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 妮
《日本繪畫百圖》似乎給我這樣的感覺:它象夏日大草原上的一股清涼的溪水,與周圍同樣置身于自然的萬物相比,顯出異樣的美——美的并不熱烈,只是從漣漪中透出幾分美的秘密,沁人肺腑,令人移神。
日本的繪畫沒有西方繪畫那種激昂的格調,它注重內在的含蓄甚于外露的輝煌,以外在的靜體現(xiàn)內在的動。從公元前三百年的彌生時代到現(xiàn)代的兩千多年,各時期的日本畫家默默地接受了中國繪畫和西方繪畫的巨大影響,以致使人誤解日本畫是外來文化的組合。這本小畫冊展現(xiàn)了日本畫各時期的代表作,公平地說明,盡管有外來文化的因素,日本畫家們依然按照自己的信仰、道德,思想制訂和選擇他們特有的審美情趣:幽(深奧)、玄(神秘)、佗(清淡)、寂(靜謐)。若不靜察生活、凝思生活的哲理,便不可達到這種境地。也正是他們的這種追求,才使作品給人以深沉的美感。
這里的百幅作品,有兩個題材:人和自然。無論是重彩的大和繪還是趨于水墨技法的文人畫,無論是浮世繪還是現(xiàn)代畫,無不例外。只不過室町時代(十三世紀)之前更注重人罷了。平安時代的源氏物語繪卷、鐮倉時代的三十六歌仙繪卷在這里是大和繪的代表作。歌舞藝伎們的華麗服飾,在貴族面前的嫵媚多姿,表現(xiàn)為細膩、多層次和大幅度的線條加上重彩鋪設,這與人物面部表情單一甚至刻板形成鮮明的對比,顯示豪華之中人物對人生和環(huán)境的一種怨恨和感傷。默庵靈淵的鷺圖上是寒風中樹上的一只目光銳利、正欲捕魚的鷺,表現(xiàn)水的地方是一片空白,這幅圖文人畫家用被認為是表現(xiàn)理性與意志的墨作畫:這一片疏密相間的墨色授與在和自然界的困難抗爭的失靈以剛強,同時又賦予它一股淡淡的柔情。現(xiàn)代的東山魁夷“奔波于東西方之間”,以“求日本之美”。他的作品中是他所熟悉的世間的小草、嫩枝、海洋、林叢。高山辰雄力創(chuàng)新古典主義,以“新味”贏得社會,展示了人的喜怒哀樂,……琢磨畫意,作品并沒有真正為人物與風景而作,而是象他們的前輩一樣,用各自的技法與色彩折射畫家心中的壓抑和對人生的眷戀,成為帶有陰沉和冷寂的“心象風景”。
區(qū)別于西方繪畫的雕塑感和中國繪畫的書法氣,日本繪畫給人以一種工藝感。有時令我懷疑古代的日本畫人的畫室或許就是墨與彩的作坊。不僅屏風、扇面、襖繪、壁繪、漆繪充滿了裝飾味,連物語長卷、山水輻、繪歷也如此。隨十七世紀的版畫革命應時而出的繪歷(顧名思義,畫的是月份牌),以十二塊套色版畫的形式抒寫日本民眾的懷抱。繪歷上不僅有畫人的名,還有刻工和印工的名,這又推進了日本繪畫工藝的發(fā)展。江戶時代的鈴木春信利用了日歷的記時特點,將其浸透浪漫主義色彩,描繪男女戀情,吟風誦月,四季風光。難怪工藝感極強的日本畫能長駐人間,它把人生之樂和大自然之強悍都揉進了纖細和豐富的人情味。
日本人喜愛自然,原因之一是四季分明的島國地理環(huán)境,所以日本畫中的山水風景,四季特點突出。江戶時代浦上玉堂的《山雨染衣圖》筆法上是米(沛)點皴,山低,云暗,坡上密樹象黑天下壓抑許久的火山,直噴上去,雖不形似,但是借助夏季暴雨把畫家對自然的觀察和敏銳的反感都表達出來了。歌川廣重的《蒲原》是雪景,昏暗的天空和蓑衣草帽下的農夫配上雪地上的腳印,正是畫家靜謐之中見精神的寫照。近代菱田春草的《落葉圖屏風》是一片秋景,落葉的脈絡,小鳥的細羽,樹上的蟲孔與露珠;畫家是怎樣地傾聽草木蟲鳥的呼吸,才顯出這秋的神韻和他的藝術的魔力!
(《日本繪畫百圖》,劉曉路編著,人民美術出版社一九八八年十二月第一版,2.7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