng)典故事和文學作品擁有的受眾群體作為電影作品的潛在觀眾群體,無疑擁有不可忽視的潛在商業(yè)價值。因此,經(jīng)典民間故事和經(jīng)典文學作品,實際上是影視創(chuàng)作者取之不盡的靈感寶庫。
在2013年8月19日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精心做好對外宣傳工作,創(chuàng)新對外宣傳方式,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1年后的今天,在電影《白蛇:浮生》的觀影過程中,觀眾似乎能在片中得以窺見一種“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方法和形式。
2.1 美術設計中的審美意境與文化蘊涵
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提道:“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边@段話體現(xiàn)了“空”的思想。而中國古典繪畫受這一哲學思想的影響,大量運用留白的手法,形成白而不空、虛KIXo27/0plh2GL6HftqOwRZyy79Hn+mVPYRXhCxdt9U=中有實的特點。在電影中,追光動畫大量借鑒了這一手法。小白在影片開場的回眸和許仙與小白二人在石橋上撐傘相對時,薄霧遮蓋群山的背景,給畫面制造了大量的留白,從而使畫面白而不空、虛中有實,突出角色主體的同時,又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水墨畫清凈空靈、娓娓而來之感。
除了借鑒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典型手法外,《白蛇:浮生》還采用了許多意象,并由這些意象營造出了獨屬于該片的“中式意境”。曹冬棟教授認為,所謂意象,簡單地說,就是含象之意,在客觀物象中融入了主體的某種情感、某種意旨,形成意與象的結合,這樣的象就稱作意象。眾多關鍵意象對于整體意境的塑造及主體對意境的感知有著不同尋常的美學意義[6]。鄧凡副教授認為,電影美術設計是一種獨特的藝術創(chuàng)作方式,具有靈活性和創(chuàng)造性,是當代美術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對電影藝術的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7]。
因此,在該片中,得益于優(yōu)秀的美術設計,動畫團隊塑造了“臨安”和“江南”兩個意象。作為南宋的都城,臨安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多個方面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首先,從政治角度來看,臨安是南宋時期的行政中心,對維護國家統(tǒng)治和社會穩(wěn)定起到了關鍵作用。南宋朝廷在此進行了大量的政治決策,影響了整個國家的政治走向。經(jīng)濟方面,臨安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之一。商品流通繁榮,市民階層壯大,市民文化也隨之繁榮。這也讓西湖成為最熱鬧、最繁華的去處之一,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商人,促進了經(jīng)濟的發(fā)展。而在文化方面,臨安也是文化藝術的中心。唐宋以來,無數(shù)文人雅士在這里留下許多千古絕唱。讓臨安的文化形態(tài)展現(xiàn)出雅與俗的互化、古與今的統(tǒng)一、真與幻的和諧,以及溫與剛的融合。
與“臨安”濃烈熱鬧的市井氣息和盛世景象不同,動畫團隊塑造的“江南”則更顯詩情畫意。與其他地域文化略有不同,江南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性,是中國“詩性”文化的代表。江南一個顯著的地域特色就是多雨和多水,多水的地理面貌被化成“畫面”映照在電影中,使其意境增添煙雨迷蒙的氛圍和幽細柔婉的質(zhì)感。這里是前作《白蛇:緣起》500年后小白和許仙轉世重逢的地方,煙雨朦朧的西子湖畔,以一支碧玉簪再續(xù)前緣,才子佳人再相會。在煙雨江南的氛圍中,這份重逢便再次多了一種“宿命感”和“輪回感”。而傍晚湖心船上許仙吹響的笛聲,則與這江南水鄉(xiāng)詩情畫意的氛圍一道,為觀眾奉上了一出難得一見的視聽盛宴。
2.2 符合現(xiàn)代審美的民間藝術再創(chuàng)作
如何判斷一個動畫造型的塑造是否成功并具有民族性呢?有一種說法是:評判一個動畫造型是否塑造成功的主要標準是能否體現(xiàn)出角色的內(nèi)在精神。而民族性并非簡單的民族元素堆砌。當民族元素的運用只是為了表達角色身份背景而喪失了為角色傳神寫意的作用時,民族元素就只能作為一種機械符號在動畫中運用與羅列[8]。由此可見,如何讓動畫造型完美地貼合人物形象并具有鮮明的民族性,一直都是動畫電影制作中一個繞不過去的挑戰(zhàn),其在某種程度上,甚至決定了一部動畫的最終成敗。
在《白蛇傳》的故事文本和以往絕大多數(shù)以《白蛇傳》為題材的影視作品中,許仙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點都處于一個相對固定的框架之中。從中國傳統(tǒng)的民間故事里讀者不難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民間故事中的男主人公往往以文弱書生的形象呈現(xiàn)在觀眾眼前。這一傳統(tǒng)在相關的影視作品中也是常規(guī)的做法,可以理解為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習慣。
而從影片的最終呈現(xiàn)來看,這一習慣無疑被制作團隊打破了。從《白蛇:緣起》到《白蛇:浮生》,動畫制作團隊分別將主角許宣和許仙設置成了一個生長在民間最為普通的活潑少年和一個懸壺濟世、心地善良的民間郎中。正如《白蛇:緣起》中,小白見到許宣時說的:“這種感覺,不同。”而到了影片《白蛇:浮生》中,這種與以往傳統(tǒng)《白蛇傳》故事的不同,同樣延續(xù)到許仙身上。王亞莉老師在論文《〈白蛇: 緣起〉中的民間藝術再創(chuàng)作》中對傳統(tǒng)《白蛇傳》的影片有這樣的總結:“多數(shù)《白蛇傳》題材影片中,白素貞的強大法力和許仙文弱外表形成強烈的反差,白素貞為愛情的義無反顧和許仙在得知真相后畏懼退縮又形成強烈反差,這兩種強大的反差在本質(zhì)上是一種不平等的狀態(tài),不僅體現(xiàn)出男女性別在愛情中的不同等地位,也更深層次地表達出藝術作品在其所處時空中對自由和平等的追求與渴望?!盵9]而通觀影片,盡管其是“白蛇三部曲”在故事上最貼近《白蛇傳》原著的一部,但許仙的不同依然是明顯的。不論是許仙對小白的多次舍命相救,還是在得知真相后對小白的認可和依戀。都讓許仙這一角色與傳統(tǒng)故事中的許仙完全不同。從懦弱畏縮到機敏堅韌,從自私自利到身具大義。影片呈現(xiàn)的,是一個完全符合現(xiàn)代社會對男性期待的男性角色。因此,觀影時,當許仙見到小白的真身白蛇,依舊堅定地說出那一句“赤繩早系,白首永偕”時,無數(shù)觀眾才會如此動容。《白蛇:浮生》無疑為觀眾在電影世界中打造出了一個有關愛情和婚姻的美好“幻境”和圓滿的期待。作為前作《白蛇:緣起》的后續(xù),也是《白蛇傳》的正傳故事,與原著相同,這是一個感人至深,情節(jié)凄美的愛情故事;與原著不同,這是一次以尊重原著故事為前提,在男女平等觀念下,符合現(xiàn)代人審美,且符合當代人價值取向的,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對經(jīng)典民間故事的全新演繹。因此,或許可以這樣講,《白蛇:浮生》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民間藝術再創(chuàng)作,既尊重了原著,也完美地契合了今天的社會價值取向,更傳承和宣揚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民族精神,無疑是一場非常完美的“多贏”。
2.3 符合當今審美期待的經(jīng)典民俗與民風呈現(xiàn)
法國導演居伊·德波在自己的著作《景觀社會》pdWMnEPXJ0ZUXSDwZkIjrw==中表達過這樣的觀點:“景觀是對物的生產(chǎn)的真實反映,是生產(chǎn)者的虛假對象化?!盵10]實際上,正如居伊·德波所說的那樣,當代人在進入消費社會的同時,就如同進入了“景觀社會”。在這里,先進的數(shù)字影像技術能夠幫助創(chuàng)作者制造出更新奇、更震撼、更煩冗復雜的畫面[11]。觀眾也因此享受到了對應的樂趣,并對影片的視覺觀感有了更多的期待。在傳統(tǒng)的好萊塢制片模式下,諸多以科幻、奇幻類影片見長的公司通過技術的更新和營銷手段的跟進,讓全球電影進入到一個視野廣闊的形式美學時代。放眼國內(nèi),以《精靈王座》《大圣歸來》《大魚海棠》《流浪地球》等經(jīng)典作品為代表的一眾國產(chǎn)電影,也都在形式美學上投入了龐大的資金和人力,諸多精致震撼的場面甚至對電影本身有了品牌代言意義。
但需要注意的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進步,大眾的審美情趣也在不斷提高。因此,觀眾事實上并非對任意景觀都樂于消費。所以,景觀制造不能只提供給觀眾影像形態(tài),還需要讓畫面具有語言表達功能,從而讓畫面成為參與敘事的編碼符號,服務于文本?!栋咨撸焊∩吩谶@一點上選擇了另辟蹊徑,沒有掉進傳統(tǒng)電影常見的“視覺奇觀陷阱”,而是將大量的精力放在了影片的細枝末節(jié)上。影片中大量呈現(xiàn)了中國民間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風俗,如閑時聽戲、夜游西湖、端午賽龍舟、錢塘江弄潮、元宵節(jié)放花燈等場景,以及新婚夫妻“結發(fā)同心”“洞房花燭”“交杯對酌”這樣的中國傳統(tǒng)民俗婚俗,還展現(xiàn)了醫(yī)生懸壺濟世、百姓互幫互助、為官清明廉潔等古時民風,都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一脈相承的傳統(tǒng)美德。
綜上所述,《白蛇:浮生》的第二個成功之處在于,該片站在今人視角,在保留傳統(tǒng)審美意境與文化內(nèi)涵的前提下,以符合當代中國國民審美觀念和價值取向且符合當今觀眾審美期待的形式與畫風,重新演繹了國民心中的經(jīng)典文本,并在這種民間藝術的再創(chuàng)作過程中呈現(xiàn)了中華民族經(jīng)典的傳統(tǒng)民俗、淳樸的古時民風及令人肅然起敬的民族精神。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首先應該建立在人民對本民族自身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精神的認同和傳承之上。從這一角度講,以《白蛇:浮生》為代表的“白蛇”系列動畫電影無疑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3 從“我”出發(fā),讓中華文化與世界共情
近年來,諸如《一代宗師》《我不是藥神》《白日焰火》《流浪地球2》《新神榜:楊戩》《白蛇:緣起》等一系列優(yōu)秀國產(chǎn)電影紛紛出現(xiàn),并以自己的方式向世界講述著當代中國故事,展現(xiàn)中國形象。細究起來,這些電影無一例外,都是從“我”出發(fā),以電影為載體,以全世界人民共有的通感為基礎和落腳點,同時將中國元素、中華文化、中國的國民思想及中華民族獨特的哲學觀和思維方式融入影片的故事中,向全世界觀眾進行講述。
通觀全片,《白蛇:浮生》也同樣繼承了這一點,并且對此進行了更加深入的挖掘和宣揚。影片以“愛情”這一人類最普遍和樸素的情感為核心,以中國民間經(jīng)典傳說故事為文本,通過對影片中故事和主人公所處時代的風土人情之呈現(xiàn),向全世界呈現(xiàn)了一幅難得一見的南宋時期中國先民安居樂業(yè)的太平景象。與此同時,影片用精美的畫面呈現(xiàn)了諸如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元宵節(jié)等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獨屬于中國人自己的民風民俗,更用大量的筆墨呈現(xiàn)了中國古時夫妻新婚之日的種種婚俗。這些元素和場景的呈現(xiàn),讓觀眾在體會浪漫、感受故事的同時,潛移默化地了解獨屬于中國人特有的親情觀、愛情觀、家庭觀、人生觀和生命觀。從文化傳播的角度講,這樣的方式可謂喜聞樂見,事半功倍。
因此,《白蛇:浮生》的第三個成功之處在于,和其他在世界范圍內(nèi)引起重大反響的優(yōu)秀國產(chǎn)電影一樣,影片真正地做到了:從“我”出發(fā),讓世界看見中國形象,聽見中國聲音,感受中國故事,了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并與之產(chǎn)生深刻的心靈共鳴,從而讓世界得以重新認識中國,也讓中華文化真正走向世界。
4 結束語
作為一部由經(jīng)典民間傳說故事改編而來的動畫,《白蛇:浮生》注定有其不完美的地方存在。例如由于人物形象的改動過大,導致影片中部分的人物動機和戲劇沖突與該系列前兩部略顯割裂。再如,由于影片篇幅限制,片中部分人物的前世今生并未交代清晰,導致影片的部分人物略顯“工具人”等。但瑕不掩瑜,《白蛇:浮生》為“白蛇三部曲”畫上了一個相對圓滿的句號,同時也開啟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古為今用的新篇章。可以說,《白蛇:浮生》再次證明了國產(chǎn)動漫的強勢崛起,在這一次一次的可喜進步中,中國電影人也正在重拾屬于自己的文化自信和創(chuàng)作自覺。
站在今天的視角上來看,在科學技術快速發(fā)展、世界經(jīng)濟持續(xù)動蕩、世界局勢越來越復雜多變的今天,面對多元文化沖擊,我國的現(xiàn)實壓力不可謂不大。然而,作為擁有五千多年燦爛文明的泱泱大國,要想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面對挑戰(zhàn)是唯一的選項。中國電影創(chuàng)作者只有在激烈的文化競爭中充分發(fā)揮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勢,在點滴進步中堅持講好中國故事,堅定文化自信,在傳統(tǒng)文化的寶庫中挖掘和發(fā)現(xiàn)符合時代潮流和契合時代主流價值觀的中華文化切片,并將其以最合適的方式呈現(xiàn)給世界,才能不斷提高我國的文化競爭力,從容地迎接未來的挑戰(zhàn),并讓中國更好地走向世界,融入世界。
參考文獻
[1] 視界心理.現(xiàn)代美學史筆記 6 結構主義美學[EB/OL].(2021- 11-11)[2024-02-03].https://zhuanlan.zhihu.com/p/432032337.
[2] 黃永林.民間傳說文化意蘊的二重性[J].文化遺產(chǎn),2007(1):108-112.
[3] 崔麗麗.論神話傳說對中國動畫的影響[J].群文天地,2012(18):107.
[4] 鐘菡,張熠.上海出品電影“霸屏”熱門檔期[N].解放日報,2024-08-02(1).
[5] 郭晨慧.《白蛇:緣起》的藝術創(chuàng)作與商業(yè)價值[J].電影文學,2019(15):139-141.
[6] 曹冬棟.《白蛇:緣起》的審美意境與文化蘊涵[J].電影文學,2019(11):117-120.
[7] 鄧凡.《白蛇:緣起》美術設計中的傳統(tǒng)文化[J].電影評介,2019(8):110-112.
[8] 范子瑩,金輝.前世今生:動畫電影《白蛇·緣起》的民族美學研究[J].今傳媒,2024,32(5):78-81.
[9] 王亞莉.《白蛇:緣起》中的民間藝術再創(chuàng)作[J].電影文學,2019(19):141-143.
[10]居伊·德波.景觀社會[M].王昭風,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14.
[11]徐云飛.《白蛇·緣起》的消費語境與民間故事再演繹[J].電影文學,2019(17):13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