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詩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與太陽,選編在統(tǒng)編版語文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我愛這土地》能凸顯詩人創(chuàng)作的獨特性。閱讀這篇經典詩作,教師可以從意象切入,引導學生感受詩人表現(xiàn)思想與感情方式的獨特性。
一、明確意象內涵,進入詩歌意境
以意象為媒介閱讀詩歌,有助于學生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進入詩歌意境,產生情感共鳴。
導入新課后,筆者先從學情出發(fā)講解意象的內涵:“意象”是包含詩人獨特情感的客觀物象,是主觀的“意”和客觀的“象”的結合。然后,筆者結合實例幫助學生理解意象,比如詩歌經常選用“月亮”這個客觀物象表達思念故鄉(xiāng)的情感等。
《我愛這土地》以多個意象構成一幅生活圖景,形成一個整體意境。為讓學生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進入詩歌意境,筆者組織學生開展“你讀我演大家悟”活動。筆者遴選四名學生代表做表演者,其余學生做朗讀者。朗讀者每讀一行詩,表演者就以肢體語言再現(xiàn)詩句的情景。例如,朗讀“假如我是一只鳥”時,表演者模仿鳥用手臂做出翅膀抖動的樣子;朗讀“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時,表演者打開一臺風扇,并搖擺風扇,口中發(fā)出呼呼的聲響。即興表演激發(fā)了學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使學生自然而然地感知到詩歌的意象,進入了詩歌意境,與作者同頻共振。
二、探析詩歌意象,洞悉詩人情思
為引導學生探析詩歌意象,洞悉詩人的思想與感情,筆者先適時介紹作者,引導學生“知人論世”:在中國新詩發(fā)展史上,艾青是繼郭沫若、聞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重要的詩人,大家對他有沒有更多的了解?基于課前收集的資料,一名學生分享“艾青,中國詩人,作家,被譽為20世紀中國詩壇的泰斗”,另一名學生分享“艾青痛恨舊社會的黑暗和恐怖,他禮贊人生,謳歌光明,用樸素的語言傾訴對世界的深愛與理性思考”。這些背景知識拉近了學生與作者及作品之間的距離,為學生深入探析詩歌意象奠定了認知基礎。
“土地”是《我愛這土地》的中心意象,與之組合的還有“鳥、暴風雨、河流、風”等自然物象。因為已有“明確意象內涵”“知人論世”環(huán)節(jié)的鋪墊,學生從詩歌中找到“象”和“意”的組合難度不大。對遇到困難的學生,筆者提供了輔助材料——基于這首詩歌的“象”和“意”設計的一道連線題。學生在關聯(lián)詩歌創(chuàng)作背景和自身生活體驗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通過小組討論找出如下“象”和“意”的組合:“鳥”象征詩人自己;“土地”象征生“我”養(yǎng)“我”而又多災多難的祖國;“暴風雨”象征祖國山河破碎,國土淪喪;“河流、風”象征充滿生機與希望的解放區(qū);“黎明”象征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基于此,學生洞悉了詩人的思想與感情:詩人身處苦難的年代,在國土淪喪和民族危亡的緊要關頭,他滿懷對祖國的摯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用詩歌抒發(fā)甘愿為國獻身的愛國情思。
三、對比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趣
為讓學生更好地品味詩歌意趣,筆者引導學生對比閱讀《我愛這土地》和《鄉(xiāng)愁》,將這兩首詩選擇與運用意象的寫法相互觀照。
《鄉(xiāng)愁》的作者余光中表達鄉(xiāng)愁的方式獨特,讓鄉(xiāng)愁呈現(xiàn)出立體、多層的特征。詩中“我”的情緒被物化,詩人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意象。筆者在學生已經初步學習《鄉(xiāng)愁》的基礎上,引導他們斟酌四個意象的排列規(guī)律和邏輯關系,感受抒情主體情感的具化和變化,進而領悟作者所選意象與他人生每個階段鄉(xiāng)愁的內在聯(lián)系,品味到詩歌豐富的意趣。
《我愛這土地》的作者艾青所要表達的何嘗不是一種郁結的“愁緒”呢?他的“愁”蘊藏著對祖國不渝的愛,對祖國命運與前途深深的憂慮?;谝延械膶W習經驗,學生發(fā)現(xiàn)《我愛這土地》中“我”的情緒一樣被物化且立體而豐富,詩人將自我精神世界與自然景物相融,用“土地、河流、風、黎明”等自然物象表達詩人化身為鳥“歌唱”祖國的執(zhí)著而深沉的愛國之情。當時,我們的國土正在遭受日寇侵占,詩人艾青愁苦萬分,悲憤不已,堅定地匯入抗日戰(zhàn)爭的洪流中,用詩歌吹起戰(zhàn)斗的號角,表達黎明的曙光必將到來的堅定信念?;谶@樣的背景,筆者引導學生探討《我愛這土地》意象的排列規(guī)律和邏輯關系,發(fā)現(xiàn)它內在意蘊的層遞性和可感性:鳥兒歌唱土地、河流、風、黎明的詩行,是對歌唱者動態(tài)的描述,極具畫面感,能讓讀者感受到詩人那顆真摯、熾熱的愛國之心。隨后,筆者點撥:“詩歌意境在卒章升華,作者以設問的方式給了‘我’一個特寫——‘眼里常含淚水’。這樣一個靜態(tài)的特寫意蘊生動,意趣盎然,與前面意象的動態(tài)呈現(xiàn)相映成輝,增強了詩歌意境的立體感?!?/p>
四、用好詩歌意象,生成創(chuàng)意詩作
筆者聚焦意象的選擇與運用,引導學生在“讀”和“仿”上下功夫,自主創(chuàng)作詩歌,強化語用能力。
好詩不厭百回讀,多讀同類詩歌,尤其是在意象、意境上相似的詩歌,能幫助學生增強語感,熟悉語境的營造方式,為他們聚焦意象的選擇與運用自主生成創(chuàng)意詩作打下基礎。與《我愛這土地》相似的經典詩篇不勝枚舉,如余光中的《鄉(xiāng)愁》、戴望舒的《我用我殘損的手掌》、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等。這些詩歌通過不同的意象選擇與運用方式表達詩人對祖國的熱愛和關懷。朗讀群詩過程中,筆者重點引導學生從“象”入手,體會“意”與“象”之間的關系,琢磨物象運用線索所對應的情感表達線索。
模仿是學生學習寫作的有效方法。課堂上,筆者提示學生可以模仿的詩歌寫作角度,如結構、內容、情感表現(xiàn)等。在結構上,余光中的《鄉(xiāng)愁》采用并列式結構,通過母子別、新婚別、生死別、故鄉(xiāng)別四個部分表現(xiàn)越來越濃重的鄉(xiāng)愁;在內容上,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選取了具有鮮明時代特征與個性特色的客觀物象為意象,旨在表達詩人深愛祖國之情;在情感表現(xiàn)上,戴望舒的《我用我殘損的手掌》以觸覺代替視覺,進而代替整個感覺,代替最細微的情感體驗,真實地展現(xiàn)詩人內心復雜的情感和對祖國命運的深沉思考。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把握指導的尺度,不能包辦。
學生嘗試寫作前,筆者出示基于《我愛這土地》生成的殘篇作為寫作支架(題目是《我愛______》,正文部分給出每行詩句開頭的字或詞)。學生寫出了諸多可圈可點的作品,如詩歌《我愛這花園》。
假如我是一枝花,
我也應該用最后的生命綻放:
這被雨點所拍打著的花園,
這默默滋潤著繁華的蜿蜒的小溪,
這輕輕吹拂著的溫柔的春風,
和那居于花園的無比爛漫的花海……
——然后我凋謝了
連花瓣也零落到泥土上。
為什么落花留下滿地欣慰的笑靨?
因為我愿化作春泥培育那含苞待放的朝花……
學生的作品在語言結構與意境營造方面明顯受《我愛這土地》的影響,意和象的結合很自然,主體意象“花”與“花園、小溪、春風、花海、泥土”幾個意象組合,形成一幅積極向上的生活畫面;在語言表達上不受結構形式的限制,真摯地抒發(fā)了對生命和生活的熱愛。此外,作品的創(chuàng)意體現(xiàn)在卒章顯志,詩的結尾化用清代龔自珍的《己亥雜詩》(其五)的詩意進一步凸顯“花”的獻身精神,立意令人耳目一新。
(作者單位:仙桃市張溝鎮(zhèn)初級中學)
責任編輯 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