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通過師生共同旅行,體驗教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
2.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熟練正確地掌握多位數(shù)加減法運算。
3.通過教學滲透思想教育。
[設計思路]
1.《教學課程標準》中提出了“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運用于生活”,所以數(shù)學教學設計要注重貼近生活,符合學生的心理,更好地突出新課程的教育價值觀,激勵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培養(yǎng)學生合作探究能力和實踐運用能力。
2.以旅行為載體,激發(fā)學生在趣中學,在學中樂,把枯燥的數(shù)學變成有趣的游戲,使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學到知識,掌握技能,從而使數(shù)學體現(xiàn)出生活情趣。
3.教師善于引導,發(fā)揮學生自我學習、合作學習的潛能,通過看一看、想—想、比一比、做—做、玩—玩、說—說等方式,從不同層次中,展現(xiàn)學生的個性,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機會。
4.用電視畫面、投影等現(xiàn)代媒體,直觀、形象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使德育在數(shù)學課中得到完美的滲透。
[教學流程]
一、學生編題,復習導入
師:我們學習了兩位數(shù)的加減法,下面請同學們自己編一道兩位數(shù)加減法的應用題,大家來計算好嗎?
生1:我家這月電費84元,水費38元,煤氣費65元,這“三費”共用多少錢?(大家做完匯報)
師:剛才同學挺關心家里的開支情況,這是熱愛生活的表現(xiàn),下邊還有哪個同學出一道題?
生2:我家在學校東面,離學校有98米,小紅家在學校西面,離學校有67米,我離小紅家有多少米?
師:這道題,大家利用線路圖,一下子就會計算出來。
生3:我的體重是29千克,爸爸的體重是64千克,爸爸比我重多少千克?
二、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知
師:我們偉大的祖國山川秀麗,到處都有名勝古跡,各地區(qū)還有少數(shù)民族的生活特色,同學們都去過那些地方?
生:大連、北戴河、北京、蘇州、杭州、廣州、西安、泰山……
師:同學們去過的地方真不少,暑假就要到了,我們組織了“綠色之旅”夏令營,要到四季如春的昆明去旅游,大家愿意不愿意參加去昆明的夏令營旅游。
生:愿意。
師:去昆明有兩條線路(出示線路圖),我們走的是A條線路,好,準備出路。
我們由家鄉(xiāng)沈陽乘車先來到首都北京,大家看圖,我們走了多少公里?
生:769公里。
師:北京到了,大家了解北京有多少呢?
生:1949年10月1日第一面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廣場升起,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北京有各種名勝(略)
2008年奧運會將在北京舉行。
師:我們參加了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然后戀戀不舍地離開北京,繼續(xù)南下,同學們,到目前為止到那兒了?
師:太原是山西省省會,在人民廣場有一座雄偉的紀念碑,碑上是英勇不屈的女共產黨員劉胡蘭的塑像,劉胡蘭為了保護黨組織,保護群眾,年僅十五歲就被反動派殺害了,毛澤東同志為她題詞:“生的偉大,死的光榮”,成為我們心目中的英雄。
師:好了,同學們,我們從沈陽來到玉源一共走了多少公里?
(提示看路程圖,注意加法運算中的對位和進位)
師:我們離開太原向古都西安進軍,看需要走多少公里?
師:誰知道西安有什么名氣?
生:大小雁塔,碑林,西安事變。
師:真不簡單!有的同學還知道“西安事變”,那是抗戰(zhàn)時期東北軍的張學良和西北軍的楊虎成聯(lián)合起來,要求蔣介石停止內戰(zhàn),槍口一致對外,打擊日本侵略者,鼓舞了全國團結抗戰(zhàn)的熱
除此之外,西安附近的臨潼還有舉世聞名的“兵馬俑”,它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出示電視畫面)。
看看我們從沈陽到西安共走了多少公里?
師:同學們,我們繼續(xù)南行,經過成都,來到重慶。
(注意減法運算中的退位)
(生看圖,分小組討論、匯報)
師:成都是四川省省會,重慶是我國第四個直轄市,在全國解放前夕,共產主義戰(zhàn)士江竹筠、許云峰等人在渣滓洞集中營慘遭反動派殺害,后來在《紅巖》一書中,介紹了他們革命的一生,《紅梅贊》這首歌贊揚了他們的革命精神。
師:綠色之旅開始出發(fā),經過貴陽到達終點站昆明,請大家算算。
師:昆明是花的城市,是云南省省會,這里集居了許多少數(shù)民族(放電視畫面)看許多穿著服裝的小朋友都來歡迎我們,你們都知道他們都是什么民族嗎?
生:(討論)白族、壯族、景頗族、苗族、侗族……
師:我國是由五十六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我們團結奮進,共同建設祖國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
三、解決問題,拓展新知
練習1:算一算,我們從沈陽一昆明共走了多少公里?
練習2:算一算,B組的路程(看圖計算)是多少公里?
練習3:比一比,A組B組誰的路程長,長多少?
(可以互相研究,共同完成)
四、多元回顧,暢談收獲
思想教育、知識能力(略)
(師生互動)
[教學反思]
1.本課教學內容所謂新知,確切說是加減法延伸的練習課,目的是加強學生多位數(shù)加減法的運算能力。
2.本課突出了課堂生活化,生活知識化的特點,充分挖掘學生的生活潛能,從生活中體驗教學,應用教學,掌握運算能力,感悟數(shù)學價值,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
3.本課將數(shù)學知識、地理知識、歷史知識及生活知識融合為一體,并滲透了愛國主義教育,進一步激勵學生開拓知識層面。
4.本課利用旅游形式,加上電視媒體手段,使課堂充滿了故事化、趣味化,師生互動又促進了課堂的和諧化,使學生在愉悅的環(huán)境中學習,做到了寓教于樂。
5.本課設計的面有些過長、過大,有些超出學生現(xiàn)有的生活知識層面,所以導致課堂不十分活躍。
(責任編輯:張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