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其含義應該是教師以健康的心靈感染學生,以良好的心態(tài)影響學生,以淵博的知識和規(guī)范的行為教育學生。要培養(yǎng)心理健康的學生就要求有心理健康的教師。教師的心理狀況,對學生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教師心理健康的狀況,會直接影響學生的行為身心成長。可以說,教師的心理健康是學生心理健康的先決條件。
教師心理健康自我維護應從以下做起:
1.教書育人,先樹職業(yè)道德
教師的職業(yè)道德與其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關。良好的職業(yè)道德能幫助教師應付生活和工作中的壓力,能正確處理自己與學生及同事之間.的關系,自覺抵制來自方方面面的不同誘惑。
總之,良好的職業(yè)道德能增強教師心理系統的免瘴力。
2.自信自勵,積極面對生活
要看到自己的長處及優(yōu)勢,不依賴于他人的看法和評價,相信自己的能力,明確教師工作的價值。樂觀、積極、自尊而不自卑,要把自己看成是命運的主人,不悲觀厭世,也不隨波逐流。
相信自己是最好的、最可以倌賴的,每樁偉業(yè)都是由信心開始。
要知道你所遇到的問題、壓力和挫折別人同樣也會遇到,只是時間早晚而已。因此,別人能正視并勇敢面對的事,你如果想做,通過努力你也能做到。就算你沒有成功,至少可以一搏,以防后悔。關鍵在于:機會對人是均等的,只有在準備中等待機會,才能善于抓住機會。所以,自我安慰、自我激勵、自我控制情緒,培養(yǎng)并有效地層示自己的優(yōu)勢,走出屬于自己的路。
3.調節(jié)情緒,保持心理平衡
當我們感到心情煩悶,只有學會調節(jié)自己的情緒,才能呵護好我們心靈的一方晴空,擁有積極健康的心態(tài)。由于教師勞動和服務的對象是人,因此情緒健康對于教師而言尤為重要。具體表現在:不將生活中的不愉快的情緒帶人課堂,不遷怒于學生;能冷靜地處理課堂情境中的不良事件;克制偏愛情緒,一視同仁地對待學生:不將工作中的不良情緒帶人家庭。
4.樂觀精神,消除一切煩惱
在工作之時,要消除煩惱,就得把煩憶從頭腦中擠出去。不要把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些事情看得過于嚴重,善于寬恕他人,尤其是要正確對待名和利。教師要學會笑,特別是當要進教室是,要調整心態(tài),振作精神,把快樂帶進教室,用自己的快樂感染學生,以利學生學習中信息的積極反饋。生命短苦,應用“樂觀”去占領。只有這樣,才可能真正擁有一份好心情。這樣既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又利于我們所面對的學生,更利于工作的正常運轉。
5.控制憤怒,學會理性生活
不難聽到這樣的說法:“當老師真難?!泵鎸Ξ斀竦膶W生,由于社會、家庭等諸多方面的影響,確是有個別不易轉化的學生,叫人難以掌握。因為,他們缺少被愛,他們很需要別人愛,更需要同學、老師的愛。對待這樣的學生,當老師的更需息怒,否則,只會火上加油,鬧得師生關系僵持,這樣既傷害了自己,又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因此,教師育人,先得控制憤怒。
控制發(fā)怒的做法:先了解學生,找出學生的閃光點,多鼓勵;教師要承認學生的個性差異;若巳對學生發(fā)過脾氣,應大膽向學生公開表示歉意;當意識到要發(fā)怒時,盡量把聲音放低,并用“發(fā)火有礙于自己的尊嚴和價值”等語言提醒自己,而平時則更應注意幽默、風趣的調養(yǎng)。
學會制怒,我們便學會了理性生活!
6.樂于交往,融洽人際關系
教師是生活在各種社會關系網中的社會成員,承擔著多種社會角色。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我們要重視對別人的關注、愛護、安慰、信任、鼓勵和贊賞,這樣也會得到別人的關注、愛護和安慰,從而使心理的健康發(fā)展獲得足夠的營養(yǎng)。
優(yōu)秀的教師往往是樂于交往的.他們不僅善于與同事、家長,特別是學生保持融洽的人際關系,而且還善于與校園之外的社會交往,調整自己的社會角色,保持自身與社會的平衡,將自己和諧地融入社會之中。成功的教師往往虛懷若谷,淡泊名利,這又使得他們有了寬松、愉快的工作氛圍,這也大大降低了繁重工作帶來的心理壓力。
綜上所述,只是我們擁有了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事業(yè)觀,正確對待生活工作中的得失,能隨時調節(jié)自己的情緒,樂觀地生活,教師又何愁沒有健康的心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