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課本中有許多優(yōu)美的文言短文。其中,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就深受同學們的喜愛。這篇文章選自《東坡志林》,寫于1083年。當時,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謫到黃州。在文章中,作者通過描寫月夜美景展現(xiàn)了自己曠達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下面,筆者就對《記承天寺夜游》中作者所用的寫作特色作些簡要的分析。
一、善用側面描寫
在《記承天寺夜游》中,作者主要是運用側面描寫的手法來表現(xiàn)自己與張懷民之間的深厚情誼的。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到黃州已經(jīng)有四年之久。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間,本來準備睡下的他被美麗的月色所吸引,頓時想出去走一走。想到?jīng)]有同行之人,便動身前往不遠處的承天寺尋找張懷民。張懷民和蘇軾有著相同的境遇,都是被貶謫到這里的。二人志趣相投、遭遇相似,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此時,張懷民正好也沒有入睡,于是二人一起來到院子里散步。張懷民無疑是蘇軾的摯友,但蘇軾并沒有直接在文章中寫二人的情誼如何之深,而是采用側面描寫的方法,含蓄地展現(xiàn)了二人之間的深厚友誼。比如,“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和“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均從側面表現(xiàn)了二人的志同道合。前一句“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中的“念”字格外傳神,寫出了蘇軾在看到月色后下意識地搜尋友人的樣子,展現(xiàn)的是他在一瞬間的反應。在這一瞬間,“張懷民”三個字出現(xiàn)在他的腦海里。“遂”和“尋”則形象而生動地表現(xiàn)了蘇軾在看到月色后的欣喜和興致勃勃。似乎只思考了一瞬間,“我”就毫不猶豫地去找張懷民,邀請他一同欣賞這美麗的景色。美麗的月色雖常有,但是能和“我”一起欣賞的人又能有幾個呢?此時此刻,“我”能立馬去找他,這是多么難得的事啊!后一句“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中的“亦”字有“也”的意思。想必張懷民也正在欣賞美麗的月色吧!作者從側面寫出了自己與友人的心有靈犀?!跋嗯c步于中庭”寫的是兩個熱愛山水、心有靈犀的人在空明的月光下悠閑踱步的美好景象。與好友一起欣賞美麗的景色,難道不是一件幸福的事嗎?作者從側面描寫二人之間的友情,很好地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
二、巧用比喻修辭
在《記承天寺夜游》中,蘇軾主要是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來描寫景物、展現(xiàn)景物之美的。
比如,在描寫月色時,作者寫道:“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弊髡卟捎帽扔鞯男揶o手法,把皎潔的月光比作清澈的積水,把“月下之景”比作“水中之景”,生動形象地展現(xiàn)了月光的皎潔。庭中本沒有藻與荇,作者寫“藻荇交橫”,是將眼前可見的竹子和柏樹的影子比作水草,意在表現(xiàn)出竹、柏影子的參差交錯。我們可以自由地發(fā)揮想象:皎潔的月光灑滿庭院,地上白茫茫一片,好似一口深潭。“水草”在“水”中輕輕搖曳……作者用簡潔、凝練的文字將眼前的美景描寫得如真似幻。他沒有使用普通的明喻,而是以暗喻先聲奪人,先寫庭院中的積水,再寫水中藻荇交錯的清影,使人難辨水與月。正當讀者感到茫然之時,作者輕輕點出:“蓋竹柏影也?!边@樣一來,讀者便會恍然大悟:原來是竹子與柏樹的影子!在文章的結尾,作者寫道:“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痹谛蕾p了“空明”的月光后,作者發(fā)出感慨:哪個夜晚沒有月亮?哪個地方?jīng)]有竹柏?但像我們這樣有閑情雅致去欣賞這美景的人卻不多了。在黃州,蘇軾只能做一名閑散小官,有名無實,根本沒有機會去實現(xiàn)自己的遠大抱負。透過“閑人”二字,我們可以感受到蘇軾內(nèi)心的苦悶。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他能與好友悠閑地在庭院中吟詩賞月,又何嘗不是人生的一大樂事呢?蘇軾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描寫眼前之景,記錄了當時的真實感受,表達了對美景的喜愛,展現(xiàn)出豁達、寬廣的胸懷。
綜上所述,蘇軾在《記承天寺夜游》中靈活地運用了側面描寫和比喻修辭,記錄了自己與友人在月光下散步的經(jīng)歷,展現(xiàn)了曠達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這篇文章極富感染力,值得我們仔細品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