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神話系統(tǒng)中,昆侖山因具有自己獨特的涵義而占有重要位置;在屈原詩歌中,昆侖山多次出現(xiàn),反映詩人思想情感。屈原繼承神話中昆侖山的涵義,并賦予其新的文化內(nèi)涵,這源于屈原特殊的經(jīng)歷和體驗。
一
在神話中,昆侖山宏偉、莊嚴、神圣,是黃帝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昆侖山最初不是黃帝的住所,其主神是陸吾?!洞蠡奈鹘?jīng)》說“昆侖之丘”中“有神──人面虎身,文尾,皆白──處之”,袁珂認為,這就是神陸吾。此時昆侖山處于蠻荒狀態(tài),但“萬物盡有”道出其不同尋常,具有神靈氣氛的雛形。昆侖山作為“帝之下都”首見于《山海經(jīng)·西次三經(jīng)》,“昆侖之丘,是實惟帝之下都”,“帝”即黃帝,“《穆天子傳》卷二說:‘吉日辛酉,天子升于昆侖之丘,以觀黃帝之宮即為其證”。(袁珂《中國神話史》[M],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第52頁)黃帝入主昆侖山后,陸吾成為部屬神,總管昆侖;山中的土螻、欽原、鶉鳥、沙棠、賓草等鳥獸植物來自于自然,清純之氣令昆侖山樸素無華、自然純真。隨著神話的發(fā)展,昆侖山逐漸向文明轉(zhuǎn)化?!逗?nèi)西經(jīng)》指出它位于“西北”,面積“方八百里”,高“萬仞”,形象已具體可感;“昆侖之虛”代替“昆侖之丘”,氣勢宏偉壯大;“弱水之淵”具體為“南淵深三百仞”;出現(xiàn)奇珍異獸、奇花異草及“以玉為檻”的富麗景象。進入文明狀態(tài)的昆侖山,烘托出黃帝的身份高貴、權(quán)力無尚,突出主宰神的自由。
昆侖山直達天廷,具有希望、出路、解脫的象征涵義。《淮南子·地形篇》提到“昆侖之邱,……登之而不死;……登之乃神”,爬上昆侖山就可以上達天廷成為神?!逗訄D括地象》也有類似記錄:“昆侖有柱焉,其高入天”,“昆侖山為柱,氣上通天”。“登之乃神”是人的理想寄托,“其高入天”給這種理想提供了實現(xiàn)的可能性。昆侖山已經(jīng)具有給絕望之人以希望、給困境中人以出路、給壓抑之人以解脫的象征涵義。
“海內(nèi)昆侖之墟是中央天帝黃帝設(shè)在人間的都城,”“據(jù)說這個地方是‘非仁羿莫能上崗之巖的”??梢?,有資格登昆侖山的必是出身高貴、胸懷仁愛之人。昆侖山這些涵義,在屈原詩歌中也有體現(xiàn),同屈原的個人經(jīng)歷和情感結(jié)合之后,具有了屈原式的內(nèi)涵。
二
屈原詩歌中,提到昆侖山的有《離騷》、《天問》、《河伯》、《涉江》、《悲回風》,共七次,其中《離騷》兩次,《天問》兩次,其余各一次。昆侖山在詩歌中既有神話中的原始涵義,又夾雜著詩人復(fù)雜的思想情感。
昆侖山象征屈原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品質(zhì),其高潔的出身讓詩人以高潔品性自律?!峨x騷》開篇,說自己是“帝高陽之苗裔兮”,《史記·楚世家》說:“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苯练蛳壬f,“高陽氏來自西方,即今之新疆、青海、甘肅一帶,也就是從昆侖山來的?!薄扒有闹兴胂蟮摹畾w鄉(xiāng)即老家是在昆侖”。高貴出身讓詩人認為要行得高潔,死得高潔。他認為“生命的價值如果不能實現(xiàn),與其毫無意義的活,不如自主地死?!彼?,多次流露對彭咸高潔之死的向往:《離騷》中,有“愿依彭咸之遺則”的慨嘆,“吾將從彭咸之所居”的悲嘆;《思美人》中,“思彭咸之故也”申明不改初衷的決心;《抽思》中,“指彭咸以為儀”表明不放棄高潔品行的心志。出身讓他有自豪感和振興楚國、統(tǒng)一中華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他矢志不渝“上下而求索”,飽受打擊迫害后仍堅持美政理想和“致君堯舜”的努力。在振興楚國上,自比黃帝,將蠻荒的昆侖之丘建設(shè)成神圣宮苑,黃帝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得以實現(xiàn)。屈原希望像黃帝那樣,在楚國這塊昆侖之丘上實現(xiàn)美政理想,但他出身楚國貴族,理想難于實現(xiàn),高潔個性又決定他不會放棄理想。這種矛盾現(xiàn)實中無法解決,只好借助昆侖山來表達,昆侖山見證了他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品質(zhì)。
對昆侖山的態(tài)度是詩人理想與現(xiàn)實矛盾的反映。詩人相信昆侖山存在,并將其作為神圣高貴之所屢次登臨:《離騷》中“夕余至乎縣圃”,“邅吾道夫昆侖兮”;《河伯》中“登昆侖兮四望”;《涉江》中“登昆侖兮食玉英”;《悲回風》中“馮昆侖以瞰霧兮”。但又對它的存在產(chǎn)生疑問,《天問》中,他說“昆侖縣圃,其尻安在?增城九重,其高幾里?四方之門,其誰從焉?西北辟啟,何氣通焉?”又說“穆王巧拇,夫何為周流,王不理天下,夫何索求?”信與不信的矛盾思想其實是詩人矛盾心理的表現(xiàn)。希望昆侖山存在,因為詩人希望有一個精神力量源泉,昆侖山具有希望、出路、解脫的象征涵義,可以給他精神支持。昆侖山的出現(xiàn),幾乎都是他在現(xiàn)實中受阻或迷茫時?!峨x騷》中,女須教訓后,詩人自嘆生不逢時,作出“朝發(fā)軔于蒼梧兮,夕余至乎縣圃”的設(shè)想;得到靈氛的吉占后,將行,卻舍不得離開,就“邅吾道夫昆侖兮”;《涉江》中,為排解內(nèi)心的幽憤與不平,設(shè)想與重華游瑤之圃的情景,“登昆侖兮食玉英”。以上提到昆侖山,詩人都以悲觀心態(tài)去樂觀看待命運,給自己以希望?!侗仫L》中,這種希望就變得渺茫。這首詩“通篇流露著對國家命運和自己前程的悲觀失望的情緒,”“馮昆侖以瞰霧兮”,表明已心灰意冷,但還未最終拋棄昆侖山這顆希望之星。與灰暗心情相反的是《河伯》中的昆侖山,“登昆侖兮四望,心飛揚兮浩蕩”,借河伯表明對昆侖山的特殊感情。他又理智地認識到昆侖山不存在。原因之一是他的知識面?!盁o論是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或中國古代的典籍著作,都可以歸納出這樣一個特點,即以文學(或散文)作品為點,擴散到科學、哲學等領(lǐng)域,形成為知識的整體性。”屈原作為繼老子、莊子之后長江文化的代表詩人,具有自然科學意識。其二是他的思想基礎(chǔ)。國內(nèi)長期的政治現(xiàn)實讓他逐漸意識到自己的處境,不再把昆侖山作為精神力量源泉,開始正視現(xiàn)實。對現(xiàn)實的正視,讓他知道昆侖山式的力量不存在;現(xiàn)實的殘酷又讓他希望它存在,這種矛盾心理體現(xiàn)在詩歌中,就形成了詩歌中的矛盾。
昆侖山在屈原詩歌中的涵義,從詩人的創(chuàng)作來看,有其深層心理原因。
三
創(chuàng)作動因源于詩人對生命或生活的體驗。“體驗就是存在的展開和亮相,它不僅是肉體的感官知覺,也不只是理性思維,體驗的狀態(tài)是一種高度澄明的心靈境界。”
用昆侖山象征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質(zhì),源于詩人的缺失體驗和崇高體驗。
缺失體驗。馬斯洛說,人有五種不同層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與歸屬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xiàn)需要,這些需要未能滿足,會導(dǎo)致缺失體驗。缺失體驗與創(chuàng)作動因的聯(lián)系是:“對于那些人們所依戀的對象來說,他們在現(xiàn)實中缺失了,卻更鮮明的存留于藝術(shù)家的內(nèi)心之中?!爆F(xiàn)實中,詩人“和楚國的舊貴族及楚王有矛盾,但階級限制他必然要忠于楚王,他不可能和人民走一條反抗的道路”,在上層下層都找不到支持者,讓詩人對于支持者的需求更強烈;志同道合之士的缺少,讓他更珍視自己的高潔。這種缺失現(xiàn)實中得不到滿足,在昆侖山上卻可以;現(xiàn)實中沒有寬松的政治環(huán)境缺少自由,在昆侖山上,卻可以“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遙以相羊”。缺失體驗促成詩人把昆侖山作為自己高潔品質(zhì)的載體。
崇高體驗?!俺绺唧w驗是藝術(shù)家經(jīng)由自然或社會的某種外在刺激所喚醒的壓抑在內(nèi)心的帶有痛楚和狂喜成分的激情體驗?!背鴥?nèi)憂外患的處境喚醒詩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是喜;現(xiàn)實中無法實現(xiàn),是痛,喜與痛交織,是詩人的崇高體驗。崇高體驗特征之一是藝術(shù)家可以超越挫折,用人格力量和向上的決心戰(zhàn)勝外物,體驗到一種狂喜,“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即是如此。特征之二是“在痛苦的心理歷程中顛簸,藝術(shù)家極端厭惡人類,厭惡人生,寧愿與大自然為伴”?,F(xiàn)實中的不愉快讓詩人移情自然界:“登昆侖兮食玉英,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感受自然的美好;“登昆侖兮四望,心飛揚兮浩蕩”,體驗自然的舒暢;“飲余馬于咸池兮,總余轡乎扶桑。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遙以相羊”,品味自由自在的情趣。
以昆侖山反映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源于詩人的孤獨體驗和歸依體驗。
孤獨體驗。孤獨作為心理體驗有兩層意義,“一是就生活方式而言,一是就內(nèi)心體驗而言,前者是外在的孤單,是旁人眼中的孤單;后者是內(nèi)在的孤獨,是對孤獨的內(nèi)心情緒體驗?!彼囆g(shù)家的孤獨源于藝術(shù)家自身,“因為他們不肯改易個性,改易個性的痛苦要遠遠大于孤獨的痛苦?!鼻陋?,因為他不愿為世俗改變理想:面對女須的教訓、靈氛的占辭、世人追名逐利,卻不改初衷;因為他既對理想懷有追求的渴望,又對現(xiàn)實懷有不滿的空虛,渴望與空虛交織,令他倍感寂寞。“在一個孤獨者的眼中,大自然特別富于人情味?!迸c人類交流得不到情感滿足,轉(zhuǎn)而愛自然界的一切,最愛昆侖山,因為那里給他歸屬感。
歸依體驗?!八^歸依就是尋找精神家園,所謂歸依體驗就是人們在尋找精神家園過程中所達到的神圣的精神境界,獲得的充實、安適和永恒的感受?!碑斣娙私?jīng)受挫折、失落的痛苦之后,會懷著虔誠之心去追尋精神家園昆侖山,通過向自然的復(fù)歸為失衡的心理找到平衡,這是詩人的歸依體驗。
孤獨體驗讓詩人經(jīng)歷了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歸依體驗讓詩人在痛苦之后找到精神家園,兩種體驗最終促成昆侖山在屈原詩歌中作為理想與現(xiàn)實矛盾沖突的載體。昆侖山這一中國的奧林普斯山,因為屈原思想情感的介入而具有新的涵義,這些涵義既是對神話中昆侖山涵義的繼承,又是對它的發(fā)展。透過詩歌中的昆侖山,我們進一步領(lǐng)略了屈原豐富而厚重的情感世界。
(郝秀榮,吉林延邊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