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研究阿瑟·米勒的戲劇《推銷員之死》中的橄欖球敘事,對于橄欖球這一物品的研究并不多,但作者常常將其安排在重要的情節(jié)中。首先,橄欖球的出現(xiàn)實際上象征了威利對兒子錯誤的引導(dǎo)和教育;其次,它暗含了威利對兒子比夫寄托的夢想和希望;最后,它也象征著比夫?qū)ψ晕覊粝氲淖非蠛拖M玫礁赣H認可的愿望。
【關(guān)鍵詞】《推銷員之死》;象征意義;橄欖球;阿瑟·米勒;美國夢
【中圖分類號】I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41-0010-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41.003
《推銷員之死》為美國著名戲劇家阿瑟·米勒所作。該劇以20世紀的美國為背景,描寫了一位名叫威利的推銷員在追逐美國夢的過程中,掙扎起伏,最后看清現(xiàn)實,夢想破滅。橄欖球在劇中出現(xiàn)的不多,因此,對于橄欖球這一物體所呈現(xiàn)的象征含義,幾乎沒有學者對其研究過。但實際上,有關(guān)橄欖球的敘事對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刻畫起到重要的作用,這一物品也出現(xiàn)在許多關(guān)鍵的情節(jié)中,所以需要深入地挖掘和分析。
一、習慣性偷竊背后的錯誤教育
在該劇與橄欖球相關(guān)的敘事中,一些情節(jié)與威利對兒子的教育相關(guān)。橄欖球在其中扮演的不僅是一件體育物品,更是威利錯誤教育的象征和見證者。比夫第一次犯下偷竊的錯誤,偷盜的便是橄欖球;而威利對兒子未來的自信展望也來源于比夫所擅長的橄欖球運動。橄欖球的出現(xiàn),深刻地表現(xiàn)出了威利不正確的教育理念。
在《推銷員之死》中,比夫出現(xiàn)過多次偷竊行為,這些行為常常是比夫無法控制和不由自主做出的,已經(jīng)成了一種習慣。
戲劇中穿插多數(shù)回憶情節(jié),在他們的回憶中,比夫第一次偷竊是在高中時期。年輕的比夫抱著一個橄欖球出來,略帶試探地向威利說這是他從學校更衣室里“借”出來的,他并未說出實情,這里的表述已然是欺騙性的言語。作為心智還未完全發(fā)育成熟的青少年來說,是非對錯以及道德觀念需要父母的正確引導(dǎo),他不敢說出自己手中的橄欖球是偷竊而來,側(cè)面反映出比夫?qū)ν蹈`行為的正確性持懷疑態(tài)度。在這種情況下,正確的引導(dǎo)與教育便尤為重要。但作為孩子成長路上最重要的角色之一,威利顯然并沒有扮演好一位優(yōu)秀的父親角色。從戲劇中的一些敘述中可知,威利很愛自己的兒子比夫,并對他給予深切的期望。他不僅沒有批評他的偷竊行為,反而默許了這種行為,將其視為是勇敢的表現(xiàn)。他認為比夫只是順手從更衣室拿來了橄欖球,這并不是一種偷竊行為。這樣做教練可能還會表揚比夫的積極性。對于威利來說,橄欖球是如何獲得的并不重要,他只在意橄欖球能給比夫帶來運動事業(yè)上的榮譽,以及其他人的仰慕。比夫手中的橄欖球在他眼里不是比夫違反誠信和道德的結(jié)果,而是一種成功的象征,教練即使知道比夫拿走了橄欖球,也不會懷疑和責備他,反而覺得比夫積極好學,拿橄欖球回去勤奮練習。因此,在威利眼里,這顆橄欖球代表著比夫受人歡迎和尊敬,也預(yù)示著通過橄欖球這項體育事業(yè),比夫可以獲得光明的未來,這些才是威利最在意的事情。
但此時,橄欖球?qū)τ谀贻p的比夫來說,象征著欺騙與謊言。橄欖球是他最驕傲和最擅長的體育運動,它的出現(xiàn)本應(yīng)代表著榮譽與成就,卻在比夫第一次犯錯后,與他的偷竊習慣密不可分地聯(lián)系在一起。以至于在后面比夫再次偷竊鋼筆時,讀者都會聯(lián)想到年輕的比夫第一次偷竊的場景,想到那時威利明明有機會可以對比夫進行教育,而因錯誤的教育理念使比夫未得到正確的教育,繼而養(yǎng)成了偷竊的習慣,才會發(fā)生偷竊鋼筆并習以為常的事。
威利在教育中忽視了誠信與道德培養(yǎng),而是一味地傳遞人際關(guān)系和受人歡迎的重要性,這一點也在與橄欖球有關(guān)的敘事中得以體現(xiàn)。
在劇中的一段回憶里,年輕的比夫正在練習橄欖球傳球,跳來跳去。威利問他:“現(xiàn)在你當上隊長了,大伙兒在學校里怎么議論你?”短短一句話便暗含兩個要素:一方面,比夫當上了橄欖球隊的隊長,對威利來說無疑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這表明比夫在這項運動中脫穎而出,擁有強于他人的天賦和能力,那么比夫未來也會因為這項運動事業(yè)獲得成功,受人尊敬。另一方面,他問比夫“大伙兒在學校怎么議論你”,顯然說明威利十分在意他人的看法,他所認為的成功是受人歡迎和尊敬的,是可以在外面與任何人友好相處的。接下來,威利還說等他去了波士頓,一旦告訴其他人,一定會使大家轟動起來,同樣表明他對比夫成為橄欖球隊隊長的驕傲,以及迫不及待想要感受他人敬仰的內(nèi)心。這段對話里的橄欖球,是威利對比夫的驕傲來源,也是威利信心滿滿,認為兒子日后能夠事業(yè)有成,受人尊敬的來源。側(cè)面反映出威利的教育理念,想要得到成功和光明的未來,那個人就需要受歡迎。倘若一個人得到了周圍人的認可和賞識,就不會倒霉,成功和財富就會源源不斷地來。
在通過橄欖球敘事反映出威利教育理念的背后,是威利個人觀念的偏差。他盲目崇拜和相信他的哥哥本,總是陷入與本談話的幻想之中,并無時無刻不在懊悔當初沒有與本一起出去賺錢。他們經(jīng)常提到“叢林”,故事中的“叢林”代表商業(yè)競爭。本被描繪成一個勝利者,一個知道如何成功競爭的人。在叢林里,沒有規(guī)則和道德規(guī)范。想要成功就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進取心在叢林中奮斗,克制是失敗者的專利。本是一個來自更原始時代的原型,當時社會生活更接近于一種人人互相反對的狀態(tài)。在威利看來,現(xiàn)代商業(yè)需要超越道德的行為,他便形成了這種教育觀念。很多時候,他只在意比夫的事業(yè)和成績,以及他人的看法,卻忽略了對比夫道德、美德以及誠信的教育。
二、威利寄托在兒子身上的夢想
作為一部創(chuàng)作于20世紀的現(xiàn)代戲劇,《推銷員之死》的創(chuàng)作也充分反映出現(xiàn)實主義的寫作手法。“現(xiàn)實主義試圖創(chuàng)造一種打破常規(guī)、取消抽象的喜劇,以再現(xiàn)生活為主要目標。”同時,在展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的過程中引導(dǎo)讀者探尋故事背后更深層次的含義。這些含義都從微小的細節(jié)中展現(xiàn)出來。《推銷員之死》便通過各種物品、行為舉止等細節(jié)描寫,刻畫了小人物威利在繁華中追尋美國夢的故事,也反映出美國夢的虛假與破滅。橄欖球便是其中的一個物品細節(jié)之一。它是比夫最擅長的體育運動,也曾經(jīng)是威利對比夫的驕傲所在。
在戲劇中,威利常常回憶起比夫曾經(jīng)是一個優(yōu)秀又受人歡迎的橄欖球體育明星。他對妻子林達回憶道:“老天爺……記得在埃貝茨體育場那次球賽嗎?全市冠軍賽?”“球隊進場的時候——他個子最高”,這里可知他又開始回憶比夫當年在橄欖球全市冠軍賽的優(yōu)秀表現(xiàn),那是威利永遠深埋在心底的驕傲,是威利引以為榮的回憶,當時比夫獲得的獎牌還在房間的墻壁上掛著,可見威利有多么欣賞比夫在體育事業(yè)上取得的成功。不僅如此,他還將當時的比夫描述成“朝氣蓬勃的天神。希臘的大力神——真是那個意思。還有陽光,他渾身上下都是陽光”“還有他出場時候群眾的歡呼——洛曼,洛曼,洛曼!老天爺,他總有一天要出人頭地。像他這么個明星,出類拔萃,絕不會埋沒掉的”。那時的比夫在威利心里是璀璨奪目的,他仿佛閃耀了整個賽場,是所有人當時最崇拜的對象,其他人都把比夫視為賽場最亮眼的明星,這對威利來說是多么的成功。他把商業(yè)競賽與體育事業(yè)聯(lián)系在一起,而比夫在這場競賽中又充滿了成功的可能,所以威利才會對比夫的橄欖球運動如此的驕傲與期待,甚至把自己成功的夢想也傾注在比夫的身上。
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提出,意識和記憶是相互排斥的,更準確地說,產(chǎn)生的是意識而不是記憶。知覺/意識系統(tǒng)接收外部刺激,但該系統(tǒng)并不會永久地保留該印象。記憶痕跡保留在較低級的前意識和無意識系統(tǒng)中,而有意識的記憶完全依賴于前意識。我們的感知在同一時間立刻與記憶聯(lián)系在一起,弗洛伊德將這種聯(lián)系稱為“聯(lián)想”。威利對比夫在橄欖球錦標賽上的回憶,是由于他在當天聽說比夫想要為一個商業(yè)活動融資,便立刻回想到比夫曾經(jīng)在體育競賽上的成功。他從商業(yè)聯(lián)想到體育,是因為在20世紀美國文化中,競爭占據(jù)著重要地位。商業(yè)活動就像體育運動,而體育運動又被視為商業(yè)培訓,二者都能由競爭決定。對威利來說,體育是對商業(yè)活動的培訓,因為在體育事業(yè)上的成功能夠給人帶來認可和知名度,認可和知名度無疑是商業(yè)成功的兩個關(guān)鍵。由此可見,威利想要在商業(yè)活動中“獲得知名度并取得成功”的夢想,也一直寄托在比夫的身上。比夫在橄欖球錦標賽上取得的成就和在賽場上獲得的掌聲與贊許,都深深地刻在威利的心里。按照威利成功的標準,比夫是很容易獲得成功的。威利作為一名小小的推銷員奮斗一生,卻發(fā)現(xiàn)自己仍然無法實現(xiàn)曾經(jīng)的夢想,甚至到了中年還被公司解雇。他無比懷念自己的壯年時期,那個時候的他意氣風發(fā),有許多的女性崇拜者。而現(xiàn)在的他面臨失業(yè),所以他便將希望放在自己的兒子身上,希望他們能夠延續(xù)他的夢想,像他年輕時一樣驕傲,找到一份受人尊敬和景仰的工作。
三、比夫的自我證明與夢想
在該戲劇中,比夫作為威利的長子,心中也懷有一腔熱情,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抱負。他非常敬佩和崇拜威利,在他心目中,父親是一名成功的推銷員,靠著自己的努力買下了房子和車子,還開車走南闖北,去各個城市工作,受到許多人的尊敬,這樣的父親就像偶像一樣閃閃發(fā)光。他渴望成為像父親一樣事業(yè)有成的人,也希望證明自己能夠成為事業(yè)有成的人,讓父親看見自己的成功和優(yōu)秀,得到父親的贊許。他在高中時期,知道父親對自己的橄欖球運動懷抱深切的期望,便認真勤奮地投入于此。中學時期是他最輝煌的時期,年輕的比夫通過在橄欖球錦標賽的優(yōu)異表現(xiàn),不僅得到了周圍人的尊重和崇拜,也獲得了父親的贊揚和關(guān)愛。那時父親眼里的他,是一位非常招人喜愛的年輕人,“他上中學的時候,那些孩子們成天跟著他轉(zhuǎn)!他要是沖誰一笑,那個孩子馬上就得意非凡啊”,同時,父親對他抱有深切的期望,認為他將來一定能依靠橄欖球上的成績成功考上一所好的大學,讓其他人都羨慕他。于是,他一直朝著父親期許的方向前進。
但不幸的是,比夫的升學考試沒有及格,他無法進入大學。同時,當他傷心地去找父親請求安慰的時候,他撞到父親背叛了母親,與情人約會。自那以后,比夫與父親出現(xiàn)了隔閡,比夫因為父親的背叛不愿再理睬父親,而父親也認為比夫越來越冷漠,兩人無法理解對方,比夫也逐漸消沉墮落,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也仿佛無法再實現(xiàn)父親傾注在他身上的夢想。
但在了解到家里出現(xiàn)了情況之后,比夫鼓起勇氣決定去找人借錢做生意。這里比夫選擇的仍然是體育商業(yè),由此可見,橄欖球運動對他的影響是長久且深遠的。他在橄欖球運動上取得的成功不僅象征了父親對他的驕傲和贊許,也是他對自我的認可所在。他中學時期,通過在橄欖球中的努力在父親那里證明了自我,得到了父親的認可。在那之后,他一事無成,也不敢再面對父親對他的期許,因為他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再取得過讓父親驕傲的榮譽,甚至因為偷竊鈴鐺入獄。因此,當他決定再次努力做事業(yè)時,他選擇了自己最擅長的體育領(lǐng)域,他希望能夠再一次通過體育運動,證明自己不是一位無所事事的青年,證明他也能像父親一樣在商業(yè)領(lǐng)域獲得成功,再次得到父親的賞識與自豪。這是他一直以來奮斗的夢想,橄欖球所代表的體育事業(yè)是比夫能夠拿出來向父親證明自己的最好選擇。
四、結(jié)語
通過以上對《推銷員之死》中橄欖球敘事的分析可以看出,橄欖球的筆墨雖然占比不多,但它隱秘地起到一條串聯(lián)前后情節(jié)的作用。它出現(xiàn)的次數(shù)不多,但每次出現(xiàn)的背后都能挖掘出更深層次的含義。比夫在更衣室偷竊的那顆橄欖球,對比夫來說象征的是欺騙與偷盜,是他一生中所有偷竊行為的重要代表。他的偷竊習慣源于橄欖球,也因那次事件更加深刻。它更揭示了威利在家庭教育中的錯誤理念,威利并不重視誠信與道德,他認為這兩種美德在商業(yè)競爭中并不能幫助自己取得成功,而受歡迎和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才是成功的關(guān)鍵。正是這樣的理念,才讓比夫在偷竊橄欖球時沒有得到及時的糾正,繼而養(yǎng)成了偷竊的習慣。
另外,橄欖球也是威利對比夫的驕傲所在,比夫曾經(jīng)的輝煌和成功都是靠他在橄欖球運動中的成績所獲得的,這些成績讓比夫獲得過尊敬,獲得過眾人的喜愛,讓威利堅定地相信,比夫未來一定是一個成功的人,于是他便將自己的夢想寄托在比夫的身上。同時,橄欖球也是比夫?qū)ψ约旱男判暮拖M?,他一直以父親威利為榜樣,希望得到父親的認可。而高中時期他獲得父親最大的認可便源自橄欖球,所以橄欖球?qū)λ裕彩球湴梁统晒λ?。這種想法也使他在后來做商業(yè)時選擇體育領(lǐng)域,因為橄欖球在他內(nèi)心是成功的代表,他希望能夠再次通過體育獲得成功,得到父親的認可。
通過分析《推銷員之死》中橄欖球敘事背后所蘊含的三層深刻含義,可以看出,劇中關(guān)于橄欖球的描繪不僅從側(cè)面反映出威利和比夫這兩個人物形象,而且巧妙地揭示了整部戲劇的主題——它生動地表現(xiàn)了20世紀美國小人物對于美國夢的不懈追求與深切向往。這種追求與向往,正是通過橄欖球這一象征性元素得以展現(xiàn)出來的。
參考文獻:
[1]Dugan,Timothy.Mr.Outside and Mr.Inside:Football
as Prop and Pastime in“Death of a Salesman”[J].The Arthur Miller Journal,2009,4(2):3-50.
[2]Feldman,S.P.Weak Spots in Business Ethics:A Psycho-Analytic Study of Competition and Memory in Death of a Salesman[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3, (44):391-404.
[3]Freud,S.1930b,Standard Edition[M].New York: Norton,1930.
[4]Miller,Arthur.Death of A Salesman[M].New York:Viking Press,1949.
[5]Spindler,Michael.American Literature and Social Change[M].London:Palgrave Macmillan,1983.
[6]胡榮,徐翰.“美國夢”的湮滅 ——讀《推銷員之死》[J].出版廣角,2015,(17):212-213.
[7]黃研.美國的夢,人類的詩——淺論《推銷員之死》的詩性智慧[J].湖北社會科學,2020,(4):114-121.
[8]馬可云.一位普通美國人的悲劇原型——論《推銷員之死》中威利·洛曼的悲劇形象[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 2005,(02):35-39.
作者簡介:
李冰冰,華東理工大學,英語語言文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英美文學。
今古文創(chuàng)2024年4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