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yè)社會,經(jīng)營風險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如果一個企業(yè)家不能時時刻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對即將到來的風險有足夠的應對之策,那么等待他的將是風險帶來的懲罰。亞細亞之興源于創(chuàng)新,亞細亞之敗也許源于對風險的輕視,對商業(yè)規(guī)律和管理科學的無視與冷漠。沖動代替不了市場本身,一廂情愿中受傷的總是企業(yè)自己,也許身處商界身不由己,將商場視作自家的練球場也許太過輕率。
2005年11月10日,鄭州亞細亞商場債權拍賣流拍。此前,與“亞細亞”沾親帶故的拍賣活動5次流拍,其34類“亞細亞”商標拍賣一直“只聽雷聲不見下雨”。亞細亞“出嫁難”,已經(jīng)成了一道難解的經(jīng)濟命題。
“中原之行哪里去——鄭州亞細亞?!边@句廣告詞一度風靡大江南北。輝煌之后,亞細亞的命運為何如此凄涼呢?
對于這次鄭州亞細亞商場的債權拍賣,有競買者表示,亞細亞所在的位置,3850萬元的起拍價絕不算高,但是,亞細亞問題遺留已久,牽扯問題太多,幾千萬不是個小數(shù)目,對情況了解不透是不敢輕易舉牌的。
上世紀90年代初,剛剛誕生的鄭州“亞細亞商場”率先打響引起全國商界注視的“鄭州商戰(zhàn)”,后來,這只商界恐龍“突然”撲倒。那么,“亞細亞”商場為何會如此?
亞細亞的發(fā)展可大致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剛剛誕生時的掙扎期。后來成為股份制企業(yè)的“亞細亞”最初是作為集體企業(yè)出現(xiàn)的,1988年10月進入籌備期,32歲的王遂舟被任命為總經(jīng)理。1989年5月6日,亞細亞商場正式開門營業(yè)。1990年至1992年,挑起并參與“鄭州商戰(zhàn)”,被稱為“亞細亞”現(xiàn)象。這家沒有零售業(yè)經(jīng)驗的新企業(yè)一開始就以反傳統(tǒng)、超常思維為自己的驕傲,“野太陽徽標”、半軍事化管理、搞零售企業(yè)文化建設……先聲奪人的局面一開始就出現(xiàn)了。
第二階段是“亞細亞”得到了認同,自覺自愿地與新聞媒介相配合,一步步走向自己的輝煌期.此時新聞媒介也幾乎一面倒的對“亞細亞”表示認同。1992年10月,王遂舟當選為“第三屆全國十大杰出青年”、第八屆全國人大代表。
第三階段就是“亞細亞的野太陽”幾乎成了一種神話。公眾希望它創(chuàng)造更多的奇跡,"亞細亞"自己也錯把成名視為成功,認為自己是全國零售業(yè)大王。此時,“亞細亞”的隱患已經(jīng)不限于不注重基礎建設、錯誤估計實力了。
第四階段是“亞細亞”走上盲目擴張階段,在全國十幾個省級行政單位設立辦事處,在海南投資開大酒店。1994年5月第一家連鎖店在南陽開張,1995年5月河南境外第一家連鎖店“北京亞細亞超級市場”開業(yè),“亞細亞”以每4個月開一家連鎖店的速度在省內外開了15家連鎖店?!皝喖殎啞闭J為開了店就賺錢,只要能還上銀行利息,銀行就不會收回貸款。可惜,這一想法幾乎樂觀得沒有道理。
鄭州亞細亞集團原總經(jīng)理王遂舟自己對以往經(jīng)營失誤進行了深刻的反思,總結了六大教訓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對市場認識不足、對形勢認識不足,過于自信,抗風險能力差。海南酒店之敗即為一個典型。
1991年,王遂舟拍板到當時最火爆的海南海口市開辦一家“海南亞細亞大酒店”。他遵循鄭州亞細亞商場的“成功模式”,提出了“功夫在酒菜外,特色在禮儀中”的口號。酒店開張后,每天早上,有儀仗隊員在大酒店門口表演127個動作的“歡迎儀式”。當食客驅車前來時,又有迎賓小姐到車前張傘接待,門口是兩名禮儀隊員舉手敬禮。為了標新立異,酒店還讓營業(yè)員穿著旱冰鞋上菜。另一項更令人瞠目結舌的促銷活動是“買單自己算”,即食客可以自行決定付款標準——如認為飯菜質量、服務未達到規(guī)定要求者,可拒付或少付餐飲費及服務費。
酒菜外的功夫可謂下到家了,然而真正吃到顧客最在意的酒菜卻馬馬虎虎。開業(yè)后的第二天,就有八成以上的食客對服務員大罵飯菜質量差,而服務小姐上菜慢、上錯桌的現(xiàn)象亦屢有發(fā)生,四五桌客人拂袖而去,真的沒付一分錢。當天晚上,酒店里哭聲一片。王遂舟得知后,竟認為毛病出在“公關不到位、形象不飽滿”上,于是酒店上下又開始為新的策劃點子絞盡腦汁。就這樣慘淡經(jīng)營10個月,酒店終于倒閉。
“鄭州亞細亞輝煌不再”成為1998歲末、1999年初中國最引人注目的經(jīng)濟新聞之一。輕視風險也因此成為亞細亞胸口永遠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