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學界對《閑情賦》的創(chuàng)作時間及主旨,各持己見,而無定論,或持愛情說(青年所作),或持寄托說(老年所作)。本文在對這些學說進行質(zhì)疑的同時,試圖對其進行重新界定,以期不謬作者之意!
一、《閑情賦》乃中年之作。
前輩學者持青年說的頗多。如魏正申先生說:“《閑情賦》寫于晉孝武帝太元十一年(386年),陶淵明22歲?!雹貾21;丁潔然先生說:“《閑情賦》當作于《五柳先生傳》以前,即21歲到28歲之間?!雹诹恚和醅幾ⅰ短諟Y明集》、唐滿先《陶淵明集淺注》和孫鈞錫《陶淵明集校注》都認為是其30歲(394年)之作。我認為,把創(chuàng)作時間定為青年有些武斷,且內(nèi)證不足,缺乏說服力。原因有三:一,單從“悼當年之晚暮,恨茲歲之欲殫”一句斷為淵明時值“當年”,過于武斷,且對本句之解釋亦無定論。如逯欽立注曰:“悼當年之晚暮,哀傷壯年的晚暮,是說老年已到。”③P158。我認為由青年到老年需經(jīng)中年過渡,哀傷“當年之晚暮”應是暗示中年的到來。再則,此感嘆也非“猛志逸四?!敝嗄隃Y明所能為?!昂奁潥q之欲殫”只說明此賦作于年末。二,單從愛情主題而斷淵明時值青年,這在邏輯上不通,愛情非青年專利。三,如定為青年所作,則賦中有些語句無法解釋。淵明“弱年逢家乏”(《有會而作》),因受儒家思想影響,他決定“投耒去學仕”(《飲酒》),以入仕改變現(xiàn)狀,實現(xiàn)青年之志。此時之淵明是“養(yǎng)色含津氣,粲然有心理”(《雜詩一首》),正如其回憶道:“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八首·五》);“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游。誰言行游近,張掖至幽州”(《擬古九首·八》)。如此少壯之氣,很難產(chǎn)生本賦序中“余園閭多暇,復染翰為之”的心境,且與賦中“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長勤”、“悼當年之晚暮,恨茲歲之欲殫”等對人世滄桑的感嘆相矛盾。
有學者把其創(chuàng)作時間定為老年,雖能解釋賦中某些思想,但與淵明晚年生活現(xiàn)實不符?!堕e情賦》與《歸去來兮辭》、《感士不遇賦》創(chuàng)作年代相近,為淵明歸隱初期作品。持此論者近有王振泰先生。他在《〈閑情賦〉研究》④一文中詳有論述,現(xiàn)摘引如下:
《閑情賦》與其之前的《感士不遇賦》為言志陳情之姊妹篇。此乃非常要緊之處,內(nèi)證充分。表現(xiàn)于二賦之序,有三方面:其一,前者開首曰:“昔董仲舒作《士不遇賦》,司馬子長又為之?!焙笳唛_首則曰:“初張衡作《定情賦》,蔡邕作《靜情賦》”其二,前者曰:“余嘗以三余之日,講習之暇,讀其文,慨然惆悵。”后者曰:“余園閭多暇……”其三,前者曰:“撫卷躊躇遂感而賦之。”后者曰:“復染翰為之。”此三方面比照,何其相似爾,尤其第三方面,“遂”與“復”正說明先后之緊密聯(lián)系也。用“復”而不用“司馬子長又為之”之“又”,用“遂”,亦不用“又”?!八臁保谑侵^也?!皬汀蹦顺小八臁倍僖?。
可知,《閑情賦》創(chuàng)作時間應與《感士不遇賦》同年,且緊承其后。據(jù)逯欽立考定,“義熙二年丙午(公元406年),陶淵明四十二歲……十二月,何無忌為江州刺史?!陡惺坎挥鲑x》當作于此年冬。”⑤P276由此,《閑情賦》也作于義熙二年十二月,時淵明42歲。這也與序中“余園閭多暇”和賦中“恨茲歲之欲殫”不謀而合。陶淵明義熙元年(41歲)八月為彭澤縣令,十一月,程氏妹卒,乃自免去職,作《歸去來兮辭》。次年又先后作《感士不遇賦》和《閑情賦》。
二、《閑情賦》的主旨是表達理想隱居和現(xiàn)實生活的矛盾。
《歸去來兮辭》可視為陶淵明退仕歸隱之宣言書。淵明已明確表示“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歸去來兮辭》)、“寧固窮以濟意,不委曲而累己”(《感士不遇賦》)。但他的思想并不寂寞,對于理想與現(xiàn)實常發(fā)感慨而賦之,如《感士不遇賦》。淵明又因曾仕桓玄而遭譏議,蒙恥受謗,殘酷的政治現(xiàn)實讓他不得不“望軒唐而永嘆,甘貧賤以辭榮”(《感士不遇賦》)。隱居后,躬耕以自資的理想與窮困的生活實際之矛盾便擺在淵明面前,他便用《閑情賦》澆此塊壘。
我們不妨先考察淵明此時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陶淵明是江州潯陽柴桑人。自古“江州在腹心之內(nèi),憑接揚豫,籓屏所倚,實為重復”⑥P2208(《晉書·劉毅傳》),一直是歷代封建軍閥必爭之地。據(jù)史書記載,從元興二年(403年)到義熙十四年(418年)十五年間,桓玄與劉裕先后發(fā)動爭奪帝位之戰(zhàn)?!稌x書·劉毅傳》載:“自桓玄以來,驅(qū)蹙殘敗,至乃男不被養(yǎng),女無匹對,逃亡去就,不避幽深,自非財殫力竭,無以至此?!雹逷2208“自州郡邊江,百姓遼落”⑧P2209??芍?,當時社會動蕩、民不聊生之慘況,而江州作為戰(zhàn)場,其百姓必定遭受了更多的苦難。從整體上看,淵明所生活的東晉末年是一個百姓賦稅徭役十分深重、階級矛盾極其尖銳的時代。百姓雖辛勤勞作,但常饑寒交迫連生存都成問題。淵明也不例外,隱居后,雖努力躬耕,并“灌畦鬻蔬,織徇緯蕭”(顏延之《 陶征士誄》),然也常陷入“夏日長抱饑,寒夜無被眠”的痛苦境地。這與其在《桃花源記》中所透露的“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的理想躬耕生活相矛盾。淵明的生活要求是很低的,他說:“豈期過滿腹,但愿飽梗糧。御冬是大布,粗希以應陽”(《雜詩·四》),但連這種要求也無法達到,常是“饑來驅(qū)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笨芍?,他的躬耕生活是充滿矛盾的,他無法克服,便在詩文創(chuàng)作中去體會、去揭示?!堕e情賦》就是當時淵明隱居理想與生活現(xiàn)實矛盾的反映。
我們再從《閑情賦》本文中尋找內(nèi)證。賦中開頭描寫了一位“曠世”、“秀群”的佳人。屈、宋常以“美人”喻理想,而此賦多有屈、宋痕跡,他仿屈、宋借“佳人”喻隱居理想也是可信的。表面上看,“佳人”意象抒發(fā)了苦苦追求而不得之的相思,然而進一步探索,便可發(fā)現(xiàn)“她”是作者理想追求與現(xiàn)實苦悶的曲折表達。首先,“佳人”不僅有“傾城之艷色”,而且有高尚淡泊的內(nèi)在之質(zhì)。這位志操高尚、情操淡泊的“佳人”便是作者所追求的不以躬耕為恥、不以無財為病的躬耕自資者。其次,作者用大量筆墨表達苦苦的追求,指蒼天而發(fā)“十愿”,然“十愿”終究被“十悲”所取代。這種追求而無果的悲傷便是作者追求理想躬耕生活而無法實現(xiàn)的苦悶,折射出了一種美好隱居理想與殘酷現(xiàn)實生活的矛盾。最后,作者仍不放棄,希望“意夫人之在茲,托行云以送懷”。這種苦苦追尋和執(zhí)著堅持就是一個勇氣十足的宣言,是淵明在現(xiàn)實矛盾無法解決之下,堅持勞動,“寧固窮以濟意,不委曲而累己”(《感士不遇賦》)的鄭重宣言。
綜上所述,我認為,應把《閑情賦》與《歸去來兮辭》、《感士不遇賦》及其它詩文一起來看,才能準確定位其創(chuàng)作時間和主旨。把《閑情賦》界定為陶淵明中年(即義熙二年丙午十二月,陶淵明時42歲,彭澤歸隱初期)表達隱居理想和現(xiàn)實生活的矛盾之作應該是符合實際的。
注釋:
①魏正申. 陶淵明集譯注[M].北京:文津出版社,1994
②丁潔然.《〈閑情賦〉新探》[J].江海學刊 1989,(6期)
③逯欽立.陶淵明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9
④王振泰.《閑情賦》研究[J].九江師專學報 2004,(3期)
⑤逯欽立.陶淵明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9
⑥⑦⑧房玄齡等.晉書(卷八十五)[M] 北京:中華書局
(趙曾銀,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