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農民工的傳播作用解讀

2008-03-29 03:37
中州學刊 2008年2期
關鍵詞:邊緣人大眾傳媒信息平臺

郭 奇

摘 要:農民工是現(xiàn)階段我國社會轉型歷史時期產生的特殊社會階層,他們游走于城鄉(xiāng)之間,在現(xiàn)代社會中是一個“邊緣人”群體。由于這種邊緣的社會地位,在城市文明的傳播中,農民工有著雙重的傳播角色,通過不同的傳播行為影響了傳統(tǒng)束縛下的農村社會,對農村信息平臺的構建有著先導和示范作用。但同時,由于農民工自身的局限性和社會傳媒環(huán)境的制約,其傳播行為又有一定的混雜性和低層次性。如何更好的發(fā)揮農民工的傳播作用,建立一個有效的農村信息平臺,這需要充分發(fā)揮大眾傳媒的引領構建作用以及政府機構的協(xié)調管理職能。

關鍵詞:農民工;邊緣人;信息平臺;大眾傳媒

中圖分類號:G206.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751(2008)02—0255—04

農民工是現(xiàn)階段我國社會轉型歷史時期所產生的特殊群體,是我國推進城市化和工業(yè)化進程的必然結果。相對于務農者來說,農民工是城里人,是非農就業(yè)者;但相對于城鎮(zhèn)居民來說,農民工又是鄉(xiāng)下人,是農村進城務工者。由于他們的家庭、親戚等主要社會關系仍在農村,因此他們會定期返回;同時由于他們進城務工,在城市中生活,自然會受到城市文化的影響,或多或少會發(fā)生一些變化。在這個層面上,對于游走于城市和鄉(xiāng)村之間的農民工來說,既能適應傳統(tǒng)生活方式,又能接受現(xiàn)代生活方式,是傳統(tǒng)鄉(xiāng)村文明與現(xiàn)代都市文明的享用者和溝通者。農民工的這種循環(huán)流動模式形成了農民工進城后的“受者”與返鄉(xiāng)后的“傳者”角色,對打破傳統(tǒng)的、封閉的、依附于土地的農民的生活方式和構建農村信息平臺具有示范效應和先導作用。

農民工:現(xiàn)代社會中的“邊緣人”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會結構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刺激了農民群體不斷裂變,在城市化、商業(yè)化、現(xiàn)代化的不斷縱深推進中,農民以不同的形式分批從相對閉塞落后的農村走進了繁華現(xiàn)代的大都市。他們不斷涌入城市中,數(shù)量龐大,逐漸形成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階層。在城市里,農民工從事著臟、苦、累、險、毒的工作,用自己的勞動給城市生活提供種種便利。但多年來形成的城鄉(xiāng)二元體制桎梏著農民工,讓滿懷夢想的他們遭遇了太多的坎坷,他們尋找工作受到身份限制,工資時常被無理拖欠,子女讀書難上加難,社會保障幾近空白。農民工處在了一個被主流文化遺忘的角落,用其行為一次一次地強化著“邊緣”和“弱勢”的社會地位。因此,筆者認為,現(xiàn)階段的農民工是一個試圖突破城鄉(xiāng)二元體制性障礙的新興集團,在現(xiàn)代社會文化中是一個“邊緣人”群體。

從社會學和社會心理學角度來看,“邊緣人”是在社會文化變遷或地理遷移過程中產生的一種轉型人格,它是在新舊文化或本族文化與他族文化的碰撞、選擇、沖突下導致人格分裂呈多變雙重化的產物?!斑吘壢恕钡男睦硖幵谝环N失范狀態(tài),既有希望又常懷失望;既急需選擇又別無選擇;既要為適應新環(huán)境冒險,又要為承受舊傳統(tǒng)忍耐。在“邊緣人”身上痛苦和憧憬并存,頹廢和發(fā)奮同在。他們寄托在兩個不同的群體之中,但又不完全屬于任何一方,他們的自我概念是矛盾的、不協(xié)調的。用美國著名社會學家羅伯特.E.帕克的話說,邊緣人“生活在兩個世界中,在這兩個世界中,他或多或少都是一個外來者”①。而英國社會學家勒納認為:“邊緣人與傳統(tǒng)者的區(qū)別在于他們的傾向和態(tài)度的潛在結構的差別。他們的傾向是具有豐富的移情能力,能看到他人看不到的事物,他生活在傳統(tǒng)者無法分享的幻想世界里。他的態(tài)度則是一種欲望,他真正想看到他的‘心靈的眼睛所看到的,真正生活在他一直幻構的世界里?!雹谠诶占{眼中,邊緣人是置身與“傳統(tǒng)——現(xiàn)代”連續(xù)體上的人:他既處在傳統(tǒng)之中,又置身與傳統(tǒng)之外;他既跨進了現(xiàn)代的門檻,又未完全投身于現(xiàn)代的懷抱。與此相應,他的行為也受著“雙重價值系統(tǒng)”的支配,他渴望現(xiàn)代的刺激,但又擺脫不了傳統(tǒng)的制約。

因此,農民工這種邊緣的生存狀態(tài),不僅是一種負擔,同時也是一種財富。對于作為“邊緣人“的農民工來說,雖然他們的內心還存在著舊有價值系統(tǒng)和現(xiàn)存價值觀念的沖突,會產生某些茫然、失范、焦慮、無序等感覺,但又對城市文明存在著向往和幻想,他們想成為城市中的一員,所以他們對城市里的一切都不加選擇的接受與模仿,這種生存選擇使他們在文化的轉型中人格分裂為兩面,或面對都市中紙醉金迷的生活充滿迷戀,進而走向墮落,成為城市丑陋的一員;或在這種優(yōu)勢城市文明的刺激下,不斷的激勵自己向上走,通過奮斗來使自己融入城市的先進文明中。

農民工:多種傳播狀態(tài)下的雙重角色

傳播學理論認為,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代表先進力量能夠推進歷史進步的文化有一種優(yōu)勢擴散的趨勢,越是先進、發(fā)達、文明程度較高的文化,越容易得到傳播和擴散,反之亦然。所謂優(yōu)勢,通常是指文明程度較高的文化;劣勢則表現(xiàn)為愚昧落后的文化。一般說來,先進、文明程度較高的文化對落后、文明程度較低的文化具有較強的同化作用。因為先進的文化(無論是物質文化還是精神文化)能夠給人類帶來新的改觀,更加符合人類的本性和各方面的需要,自然會被人們優(yōu)先選擇。因此,這種有著較強傳播力的優(yōu)勢文化,一旦找到適合傳播的平臺,就會很快被接受。

農民工是“邊緣人”群體,在經濟收入和文化程度中處在一種弱勢的地位,而城市文化是處于先進地位的文化形態(tài),因此,城市文明吸引著那些渴慕現(xiàn)代文明又剛剛走出封閉家門的農民工,他們對城市文化有一種仰視。在接納的過程中,由于經濟窘迫、已有知識儲量貧乏、社交范圍狹小、媒介接觸能力欠缺等因素的制約,農民工從原來的懵懂無知到大開眼界,在吸納的過程中毫不設防,用自己的方式盡情盡興地汲取著城市文明。農民工進城后,不斷在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社會交往、社會心理上做出各種調適,從而順應自身所處的生存環(huán)境。這種社會層面的自我調適,使農民工的行為特征、語言特征等方面發(fā)生了轉變,具有城市生活參與的主動性和低層次性,或多或少地打上了都市人的印跡。在農民工返鄉(xiāng)后,他所吸納的城市文明就會通過不同的傳播方式體現(xiàn)出來,從而給長期封閉的農村環(huán)境起到一定的影響。因此,在城市中,農民工是城市文明的“接受者”,而其返鄉(xiāng)后,在與其他人的互動中,成為城市文化對鄉(xiāng)村文化的“傳播者”,這種循環(huán)流動性使農民工有了“傳受”雙重角色,在傳播城市文化上有著重要的作用。

第一,行為傳播。主要表現(xiàn)在農民工向城市的生活方式靠攏,首先的改變是其衣著言行逐漸的城市化。從服飾變化來看,在長期有限的大眾傳播中,尤其是在一些反映城市生活的電視劇中,容易使農民對城市人的穿著打扮形成一種刻板印象,即所謂的城市人,男的都穿西裝、打領帶,女的都濃妝艷抹、時髦性感。由于他們對城市人的日常生活很少見到,甚至毫不了解,只憑著有限單純的傳播形成了一個最初的印象。進城以后,面對著穿著花花綠綠的都市男男女女,他們充滿了向往,懂得了如何顯示自己,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服飾上與城市人拉近距離。在他們對城市人根深蒂固的印象中,再加上自己的自卑心理,他們認為穿西裝能夠讓人挺直腰桿,才是城里人。因此,在返鄉(xiāng)時,不管在城里他們過的多么艱難,男性通常會穿上西裝,女性則化濃妝、穿著暴露,以圖回到家中在村人中“炫耀”,顯示自己也是城里人的身份,在心理上獲得一種滿足感、優(yōu)越感。除了穿著,農民工在走路、坐、站等行為舉止上都發(fā)生了變化,力求像個城里人。語言方面,農民工也有意無意的模仿城里人,如與老鄉(xiāng)之外的其他人或回家后與村里人講普通話。其消費行為也發(fā)生了變化,如出門要打的之類。這種外部形象的模仿在本質上反映了農民工觀念上的變化,對城市行為方式的模仿展示了農民工生存上的更高需求,也表明了農民工適應城市生活的主動性。在他們返鄉(xiāng)后,他們外部形象的改變對那些仍然處于封閉狀態(tài)下的農民來說有一種最為直接的觸動。

第二,物質傳播。農民工進城以后,對城里的高樓和一些時髦的家具擺設充滿向往。因此在他們賺到錢,回到家鄉(xiāng)之后,首要的就是改變自己的住房條件,這種情況在農村相當普遍。他們在農村蓋起小樓,房子的設計也是他們在城里見到的樣子。在他們看來,這種在城市過時的但在農村流行的東西既符合他們的經濟消費能力,又是他們在城里打工最為顯著的回報,同時在鄉(xiāng)村中又能達到炫耀的目的。從這一層面上看,作為文化信息載體的農民工“回流”到農村以后,衛(wèi)生習慣、飲食方式、居住環(huán)境等方面都在某種程度上努力與城市保持一致。這些都將給長期封閉落后的鄉(xiāng)村注入一股新的生機和活力。

第三,人際傳播。在農村中,由于信息傳播的障礙,農民被固定在狹小的交往圈子內,不輕易走出自己的土地,缺乏流動,因而在農村中大行其道的傳播方式是面對面的口頭文化傳播。農村人喜歡串門,喜歡扎堆聊天,在這個小群體傳播中,聽稀罕事成為主要話題。尤其是在春節(jié)時期,走親串友是主要方式。對于返鄉(xiāng)后的農民工來說,盡管他們在城市里處于社會的邊緣,但由于他們看的多、見識廣,使他們在鄉(xiāng)村傳播中成為輿論領袖,其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成為老鄉(xiāng)們的示范;他們所帶回的現(xiàn)代社會文化,在與傳統(tǒng)鄉(xiāng)村文化的沖突碰撞中使鄉(xiāng)村社會獲得了現(xiàn)代文明的啟蒙,并蘊藏著發(fā)生深刻社會變化的因素。返鄉(xiāng)后的農民工的人際傳播,在農村的建設中點燃了現(xiàn)代文明的星星之火,并迅速擴散到農村建設的各個方向,從而加快了農村的城市化進程。

第四,組織傳播。農民工外出務工在促進自身脫貧致富的同時,也為返鄉(xiāng)后的創(chuàng)業(yè)提供了資本積累、技術支持、管理經驗和市場信息,尤其是農民工的經營理念發(fā)生了質的變化,利用外來技術形成一種產業(yè)。農民工進城打工,通過耳濡目染、親身體驗,打破了他們在農村中養(yǎng)成的一些陳舊觀念,也培育出了現(xiàn)代社會所需要的現(xiàn)代意識,當他們返鄉(xiāng)后,就成為了周圍人的“意見領袖”,把大量的新觀念、新信息、新技術帶給了鄉(xiāng)里人,啟迪了他們的觀念。其中部分受過較好教育、素質較高、頭腦靈活、有一定的經營能力或擁有一定量創(chuàng)業(yè)資本的農民工返鄉(xiāng)后,成為帶動一方的能手,形成一定的產業(yè)規(guī)模。這種產業(yè)組織方式在更大程度上是現(xiàn)代文明進入新農村的更好的途徑,也是建設性最強的方式。通過農民工規(guī)范組織形成的比較大的產業(yè),一方面是對現(xiàn)代經營理念的運用,另一方面也使農民不進城就可以轉移剩余勞動力,體驗到現(xiàn)代的管理方式和技術。農民工的“意見領袖”地位,在組織傳播中發(fā)揮出很強的作用,也使農村的影響力在組織中變得正規(guī)起來,對推動農村經濟的發(fā)展、促進小城鎮(zhèn)的發(fā)展都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總體來說,農民工在傳播中起著“意見領袖”的重要地位。由于農民工多是農村中文化程度較高的青年,是傳統(tǒng)農村社會中最具有變革性、積極性的活躍分子。他們自身的條件在農村較為優(yōu)越,出去后又能不斷地寄錢回家,在為城市創(chuàng)造財富的同時又受到城市良好的輿論環(huán)境的熏陶,因此農民工返鄉(xiāng)后作為農村的“文化精英”和“意見領袖”就更具吸引力。意見領袖又稱“輿論領袖”,是美國學者拉扎斯菲爾德等人在20世紀40年代提出的“兩級傳播”模式中的一個概念?!皟杉墏鞑ァ崩碚撜J為信息往往先從大眾傳媒流向輿論界的領導人,然后在通過這些人流向人群中不那么活躍的部分,即“大眾傳播→意見領袖→一般受眾”,這就是兩級傳播概念的產生。在這其中,“意見領袖是最為關鍵的。每一個群體都有自己的意見領袖,其影響力一般分為單一型和綜合型。在現(xiàn)代都市社會中,意見領袖以單一型為主,但在傳統(tǒng)社會和農村社會中,意見領袖一般以綜合型為主”。③作為一個特殊社會階層的農民工群體,由于其社會地位、社會身份、社會生活的雙重性,這種“意見領袖”的作用在傳統(tǒng)農村社會中作用更加凸顯。

大眾傳媒:構建農村信息傳播平臺

1.制約農民工有效信息傳受的因素

盡管農民工在城市文明傳播中處于“傳受者”的雙重角色,但由于他們“邊緣人”的社會地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們在城市社會的融入度。農民工為城市的發(fā)展繁榮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卻不能與城市人享受到同等的待遇,他們的合法權益、社會保障得不到應有的重視。這種被排斥、被忽視的生存狀態(tài)注定了農民工的弱勢、被歧視地位,導致他們從內心深處并未融入城市社會中,他們對城市文明渴慕仰視但似乎又帶有一種天然的仇視情結,與城市之間的傳播隔閡越來越大,兩者之間缺乏共通的話語空間,因此造成農民工的傳播是單向的、被動的。傳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傳受雙方必須要有共通的意義空間,否則傳播過程本身就不能成立,或傳而不通,或導致誤解。城市文明對于農民工來說,有一種天然的優(yōu)勢,但在接受這種文明傳播的時候,農民工是被動的,或者說,農民工在與城市對話過程中往往是失語的,并且他們的行為往往引起城里人的誤讀。就連大眾傳媒對農民工的所謂關注也是單向式的,有點居高臨下,甚至有些媒體打著人文關懷的旗號,卻扮演著“救世主”的角色,結果是讓農民工的邊緣化程度更深。

這種弱勢地位也導致農民工的社會生活公共空間相對封閉,社區(qū)生活幾近缺失?,F(xiàn)代都市的公共生活空間不斷拓寬,酒吧、網吧、超市、商場隨處可見,而農民工卻只能蜷縮在簡陋的窩棚里,過著與都市隔離的生活,他們的社交范圍大多在老鄉(xiāng)、親屬、朋友等初級群體中,相互交流信息、共享社會資源、共度閑暇時間。農民工有限的交往范圍以及該群體整體素質普遍偏低的現(xiàn)狀,制約了農民工對都市文明的理解、接受和思辨能力。這種居住空間的區(qū)隔和生活圈子高度的同質化,致使農民工與城市居民間的情感互動很少發(fā)生,屬于他們的只有農民工群體內封閉的人際傳播。

大眾傳媒諸如電視、報紙、廣播等媒體有關農民工的報道處于不冷不熱的弱化狀態(tài),也沒有專門反映農民工生存狀態(tài)的媒體出現(xiàn),在受眾定位上對農民工視而不見。雖然網絡上也出現(xiàn)一批由農民工、打工者創(chuàng)辦的網站,但電腦定價和網吧計費的高門檻也使大多數(shù)收入菲薄的農民工望而卻步。由此,當代各種都市媒體傳播的信息無論是內容上還是形式上,絕大部分是為了滿足城市主流人群的需要,而農民工急需的就業(yè)信息、生活信息、知識信息以及與他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法律政策方面的信息是少而又少。傳媒在報道角度上對農民工也存在著“片面?zhèn)纫暋保盁o業(yè)人員”“閑散人員”“社會閑雜”“盲流”等是媒體報道中描述農民工的常見詞語。因此,受眾在都市媒體上看到的農民工的形象往往是片面的、扭曲的、不良的形象。都市媒體這種對農民工的忽視與片面扭曲報道的“傳媒歧視”現(xiàn)象,使農民工成為當代都市傳媒視野里的“集體盲區(qū)”,使農民工與城市的交流出現(xiàn)斷層,也造成在農村傳播中出現(xiàn)誤讀和流毒現(xiàn)象。這些對建立城鄉(xiāng)互動的農村信息平臺是不利的,是一種人為的交流障礙。

2.發(fā)揮大眾傳媒引領構建作用

美國學者拉扎斯菲爾德認為,大眾傳播具有社會地位賦予功能、社會規(guī)范強制功能、作為負面功能的“麻醉作用”三種功能。面對著農民工所受到傳媒歧視問題,大眾傳媒有責任起到一種反思和構建作用。

第一,“在大眾傳播中,任何一種問題、意見、商品乃至人物、組織或社會活動,只要得到大眾傳媒的廣泛報道,都會成為社會矚目的焦點,獲得很高的知名度和社會地位”④。這種被稱為社會地位賦予功能,會給大眾傳媒支持的事物帶來一種正統(tǒng)化的效果。農民工是現(xiàn)代化發(fā)展下新出現(xiàn)的社會階層,處在“邊緣人”的地位,游離于城鄉(xiāng)之間,在城市中生活在社會最底層,被大眾和媒體排斥在視線之外,毫無社會地位而言。面對這種媒體盲區(qū),媒體應該認識到自己的社會責任,關注農民工的生存狀態(tài),給農民工一個充分的媒體空間。農民工盡管作為弱勢群體,但也有致富的帶頭人、能手等,選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典型,加強對他們的宣傳,引領農民工去正確認識自己在城市建設中的價值,增強其自豪感,這對打破落后的農村經濟方式有重要的觸動作用。這種正面賦予一定地位的影響力比較大,也有助于農民工團隊的形成。

第二,“大眾傳媒通過將偏離社會規(guī)范和公共道德的行為公諸于世,能夠喚起普遍的社會譴責,將違反者置于強大的社會壓力之下,從而起到強制遵守社會規(guī)范的作用”⑤都市媒體為城里人建構的虛假不實的農民工形象,無形中激化了潛在的社會矛盾,甚至可能為公共管理決策提供錯誤的“現(xiàn)實”依據。因此,媒介在設置議題改變農民工形象、關注農村建設、規(guī)范農村發(fā)展報道的同時,還要對出現(xiàn)偏差的政府行為和社會行為起到規(guī)范作用,從而正確引導社會輿論。在對農民工所遇到的問題時,如“拖欠工資”等,要有正確報道觀念,為農民工創(chuàng)造一個說話的條件和平臺,引導政府建立一種維護農民工權益的保障機制才是根本。在現(xiàn)實中,大部分媒體在報道農民工時,除了帶著有色眼鏡之外,還大肆炒作揭露農民工所遭遇的種種不公平和受到的迫害的事件,極盡夸張之能事。而對怎樣保障農民工的權益,引導政府正確決策方面則毫無建樹。大眾傳媒這種打著人文旗號的關注方式并不是對農民工真正的關心,而是一種曝光,是大眾傳媒追求獵奇、追求刺激的典型表現(xiàn)。對于比較相信大眾媒體的農民工來說,會由此帶來心理上的恐慌,造成傳播隔閡,不利于農民工形象的傳播。

第三,“大眾傳播具有作為負面功能的麻醉作用……大眾傳播這種麻醉作用,使受眾過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層信息中,不知不覺地失去社會行動力,滿足于被動的知識積累”⑥。大眾媒體長時間對農民工的忽視和片面報道,使城市人對這一群體產生了一定的刻板印象,認為他們對社會而言是極其危險的,他們是“盲流”,應該對他們提防。農民工的大批進城擾亂了他們的生活,搶走了他們的工作,甚至是瓜分了城市的公共資源。城市人滿足于大眾傳媒為他們營造的輿論環(huán)境中,對大眾傳媒所塑造的農民工形象深信不疑。因此,他們對農民工的生存狀態(tài)絲毫不關心,不會主動與其進行信息交流。這種麻醉作用使他們與農民工之間產生一種疏離和仇視,更不利于社會問題的解決。

3.充分發(fā)揮政府機構的協(xié)調管理職能

農民工是農村信息平臺構建過程中的傳播主體,發(fā)揮著“意見領袖”的重要作用。然而他們在都市中卻還處在“邊緣人”的地位,是容易被主流社會遺忘的社會群體,他們對城市文明的理解、接納都是淺層次的、表面化的,而真正的城市精神、城市理念、城市的現(xiàn)代內涵還不能被其所發(fā)掘和認識。在與城市的對話中,單向的傳播使他們接納的東西多是快餐文化、垃圾文化,他們在城市中的失語無法使傳播產生互動,而缺失互動的傳播,其內容肯定會產生傳播的偏向,這對和諧社會的構建極為不利,更會對新農村建設產生嚴重的傷害。因此,政府對此應加以疏導、協(xié)調、管理。對進城工作的農民工不僅要從道義上、生活上加以關注,還應該為農民工搭建起與城市文明對話的平臺。

具體說來,可以從以下方面考慮。其一,協(xié)助農民工在其相對的區(qū)域范圍之內建立相應的農民工組織,由政府牽頭定期或不定期地通過這個組織向農民工宣講國家的大政方針及有關政策,并組織有關專家答辯解難,提高農民工的政策水平。其二,設立農民工法律援助機構。對農民工進行普法教育,協(xié)助農民工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學會依法辦事。其三,建立農民工培訓教育機構。利用城市教育資源,采取夜校、網絡教育等多種靈活方式,分期分批分層次對農民工進行政策形式、法律法規(guī)、職業(yè)道德、專業(yè)技能的培訓,使他們盡快融入到城市生活和工作中去。其四,開辟農民工文化娛樂場所。城市里的燈紅酒綠吸引著四面八方的各色人等,農民工也不例外,可是文化娛樂場所的高門檻卻讓農民工望而卻步。而農民工離家到城里工作,大多是青壯年勞動力,他們在勞動之余也渴望有正常的娛樂來宣泄自己的情感,放松自己的情緒。政府應當開辟相應的場所,適時組織各種各樣的文化、娛樂活動,活躍其文化生活,并引導農民工自娛自樂,以消解他們的孤獨與憂郁。

農民工作為中國城市化進程中一支獨特的隊伍,是農村走向城市化的尖兵,是向農村傳播現(xiàn)代文明的輿論領袖。只有讓農民工真正讀懂城市,深刻領會現(xiàn)代文明的要旨,成為現(xiàn)代信息合格的傳播者,才能使其在農村信息平臺的構建中真正扮演“意見領袖”的作用,才會使新農村建設向著健康的方向發(fā)展。

ぷ⑹酮

①②周曉虹:《現(xiàn)代社會心理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31、532頁。

③④⑤⑥郭慶光:《傳播學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196、115、116、116頁。

責任編輯:沐 紫

猜你喜歡
邊緣人大眾傳媒信息平臺
課堂教學中的“邊緣人”及其教
高校實驗室綜合管理信息平臺的構建分析
淺談大眾傳媒社會責任的缺失
淺析跨文化交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