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晟
馬致遠,號東籬,字千里,是元曲四大家之一。今河北作家馬吉連以一首《懷舊》詩 “秋思之祖天下唱,懷念古人永不忘。 元人第一曲狀元,萬花叢中馬神仙。 名香百世滿梨園,文星閃爍照人寰?!备爬嗽?、明、清及近、現(xiàn)代對馬致遠的高度評價。馬致遠在戲曲方面為什么能取得如此杰出的成就?馬致遠為什么要加入道教?原因很多,本文只考察馬致遠的悲哀及其宣泄排解方式。我之所以探究這個問題,一是對馬致遠這一問題的研究,目前尚缺乏專門性、綜合性論述,二是有利于我們理解馬致遠本人及其作品。
就馬致遠的悲哀而言,主要體現(xiàn)在:
一、遭受民族壓迫和歧視
雖然馬致遠的生卒年不詳,但他生活在元代無疑;雖然馬致遠是大都(北京)人還是河北東光人存在爭議,但他是漢人無疑。作為元代漢人,馬致遠就不可避免地要承受元代所有漢人都必須承受的民族壓迫和歧視的悲哀。因為元代是成吉思汗家族為首的蒙古貴族,經(jīng)過70多年的征戰(zhàn),建立起來的的王朝,但掌權(quán)的蒙古人普遍文化水平低,正如陶宗儀《南村輟耕錄》中所言:“今蒙古、色目人之為官者,多不能執(zhí)筆花押,例以象牙或木刻而印之”,因而以其幼稚的草原文化把元人分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和南人,公然進行民族壓迫和歧視,甚至“有許多民族歧視的政策都上了法律條文。如漢人打死蒙古人要抵命,而蒙古人打死漢人不需抵命,只要給‘燒埋銀就行;蒙古人打漢人,漢人不準(zhǔn)還手;漢人不準(zhǔn)擁有刀劍武器等”。
二、科舉之路不暢
馬致遠的悲哀還在于他是個讀書人,是個《四書》《五經(jīng)》熏陶出來的士人,“學(xué)而優(yōu)則仕”深入靈魂,難以跳出讀書做官的慣性思維,但時事未濟。因為蒙古人文化水平低,要是按科舉考試入仕委官,政權(quán)很快就會被漢人架空。由于把持政權(quán)的需要,“其長則蒙古人為之,而漢人、南人貳焉”;而且“怯薛(護衛(wèi)軍)出仕、吏員出職和蔭敘承襲是元代選拔官員的主要途徑”,正如《草木子·雜俎篇》所說:“仕途自木華黎王等四怯薛大根腳出身分任臺省外,其余多是吏員。至于科舉取士,只是萬分之一耳!殆不過粉飾太平之具”。“元朝曾經(jīng)較長時期中斷科舉考試,即使后來恢復(fù)科舉考試,也要分兩榜考試,蒙古、色目人分為一榜,漢人、南人分為一榜。兩榜考試內(nèi)容不同、要求不一,南人漢人考試內(nèi)容較難,要求最嚴(yán),蒙古、色目人考試要求寬松,內(nèi)容簡單。蒙古、色目人愿試南人、漢人科目,中選者加一等注授。蒙古、色目人授官等級高于漢人,漢人做官多受限制和排斥。歷史表明,元代科舉不僅開得晚,而且時開時停,總共只舉行過15次考試,全部錄取的人數(shù)只有1061人。和其他仕途相比,科舉所占比重微不足道。元代雖然也有較為開明的統(tǒng)治者,但總的來看,掌權(quán)的蒙古貴族對士人是蔑視加戒備的”。這就意味著作為元代士人的馬致遠科舉之路不會一帆風(fēng)順,然而,馬致遠十分熱衷仕途,青年時,曾向皇帝獻過詩,他自稱“寫詩曾獻上龍樓”,但長期毫無結(jié)果,因而悲唱“夜來西風(fēng)里,九天雕鶚飛,困煞中原一布衣,悲,故人知不知?登樓意,恨無上天梯”。其科舉之路不暢的悲哀可想而知。
三、仕途黑暗險惡
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調(diào)整江淮行省轄區(qū)后,馬致遠才做了浙江省務(wù)提舉這一小官。做了官的馬致遠應(yīng)該不悲哀了吧?然而元朝實行的民族統(tǒng)治,讓他看透了元朝官場的黑暗貪婪。醒悟了“上蒼不與功名侯,更強更會也為林下叟,時乖莫強求”,因而悲唱“這壁攔住賢路,那壁又擋住仕途。如今這越聰明越受聰明苦,越癡呆越享了癡呆福,越糊突越有了糊突富”。如果說早年的馬致遠對自己的生存狀態(tài)并不十分清楚,對統(tǒng)治階級缺乏清醒的認(rèn)識,對蒙古統(tǒng)治者“粉飾太平之具”還抱有一絲幻想的話, 其早年的悲哀遠不如做官后清醒了的悲哀,做官徹底粉碎了他的理想和抱負,加深了他懷才不遇的苦悶、悲哀和無奈。
面對悲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宣泄排解方式。就馬致遠而言,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以編寫歷史劇戲說歷史撫慰嚴(yán)肅帶來的痛苦
早年的馬致遠,為了暫時解脫悲哀, 為了撫慰嚴(yán)肅帶來的痛苦,作為一個有文化底蘊有藝術(shù)修養(yǎng)的讀書人,他知道藝術(shù)能化苦難為歡樂,就開始以雜劇創(chuàng)作戲說歷史宣泄苦悶了。為什么選擇雜劇創(chuàng)作?有個人愛好、社會風(fēng)氣等諸多原因,暫且不論,我們來看一看他早期的代表作《漢宮秋》。《漢宮秋》是馬致遠雜劇中最著名的一種,取材于王昭君出塞和親的歷史事件。歷史上的這一事件,《漢書》中的記載很簡單,原只是漢元帝以籠絡(luò)手段將一名宮女嫁給內(nèi)附的南匈奴單于,而《后漢書·南匈奴傳》則加上了昭君自請出塞和辭別時元帝驚其美貌、欲留而不能的情節(jié),使之帶上一種故事色彩,后世筆記小說、文人詩篇及民間講唱文學(xué)對此歷史事實又多有增益改造。但馬致遠在傳說的基礎(chǔ)上再加虛構(gòu),把漢和匈奴的關(guān)系戲說成衰弱的漢王朝為強大的匈奴所壓迫;把昭君出塞的原因,戲說成毛延壽求賄不遂,在畫像時丑化昭君,事敗后逃往匈奴,引兵來攻,強索昭君;把元帝戲說成一個軟弱無能、為群臣所挾制而又多愁善感、深愛王昭君的皇帝;把昭君的結(jié)局,戲說成在漢與匈奴交界處的黑龍江投江自殺。這樣,《漢宮秋》成了一種假借一定的歷史背景而加以大量虛構(gòu)的宮廷愛情悲劇。劇中的主要人物是漢元帝,作為皇帝都不能主宰自己、不能保有自己所愛的女人,作者極力渲染了他無可奈何的悲哀,反映出在民族戰(zhàn)爭中個人的不幸,更強烈地表現(xiàn)了個人被命運所主宰、為歷史的巨大變化所顛簸的情形。這是作者對歷史變遷、人生無常的感受;也是作者對當(dāng)時史實的深刻感受,像金在蒙古壓迫下曾以公主和親,宋亡后后妃宮女都被擄去北方;更是作者本人無可奈何的悲哀的宣泄和演繹?!啊稘h宮秋》也許包含了一定的民族情緒,但是,我們要注意到馬致遠的基本人生態(tài)度,要么是在元朝統(tǒng)治下積極求取功名,要么是視一切價值標(biāo)準(zhǔn)為空幻”,以無可奈何的悲哀嬉戲歷史,宣泄悲哀。當(dāng)然,馬致遠在宣泄自己苦悶的同時,也張揚了自己的個性,發(fā)揮了自己的才性。
二、以創(chuàng)作散曲高歌隱逸獲得一種精神家園的安慰
才性的發(fā)揮使馬致遠走上了仕途,仕途的險惡讓馬致遠認(rèn)清了政治的黑暗,黑暗的政治增添了馬致遠的悲哀,悲哀的馬致遠冷淡了世俗的爭奪,覺悟了生命的有限,感到了人生的荒誕和虛無,產(chǎn)生了厭世心理,于是陶淵明成了馬致遠的偶像。為了宣泄自己的悲哀,馬致遠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高歌隱逸的散曲。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雙調(diào)·夜行船·秋思》
〈夜行船〉百歲光陰一夢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今日春來,明朝花謝,急罰盞夜闌燈滅。
〈喬木查〉想秦宮漢闕,都做了衰草牛羊野。不恁么漁樵沒話說,縱荒墳橫斷碑,不辨龍蛇。
〈慶宣和〉投至狐蹤與兔穴,多少豪杰!鼎足三分半腰里折,魏耶?晉耶?
〈落梅風(fēng)〉天教你富,莫太奢。沒多時好天良夜。富家兒更做到你心似鐵,爭辜負了錦堂風(fēng)月?
〈風(fēng)入松〉眼前紅日又西斜,疾似下坡車。不爭鏡里添白雪,上床與鞋履相別。休笑巢鳩計拙,葫蘆提一向裝呆。
〈撥不斷〉利名竭,是非絕。紅塵不向門前惹,綠樹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補墻頭缺,更那堪竹籬茅舍。
〈離亭宴煞〉蛩吟罷一覺才寧貼,雞鳴時萬事無休歇。何年是徹?看密匝匝蟻排兵,亂紛紛蜂釀蜜,急攘攘蠅爭血。裴公綠野堂,陶令白蓮社。愛秋來時那些:和露摘黃花,帶霜烹紫蟹,煮酒燒紅葉。想人生有限杯,渾幾個重陽節(jié)。囑咐俺頑童記者:便北海探吾來,道東籬醉了也!
“青山綠水、云月花草、紫蟹和酒撫慰著作者的悲哀心靈。對自然的贊美,對隱居生活的陶醉和對世道官場的感慨交織在一起,最后否定功名富貴,贊美自由和藝術(shù)化生活,肯定審美化的獨立人格”,獲得一種精神家園的安慰。但從他看似閑適的隱逸散曲里,我們依然能感受到他內(nèi)心的痛苦,高歌隱逸并不能完全宣泄馬致遠的悲哀。
三、以加入道教尋求精神寄托
高歌隱逸并不能使馬致遠從悲哀之中解脫出來,為了排解悲哀,辭官歸隱的馬致遠還皈依了元代道教——全真教。馬致遠之所以想和道教融合在一起,是因為“厭世的心理,幻想的傾向,經(jīng)常的絕望,對溫情的饑渴,自然而然使人相信一種以世界為苦海,以生活為考驗,以醉心上帝為無限幸福,以皈依上帝為首要任務(wù)的宗教”;是因為“中國土生土長的道教執(zhí)著于現(xiàn)實的人生,講求肉體生命長生不老,精神自由逍遙游,官能享樂適意恣情,追求的是審美的此在而不是靈界的彼岸”,道教的文化意蘊與馬致遠宣泄排解悲哀的精神需求合鉚對榫。
四、以編寫神仙道化劇進行精神幻想享受
馬致遠皈依道教,是悲哀、無奈之后的選擇?!傲终Z堂說道教使中國人處于游戲狀態(tài)”。在流落江湖二十年后重回大都, 馬致遠又進入了真正“逢場作戲”的瓦舍勾欄,仍然過著“剪裁冰雪,追陪風(fēng)月,管領(lǐng)鶯花”的生活,并與學(xué)士李時中、花李郎、紅字李二等組織了“元貞書會”,一心寫起了神仙道化劇。馬致遠不想建構(gòu)一個宗教的祭壇——神仙道化劇只是作者宣泄排解悲哀的一種審美化的方式。因為馬致遠的神道劇沒有因?qū)θ娼塘x的迷狂而陷入虛無的泥淖,而是對人的命運的無常、不可把握的無奈與喟嘆,是對元代士人的苦悶、彷徨、絕望而又不甘寂寞地需求沖破世俗之網(wǎng)、尋求新生命的復(fù)雜情緒以及誓與現(xiàn)實決裂的絕決之情的再現(xiàn),在貌似不屑與冷漠中激昂地唱著痛苦不平的歌,表達著無可奈何的悲哀,最后體現(xiàn)為學(xué)道成仙脫離悲哀。如:《岳陽樓》寫呂洞賓成道后,見某處有人可度,便下山去度人入仙境,呂洞賓經(jīng)過多次傳道說服,使得歷盡厄運糾纏和家庭慘變的被度之人猛然間省悟,跳出凡塵,學(xué)道成仙。作者在表面說教中借呂洞賓之口無可奈何地哀嘆:從古至今不少極有才華之人,卻因懷才不遇,生不逢時,最終郁郁而亡“你看那龍爭虎斗舊江山!我笑那曹操奸雄,我哭呵哀哉霸王好漢。為興亡笑罷還悲嘆,不覺得斜陽又晚。想咱這百年人,則在這指中間,空聽得樓前茶客鬧,爭似江上野鷗閑,百年人光景皆虛幻。李白月在江心喪,劉伶荷鍤在墳頭葬 ,我則待朗吟飛過洞庭湖,須不會搖鞭誤入平康巷”。平康巷是風(fēng)流場所的泛稱,唐朝長安市丹鳳街有平康坊,是妓女聚居的街巷。馬致遠要作個浪子隱逸活神仙。綜觀馬致遠的神仙道化劇,他是站在神仙立場上來觀察人間世事的紛擾,并非極度地崇尚道教,而是依托道教給人一種冷峭悲壯的情感體驗,是一種心靈自慰,是慰藉精神痛苦的幻想享受,是自潔其身出是絕望之中的渴望。
另外,馬致遠還通過借酒消愁、瓦舍勾欄追陪風(fēng)月等方式宣泄排解自己的悲哀,由于這兩種方式常見并易于理解,本文不作深究。
總之,元代的民族歧視和壓迫、科舉之路不暢和仕途阻塞黑暗,給作為漢人、士人的馬致遠帶來了沉重的悲哀,悲哀的馬致遠以編寫歷史劇戲說歷史、創(chuàng)作散曲高歌隱逸、加入道教尋求精神寄托、編寫神仙道化劇進行精神幻想享受等方式宣泄排解自己的苦痛。所幸的是,正是馬致遠的痛苦涅磐,使他用飽蘸血與淚的筆觸,寫出了自己的心靈悲苦,并在隱晦的抨擊中折射出了元代士人的悲劇命運;所幸的是,宣泄排解悲哀的馬致遠不僅獲得了心靈的自慰,也給他帶來了非凡的文學(xué)成就,獲得了“萬花叢中馬神仙”、“秋思之祖”、“曲狀元”、“名香百世滿梨園”的贊譽。因此,我們今天看馬致遠,應(yīng)該看到一個戴著腳鐐跳舞的馬致遠;我們今天看馬致遠的戲曲,應(yīng)該看到作家內(nèi)心的悲哀和痛苦。
(馮 晟,四川省攀枝花市四川機電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
現(xiàn)代語文(學(xué)術(shù)綜合) 2006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