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洪
張集同志說:“凡事應該實事求是,不能因為強調模范作用,就不自量力”,這種說法似乎是無可非議的。問題是,是否真正量自己的力了。有的人只說要量力而行,但干勁不足,不盡力而為,結果量力而行卻成了甘居中游,消極疲沓的借口。比如,張集同志所說,的那個有肺病剛出院的同學,他本來可以盡自己的可能,想辦法幫助農民推推車的,但他卻借口病剛好而袖手旁觀。能盡力而不盡力,怎么能說是“量力而行”了呢?
這里,我們再看看另外一個“量力而行”的榜樣吧:
那就是工人作家胡萬春同志在他的近作《心聲》中塑造的主人公“馬阿土”(一九六二年十二月《上海文學》)。他是某廠的鉗工,也是該廠的歌詠組和淮劇組的組員,又是廠足球隊的隊員。但是,他從未在觀眾面前走上舞臺和奔跑在足球場上。而是“每一次演出也好,球賽也好,最臟、最累、最苦、最忙的事務工作都是他去做,上至揩燈泡,下至找一只圖釘,大家都只會叫:“阿土!阿土!”可是演出成功了,球踢好了,誰也不去稱贊馬阿土。在生產中,他“甘于”做別人最瞧不起的“下手活”,同時又敢于承擔任何繁重艱巨的任務,而且總是十分認真,一絲不茍;同志有了錯誤與缺點,他總是“苦口婆心”地,老實誠懇地勸說與幫助,而又決不姑息容忍這些錯誤……他就是這樣不讓人注意,毫不露聲色,而又為集體做了許多“了不起”和“缺不得”的事。為什么他會這樣呢?按照他自己的話說:“一個人的能力是有大有小的,……不過我可以盡力為大家多做一些自己能夠做到的事?!边@是何等崇高的思想品質啊!
我以為“馬阿土?就是實事求是量力而行地發(fā)揮模范作用的好榜樣。
作為一個共青團員,應該像馬阿土那樣,以革命第一,集體第一,他人第一的精神,在任何情況下,都能有一分熱發(fā)一分光,竭盡全力,“鞠躬盡瘁,死而后己?!边@樣才是很好地發(fā)揮了模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