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啟民
【按】教學是一個異常豐富的世界。改革中的教學,先進的理念與陳舊的行為共存,激進與保守共存,清晰與困惑共存……矛盾中的教師,摸索中的教師,沉思中的教師,頓悟了的教師,請啟動您敏銳的觀察和聰慧的大腦,寫下您對現(xiàn)實教學的思考.一個設計,一個片段,一個動作,甚至一句口頭禪,都可能成為我們開啟討論之門的一把鑰匙。不需要多長的文字,不需要華麗的辭藻,《時評》只要有您的真知灼見和令人信服的陳言,讓教學時時有前進中的清醒和不斷完善的力量。歡迎投稿。
我們的教學一向重視和提倡預習。
對于教師來說,善于指導學生預習,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既定教學目標的完成提供可靠的保證;對于學生而言,自覺而認真地按照老師的要求去預習,能夠牢固掌握所學內容,加N對教材難點、重點的認識和理解。顯而易見,是否預習、預習到什么程度直接與教學質量、學生的學習成績(分數(shù))相關聯(lián)。于是,預習成為教師公認的一條基本教學經驗,成為學習成績突出者的基本學習經驗,也幾乎成為一項教學常規(guī)。另外,預習也被視為自學能力的重要的和主要的組成部分。所以,長期以來,我們的教師總是想方設法、不遺余力地使預習成為學生有效的學習方法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成為學生的一種良好學習習慣。
預習有著如此的意義與價值,應該說,這是有它特定的前提和條件的。首先,預習是指向一定的教材或課文的,是學生事先對教材或課文的閱讀和理解;其次,預習是為了在上課時有重點地、有針對性地聽老師講課,有不懂的地方便于向老師提問:第三,預習是試圖弄清楚教材中設計的思考與練習,而通常不是預習者個人從中發(fā)現(xiàn)什么樣的問題。
這種對預習的基本而本能的看法與習慣性的理解——我們姑且稱之為“預習觀”,顯然是受到傳統(tǒng)的課程觀、教材觀、教學觀的支配和制約的。把教材作為惟一的課程資源,堅持“以綱(教學大綱)為綱、以本(課本)為本”,把教材作為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這樣,預習的內容當然要在教材的范圍之內。教學有著預定的、明確的目標和任務,有著明確的依據——教材,那么預習愈充分,愈有利于預設目標的實現(xiàn)和既定任務的完成。教學是在教師對教材進行某種加工之后展示給學生的,教學在很多時候和“講課”成了同義語,于是學生經過認真的預習,聽老師講課就更容易聽懂,更容易掌握了。教師教學時能夠有的放矢了,課堂教學的質量大為提高了。這的確是一件皆大歡喜的事情。
然而,預習所帶來的表面現(xiàn)象上的,“順利”與“高效”往往遮掩了它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而且,愈是人為地使預習向著正規(guī)化、科學化方向發(fā)展,愈是加重了這種負面影響。遺憾的是,很少有人意識到這一點。由于預習,由于對預習的過分的重視,由于對預習的要求越來越明確、指導越來越細致,那么伴隨而來的是些什么呢?第一,本來要在課堂里做的事情放在課外了,實質上等于延長了課堂教學時間;第二,使學生幾乎把全部學習時間囿于教材的狹小的范圍內,他們無暇也不愿將視野擴大到教材以外的空間;第三,預習常常成為學生根據老師的布置完成一些指定的學習任務,這種要求上的‘刀切”使學生無法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預習;第四,不管什么學習內容總讓學生預習一番,有時使得學生在課堂學習時失去了興趣,總也興奮不起來;第五,學生預習時對問題的認識和理解等,總要接受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裁決”,致使學生愈是掌握預習方法、形成預習習慣,則愈是努力地使預習的結果接近課堂上老師將要提供的結論;第六,由于預習和教學質量(主要是考試分數(shù))的正相關,使一些教師把抓學生預習作為與其他學科教師搶占學生課余時間的手段,造成了教師間合作的困難和學生的無所適從。
當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對新課程理念的學習、思考和實踐,使越來越多的中小學教師的教育理念發(fā)生了和正在發(fā)生著深刻的變化。受傳統(tǒng)理念支配的“預習觀”,當然也應該與時俱進。事實上,以新課程的理念從事課堂教學,人們一直以來習慣了的預習的方式和做法顯然是行不通了。因為,新課程的課堂教學,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不是簡單地學教材,而是把教材作為“引子”,作為“材料”;不是把教材奉為神圣不可侵犯的“圣經”,而是根據實際情況對其進行必要的取舍與加工。而且,課堂教學中,由師生、生生互動與合作不斷生成著新的知識和經驗,每一個學生都帶著自己獨特的背景、閱歷和經驗出現(xiàn)在課堂上,帶著可能成為特有的課程資源活躍在課堂上。況且,教材本身也在變,好的教材有了更多的探究、實踐、實驗的內容,有了更多的合作、討論的要求,那種一個人通過系統(tǒng)地閱讀教材來把握學習的要點、重點,然后再在課堂上加以驗證的情形,恐怕是沒有存在的可能和必要了。
那么,新課程理念支配下的課堂教學是不是可以不要預習了?并不是。只是說,我們的“預習觀”要轉變,而且也不能不轉變。當我們確信新課程理念并加以實施時,“預習觀”的轉變其實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所謂預習,應該是對一節(jié)課或一個階段課堂上將要學習內容的準備,每一個學生都帶著自身的經驗和背景來預習,每一個學生在預習中都將有自己獨特的體驗和感受,這些體驗和感受可以作為課堂上交流的材料。學生上課前基于教材內容所進行的聯(lián)系生活和社會實際的實踐活動,所進行的調查,所搜集的材料,等等,都可以看作預習。新課程理念下的預習是形式多樣的,是豐富多彩的。預習不只是為了更好地完成預設的任務,更重要的是為了使課堂上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內容。預習既可以是學生個人的行為,又可以是學生集體(小組)的行為。對于課堂上將要學習的內容,有時候需要預習,預習使課堂教學變得充實、豐滿起來,使課堂上的交流充分、深刻起來;有時候則不需要預習,不預習使學生對所學內容有一種新鮮感,有一種探究的欲望和熱情,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敏捷性,提高學習的效率。具體到教材中的某一個章節(jié)或某一篇課文,要不要預習,教師就要根據學生、教材等各方面的實際情況做出決策了。這些,就是我們所理解的新課程理念下教師應該具有的“預習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