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為榮
川南宜賓,山河壯美,文物古跡眾多,千古之謎的“僰人懸棺”更是遐邇聞名。
宜賓古稱僰道,史載秦漢時僰人即居于此。僰人是一支古老的少數(shù)民族,屢見于明代萬歷前的歷代史書,此后卻史書難覓,僰人也湮沒無聞,不知去向,成了千古之謎。
僰人不知何處去,惟見懸棺留崖陬。雖然僰人民族鮮為人知,后裔難尋,但是宜賓南部山區(qū)高崖半壁上懸置著的一具具“懸棺”,卻是僰人民族歷史的見證。僰人懸棺葬,在宜賓南部及云南境內(nèi)的金沙江沿岸遺存甚多,但現(xiàn)存最集中、最完整、葬地最典型的首推宜賓新轄珙縣的麻塘壩和蘇麻灣。懸棺多系用整塊楠木挖鑿而成,齊頭拱蓋,下寬上窄,頭大足小,長約兩米,重近千斤。今人要在百丈懸崖上鑿孔插木,置放如此沉重的龐然大物,應算一件難事。那么,兩三千年前的“僰人”,無現(xiàn)代牽引、升降機具,如何把“懸棺”安放危崖之上的呢?這又是個迷。
蘇麻灣,西距麻塘壩十多公里,山灣內(nèi)刀削斧劈般的千仞斷崖上,密集著四十八具“懸棺”和星羅棋布般的樁孔遺跡,層層疊疊,高下相間,云霧繚繞,撲朔迷離,簡直象一座雄偉奇異的“懸棺”迷宮。那列峙在座座石峰上的古寨堡遺址,又默然綴出一番蕭蕭古意。
在懸棺四周的崖壁崖匡上,還有不少的崖畫。顏色鮮艷,畫面古樸,形象生動,線條粗獷,內(nèi)容豐富多彩,有騎射、舞蹈、踢毽、釣魚、狩獵、競技、征戰(zhàn)、雀鳥、虎豹等,具有濃郁的民族藝術風格,反映了“僰人”民族的社會生活和風俗習慣,是十分珍貴的藝術品。“僰人”崖畫中,銅鼓畫和狗畫占有顯著地位,與馬有關的畫居多。史籍記載,銅鼓代表“僰人”的權力和財富,“鼓聲宏者為上,可易牛千頭,次者七、八百,得鼓二、三,便可稱王”。狗則是“僰人”崇敬之物,是最珍貴的饋贈品,無論男女,成人之時,必擊去左右兩側(cè)大牙,似狗牙飾之,方可婚聚。從眾多的馬畫中,似可推想出“僰人”是一個畜牧業(yè)較為興旺而又善騎射的民族。可惜史書上有關的記載太少,今又不知“僰人”蹤跡,所以“僰人”的政治經(jīng)濟、社會生活,至今仍然是知之甚少。
史籍記載,“僰人”很早就有“懸棺”之俗。“僰人懸棺”葬,也許就是同我國其它民族的天葬、火葬一樣,源于原始宗教的一種古老的風俗吧?
“僰人之迷”、“懸棺之謎”,近數(shù)十年來,已引起海內(nèi)外民族學、史學、考古學界的高度重視,開展了廣泛的研究,但至今仍無定論。
(摘自《經(jīng)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