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育技術不斷發(fā)展,越來越多的現代化教學手段被應用到教學過程中,為教學活動沖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生動活潑地表現教學內容,實現教學最優(yōu)化創(chuàng)造了條件。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對推進新課程的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呈現出傳統(tǒng)教學手段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但多媒體在思想品德課具體的課堂應用中,還存在著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筆者為此針對我校和其他學校思想品德多媒體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思想上的誤區(qū)
1.課件制作簡單地以計算機代替一切。計算機是功能十分強大的工具,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似乎都可以由它來代替。在不少人的眼里計算機就等于是多媒體的同義詞。有的教師在嘗到多媒體的甜頭后,便對此奉若神明,于是在一些課上從頭至尾都用多媒體,對其他常規(guī)媒體不屑一顧。在某些思想品德公開課上,我們甚至看到一些教師純粹以多媒體替代小黑板與掛圖之用,還自以為用了多媒體而頗為自得。計算機確實擁有傳統(tǒng)教學工具的許多功能。但有必要讓計算機來代替一切嗎?多媒體不等于獨媒體,能把計算機跟其他傳統(tǒng)媒體結合得好的課,才是真正好的思想品德課。
2.眾“體”皆罷黜,獨尊多媒體。在很多教師的眼里,上課沒用多媒體,就不能算是一堂成功的課,特別是在眾多的公開課上,這陣風好像有愈演愈烈的趨勢。于是,大家為了上好一堂課,就去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去追求課件的漂亮,課件的容量,有時完全可以用更簡單的手段來代替的,也要用多媒體來表達。我們思想品德課教師應充分認識到,計算機只能輔助教學,服務教學。多媒體使用不在于多而在于精。
二、制作上的誤區(qū)
1.信息超量,制作過于花哨,顛倒主次關系。計算機能夠儲存大量的信息,這是電腦的一大優(yōu)勢。我們有的思想品德課教師在制作課件時,唯恐體現不出這一優(yōu)勢,將與課文內容有關的所有材料事無巨細盡數羅列,而在使用時,受課時限制,只能加快單位時間傳輸的信息量。這樣文字資料、圖形圖像、音頻視頻和動畫等一齊上,一課“演”下來,學生或興奮過度或疲勞不堪,對本課內容卻不得要領,結果是事倍功半。有的課件圖文花哨、音樂夸張、色彩過于華麗,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也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如一位思想品德課教師在上七年級《思想品德》上冊《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一課時,雖然采用了技術要求較高的flash形式,但是內容很單調,僅僅是各種有生命的相關圖片,但在設計流程中顯得過于花哨,顛倒了主次關系,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
2.留白不足,限制學生思維。常規(guī)教學中,在內容處理由形象向抽象、由感性向理性轉換時,有經驗的教師總是留下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思考、想象、理解,師生根據非預見性的互動,最終實現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而在一些思想品德課件中,制作者大大減少了學生的這種“思考過程”。當學生按照預先設定的模式、思路、線索進行人機交互時,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深入地思考,只能順應設計者的思維方式作一些簡單的應答。這種做法遏制了學生思維能力尤其是求異思維的發(fā)展,不利于鼓勵創(chuàng)新,也與新課改的理念背道而馳。
三、應用上的誤區(qū)
1.重形象直觀,輕抽象概括,直觀性是思想品德教學的原則之一,也是CAI課件設計的一個重要原則,這個原則的貫徹是沒有問題的,關鍵是在加強思想品德教學直觀性的同時,教師如何配合課件的演示進行分析綜合,如何對形象的直觀的生活現象進行抽象和概括。這就要求思想品德教師不僅要傳播信息,還要善于整理、加工和解釋信息,在圖文演示和教師講述講解有機結合中使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掌握生活中一些規(guī)律,領悟其中的道理。
2.重課件演示,輕思維點撥。思想品德課的計算機輔助教學成敗的關鍵主要在于課件的思維含量,即它能否有效地實現人機“對話”、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能否充分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和中心地位,能否較好地發(fā)揮教師課堂組織和點撥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啟發(fā)學生思考、引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火花”,誘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在人機“對話”中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從而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這是目前思想品德計算機輔助教學中存在的最大也是最難解決的一個問題。
那么如何走出思想品德課中多媒體教學的誤區(qū),真正發(fā)揮多媒體的作用,從而取得“最優(yōu)”的教學效果呢?對此,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正確靈活地處理好教師、學生、教材、媒體的關系
整個教學過程要靠教師去組織,多媒體的應用要在教師的安排下逐步引人,要使多媒體發(fā)揮高效作用,取決于教師在教學中對具體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調節(jié)和控制。教學內容、選擇的媒體是固定的,而學生的情況卻是多種多樣的,當某些學生遇到某個教學難點或疑點時,若只用多媒體機械地重復,不能因人而異,不能深入淺出,教學效果往往大打折扣。在利用多媒體教學時.我們思想品德課教師應首先擺正它在教學中的地位,明確它對教學的“輔助”功能,以教學設計作為多媒體輔助教學活動的起點,充分“關照”到學生的學習過程,保證更合理的使用。筆者也曾看到有些教師把別人多媒體課件生吞活剝地搬到自己的教學課堂上來,教師往講臺上一站,操作電腦一屏一屏地顯示,學生在下面靜悄悄地看,屏幕上光影閃爍、色彩斑斕,伴隨著悅耳動聽的聲音,非常有趣,卻是華麗不實,收不到很好的教學效果。今后在教學中,我們應積極嘗試多種教學模式,例如“交互式”的教學模式,讓學生也能夠操作計算機,通過檢測學生學習情況,調控學生的學習內容。這樣,在學習中,我們思想品德課教師才真正起到引導和輔導作用,學生才真正發(fā)揮了主體作用,而且真正落實因材施教的原則。
二、多媒體諜件的開發(fā)要具有科學性、技術性、教育性和必要性
隨著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深入開展,多媒體教學課件的制作變得越來越迫切,教師通常喜歡用自己開發(fā)的課件,但在開發(fā)過程中必須注意課件的科學性、技術性、教育性和必要性,防止課件的“文字化”、“過量化”、“單一化”、“雜亂化”及不可操作性。因此,我們思想品德課教師在設計課件時應把精力集中在每堂課的重點、難點的突破上,每一堂課突破一兩個難點足矣,不要面面俱到,只要真正能把教師感到難以講清楚的問題用多媒體特有的優(yōu)勢講清楚就可以了。同時,還是應該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以發(fā)揮新課程下學生的主體性作用為目標設計多媒體課件。如我們學校利用多媒體手段形成了“展示現象—學生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歸納總結”的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模式,學生在思想品德課堂中成了課堂真正的主人,教師也由知識的傳授者轉化為學習的引導者與幫助者,徹底打破了傳統(tǒng)的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運用多媒體教學時,要注意學習態(tài)度和方法的指導,加強教學反饋
現在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限制,學校開設多媒體輔助教學課并不多,有的學生聽說上多媒體課會比較興奮,上課時可能只帶一本書,聽教師講,看老師做,這樣多媒體課對于他們采說成了純粹的娛樂,缺乏主動學習、主動記錄的意識。研究表明,記筆記不僅可以控制學生的注意,促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學生發(fā)現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因此,我們思想品德課教師在運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屏顯的速度和時機,時時提醒學生主動記錄摘要,培養(yǎng)他們思考和討論問題的習慣,由于多媒體教學速度快、容量大,新學的知識難以在學生頭腦中持久保留,這時應利用多媒體的交互性特點,增加課堂上即時反饋頻率,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所學內容加以鞏固和強化,取得成績立即給予肯定,存在問題及時得到糾正。這樣我們思想品德課教師可以知道學生的掌握程度,也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教學效果達到最優(yōu)化。
總而言之,教學情況千差萬別,不能單純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來對待,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都有必要進行多媒體課件授課。多媒體不是唯一選擇,多媒體終究只是一種輔助教學的手段。要正確處理教師與多媒體的關系,必須以學生為中心,而不能本末倒置,陷入誤區(qū)。教學要從實際效果出發(fā),眼光不能盯住多媒體不放,而應該提倡“土”、“洋”結合,靈括運用各種手段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