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法典教學需始終以民法典精神為統(tǒng)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塑造了民法典的靈魂,而民法典的精神又彰顯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民法典的思政價值表達,體現(xiàn)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目標、民法原則與民事法律規(guī)則的價值詮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司法運用等方面。民法學教師應從多角度出發(fā)深入挖掘民法典中的思政元素,構建完整的體系,多途徑優(yōu)化專業(yè)知識與思政的有機融合,積極探索民法典課程思政的教學路徑。
關鍵詞:民法典;課程思政;價值;路徑
* 本文系海南省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點項目“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背景下民法典教育的融入與銜接研究”(項目編號:HNJG2023ZD—18)、海南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重點課題“新時代大中小學思政課法治教育一體化研究”(課題編號:QJZ20231005)的研究成果。
民法典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大標志性成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要把民法典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加強對青少年民法典教育。因此,要使民法典從“掛在墻上、寫在紙上”變成“刻在學生心上”,成為一部培養(yǎng)青少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科書。在此基礎上,準確理解民法典精神,發(fā)掘民法典中的思政價值,探索民法典課程思政教學路徑,將民法典融入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之中,是新時代高校民法學教師應認真研究的重大課題。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民法學教師除了要向?qū)W生傳授民法學知識以外,還要幫助學生領悟民法學的精神與價值,以此引領未來法律人的前進方向。因此,民法學教師應始終以民法典精神為統(tǒng)領,將其貫穿于民法典規(guī)則教學之中,否則民法典學習便是無根之木。
“凡一國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國民獨具之特質(zhì)。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風俗、習慣、文學、美術,皆有一種獨立之精神。”①梁啟超在《新民之議》中的這段話說明了“精神”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習近平總書記也指出,“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②。中華民族的精神就是中國人民在幾千年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逐漸形成并傳承下來的。在吸收人類優(yōu)秀的價值理念的基礎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中國經(jīng)驗、中國實踐為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價值理念賦予社會主義性質(zhì),代表了人類社會前進的方向和價值引領。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條規(guī)定,“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diào)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jīng)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jù)憲法,制定本法?!焙喍灾?,民法典的立法目的是保護私權、維護秩序、弘揚價值。民法是權利法,而權利存在的基礎是獨立的主體地位,或曰獨立人格。個體的獨立人格與其所在的集體或國家的精神品格并不矛盾,它們是互相依存的。正所謂,沒有國便沒有家。同樣,離開了個人,國家也會失去發(fā)展的基礎。在我國,國家是人民的依托、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因此,愛國主義是我國民族精神的核心。③那么,民法學教師應如何幫助學生理解愛國精神呢?在戰(zhàn)爭年代,愛國精神表現(xiàn)為為了國家解放、民族獨立而斗爭,為了億萬人民的生存、自由權利而斗爭;而在和平年代,愛國精神則表現(xiàn)為愛崗敬業(yè)、奉公守法,維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民法典作為一部權利法典,其精神本質(zhì)就是為權利而斗爭,不但追求個人人格的完整,還強調(diào)個人與集體、社會、國家之間的關系。學生通過學習民法學課程,可以了解個人擁有哪些民事權利,明確維護個人權利是追求獨立人格的基本前提,并掌握權利保護的方法與途徑,理解國家為維護人民權利而作出的努力,明白在維護個人權利時應如何處理好自身利益與社會集體利益、國家利益之間的關系。民法學教師則可以通過對民法典制定背景和制定過程、人格權獨立成編的意義、民法典基本原則及各編中具體規(guī)則的闡釋,使學生領悟民法典精神中的愛國主義思想。有鑒于此,本文將通過討論民法典精神與愛國精神之間的關系,闡釋民法典精神中蘊含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至于民法典精神的其他外延,皆可以此路徑進行挖掘和傳授。
(一)價值目標: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制定任何法律規(guī)范都要遵循某種價值目標,換言之,法律規(guī)范本身就是某種價值的表達。《民法典》第一條便開宗明義地表明其立法目的,其中就包括“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它是民法典所要表達的最重要的價值目標之一。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立法目的是民法典在精神層面的價值目標,也體現(xiàn)出我國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jié)合、德法兼?zhèn)渑c立德樹人相統(tǒng)一的價值導向。
(二)價值詮釋:原則與規(guī)則的價值觀體現(xiàn)
民法典的基本原則涉及平等、自由、公正、誠信、法治等5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又在總則編中的緊急救助人責任豁免規(guī)定、英烈人格利益的特殊保護規(guī)則,物權編中相鄰關系制度、居住權制度,合同編中的締約過失責任、無因管理、不當?shù)美?,人格權編中的禁止性騷擾條款、各類具體人格權的保護規(guī)定,婚姻家庭編中的離婚冷靜期制度、離婚后的父母子女關系規(guī)則、離婚經(jīng)濟補償制度,繼承編中的遺產(chǎn)酌給制度、繼承權的喪失與寬宥規(guī)定,侵權責任編中的自甘風險規(guī)則、高空拋物的責任承擔規(guī)則等中,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都有所體現(xiàn)。
(三)價值引導:核心價值觀的司法運用
作為調(diào)整社會關系的規(guī)范之一,法律必須與其所處的時代、所調(diào)整社會中的道德與倫理的基本價值觀相一致,這樣才能夠稱得上是良法。
2018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發(fā)布《關于在司法解釋中全面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工作規(guī)劃(2018—2023)》,并在此后分三批發(fā)布了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典型案例,旨在提高我國各級人民法院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司法裁判說理的精準性和規(guī)范性。之后,為進一步引導法官正確運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釋法說理,2021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發(fā)布《關于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裁判文書釋法說理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要求各地人民法院在司法裁判中深入闡釋法律法規(guī)所體現(xiàn)的國家價值目標、社會價值取向和公民價值準則。《意見》指出,民商事案件可運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闡述裁判依據(jù)與理由;當事人援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訴辯理由的,人民法院一般應當予以回應。①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裁判文書釋法說理,是將善良風俗、美好品德等道德價值觀與公平正義的法律價值觀相結(jié)合的典范。二者的結(jié)合使裁判說理不再是硬邦邦、冷冰冰的法律適用,而是發(fā)揮法律對公民道德教化作用的法寶,使當事人依法服判的同時,在內(nèi)心也能感受到司法的溫度。
(一)多角度深入挖掘民法典的思政元素
民法學教師若想在民法典課程思政教學中取得好的效果,首先要對民法典了然于心。
首先,從民法典立法背景及其所具有的重大意義中挖掘思政元素。民法學教師要使學生認識到民法典是一部固根本、穩(wěn)預期、利長遠的基礎性法律,認識到民法典是回應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的法律,它“既是生活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xiàn),也是民族精神的立法表達”①。其次,從民法典的立法目的中挖掘思政元素。由《民法典》第一條之規(guī)定可以看出,民法典的立法目的之一便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018年中共中央印發(fā)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立法修法規(guī)劃》就明確提出,要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法入規(guī),使法律法規(guī)更好地體現(xiàn)國家的價值目標、社會的價值取向和公民的價值準則。②要使學生明白民法典的出臺就是為落實這一要求的生動體現(xiàn)。再次,從民法典確立的民法基本原則中挖掘思政元素。我國民法典的基本原則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一致性,比如基本原則中的平等原則、意思自治原則、公平原則、誠實信用原則、公序良俗原則、綠色原則等對應的就是平等、自由、公正、誠信、文明、和諧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nèi)容。通過兩者的融合,可以使學生在接受法治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實現(xiàn)民法課程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最后,從民法典的具體制度設計中挖掘思政元素。在民法典分則各編的具體條文中,也體現(xiàn)了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法律規(guī)則中的具體表達。例如,在物權編、合同編中有不少條文從各自角度反映了私法自治的“自由”價值特征和市場經(jīng)濟中的“誠信”價值導向;再如,在婚姻家庭編與繼承編中的諸多制度,體現(xiàn)了對家庭美德的弘揚和家庭和諧的維系,以及對家庭中老年人、婦女、未成年人更多的關照,是“和諧”“友善”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民事法律制度中的具體體現(xiàn)。
(二)構建民法典課程思政元素的完整體系
在多角度深入挖掘民法典中思政元素的基礎上,民法學教師應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以民法典各編中的具體制度為基礎,構建完整的民法典課程思政元素體系。
詳細展開來說,圍繞總則編中的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突出法治、誠信、友善的價值導向;圍繞物權編中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物權觀,突出愛國、富強、民主的價值導向;圍繞合同編中的優(yōu)化營商環(huán)境、繁榮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突出誠信、平等、敬業(yè)的價值導向;圍繞人格權編中的權利意識,突出法治、平等、友善的價值導向;圍繞婚姻家庭編中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突出文明、和諧、自由的價值導向;圍繞繼承編中的家庭文明建設,突出公正、法治、友善的價值導向;圍繞侵權責任編中的法益平衡思想,突出文明、友善、和諧的價值導向。簡言之,因為民法典是一個完整的法律體系,所以民法典課程思政教學也應是一個系統(tǒng)化的構建過程,民法學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處理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民法典價值表達之間的關系,使之能夠有機結(jié)合、有效融入,從而形成一個整體,形成民法典專業(yè)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思政“雙重”協(xié)同效應。①
(三)多途徑開展專業(yè)與思政的有機融合
青少年階段是個人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學生都有較強的個性,民法學教師需要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創(chuàng)新課程思政教學方法。
首先,通過案例講解法律規(guī)范,這樣不僅能夠提升學生學習法律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還可以增加法律知識學習的生動性和真實性。近年來,最高人民法院已發(fā)布三批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典型民事案例,這是開展民法典教學課程思政的絕好素材。其次,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增加課程思政教學的開放性和互動性。民法學教師可以專題或案例討論的形式,引導學生分組思考、交流,自主挖掘民法典中的思政元素,以提升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學習的自主性。在這個過程中,民法學教師要選擇學生喜聞樂見的新聞、故事、影視作品等,引導對方在分析討論實體法與程序法問題的同時,注重發(fā)掘法律事件中隱含的思政元素。再次,利用模擬法庭等活動加強課程思政的滲透性。在民法典教學中,選擇適當?shù)陌咐_展模擬法庭活動,可以有效地實現(xiàn)將思政元素融入民法課堂的效果。民法學教師可以從熱點案件中獲取靈感創(chuàng)設劇本,依據(jù)劇本為學生分配法庭角色、布置法庭任務、準備開庭資料,讓學生自主思考“處理案例時,如何體現(xiàn)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jié)合的原則?當事人如何引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訴訟理由或抗辯理由?法官怎樣適當?shù)貙⑸鐣髁x核心價值觀融入裁判說理論證?”這種在專業(yè)實踐中探索課程思政融入的方式,比在課堂上說教更容易被學生接受。最后,通過第二課堂拓展課程思政的多元渠道。民法學教師可通過課后作業(yè)或課題的形式讓學生進行調(diào)研,培養(yǎng)其發(fā)現(xiàn)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讓學生從當?shù)厝嗣穹ㄔ旱哪骋凰痉ㄅ欣袑ふ宜颊?,說明法院在審理和判決過程中是如何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說理的。以預先設定任務目標的方式啟發(fā)學生開展探索式學習,在加深自身對專業(yè)知識理解的同時,明確思想政治教育內(nèi)涵。此外,有些學??梢岳脤W院外聘行業(yè)教師所在的司法實務平臺,或依托學校的法律實訓基地、法律援助中心等實踐機構開展“雙師型”思政教學,讓學生參與辦理真實案件的同時,切身體會人民群眾的法治需求與法律工作者的職業(yè)擔當。
①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專集第四冊),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6—7頁。
②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47—48頁。
③ 王易:《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應注意的幾個問題》,《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 2014年第3期,第4—6頁。
①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裁判文書釋法說理的指導意見》,https://www. court.gov.cn/fabu/xiangqing/287211.html, 最后訪問日期2024年12月31日。
① 徐雋:《編纂凝聚中國智慧的民法典》,《人民日報》2020年1月7日第5版。
② 中共中央印發(f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立法修法規(guī)劃》, https://www.gov.cn/zhengce/2018—05/07/content_5288843.htm, 2018年5月7日。
① 賈少涵:《混合式模式下民法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保定學院學報》2023年第5期,第110—115頁。
宋寒亮,法學博士、博士后,海南師范大學法學院副院長,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課程思政、教育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