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齡
大家知道,大腦和脊髓被稱為中樞神經系統(tǒng)。其中,大腦包括大腦半球、間腦、中腦、腦橋、延髓和小腦。在這里,我想主要介紹一下大腦半球。大腦半球有新皮質和邊緣葉之分。新皮質即大腦皮質外側面,管理不同的感覺和運動功能。邊緣葉包括內側面和位于胼胝體旁的環(huán)周結構,是支配內臟活動的高級中樞,同時與情緒、記憶等功能有關。但這種功能并非孤立存在,而是與大腦的許多結構相聯系的。
譬如說,一個病人因顱腦損傷后引起昏迷,這種昏迷常常是大腦的重要聯絡機構——網狀結構受到影響,是維持人類覺醒狀態(tài)的重要部位受到干擾所致。盡管邊緣葉是好的,但這個病人此時不會有記憶和情緒功能。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一些老年人抱怨:“我的記憶不好了,甚至見了親人也記不起他的名字?!边@是不是他的腦子——邊緣葉壞了呢?當然不是。醫(yī)生給這種老年人做CT或MRI(磁共振)檢查,普遍發(fā)現他們的大腦有廣泛的退化,醫(yī)學上稱作腦萎縮。它是生物的自然衰老表現,可以隨著個人的體質、生活、有害刺激(飲酒、吸煙、環(huán)境污染等)而有所不同。假如把一個有腦萎縮的老年人終日關在一個小房子里,只給他送茶、送水,就可能會發(fā)展成像一個很幼稚的小孩一樣,甚至大小便都不能自理了。這是因為單調的生活加劇了這位老年人衰老──腦退化的進程。
學習和記憶是大腦的重要功能之一。人的壽命若以70年來計算,除去睡眠時間,一般進入大腦并可能儲存的信息單元可達15萬億比(每0.1秒內可接受1 000信息單元稱為比),這要比大腦的神經細胞總數大1 000倍以上。
學習——是人類生活的主要活動,人們對學習的實驗性研究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談學習的定義,可以這樣描述:學習是潛在的新行為模式在機體和外部條件下相互作用中形成的過程。簡言之,即神經系統(tǒng)不斷接受環(huán)境變化而獲得新的行為習慣(或經驗)的過程。例如,初學自行車者,往往由于緊張、怕跌倒而心跳加快,盡管已經熟記了騎車的注意事項,但騎上去仍不能得心應手。因為初學騎車時,在視覺、動覺等有關感覺與按一定程序和特定目標的肢體運動之間,未能達到精確的程度,只有經過反復練習,操作日益熟練,才能在大腦內形成新的行為模式。這種形成過程是外部看不到的,而是通過大腦反應出來的,即反應在大腦的痕跡,一次一次地深化,一次一次的成功,提高了人的本能。通過學習,大腦不但未退化,反而進步了。長期從事打字工作的人,可以隨心所欲地按下所需要的鍵而很少失手;盲人在白天或夜間走上50公里已經熟走的路不會迷路;這些都是通過大腦的活動來完成的。可以說,越是進行大腦活動,其工作效率也就越高。
我做醫(yī)生快半個世紀了,還從未見過一個過度用腦的人,其大腦有客觀可查證的退化表現。與記憶有關的神經細胞為膽堿能神經細胞,增加乙酰膽堿的攝入有利于加強記憶。有規(guī)律地生活、學習、工作,改善環(huán)境和免除有害刺激,都是保護大腦活動的關鍵。
我國已逐漸進入老年化社會,尤其是喪偶的老年人常常感到生活孤獨,子女上班了,沒有可以交流的人,更加感到寂寞。我見過住在老年福利院的人,往往比住在家里好得多,生活有人照料,基本的醫(yī)療能得到保障,日常有規(guī)律地生活與活動,無形地促進了腦的思維和應用本能,使大腦保持“年輕”,因此值得提倡。
大眾醫(yī)學1999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