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語文課程標準》的頒布與實施,“語感中心說”也就逐漸替代了“知識中心說”,成為二十一世紀語文教學的主導思想。“語感中心說”認為,語文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而語文的核心是語感。葉圣陶先生指出:語言文字的訓練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呂叔湘先生認為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梢?,在語文教學中,語感教學是綱,其他是目,綱舉目張,最終使學生一聽就明,一說就順,一讀就懂,一寫就通。
一、依據(jù)直覺性,適時捕捉。催化頓悟。培養(yǎng)敏捷性
語感具有直覺性:當代美國語言學家喬姆斯基轉換生成語法理論中一個極其重要的概念就是“直覺”,他認為“直覺”能自然而然識別和理解句子、創(chuàng)造和生成句子。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意會體悟能力。直覺的本質核心是“悟”。語感的感往往表現(xiàn)為“一瞬間”就把握住某種語言現(xiàn)象的本質特征的那種頓悟。語感是一種心智技能,就技能的生理機制而言,它是人們在長期的語言實踐中對語言的內容及各種變化有了認識,并在大腦皮層的細胞之間,逐漸形成了牢固的聯(lián)系系統(tǒng)。所以只要遇到一定的言語信息的刺激,就會不假思索地快速感知。運用語感解決語言運用中的某些實際問題,往往比用理性分析來得迅速輕松。
1.捕捉預感
先猜后學,可以培養(yǎng)學生敏銳的預期力。例《雨中》一課,如果揭題時一掠而過,那課題的內涵就難以透視。課始,教者用“看了課題,你想課文所寫事情肯定與什么有關”、“如果我們寫這篇文章該寫清楚哪些問題”、“我們讀這篇文章,該搞清楚哪些問題”加以引導。學生據(jù)題推測,對文章內容來個超前預期。這樣,學生在閱讀中就產生了一種驗證心理。而驗證性閱讀能完善學生的語感。
2.捕捉關鍵
在速讀提挈中可以培養(yǎng)敏銳的直覺。教《雨中》一課,要求學生速讀課文,了解內容:雨下得怎樣?雨中發(fā)生了什么事?這些事與哪些人有關?他們各干了什么?短暫的時間,明確的要求,有效喚醒了學生“快速閱讀,抓住關鍵”的心理,學生在此心理下,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維高速運轉,快速提取信息、處理信息,預感直覺能力得到了培養(yǎng)。
3.捕捉差異
在易位剖析中可以培養(yǎng)敏銳的比較能力。我們在指導學生閱讀和表達時也要引導他們特別注意選詞用語的準確、得體。如果學生每遇一詞,每用一詞,能自覺聯(lián)系與之相近的一串詞,注意辨別語氣的強弱,范圍的廣狹,程度的深淺,色彩的濃淡,努力從言語的微妙變化中體察cvVI7RCHA2h0UT/DSxLA1g==情思的微妙變化,由言語的細微差異區(qū)分意義的細微差異,或由情思的微妙變化推敲語言的微妙變化,由意義的細微差異區(qū)分詞語的細微差異,那么,學生對言語的感受就越來越敏感,辨別力、鑒賞力就會越來越強,言語的素養(yǎng)就會越來越高。教《雨中》時,教者通過對“說”、“叫道”、“喊”和“跳下”、“走下”、“來”的換位比較,使學生在語境、語情、語技的聯(lián)系中,具體而深入地理解了每個詞語在表情達意上的準確性。
通過訓練,使學生的語感品質具有敏捷性:人能從言語訊號中迅速領悟信息,或能將自身信息迅速轉為訊號的能力。能快捷地感受或捕捉到語像、語情、語意,尤其是言語的隱含意;能迅速地區(qū)分相近言語的細微差別;能敏銳地預期言語者還未說出或未說全的話語;能在感覺層面上敏捷地生成言語。這是一種言語直覺能力。與此相反的品質是語感的遲緩性,其主要表現(xiàn)是:對言語要反復感知、思考,才能漸漸獲得語感。語文教學要促使學生的語感從遲緩性向敏捷性方向發(fā)展。
二、依據(jù)多維性,適量拓展。優(yōu)化感悟。培養(yǎng)豐富性
語感具有多維性:語言作為人類區(qū)別于其它動物的重要標志,其各要素本身就是—個多層面、立體式的信息載體,而且“漢語具有西方語言無可比擬的民族、歷史、社會、哲學、藝術、心理的深厚的文化積淀”,所以,語感能力在培養(yǎng)形成的同時因其直覺體悟、整體思知的特性,也就決定了它具有多維思辨的屬性。由此可知,培養(yǎng)語感能力不僅能得以提高和發(fā)展,有利于克服教學的單一性和封閉性,而且能促使學生思知體驗的深刻性、廣闊性、創(chuàng)造性。
1.向生活積累拓展
在教學《早春》時,理解“草色遙看近卻無”的意境,學生一般缺乏直接的形象支撐。僅靠詩義的抽象演繹,他們對詩句意境的感悟怎么也不會真切。然而,在學生豐富的生活中,類似的畫面、相近的意境卻司空見慣。雖然這些畫面和意境沉睡在學生的心中,只要我們向其拓展,與之鏈接,去激活、去運用,它就能成為解化和接納詩句語言的精神同化點。久而久之,就能使學生形成獨立地盤活生活庫存、服務于閱讀的能力。正是在學生難以準確領悟詩句意境之時,教者可以以“在你們的生活中有類似的情境嗎”的問題,喚醒學生心中沉睡的生活。使學生通過相似聯(lián)系,由“草色遙看近卻無”,想到“集市的人流”、“工地的紅旗”、“冰中的秧苗”……這一切與詩句的意境何等相似,有這一個個生活畫面、親身的經歷奠基,詩句的理理解就不再是枯燥的意義,而是豐富的形象。
2.向閱讀積累拓展
在教《十里長街送總理》時,要求學生“真切感受那感人肺腑、動人心魄的送別場面,深切感受‘人民總理愛人民,人民總理人民愛’的思想感情”,有相當大的難度。同時又具有相當大的理解空間,這些空間必須靠學生的閱讀積累來充實。學生在課內外閱讀和影視觀看中,與總理相關的典型人物和典型形象了解得很多,這為理解句子蘊涵提供了豐富的形象基礎。教者要有意向其拓展,巧妙地以“聯(lián)系學過的課文,讀過的報紙,看過的影視,想一想,如果有關人物就在送行的隊伍里,他們會想些什么,會說些什么”加以引導。這樣,原有課文的畫面,課外閱讀的畫面,影視的畫面,被一一激活:《溫暖》中清潔工人的追憶,《一個降落傘包》中的小楊眉的哭喊,《關懷》中孩子們的呼喚……這些畫面,既有原有形象的激活,又有新形象的構建,它們的自然組合,共同構成了蘊涵豐富的形象,有效地充實了課文語言形象的空白,使學生的語感豐富多彩。
3.向想象空間拓展
在教《開國大典》時,教者適時引導:這莊嚴的宣告,這雄偉的聲音,經過無線電波傳到了哪些地方?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邊聽朗讀,邊閉目想象。通過想象,學生的腦中便產生許多新的形象:城市,大街小巷彩旗飛揚;農村,田間地頭,村前村后,鑼鼓喧天;學校,拿著鮮花,揮著彩帶,放著鞭炮……這一個個典型的畫面,是學生在言語的作用下調用自己庫存的表象進行心靈重構的結果。想象,帶領學生走進了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獲得了豐富的美感享受,提升了精神境界。
通過訓練,使學生的語感品質具有豐富性:當客觀的言語作用于人時,人能對言語所包含的具體語像以及豐富的語意和語情等內涵有盡可能多的領悟和把握。與此相反的品質是語感的貧乏性,即言語的內涵雖然十分豐富,但感知者卻不能獲得豐富的感受。言語者言十,聽言者只能知一。語文教學要促使學生對言語的感受從貧乏走向豐富,讓學生從一片綠葉看到無限春光,由一滴海水見到天邊的大海,從面容的一絲變化看到豐富的心靈世界……
三、依據(jù)創(chuàng)造性,適度挖掘,深化體會,培養(yǎng)深刻性
語感具有創(chuàng)造性:語感能力因其敏銳的“悟性”,讀,則能迅速感受語言所表達的豐富內涵;寫,則能為自己的思想感情迅速捕捉到精確的詞語、恰當?shù)木涫?。這就意味著“悟性”中孕育著創(chuàng)造性。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悟得的東西多寡、深淺、廣窄的程度如何,是學生語感能力優(yōu)劣的重要標志,也是直接體現(xiàn)學生創(chuàng)造力好壞的標準之一。就文學而言,學生對作品中的“未定性”和“不穩(wěn)定性”的再生產能力的高低,直接反映他對作品意蘊體驗的深刻程度。讀書很多的人,不一定能成為優(yōu)秀學者或詩人,甚至未見得會成為一般意義上的學者或詩人。因為決定個人是否具備學者或詩人素質的關鍵因素不在于知識的多少,而在于“悟”性的好壞,真正的學者詩人必須是悟性很好的創(chuàng)造性人才。
1.挖掘目的
要能夠深刻領悟言語內涵,必須引導學生憑借語言文字去探究作者的心靈密室。《凡卡》一課,教者要圍繞“作者為什么以夢結尾”這一重點,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引導。在理解了表面意思的基礎上,索果求因,聯(lián)系全文進行剖析,理解凡卡希望不能實現(xiàn)的直接原因。最后,又以“如果信封上的地址詳細,而且貼了郵票,凡卡的愿望能實現(xiàn)嗎”引導,使學生更深刻地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
2.挖掘情節(jié)
《小珊迪》所寫故事真實感人,動人心魄。學生是天真的,善良的,他們多么希望可愛的小珊迪永遠不要離去啊。教者要順應學生心向,巧妙引發(fā)學生的問題:“如果小珊迪受傷后沒有讓弟弟送回零錢,那位先生會責怪他嗎?”“如果小珊迪沒有受傷,事情會怎么發(fā)展呢”“如果小珊迪受傷后及時來到中國,事情的結果會怎樣”……此時,教者又隨即把球踢了回去——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想象可能出現(xiàn)的情景,使學生的思維向縱深方向發(fā)展。由此,小珊迪的形象更加豐滿,學生對小珊迪形象的理解變得更加深刻。這些情節(jié)已經化作了豐富的形象儲存于學生心中,它已經變成了真實的情感撞擊著學生心靈。
3.挖掘角色
創(chuàng)設情境,挖掘、增設角色,把學生引入“劇情”,讓學生的心跟文中角色一起跳動,有助于理解文章的內涵。在教《揠苗助長》一文時,教者發(fā)問:“小朋友們,我就是拔苗人,你們說奇怪不奇怪,我花了這么多力氣,把苗往上拔,為什么禾苗都枯死了呢?你們能不能告訴我為什么嗎?”
情境的創(chuàng)設,真心地請教,使學生仿佛走到了田間,來到了“老農”面前,“老農”的不解和真誠,使學生產生了幫助他解決難題的心理驅動,這種驅動催發(fā)了學生勸說的話語:“老伯伯啊,怎么種田的人連這點知識都不懂呢?”“老伯伯,你錯在不按莊稼生長的規(guī)律辦事。”“老伯伯,莊稼生長靠自己,怎么能把他往高里拔呢?”這樣的發(fā)言不是對寓意的最好理解嗎?
“面對田里枯死的禾苗,面對人們的教育,如果你是那拔苗人會怎么想呢?”“老伯伯聽了人們的勸說,知道了自己的錯誤,以后會怎么做呢?”提問角度的變換,促進了學生角色的變更,學生由勸說者一下子變成了被勸說者,真誠的勸說變成了真心的悔悟,深刻的教訓又轉化為改過的行為。
“我們這里有這樣的拔苗人嗎?”“有沒有類似的人呢?”“學了這則寓言,你想告訴人們什么呢?”有機的聯(lián)系,巧妙的啟發(fā),又使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的拓展中具體理解了寓意。
通過訓練,使學生的語感品質具有深刻性:人能透過言語的表層意思領悟蘊涵其中的深層意義。與此相反的語感品質是膚淺性。語感膚淺的人只能理解言語的表層意思,對蘊涵在感性內容中的理性意義渾然不覺。語文教學要引導學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從感性到理性。要讓學生具有捕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的能力。
四、依據(jù)模糊性,適當操練,強化體驗,培養(yǎng)獨特性
語感具有模糊性:模糊性是客觀事物類屬以及人們心理的不清晰性、不確定性。語感是一個外延極大的概念,在實際運用中它一般又表現(xiàn)為多種語言感知能力的綜合,因而它對語言現(xiàn)象的把握也是呈現(xiàn)一種“模糊”的狀態(tài)。有說不清道不明,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感覺。因其具有模糊性,所以,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有人說,作品是由作者和讀者共同完成的,所以,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1.操練推測
合理推測,感受語像的獨特性?!兑灰沟墓ぷ鳌穼偫磙k公室的陳設和對總理的晚餐所作的描寫,顯示了與一般人的想象不一樣的語像,要讓學生對這種語像的獨特性有充分的感受,必須引導學生在感知課文之前進行合理的推測。進行了合理推測,學生心中才有可以比照的形象。有了比照的形象,課文語像的獨特性才能突顯出來。因為任何事物的特點都是在與其他事物的比較中顯示出來的。課始,教者巧妙發(fā)問:“知道那高大的宮殿式的房子就是總理的辦公室,你想里面的陳設會怎樣?”“你想他該吃些什么?”學生張開了想象的翅膀:“豪華吊燈”、“山珍海味”……合情的推測想象與生活實際的差距,為學生感受總理辦公室獨特的陳設做好了鋪墊。
“走進總理辦公室,出現(xiàn)在你面前的又是什么樣的畫面呢?”“而事實上又怎樣呢?請看作者是怎樣敘述的?”巧妙的聯(lián)系,把學生帶進了總理辦公室,當總理辦公室的“陳設”和“晚餐”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與自己“合情合理”的想象形成巨大反差的時候,總理辦公室陳設的簡單和晚餐的簡單已經深深地印在了學生心中。
2.操練換位
設身處地,體會作者感受的獨特性??偫硪灰构ぷ鞯囊粋€個“獨特”的畫面,使作者產生了獨特的感受,這種獨特的感受滲透于課文的字里行間。而學生由于缺乏體驗,對作者的感受往往難以真切地體會到。如何縮短學生與作者之間的心理差異、情感差異,讓他們體會作者“獨特”感受呢?
“看到這簡單的陳設,你會對總理說些什么呢?”
“知道了這些簡單的晚餐,你會想些什么?”
“看到總理一夜的工作,如果你是作者,會說些什么?”
3.操練品評
品評表達方式,感受言語的獨特性。言語形式的特質決定了言語內容的特質,言語形式的變化必然帶來言語內容的變化。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要通過探索形式的獨特性來感受和領悟內容的獨特性。只有把握了形式的獨特性才能把握內容的獨特性。而只有把握了內容的獨特性,才能真正窺視到作者的心靈密室。
通過對辦公室的高大與陳設的簡單所作的對比探究,學生進一步理解了對比的方法對陳設特點的凸現(xiàn)作用。
通過對“一張”、“兩把”、“一盞”等詞語的品析,學生充分地感悟到量詞的使用對人物品質的凸現(xiàn)作用。
通過對“歸途聯(lián)想”中重點詞語的刪除比較,學生不僅深切地感受到了作者歸途中的“激動、自豪、幸福”的復雜情感,而且體會到重點詞語對表達作者特有情感的獨特作用。
通過訓練,使學生的語感品質具有獨特性:一是對他人言語的獨特性能準確領悟,二是對他人言語有自己獨特的感受,三是自己的言語表達在內容和形式上具有獨特性。缺乏語感獨特性的人,在言語感悟的表達中往往缺乏自己的個性,常常人云亦云,拾人牙慧。培養(yǎng)語感的獨特性品質,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
(責任編輯: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