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史安斌現(xiàn)任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國際傳播研究中心專職研究員。美國賓州大學比較文化學博士,北京大學英文碩士/學士。研究方向包括媒體和文化研究,跨文化傳播,中美新聞和媒體比較研究,主要著作有《危機傳播與新聞發(fā)布》(南方日報出版社,2004)、《全球化時代的中國身份》(英文,美國紐約Edwin Mellen出版社)等及中英文論文三十余篇。
近年來,新聞發(fā)布機制的確立和新聞發(fā)言人的出現(xiàn)成為我國社會政治生活中一個引人注目的“亮點”。一方面,它為我國各級政府部門有效地與媒體和公眾進行信息傳遞和意見交流,從而最終實現(xiàn)“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的目標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另一方面,它也為我國的新聞傳播學研究開拓了一個新的領域,提出了許多帶有鮮明本土色彩的研究課題。毫無疑問,對建立有中國特色的新聞發(fā)布機制進行理論上和實踐上的探索,必將有助于我們將以西方為中心的新聞學和傳播學理論運用于中國的具體語境之中,從而為實現(xiàn)新聞學和傳播學學科建設的“本土化”提供一個新的話語平臺。
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新聞發(fā)布機制的確立和完善是政府進行公共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謂“公共傳播”(public communication)是指政府、企業(yè)及其他各類組織通過各種方式與公眾進行信息傳輸和意見交流的過程。具體而言,各級政府部門所進行的公共傳播應當包括以下幾個層面:
人際傳播(例如,政府部門的相關負責人或工作人員、專家與公眾進行的面對面交流)
群體傳播(例如,在某個社區(qū)或組織內召開小范圍的座談會)
社區(qū)傳播(例如,在學校、商場、居民小區(qū)或民間機構內傳遞信息)
組織傳播(例如,在某個單位、公司或組織內傳遞信息)
大眾傳播(例如,通過廣播電視、報紙、互聯(lián)網等大眾傳媒傳遞信息)Ⅰ
無論在公共傳播的哪一個層面上,新聞/信息發(fā)布機制和新聞發(fā)言人都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有鑒于此,西方許多國家傾向于采用更具包容性的“公共傳播”和“公共信息宮”(Public lnformationOfficer簡稱PIO)來代替“新聞發(fā)布”和“新聞發(fā)言人”等傳統(tǒng)稱謂。本文試圖從公共傳播的視角對我國新聞發(fā)布機制的建立和完善進行理論和實踐上的考量,聚焦于新聞發(fā)布機制的“理論化”和“專業(yè)化”這兩個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并結合筆者自身的調查和研究進行理論和政策框架上的探討,從而為我國新聞發(fā)布機制的本土化建設提供一些新鮮的經驗和有益的啟示。
理論化探索:從宣傳到傳播的模式轉化
自1983年外交部率先設立新聞發(fā)言人以來,政府新聞發(fā)布機制在我國幾經周折,最終在2003年SARS危機過后在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部門得以全面建立和廣泛推行。Ⅱ就目前的現(xiàn)狀而言,新聞發(fā)布機制業(yè)已成為我國各級政府推行政務公開的重要保障之一。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借鑒新聞學和傳播學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模式為此項制度提供理論依據(jù),業(yè)已成為學術界一項緊迫的任務。從本質上說,新聞發(fā)布機制體現(xiàn)的是政府信息傳遞模式的變革——即從傳統(tǒng)的宣傳模式向公共傳播模式的過渡。從政治傳播史上看,生各種不同的政治和社會制度下,政府部門通常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全民“總動員”式的宣傳模式來傳遞相關的信息。在全球傳播時代,隨著信源和信道的多樣化,政府部門不再是惟一的信息提供者。雖然在戰(zhàn)爭或抗擊自然災害等特殊情勢下,傳統(tǒng)的宣傳模式仍然可以發(fā)揮立竽見影的作用;但在常態(tài)環(huán)境下,我們需要根據(jù)不同的受眾需要,采用更為“人性化”的手段來傳遞黨和政府的聲音,以期獲得傳播效果的最大化。
就宣傳和傳播的效果而言,我們可以用人際傳播理論中的“冰山”模式來進行進一步的探討。這一模式是從心理學上的認知結構論借鑒而來的。奧地利的心理學家西格蒙特·弗洛伊德把人的認知結構劃分為意識、潛意識和無意識三個層面。在他看來,人的認知結構仿佛一座漂浮在海上的冰山,露出海面的是意識層面,通過人們的外部行為表現(xiàn)出來。藏在海面以下的則是無意識層面,而半遮半露的則是潛意識層面。后兩個層面滲透著人們的信念、文化觀念和價值取向,一般情況下不會直接表現(xiàn)出來,但有時也會以夢境、口誤等形式表現(xiàn)出來。
在此基礎上,人際傳播理論的奠基人之一愛德華·霍爾(EdwardHall)提出,人際傳播的效果也在三個層面上起作用:在意識的層面上,人際傳播可以讓人們獲知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對人們的外部行為產生影響;而更為有效的人際傳播往往還能在潛意識和無意識的層面上發(fā)揮作用,它不僅可以滿足人們“知情”的愿望,而且能夠影響甚至改變人們的信倉、文化觀念和價值取向,使其在對萬事萬物的理解、判斷和評估方面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Ⅲ
如果把上述的“冰山”模式拓展到公共傳播的層面上,我們便可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的宣傳模式和傳播模式的最大差別在于信息傳遞的效果上。前者只具有傳遞信息的功能,其影響往往只停留在意識的層面上,而后者則除了能夠讓受眾獲知信息外,還可以通過勸慰和說服等手段在更深的認知層面上發(fā)揮影響力。尤其是在獲得資訊的信源和信道日趨多樣化的今天,政府進行公共傳播的方式顯然也應當?shù)靡载S富和發(fā)展,以期適應受眾的需求和時代的需要。目前在我國各級政府推行的新聞發(fā)布機制便是在這方面進行的一種努力和嘗試。
從美國的經驗來看,如何通過有效的新聞發(fā)布機制確保公眾的知情權,進而影響他們的認知、判斷和評估,從而在政府、媒體和受眾之間建立良性互動的關系,一直是在民主制度建設和不斷完善的過程中需要著力解決的課題之一。早在19世紀之初,美國第四任總統(tǒng)詹姆斯·麥迪遜就做了以下的闡述:“一個人民的政府如果不給人民提供信息或獲得信息的渠道,那么它將成為一出鬧劇或悲劇的開端——也許兩個部是?!边@段話精辟地闡釋了保障公眾知情權對于國家政體建設的重要意義。這樣的理念被美國歷屆政府沿襲下來,即便是在國家面臨分裂的危急時刻也沒有動搖過。正如南北戰(zhàn)爭期間林肯總統(tǒng)多次強調的那樣:“只有讓人民知道真相,國家才會太平?!?/p>
20世紀60年代初,富于青春活力和人格魅力的肯尼迪總統(tǒng)為美國政壇帶來了一股新鳳。在他的政見當中也包括對傳統(tǒng)宣傳模式的突破,首次把傳播的理念引入到處理政府與媒體、公眾的關系上:信息的流動、在知情基礎上做出選擇的能力以及批評的能力等等所有民主政治賴以生存的假設條件,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傳播。Ⅳ如果說傳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