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宛棣 閆昕霞
“中國翻譯成就展”于2004年11月4日上午在中國軍事博物館正式開展。本次展覽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翻譯界的首次大型展覽,也是國際翻譯界的首次專業(yè)展覽。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趙啟正出席了展覽的開幕剪彩儀式,并接受了中國網(wǎng)記者的專訪。
記者:請您談談翻譯在對外介紹中國方面的作用與影響。
趙啟正:大家知道,在經(jīng)濟全球化和世界政治多極化的今天,發(fā)展翻譯事業(yè)就是翻譯本國實力。翻譯不僅對中國,而且對世界各國都是必要的,但我要說,對中國尤其重要。
近一百多年來,在學習外國科學技術的過程中,很多外語的科學技術和社會科學詞匯被我們以外來語的形式收入到中文里面,比如,至今使用的許多物理、數(shù)學、化學的詞匯都是外來語,有的是由英語變?nèi)珍?,再由日語變漢語的。與之相比較,近代以來,我們中國的詞匯輸入到外語中的就較少。也就是說,我們在近代中國文化方面對外國的影響是較弱的。1894年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前,日本每年要翻譯100—200種中國的書,而甲午誨戰(zhàn)之后立刻降到了每年二、三種。那時,日本人認為學習中國的時代過去了,沒有必要再向中國學習了!
再看看我們今天的對外版權貿(mào)易:中國和外國的逆差是16:1!原因是我們向外國傳遞中國文化的力量確實還比較弱,也包括我們的外語力量欠缺。在介紹中國方面,很多外國有需求的書需要我們譯成外文,或至少要將摘要譯成外文才能走向市場。我們在國際圖書市場上操作不力,表面上講是我們的對外供應意識不足,其實,深度的原因是我們的中譯外的人才非常匱乏,可以說是鳳毛麟角!
去年我訪問西班牙時,送給對方一個宣傳折頁,里面有中國的西班牙語廣播和網(wǎng)址的介紹。他們看后非常感慨地說,中國的確是個大國,對我們小國這么重視;我們就沒有力量來做中文的電臺和網(wǎng)絡。不過,西班牙語在世界上有12個國家使用,因此,他們的書和報紙不用翻譯。相比之下,世界上使用中文的只有一到兩個國家。因此,要向世界說明中國,我們就更加需要翻譯,尤其需要高級翻譯。
記者:在對外傳播方面,跨越文化的溝通是否真正可能?
趙啟正:在對外傳播方面,跨越文化的溝通是可能的。很好的例子是:在古代,佛教從印度輸入到中國,在中國有了新的發(fā)展;俄國的葉卡捷林娜二世成功地把德國文化引入了俄國文化;日本人成功地引進漢字,為其所用??缭轿幕臏贤ㄊ强赡艿?。然而必須強調(diào)的是,不能因為溝通而使某種文化衰弱或消失,美洲人和印地安人的文化溝通最終使印地安文化幾乎消失殆盡。單向溝通是危險的。
對于文化的沖突和文化的融合,我本人是積極和樂觀的。我認為,在文化交流中應當注意文化的相互借鑒和相互補充——目映成輝,相得益彰。
在對外傳播中,溝通不僅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溝通有學術的、藝術的、經(jīng)濟的,也有政治的,但這不應當導致一種文化被另一種文化同化。我們要吸收和引進西方先進的東西,但我們要注意避免同化,特別是要避免西化。
記者:翻譯(主要指中譯外)在“貼近國外受眾的信息需求”、“貼近國外受眾的思維習慣”方面還應該做哪些主要的改進與探索?
趙啟正:這兩條首先是我們選擇翻譯主題的重要著眼點。選錯了主題,沒有讀者,翻譯就是一種浪費。
我認為,應當是先有合適的選題然后才有翻譯。現(xiàn)在,我們的翻譯選題往往過深,因此讀者就少。我個人的經(jīng)驗是,多數(shù)外國人想要了解和關心的首先是“中國現(xiàn)在怎樣”。例如,我們想了解美國,首先要大致知道現(xiàn)代美國是怎么回事,然后才會去了解歷史,如獨立戰(zhàn)爭、南北戰(zhàn)爭什么的。其實,到一個國家的外國人當中,旅游者是最多的,其中有投資商、企業(yè)家、商人、記者等,不同的受眾有不同的需求,選題便要有不同的針對性。此外,要注意你的對象是一個外國的普通人,他不是專家,因此,你不要把一個說明書寫成一個專論;你應假設你的讀者是一個外國的中學生——這不是貶低你的讀者。他們即使是專家,除他的本行外,其它專業(yè)知識大體是中學畢業(yè)水平。
談到“貼近國外受眾的思維習慣”,我們應該認識到,外國的受眾也不是同一種思維習慣,例如,同是說英語的國家——加拿大和美國,兩國雖然離得很近,但仍有區(qū)別;而澳大利亞、新西蘭、英國等國家也各有不同。再例如,新加坡人也說英文,但他們的思維卻是近中國式的。因此,不能奢望“英語打天下”或者“一本英文書適用全世界說英語的人”。
因此,要想“貼近國外受眾的信息需求”、“貼近國外受眾的思維習慣”,我們應當在“比較文化”上下點功夫,要有深度,翻譯得更地道。我希望翻譯工作者要多注意到文化傳統(tǒng)、心理定式和社會制度的區(qū)別,因此,翻譯們不僅要精通外語,還要精通外國文化。從對外傳播的角度講,翻譯既是語言的溝通,又是文化的溝通。
記者:您如何看待(除英文之外的)外語翻譯在中國的發(fā)展?多語種事業(yè)及隊伍在中國的未來發(fā)展前景如何?
趙啟正:首先,我本人不太贊成“小語種”這個提法,我認為應當叫作“非英語語種”。說“小語種”的人少并不意味著它的文化淺薄,如希臘語就是明顯的例子,日本語也一樣,它們都有著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靶≌Z種”這個詞容易被誤認為弱勢語種或者不值得重視的語種,如果形成這樣的印象,就會有負面影響,對自己的發(fā)展不利。
談到多語種事業(yè)及隊伍在中國的發(fā)展,我感覺一定要給子這些語種的翻譯工作者多些關懷,因為他們比較孤獨。孤獨的意義有兩個:一個是它的學習環(huán)境和實踐環(huán)境較弱。中國出的有關英語方面的書恐怕也有上千種,但如果找一本好的希臘語、尼泊爾語或烏爾都語的字典,容易嗎?第二,這些人的就業(yè)機會也相對較弱。
其實,我們開設的38種語言的外語網(wǎng)中37種是“非英語”,這些網(wǎng)站已經(jīng)受到了世界的重視,已經(jīng)有了初步的收獲,這難道不是“非英語”工作者的成績嗎?
記者面臨著世界全球化的大趨勢,面臨著2008/2010年(北京主辦奧運會/上海主辦世博會)的到來,我國應采取哪些具體措施以發(fā)展壯大翻譯隊伍和翻譯事業(yè)?
趙啟正:發(fā)展和壯大翻譯隊伍和翻譯事業(yè),我們應當在戰(zhàn)略上和戰(zhàn)術上雙重視。應對即將到來的2008年奧運會,就是個戰(zhàn)術問題。比如,我們需要加緊培養(yǎng)一批體育翻譯人才。在體育競賽中,會出現(xiàn)很多專業(yè)術語,而既懂體育又懂外語的專業(yè)人才顯然遠遠不夠。培養(yǎng)中國的高級體育翻譯和裁判翻譯已是急不可待的任務,必須立刻著手去做。如果我們到時候沒有這樣的專門人才,那將難以參與體育賽事中的仲裁和體育規(guī)則的討淪以及體育官司的爭執(zhí),如果因為外語翻譯人才的質(zhì)與量的不足而使2008年奧運會受到影響的話,那就太可惜了!至于2010年的世博會,涉及專業(yè)就更多,不可不提前準備人才及相關外語文件。
在戰(zhàn)術方面要做的另一件事是改進服務業(yè)中的外語?,F(xiàn)在馬路上的路標英文拼寫錯誤比比皆是,如果到2008年、2010年,我們的相關業(yè)務說明書還有這么多錯誤,就會引起糾紛!所以,且不說戰(zhàn)略上,僅在戰(zhàn)術上我們就有繁重的培訓任務,而且都是刻不容緩的!
責編:翟淑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