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融
在近年的文化討論中,一提起傳統(tǒng)美術,總有一些人義憤填膺地指責儒家思想和文人畫的消極性、封閉性等等所謂的“民族劣根性”,大有“父祖不賢,子孫恥之”之慨。于是,要想在批判地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建設現(xiàn)代的中國美術,也就難以令人茍同了。
這里,且不論將儒家思想和文人畫一概地等同于消極、封閉的判斷是否確切,至少,將傳統(tǒng)美術一概地等同于儒家思想和文人畫的認識是過于簡單化、表面化的。誠然,儒家思想和文人畫堪稱是傳統(tǒng)美術的“精華”,但“精華”主要是就文化史“上層建筑”的意義而言。如果撇開了它的“基礎本體論”(Fundamentalontologie),就“精華”論“精華”,事實上并不可能真正深透它的內(nèi)涵和精神。在這一點上,熱烈擁戴傳統(tǒng)論者與反傳統(tǒng)論者犯了同樣的過失,因此,其論點同樣是軟弱乏力的。
記得魯迅先生曾說過,默默無聞的勞動大眾是中華民族的“脊梁骨”。從這一意義上,我們不妨將積淀了民眾平凡的生活愿望和民俗風情的民間美術作為美術史的基礎本體論。由此而產(chǎn)生的儒家的民本思想和王道觀念,以及文人畫歸真返樸的藝術追求,也就分明不是“消極”、“封閉”之類的斷語所能一棍子打死的了;遑論整個傳統(tǒng)美術?
前不久在煙臺召開的一次中國美術史討論會上,王樹村先生建議用“民俗”來界定“民間美術”的范疇。緊接著,第一屆中國藝術節(jié)上又一下推出了四個隆重的民間美展——“云南省民族民間美術展覽”、“湖北省民間美術展覽”、“畫中戲民間美術展覽”、“中國現(xiàn)代民間繪畫展覽”,更使我大飽眼福,確信并把握到傳統(tǒng)美術向現(xiàn)代美術轉(zhuǎn)化的生命脈動。尤其令人欣喜的是,在展覽會上還買到了這本《湖北民間美術探源》。
近幾十年來,介紹民間美術的書刊、圖譜應該說是不少的,但大多屬于資料的性質(zhì)。真正從文化史的高度,從美術史基礎本體論的深度加以分析、研究的,本書可以說是第一本。盡管它的論述還顯得浮淺,有時甚至牽強落套,但它畢竟向我們展示了一個迥異于宮廷美術和文人畫的形象世界,從刺繡、挑花到布貼、織錦,從木雕、石刻到年畫、剪紙,從花燈、皮影到柳編、纏花……琳瑯滿目,五光十色,生機郁勃,
(《湖北民間美術探源》,湖北省群藝館編,湖北美術出版社一九八七年八月第一版,1.3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