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南宋人所編古文選本與古文家的文論

1999-06-13 23:41張智華
文學評論 1999年6期
關(guān)鍵詞:韓愈古文蘇軾

張智華

內(nèi)容提要:呂祖謙編選《古文關(guān)鍵》,通過古文選本而闡發(fā)散文理論,這一做法開風氣之先。在他的影響下,其弟子樓発編出《崇古文訣》,他的朋友陳亮編出《歐陽文粹》和《蘇門六君子文粹》。之后,王霆震《古文集成》、湯漢《妙絕古今》、謝枋得《文章軌范》等古文選本相繼問世。他們以選本的形式對古文進行傳播,同時也對唐宋古文運動從理論上加以總結(jié),從而在南宋文論中形成一種特殊的形態(tài)。

南宋古文家文論具有一些共同傾向:在文與道的關(guān)系中,強調(diào)文的相對獨立性;推崇雄強剛健的筆力,重視具體的藝術(shù)技巧,如講究章法、句法、字法,等等。

在文與道的關(guān)系上,南宋古文家的文論與理學家的文論分歧很大。呂祖謙等人或者跳出道與文的圈子,而談論命意與語句的關(guān)系;或者雖然仍討論文與道的關(guān)系,但是對道的內(nèi)涵的理解也比真德秀等要寬泛得多。古文家認為文可以明道,但文仍然是文,文不是道的枝葉,文與道同樣重要,從而強調(diào)文的相對獨立性。相對而言,呂祖謙、樓発等推崇優(yōu)秀的古文,真德秀等推崇為道服務的文章,各有側(cè)重。古文選評者自己往往就是古文家,如呂祖謙的古文在當時相當著名?!端膸炜偰刻嵋肪硪晃寰欧Q其文"閎肆辯博,凌厲無前"。南宋許多散文作家都接受北宋古文運動的影響,是北宋六大家的直接繼承者。如胡銓、呂祖謙、陳傅良、陳亮、葉適、陸游等。"①南宋古文家的文論是對北宋古文家文論的承接和發(fā)展。呂祖謙、樓発、謝枋得等在古文創(chuàng)作實績上比不上歐陽修、蘇軾,但他們以選本的形式對古文進行傳播和總結(jié),在古文理論的某些方面有所突破。他們自己有古文創(chuàng)作經(jīng)驗,因而選評非常內(nèi)行,如《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五九《東萊集》評呂祖謙"所撰《文章關(guān)鍵》(即《古文關(guān)鍵》),于體格源流,具有心解"。再如陳森評樓発"深于古文","先生之于文,其知味也X"。

②呂祖謙闡明了命意和語句的關(guān)系,在《古文關(guān)鍵》"論作文法"中提出:"筆健而不粗,意深而不晦,句新而不怪,語新而不狂。常中有變;正中有奇。題常則意新,意常則語新。結(jié)前生后,曲折翰旋,轉(zhuǎn)換有力,反復操縱。"這里的"意"指文章的命意,并不限于闡明圣賢之道,故而不象理學家所說的"道"那樣狹隘。呂氏注重論述命意與語句的關(guān)系而不再斤斤于文道關(guān)系。他強調(diào)立意要高、要新、要好,要有不盡意。如評韓愈《獲麟解》:"意高"(《古文關(guān)鍵》卷上,以下簡稱卷幾),評韓愈《諫臣論》:"意新"、"此意尤好"(卷上),評柳宗元《桐葉封弟辯》:"有不盡意"(卷上),評蘇洵《春秋論》:"此意外生意"(卷下)。他認為新鮮而有力的語句有利于表現(xiàn)命意。如評韓愈《送浮屠師文暢序》:"頭兩段起語新文便見意"(卷上),評柳宗元《晉文公問守原議》:"看回互轉(zhuǎn)換貫珠相似,辭簡意多,大抵文字使事須下有力言語"(卷上),評曾鞏《送趙宏序》:"句雖少意極多,文勢曲折極有味,峻潔有力"(卷下)。新語表現(xiàn)新意,語新是外在的,意新是內(nèi)在的,語新與意新表里一致,這是立足于文章自身的思考。

呂祖謙在《古文關(guān)鍵·看文字法》中提出:"學文須熟看韓、柳、歐、蘇,先見文字體式,然后遍考古人用意下句處。……第一看大概主張。第二看文勢規(guī)模。第三看綱目關(guān)鍵,如何是主意首尾相應,如何是一篇鋪敘次第,如何是抑揚開合處。第四看警策句法,如何是一篇警策,如何是下句下字有力處,如何是起頭換頭佳處,如何是繳結(jié)有力處,如何是融化屈折剪截有力,如何是實體貼題目處。"他的欣賞論與創(chuàng)作論密切相關(guān),從大概主張、文勢規(guī)模、綱目關(guān)鍵、警策句法四個方面欣賞散文,也可以說是對命意與語句關(guān)系的進一步展開。他認為熟看韓、柳、歐、蘇之文是欣賞古文必要的環(huán)節(jié)。應該由表及里,透過文字去考察作者的用意。大概主張指作品的主題思想,文勢規(guī)模指文章的氣勢和篇幅,綱目關(guān)鍵指文章的層次結(jié)構(gòu),警策句法主要指警句。這四個方面的核心是大概主張,文勢規(guī)模、綱目關(guān)鍵、警策句法皆是圍繞這一核心的。當然,在具體作品的分析中,也可以根據(jù)每篇的特點而有所側(cè)重。如評韓愈《師說》:"此篇最是結(jié)得段段有力,中間三段自有三意說起,然大概意思相承都不失本意"(卷上),評蘇洵《春秋論》:"六句應接得緊切,自此振發(fā),公私二字是一篇本意"(卷下)。

謝枋得在《文章軌范》中提出"義理"與"人情"并重,在卷六韓愈《送浮屠師文暢序》中評道:"此一段義理最精,亦切近人情。"在同卷李覯《袁州學記》中評道:"其立論高遠宏大,不離乎人心天理,宜乎讀者樂而忘倦也。"在卷三蘇軾《范增論》中評道:"義理融明、音律諧和。"從以上材料可以看出:他所提出的"義理",接近"有關(guān)世教"之"道",而"人情"、"人心"則是指人類的普遍感情和共同認識。散文表現(xiàn)"人情"、"人心",容易引起人們的廣泛共鳴,并且具有長久的藝術(shù)感染力。他強調(diào)散文創(chuàng)造應該"義理"與"人情"并重。尤其是對"人情"的提倡,在南宋理學思想流行的背景下具有積極的意義。

南宋古文家推崇雄強剛健的筆力,如呂祖謙評韓愈《與孟簡尚書書》:"語壯有氣骨"(卷上),評柳宗元《梓人傳》:"造語有力"(卷上),評蘇洵《春秋論》:"筆力勁"(卷下),評蘇軾《范增論》:"語壯"(卷下)。再如,樓発評賈誼《請立梁王疏》:"筆力老健"(《崇古文訣》卷三,以下簡稱卷幾)評張耒《遠慮策》:"筆力俊偉"(卷三十)。謝枋得在《文章軌范》卷一韓愈《送石洪處士序》中評道:"此段文勢似緩慢,若逐句點檢,無一句懈怠軟弱",評王安石《讀孟嘗君傳》:"筆力簡而健"(卷五)。他要求人們應該學習筆力雄強剛健的文章。在卷四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中評道:"后生熟讀此等文章,下筆便有氣力、有光彩"。在同卷歐陽修《上范司諫書》中評道:"獨《上范司諫書》、《朋黨論》、《春秋論》、《縱囚論》,氣力健,光焰長,少年熟讀,可以發(fā)才氣,可以生議論"。"氣力健"是指作家內(nèi)在的雄強剛健的筆力,"光焰長"則指這類文章表現(xiàn)出的一種思想光芒。"光焰長"與"氣力健"是表里結(jié)合、緊密相聯(lián)的。氣力越大,則光焰越長,便越能鼓舞人心、令人振奮、引人向上。

他們認為雄強剛健的筆力來自對有關(guān)事情的深刻理解,與作者不斷提高自身的學識修養(yǎng)密切相關(guān)。如謝枋得在《文章軌范》卷三蘇軾《范增論》中評道:"凡作史評,斷古人是非得失存亡成敗,如明官判斷大公案,須要說得人心服。若只能責人亦非高手。須要思量:我若生此人之時,居此人之位,遇此人之事,當如何應變?當如何全身?必有至當不易之說。如弈棋然,敗棋有勝著,勝棋有敗著,得失在一著之間。棋師旁觀必能覆棋,歷說勝者亦可敗,敗者亦可勝,乃為良工。東坡作史評皆得此說,人不能知,能知此者,必長于作論。"在同卷蘇軾《晁錯論》中評道:"老于世故,明于人情,有憂深思遠之智,有排難解紛之勇。不特文章之工也。""世故"、"人情"指對社會問題、人生問題有深刻的洞察力。"憂深思遠之智"指作者的識力,"排難解紛之勇"指膽量,表現(xiàn)在創(chuàng)作中主要指敢于獨立思考、能表現(xiàn)復雜主題的創(chuàng)作精神。"憂深思遠之智、排難解紛之勇"指作者創(chuàng)作的主觀條件。他精辟地指出作文與對人情、世故的了解是息息相關(guān)的,一個人見識的高低直接影響其文章的立意與力度。謝枋得的這一見解,深刻地揭示了散文創(chuàng)作中主客觀兩方面因素的關(guān)系。再如謝枋得在《文章軌范》卷四韓愈《與孟簡尚書書》中評道:"文勢如力重九鼎,亦從《論語》、《孟子》說管仲變化來。"在卷六李格非《書洛陽名園記后》評道:"名園特游觀之末,今張大其事,恢廣其意,謂園圃之興廢乃洛陽盛衰之候,洛陽之盛衰乃天下治亂之候,是至小之物關(guān)系至大,有學有識方能為此文。"在卷三蘇洵《高祖論》中評道:"此一問可見老泉讀書有眼力,作文有筆力。"識力、學識、眼力是一種辨別、判斷能力,有了眼力、識力,便能明是非、定取舍。筆力是指作者表現(xiàn)其才思識見的能力。就作者的才氣、膽量、識力而言,識力內(nèi)含而才氣外現(xiàn)。才氣出之稟賦,有高下大小之分。膽量和識力則出之于鍛煉,是后天的。筆力是學識的載體,如果沒有筆力,那么就無法表現(xiàn)學識??梢娫谥x枋得看來,筆力與學識是直接有關(guān)的。他指出學識越高,會越有助于作者從多方面來思考問題,從而選擇新穎的角度來寫出深刻有力的作品。優(yōu)秀的古文作家特立獨行,具有自成一家的創(chuàng)造力,因而其文風剛健有力。學識、勇氣、筆力是相輔相成、互為依托的,其中學識是核心,具有主導作用。謝枋得的學識、筆力等術(shù)語實已包含作家自身稟賦的各個方面,是比較全面的作家論。

他們皆重視古文藝術(shù),如講究章法、句法、字法等等。他們處于不同的時期,對古文藝術(shù)的具體見解有一些變化,選評傾向也有一些差異,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南宋前期即高宗、孝宗時期,以呂祖謙、陳亮為代表。他們所選古文范圍限于唐宋,尤其重視北宋。

呂祖謙的選評傾向是非常鮮明的,他喜愛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與張耒八家古文,尤其推崇蘇軾。他在《看諸家文法》中曾提到王安石,但在選集中卻未錄其文,僅選韓愈13篇,柳宗元8篇,歐陽修11篇,蘇洵6篇,蘇軾16篇,蘇轍2篇,曾鞏4篇,張耒2篇,共62篇。呂祖謙是一位很有眼光的選家,他所選的唐宋八大家中,有七家即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得到了人們的公認。明代唐順之編《唐宋八大家文讀本》、茅坤編《唐宋八大家文鈔》,把張耒換成王安石,再增加一些篇目,便成為權(quán)威的古文選本??梢哉f,在文學史上,"唐宋八大家"這一重要名詞的雛形是呂祖謙奠定的。

呂祖謙為什么未選王安石而選了張耒?為什么所選之文以蘇軾為最多?這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第一,受政治的影響。呂祖謙為呂公著后代,呂公著為舊黨首領(lǐng),地位僅次于司馬光。呂公著與王安石及其新黨進行過激烈的斗爭,結(jié)下了很深的怨恨,因而呂祖謙不會喜歡王安石。由于宋徽宗時打著新黨旗號的蔡京等人導致了北宋的覆滅,所以南宋前期的人們普遍對王安石及其新法和新黨持批評的態(tài)度,王安石的牌位被逐出宋神宗之享殿。如朱熹《楚辭后語》謂:"安石致位宰相,流毒四海,而其言與生平行事心術(shù),無毫發(fā)肖。"在這種普遍譴責王安石的政治氣候下,呂祖謙當然不會在選本中選王安石文。

與王安石的情形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隨著元癲黨禁的解除,蘇軾等得到較公正的評價,在政界和士林口碑越來越好。宋孝宗對蘇軾評價很高,親自給東坡文集作序,其《御制文集序》(《經(jīng)進東坡文集事略》卷首)贊道:"雄視百代,自作一家,渾涵光芒,至是而大成矣。"孝宗評蘇軾為一代文宗,認為他超過歐陽修,甚至跨唐越漢。孝宗這篇褒獎蘇軾的序文,對南宋當時政治氣候和文壇風氣具有很大的影響。在這種皇帝帶頭贊揚蘇軾的政治氣候下,呂祖謙在《古文關(guān)鍵》中選蘇軾文最多便是順理成章之事。

第二,受當時文壇風氣的影響。南宋政壇上貶王揚蘇,與之相應文壇上抑王揚蘇。徽宗時新黨嚴禁蘇文。南渡以后,隨著政治氣候的變化,文壇風氣也發(fā)生轉(zhuǎn)變,蘇文解禁,并越來越受人們的歡迎。人們對三蘇尤其是蘇軾及其門人之古文的評價越來越高。上自宮廷,下至民間,在古文寫作方面都把蘇文作為規(guī)范,科舉場中的舉子們更是如此。如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八云:"建炎以來,尚蘇氏文章,學者翕然從之,而蜀士尤盛,亦有語曰:p蘇文熟,吃羊肉;蘇文生,吃菜羹。"這生動地表現(xiàn)了當時尚蘇文的實況。在當時文壇較有影響的人物如王十朋等人認為:在唐宋古文家中,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是最高層次,其他作家皆在他們之下。如王十朋《雜說》云:"唐宋之文可法者四:法古于韓,法奇于柳,法純粹于歐陽,法汗漫于東坡。余文可以博觀,而無事乎取法也。"又有人認為:在宋代古文家中,蘇軾成就最高,超過歐陽修。如王文祿《文脈》卷二云:"歐陽肉多而骨少,孫、石肉少而骨多,曾子固木篤而欠玲瓏,王介甫骨骼而無豐采,皆不及蘇子瞻之俊逸也。"在這種普遍認為蘇文為宋代第一的文壇風氣左右下,呂祖謙自然而然地在《古文關(guān)鍵》中選蘇軾文最多。

隨著蘇軾在政界和文壇地位的提高,蘇門六君子即黃庭堅、秦觀、張耒、晁補之、李Z、陳師道的地位也相應提高,日益受到文壇的重視。蘇門六君子中,張耒、陳師道、秦觀、李Z古文寫得較好。因此,呂祖謙在《看諸家文法》中把張耒、秦觀、李Z與王安石、曾鞏、蘇轍同等看待而放在一起論述,《古文關(guān)鍵》中也選了張耒兩篇古文。

實際上,呂祖謙對王安石的古文是肯定的、稱贊的。他在《看諸家文法》中認為王安石文"純潔"、有氣焰。他評了王安石文而未選其文,可能是由于前者表示個人的意見而后者卻必須顧及文壇風氣,這正是當時貶王揚蘇的政治氣候和抑王揚蘇的文壇風氣在古文選本中的一種曲折反映。

他對各種散文的風格有很深的體會,在《古文關(guān)鍵》中作了精辟的論述。他在《論作文法》中提出:"明白,整齊,緊切,的當,流轉(zhuǎn),豐潤,精妙,端潔,清新,簡肅,清快,雅健,立意,簡短,閎大,雄壯,清勁,華麗,縝密,典嚴。"并指出"以上格制詳具于下卷篇中"。這些不同風格的散文在《古文關(guān)鍵》中均有典型的例子。他所論述的每種風格,既有抽象的概括,又有恰當?shù)膶嵗治?是令人信服的。此外,他對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四大家古文的風格還作專門評析。這二十幾種風格,所有詞語絕大部分是鮮明而準確的。他既注意到作家的氣質(zhì)、愛好等主觀因素,又顧及到文化淵源及所寫對象等客觀因素,因而對各種散文風格的把握是十分透徹的。

他對古文各種風格形成的原因作了探討。如在《看韓文法》中指出"韓文簡古","一本于經(jīng)"。他為什么用"簡古"來概括韓文風格?因為韓愈很喜愛《尚書》,經(jīng)常學習《尚書》高古簡練的文風。呂祖謙認為韓文與《尚書》等儒家經(jīng)典密切相關(guān),這無疑是切中肯綮的。他指出"簡古"也需要"法度","學韓文簡古不可不學他法度,徒簡古而乏法度,則樸而不華"。在《看歐文法》中認為歐文"平淡","祖述韓子,議論文字最反復"。他指出"平淡"需要有"淵源","學歐平淡不可不學他淵源,徒平淡而無淵源則枯而不振"。這里的"淵源"主要指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和文化根源。在《看蘇文法》中認為蘇軾文"波瀾","出于《戰(zhàn)國策》、《史記》,亦得關(guān)鍵法,當戒他不純處"。顯然,呂祖謙指出韓愈、歐陽修、蘇軾古文的不同風格,與其不同的取法對象及文化淵源密切相關(guān),這比那種籠統(tǒng)地把韓、歐、蘇的古文看成一脈相承的觀點要深刻得多。

呂祖謙散文風格論受蘇軾的影響。蘇軾提倡散文風格多樣化,其《答張文潛書》云:"文字之衰未有如今日者也,其源實出于王氏。王氏之文未必不善也,而患在于好使人同己。自孔子不能使人同,顏淵之仁,子路之勇,不能以相移,而王氏欲以其學同天下。地之美者同于生物,不同于所生。惟荒瘠斥鹵之地,彌望皆黃茅白葦,此則王氏之同也。"蘇軾反對古文風格單一化,提倡多樣化,但對此沒有作具體的論述,呂祖謙列舉出二十多種風格,正是對蘇軾風格多樣化觀點的繼承與發(fā)展。劉勰《文心雕龍·體性》篇是區(qū)分文章風格最早的文獻之一,篇中把各種不同的文章,概括成八體,即典雅、遠奧、精約、顯附、繁縟、壯麗、新奇、輕靡。八體之中,有的是就修辭方法而言的,有的是就表現(xiàn)方法而言的,但絕大部分談的是文章風格。呂祖謙系統(tǒng)而詳細地論述了二十多種古文風格,可以說是繼劉勰之后在中國古代散文批評史上又一位重要的文章風格批評家。

他注重散文的藝術(shù)構(gòu)思,在《論作文法》中提出:"辭源浩渺不失之冗,意思新轉(zhuǎn)處多則不緩。上下、離合、聚散、前后、遲速、左右、遠近、彼我、一二、次第、本末。"這十一組范疇,每組之間有一正一反的關(guān)系,相反相成,涵蓋了文章藝術(shù)構(gòu)思的各種情況。由此可見,他具有樸素的藝術(shù)辯證思想。如評柳宗元《捕蛇者說》:"此段輕重相形"(卷上),評歐陽修《上范司諫書》:"須看前后貫穿錯綜抑揚處"(卷上),評蘇洵《春秋論》:"此篇須看首尾相應,枝葉相生,如引繩貫珠,大抵一節(jié)未盡,又生一節(jié)"。(卷下)。他提倡整、散結(jié)合,在《論作文法》中提出:"文字一篇之中須有數(shù)行齊整處,須有數(shù)行不齊整處,或緩或急,或顯或晦。緩急顯晦相間,使人不知其為緩急顯晦。常使經(jīng)緯相通有一脈過接乎其間也。蓋有形者綱目,無形者血脈也。"句子長短相間,節(jié)奏時慢時快,給人以抑揚頓挫之感,有利于形成語調(diào)、語氣的變化。如評韓愈《獲麟解》:"作文大抵兩句短一句長者承"(卷上),評韓愈《答陳生書》:"中間四段鋪敘齊整極好","大抵作文三段短一段長"(卷上)。中間四段鋪敘齊整,可以造成一種強大的陣容和非凡的氣勢,表現(xiàn)出整飭之美。而三段短、一段長,可以使文章在段落上富于變化,顯得靈動活潑,錯落有致。一篇古文如果都是短的段落或者都是長的段落,就會顯得呆板。

陳亮與呂祖謙私交甚好,岳珂《^史》卷二十載:"呂東萊祖謙居于婺,以講學唱諸儒,四方翕然歸之。陳同父蓋同郡,負才頡頏,亦游其門,以兄事之。"陳亮在古文觀點上與呂祖謙相近,提倡學習唐宋古文,編有《歐陽文粹》、《蘇門六君子文粹》。劉t《歐陽文粹序》云:"龍川先生陳公亮,喜歐陽文,其所作有絕似處。嘗選歐文一百三十篇,命曰《歐陽文粹》,其序有曰(略)。以上皆龍川所作,而亦紆徐寬平,甚似歐文,豈非誦習之熟,自然逼真X?"(《隱居通議》卷十五)由此可以看出,陳亮與呂祖謙一樣,所重視的對象是唐宋古文家,他尤其推崇歐陽修、蘇軾及蘇門六君子。

第二階段為南宋中后期即光宗、寧宗朝及理宗朝前期,以樓発、王霆震等為代表。他們所選古文范圍有所擴大,不限于唐宋而上達先秦至南北朝,增加了一些藝術(shù)性強的散文,尤其是抒情文和記敘文。

樓発編選《崇古文訣》受到呂祖謙很大的影響,他沿著呂祖謙古文理論這條線索而有所發(fā)展?!冻绻盼脑E》三十五卷,選先秦至宋人所作古文200余篇。卷一為先秦文。卷二至卷六為兩漢文。卷七為三國文、六朝文。卷八至卷十五為唐文。卷十六至卷三十五為宋文,其中卷三十三至卷三十五為南宋文。而先唐和南宋古文是呂祖謙、陳亮古文選本所未選的。

呂祖謙《古文關(guān)鍵》所選幾乎全是議論文,他在《論作文法》中提出:"有用文字議論文字,為文之妙在敘事狀情。"很顯然,他把敘事、狀情作為議論文中的一個部分、一種手段。他對純粹的記敘文和抒情文重視不夠,或者可以說忽略了。樓発則不僅重視議論文,而且重視記敘文、抒情文;不僅重視正統(tǒng)古文,而且重視滑稽小品?!冻绻盼脑E》選了大量的記敘文、抒情文和滑稽小品,如卷八韓愈《祭兄子老成文》,卷十韓愈《毛穎傳》、《送窮文》,卷十二柳宗元《東池戴氏堂記》、《種樹郭橐駝傳》、《梓人傳》,卷十四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卷十五柳宗元《乞巧文》,卷二十二蘇洵《木假山記》、卷二十四蘇軾《喜雨亭記》等。他對記敘文、抒情文作了精采的評點,如評司馬遷《答任安書》:"反復曲折,首尾相續(xù),敘事明白,讀之令人感激悲痛"(卷四),評范仲淹《岳陽樓記》:"首尾布置與中間狀物之妙不可及矣,然最妙處在臨遣一轉(zhuǎn)語,乃知此老胸襟宇量直與岳陽洞庭同其廣大"(卷十六),評歐陽修《醉翁亭記》:"此文所謂筆端有畫,又如累疊階級一層高一層,逐旋上去都不覺"(卷十八),評歐陽修《秋聲賦》:"模寫之工,轉(zhuǎn)折之妙,悲壯頓挫,無一字塵["(卷十八)。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他準確地把握了各種記敘文和抒情文的特征,指出敘事、抒情有助于增強散文的形象性和感染力。這些記敘文和抒情文,比較接近于今天作為一種文學樣式的散文概念,可見樓発的文學意識超越了呂祖謙。

《崇古文訣》卷二十選評的皆是王安石之文,共七篇,即《潭州新學詩并序》、《新田詩并序》、《揚州龍興十方講院記》、《桂州新城記》、《信州興造記》、《答段縫書》、《明州新刻漏銘》。這方面樓発與呂祖謙明顯不同,他專列一卷以選王安石古文,表明他并不因政治和文壇風氣而因人廢言。當然我們也應該注意到這七篇古文是序、記、書、銘,王安石的政論、史論均未被選,可見樓発回避了容易引起爭議的政治性文章。

樓発繼承了呂祖謙古文體格論,并有所發(fā)展,呂祖謙對一些文體的不同特征作了論析,如評韓愈《諫臣論》:"意勝反題格。此篇是箴規(guī)攻擊體,是反題難文字之祖。"(卷上)評柳宗元《捕蛇者說》:"感慨譏諷體。"這種對特殊文體的分析對樓発有很大的啟示。樓発進一步闡述了各種體格特征與作用。如評劉歆《讓太常博士書》:"辨難攻擊之體峻潔有力"(卷七),評柳宗元《與韓愈論史官書》:"掊擊辯難之體沉著痛快,可以想見其人"(卷十三),評王禹《待漏院記》:"句句見待漏意,是時五代氣習未除,未免稍俳,然詞嚴氣正,可以想見其人,亦自得體。似箴體"(卷十六),評蘇軾《上神宗皇帝書》:"一篇之文幾萬余言,精采處都在閑語上,有憂深思遠之意,有柔行巽入之態(tài),當深切著明則深切著明,當委曲含蓄則委曲含蓄,真得告君之體,廷對當仿此"(卷二十三),評蘇軾《代張方平諫用兵書》:"說利害深切,得老臣諫君之體"(卷二十五),評胡寅《上皇帝萬言書》:"貫穿百代之興亡,曉暢當今之事勢,氣完力壯,論正詞確,當為中興以來奏疏第一"(卷三十三)。他指出辯難之體、箴體、告君之體、奏疏等的特點,反復強調(diào)得體的重要性,具體分析了得體之文妙在何處。曹丕《典論·論文》、陸機《文賦》、摯虞《文章流別論》、劉勰《文心雕龍》等從理論上闡述了各種文體的不同特征,樓発則通過對各種文章的評點,使人們對各種文體的不同特征具有更真切具體的領(lǐng)會。他對各種文體不僅作了更詳盡的區(qū)分,而且作了更細致的評點,表明南宋文論家對文體特征認識的深入。

樓発尤其重視節(jié)奏與虛字的妙用,如評李斯《上秦皇逐客書》:"中間兩三節(jié)一反一復一起一伏,略加轉(zhuǎn)換數(shù)個字而精神愈出、意思愈明,無限曲折變態(tài),誰謂文章之妙不在虛字助詞乎"(卷一),評孔稚圭《北山移文》:"此篇當看節(jié)奏紆徐、虛字轉(zhuǎn)折處"(卷七)。前人對實詞分析較多,而對虛字往往注意不夠,樓発指出虛字可以使文章富于變化,可以影響文章節(jié)奏的輕重緩急。

強調(diào)構(gòu)思多變,造語靈活,他對古文的評點非常精細。如評司馬遷《自序》:"家世源流論著本末備見于此,篇終自敘處文字反復委折,有開闔變化之妙,尤宜玩味"(卷四),評韓愈《送孟東野序》:"曲盡文字變態(tài)之妙"(卷九),評韓愈《送李愿歸盤谷序》:"一節(jié)是形容得意人,一節(jié)是形容閑居人,一節(jié)是形容奔走伺候人,卻結(jié)在人賢不肖何如也一句上。終篇全舉李愿說話,自說只數(shù)語,其實非李愿言此,又別是一格式"(卷九),評柳宗元《愚溪詩序》:"只一個愚字,旁引曲取,橫說豎說,更無窮已,宛轉(zhuǎn)紆徐,含意深遠。自不愚而入于愚,自愚而終于不愚。屢變而不可詰,此文字妙處"(卷十二),評歐陽修《有美堂記》:"將他州外郡宛轉(zhuǎn)假借比并形容,而錢塘之美自見,此別是一格"(卷十八),評錢公輔《義田記》:"規(guī)模布置好如累九層之臺一級高一級,用字親切"(卷三十二)。他指出千變?nèi)f化的構(gòu)思、多種多樣而恰到好處的用詞,使作品各呈其妙。與呂祖謙相比,樓発在構(gòu)思和用詞分析方面更為細致深入。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樓発的散文選評更注重藝術(shù)形式,其評點所用語言更富有藝術(shù)性。這種對古文藝術(shù)所進行的具體而深入的評點,已不僅僅限于文章學意義上的文章作法,而是上升到帶有審美眼光的文學批評,這是散文批評進一步發(fā)展的一個標志。

王霆震《古文集成》選評傾向與樓発相近,所錄自春秋至南宋,共522篇。《古文集成》大量引用了呂祖謙、樓発的有關(guān)古文評點,可見他受到呂祖謙、樓発古文理論的很大影響?!豆盼募伞匪x古文作家比《崇古文訣》更多,宋代當時古文作家如馬存、程大昌、陳謙、方恬、鄭景望諸人,皆在其中。但是王霆震引用別人評點很多,自己創(chuàng)見較少。

第三階段為南宋末期即理宗后期至宋亡,以湯漢、謝枋得為代表。他們所選古文范圍雖然是從春秋至宋代,但所選作家和作品少而精。由于宋末時代危機的影響,他們的古文選評的現(xiàn)實性明顯增強。

湯漢選編《妙絕古今》四卷,起《春秋左傳》,迄眉山蘇氏,共21家79篇。湯漢自序云:"文章之精絕者一代不數(shù)人,而一人不數(shù)篇。余自春秋傳訖歐蘇氏,拔其尤得七十有九首,蓋千載之英華萃矣。時同子弟朋友吟諷之。善哉,今而后有過予陋巷而聞之者必是編也夫。"由此可見,湯漢的選擇標準是相當嚴格的,只有出類拔萃的名家名篇才能入選。與他同時代的紫霞老人趙汝騰序云:"論辯終日,因得是編……銖兩之必較,毫發(fā)之不差,軼梁統(tǒng)之選而過之,精矣。"這雖然有溢美夸大之處,但也指出《妙絕古今》是經(jīng)過反復篩選的。湯漢《妙絕古今》是精益求精意識的反映。

理宗后期,奸黨亂政,弊端百出,積重難返,內(nèi)憂外患日益嚴重,南宋王朝行將滅亡的危機日益明顯。因而仁人志士憂國憂民之情日益深切,在編選古文選本時往往自覺或不自覺地溢于言表。湯漢《妙絕古今》便有這種傾向,書中間有評注,懲惡揚善、憂國憂民之情貫穿于字里行間。元代趙a《東山存稿》認為湯漢處于宋代衰微之際,有感于"南渡忍恥事讎,理宗容奸亂政",故編此書,意在諷勸,篇篇俱有深意。這一觀點有一定的道理。例如,選《左傳》、《國策》所載有關(guān)興亡之事以昭諷勸;又取韓愈《孟東野序》等篇,有感于賢士失位。

謝枋得的選評傾向非常鮮明,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其一為推崇韓愈?!段恼萝壏丁匪x范圍雖然從三國至南宋,但所選作家僅15人,共選69篇文章,其中韓愈32篇,蘇軾12篇,柳宗元、歐陽修各5篇,蘇洵4篇,范仲淹2篇,胡銓、王安石、諸葛亮、元結(jié)、辛棄疾、李覯、李格非、杜牧、陶潛各1篇。韓文在《文章軌范》中所占比例將近一半,占據(jù)了顯赫的位置。謝枋得沒有按時代先后來編排文章,而是以韓愈《與于襄陽書》開頭,以韓愈《送李愿歸盤谷序》及陶淵明《歸去來辭》結(jié)尾,這也從一個方面表現(xiàn)出他推崇韓文。他對韓文的評價很高,如在卷一韓愈《與于襄陽書》中評道:"韓公作文專占地步,如人要在高處立,要在平處行,要在闊處坐。……韓公之所以自處者,可謂高矣。"再如在卷四歐陽修《上范司諫書》中評道:"歐陽公文章為一代宗師,然藏鋒斂鍔、韜光沉馨,不如韓文公之奇奇怪怪、可喜可愕。學韓不成亦不庸腐,學歐不成必無精采。"韓愈、歐陽修分別為唐、宋古文運動的宗師,而謝枋得對韓文的評價超過歐文。他推崇韓愈奇奇怪怪、可喜可愕的文風,這正是韓文的獨特之處。從某些方面來看,韓文比歐文更具有創(chuàng)造性。他指出韓文的巨大魅力及對后人的深遠影響,以此來證明韓文的崇高地位。

其二為號召抗擊外族入侵,表現(xiàn)出愛國主義思想。謝枋得所生活的南宋末期,漢族政權(quán)即南宋受到元蒙貴族的威脅,許多正直而有骨氣的士大夫皆具有維護漢族政權(quán)、熱愛祖國的思想。謝枋得與文天祥是同榜進士,一生經(jīng)歷、思想和人格與文天祥相似。據(jù)《宋史·謝枋得傳》所載,謝枋得為人豪爽,以忠義自任,并組織軍隊抗擊外族入侵。南宋滅亡后,他不愿在元蒙政權(quán)當官,寫《卻聘書》以表其心,被迫北上,絕食而死。愛國主義精神貫穿謝枋得一生,也滲透在他所編的《文章軌范》中。如在卷一韓愈《送殷員外使回鶻序》中評道:"尊中國得體。"再如,謝枋得在漢晉唐宋那么多的文章中選了69篇,其中胡銓《上高宗封事》(即《請誅王倫、秦檜、孫近疏》)被選入卷四。他筆端飽含激情地贊道:"肝膽忠義,心術(shù)明白,思慮深長。讀其文想見其人,真三代以上人物,朱文公謂可與日月爭光。中興奏議,此為第一。"又評"謹按王倫本一狎邪小人、市井無賴"句道:"此八字……的當王倫出身本末,見王倫賣國之由。"由此可見,選評者胸中充滿愛國激情,故評語中愛憎分明、情不自禁。

其三為:指出優(yōu)秀的散文象好詩一樣,往往評不盡、談不完,有的只能意會,難以言傳。如在卷五韓愈《答李秀才書》中評道:"文有情思,有滋味。"在同卷柳宗元《送薛存義序》中評道:"理長而味永。"在詩歌評論方面,鐘嶸《詩品》曾提出:"五言居文詞之要,是眾作之有滋味者也。"而在散文批評方面,在《文章軌范》之前似乎還沒有人提出過"滋味說"。謝枋得指出"文有情思,有滋味",即揭示了優(yōu)秀的散文如同好詩一樣,充滿情思,耐人咀嚼,這是對散文的藝術(shù)感染力的強調(diào)。

他認為一些優(yōu)秀的散文往往難以用筆評論透徹,需要面談。有的面談也難以談得讓人滿意,因而不作評點,而讓讀者自己去心領(lǐng)神會。如在卷四韓愈《與孟簡尚書書》中評道:"此書多有巧心妙手,批不盡,須是面說。"而對范仲淹《岳陽樓記》只有圈點,沒有批注,諸葛亮《前出師表》、陶淵明《歸去來辭》等文未作任何圈抹、評點,留給讀者自己去揣摩。謝枋得的門人王淵濟識云:"若《歸去來辭》與《出師表》,并無圈點。蓋漢丞相、晉處士大義清節(jié)乃先生所深致意者也。今不能妄自增益,姑缺之,以俟來者。"③明人戴許光序云:"是書原本一點一勒具有精意,其不加圈評者誠非后學所宜妄添。"④誠然。他把《前出師表》等名篇留給讀者自己去品味、分析、產(chǎn)生共鳴,可以說此時無聲勝有聲。

他認為古文創(chuàng)作先要放膽,后要小心。在卷一侯字集概論中提出:"凡學文初要膽大,終要心小,由粗入細,由俗入雅,由繁入簡,由豪蕩入純粹。此集皆粗枝大葉之文。本于禮義,老于世事,合于人情。初學熟之開廣其胸襟,發(fā)舒其志氣。但見文之易,不見文之難,必能放言高論,筆端不窘束矣。"卷二王字集概論提出:"辯難攻擊之文雖厲聲色,雖露鋒芒,然氣力雄健,光焰長遠,讀之令人意強而神爽。初學熟此必雄于文,千萬人場屋中有司亦當刮目。"卷一與卷二概論強調(diào)初寫古文,應該膽大,應該胸襟開闊,不要有什么顧慮。他尤其強調(diào)寫辯難攻擊之文應該氣力雄健、光彩照人。膽大之后,思路活躍了,文筆流暢了,便要小心謹慎地把文章寫得精采而有法度。卷三將字集概論提出:"議論精明而斷制,文勢圓活而婉曲,有抑揚有頓挫有擒縱。場屋中文論當用此樣方法。先暗記侯王兩集,下筆無滯礙,便當讀此。"卷五有字集概論提出:"此集皆謹嚴簡潔之文,場屋中日晷有限,巧遲者不如拙速,論策結(jié)尾略用此法度。"我們把《文章軌范》與《古文關(guān)鍵》、《崇古文訣》的編排體例進行對比,就可以更清楚地看出謝枋得的這一觀點?!段恼萝壏丁凡幌蟆豆盼年P(guān)鍵》、《崇古文訣》那樣按時代先后編排文章,而是按放膽文、小心文來編排,即主要是根據(jù)文章的內(nèi)容及特點來編排。這種編排打破了時代先后,突出了謝枋得先放膽后小心進行寫作的思想。由放膽到小心,由綱要到層次,由通俗到典雅,由繁入簡,由豪蕩入純粹,揭示出一種普遍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痘茨献印ぶ餍g(shù)篇》云:"凡人之論心欲小而志欲大。"《舊唐書·孫思邈傳》載:"邈告盧照鄰曰:膽欲大而心欲小。"膽大與心小是辯證統(tǒng)一的。從"放膽文"和"小心文"的標目來看,謝枋得的意圖是從場屋著眼,讓考生在科舉考試中順利過關(guān)。

在前六卷概論中,不管是放膽文,還是小心文,皆表現(xiàn)出為了應付科舉考試的功利目的,也提到科舉場屋的限制,而在卷七乎字集概論中大力提倡學習莊子:"韓文公、蘇東坡二公之文皆自莊子,覺悟此集,可與莊子并驅(qū)爭先。"而莊子之文主要是表現(xiàn)個性、追求自由精神,不拘一格,與一般的科舉考試之文有較大的距離。再如,陶淵明《歸去來辭》與科舉無關(guān),謝枋得為什么在《文章軌范》中選了這篇?因為宋人酷愛陶淵明,并且形成濃厚的時代風氣。由此可見,謝枋得編選此書的主要目的雖在于為舉子應試提供范文和指導,但他并未局限于此,仍把自寫性情、無拘無束之文當作最高典范。

呂祖謙、樓発雖然在具體篇章評點中分析了古文的構(gòu)思、用詞、句法,但沒有對之進行理論上的闡述。謝枋得則探討了章法、句法、字法的原則,并指出它們之間的密切關(guān)系。如在卷一韓愈《后十九日復上宰相書》中四次提到章法,五次提到句法,六次提到字法。在卷五柳宗元《送薛存義序》中評道:"章法句法字法皆好。"他認為章法、句法與字法之間是緊密相關(guān)的。在卷一韓愈《后二十九日復上宰相書》中評道:"此一段連下九個皆已字,變化七樣句法,字有多少,句有長短,文有反順,起伏頓挫,如層瀾驚濤怒波,讀者但見其精神,不覺其重疊,此章法句法也。"強調(diào)開頭不弱,在卷一韓愈《代張籍與李盝東書》開頭評道:"起句便不凡不弱",在卷四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中評道:"起句健"。強調(diào)結(jié)尾應剛健有力,推重結(jié)尾絕妙的佳作,如在卷一韓愈《與于襄陽書》結(jié)尾評道:"結(jié)得健",在同卷韓愈《送石洪處士序》結(jié)尾評道:"此一句結(jié)得絕妙,有萬鈞筆力",在卷五韓愈《送董邵南序》結(jié)尾評道:"結(jié)句瀟灑慷慨"。呂祖謙、樓発對開頭與結(jié)尾極少注意,謝枋得對開頭與結(jié)尾的評點說明他對章法的分析更加細密了。

呂祖謙、樓発對修辭談得很少,而謝枋得很重視修辭。如在卷一韓愈《應科目時與人書》中評道:"一篇皆是譬喻,只一句愈今者實類于是收拾,此文法最妙",在同卷韓愈《送石洪處士序》中評道:"如此設(shè)譬喻、作句法,文勢有頓挫,有起伏,便有波瀾",在卷五韓愈《師說》中兩次評道:"此是雙關(guān)文法,要看他巧處",在卷一韓愈《與陳給事書》中評道:"陳止齋作論,雙關(guān)文法皆本于此"、"不獨雙關(guān),須看他重復連疊處,有尺蠖屈伸之妙"。比喻、雙關(guān)等都是重要的修辭手段,謝氏對它們談得較多,這是藝術(shù)分析深化的表現(xiàn)。

綜上所述,謝枋得的編選既以實用為目的,也不缺乏藝術(shù)分析,這既有助于人們提高欣賞古文的水平,也有利于人們在寫作過程中提高構(gòu)思、練句練字和修辭能力。

①程千帆、吳新雷《兩宋文學史》第264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②陳森《崇古文訣后敘》。

③元刊本《文章軌范》王淵濟識語。

④明戴許光刻本《文章軌范》戴許光序。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博士后〕責任編輯:張國星

猜你喜歡
韓愈古文蘇軾
綠豆發(fā)芽(小古文版)
從善如流
蘇軾錯改菊花詩
稱象
嫦娥奔月
蘇軾吟詩赴宴
流行語譯成古文也有腔調(diào)
蘇軾發(fā)奮識遍天下字
宾川县| 安陆市| 石首市| 五原县| 宜黄县| 巫溪县| 克拉玛依市| 扶风县| 罗田县| 桐庐县| 阳曲县| 图木舒克市| 日土县| 兴业县| 惠州市| 桐庐县| 定边县| 新化县| 大洼县| 和政县| 鹤岗市| 九龙坡区| 赤壁市| 托里县| 乌兰浩特市| 合山市| 德令哈市| 武邑县| 广东省| 永丰县| 泌阳县| 化州市| 邻水| 黎平县| 仲巴县| 阳新县| 沁源县| 枣阳市| 读书| 长岛县| 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