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愛國
2007年11月的一天,我在高一(12)班上了一節(jié)和平常不太一樣的課。
這個班的學生學業(yè)水平不高,對數(shù)學學習缺乏熱情,但為了應付高考,又不得不學,有轉(zhuǎn)變現(xiàn)狀的愿望。最主要的問題是怕思考,喜歡聽不喜歡說,總認為能聽懂就行,只要知道了結論就行……經(jīng)過半學期的努力,狀況略有改觀。
上課前兩天,我已將學生的課本全部收了上來。這節(jié)課上的是“任意角”。
“各位同學,今天我們接到初中后面來進一步研究‘角?!蔽野选斑M一步”這三個字說得很重,而且在每個字的前后都頓了頓,意在給學生傳遞一個信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角”有新內(nèi)容。
“我想請同學們回憶一下,你知道多少與‘角有關的知識?”
學生紛紛舉手回答,首先說的是“對頂角”。我很奇怪為什么大部分學生會首先想到這個概念,大概是因為這個概念很形象吧!然后是內(nèi)錯角、平角、銳角、同旁內(nèi)角、同位角、鈍角、直角、周角、外角、圓周角、圓心角。沒有一個學生再說出任何與“角”有關的其他知識。
“看來我們在初中階段接觸到的角還真不少,我們來對這些角分分類吧?”學生們又熱情高漲。我叫起來一個學生。
“一類是銳角、鈍角、直角、平角、周角,其他的算一類。”他答道。
“你這樣分類的標準是什么?”
他一時語塞,欲言又止。有些學生要發(fā)言,我示意他們少安毋躁,再等一等。
“這些角是一個角?!?/p>
說完后,他可能意識到自己的表達不太確切,想換個說法,嘴動了幾下,最終還是選擇放棄。
在數(shù)學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是我一貫的做法,不談別的,不少數(shù)學題,只要換個說法、“翻譯”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解題的思路。
我示意學生2起來補充。
“像內(nèi)錯角、同旁內(nèi)角、同位角、對頂角應該算是一類;圓周角、圓心角是一類?!?/p>
這時,學生2的同座看著我,似乎有話要說,我示意他站起來。
“我想內(nèi)錯角、同旁內(nèi)角、同位角、對頂角必須是兩個角,圓周角、圓心角必須在圓內(nèi)才有?!?/p>
接著其他學生也紛紛開始發(fā)言。
“內(nèi)錯角、同旁內(nèi)角、同位角、對頂角有依賴性,不能說哪一個角是內(nèi)錯角?!?/p>
“它們指的都是兩個角之間的關系?!?/p>
“對,內(nèi)錯角等指出的是兩個角之間的關系。”我及時給予肯定,并在這幾個角下面畫上橫線,然后板書“指出了角和角的關系”。
“對頂角有什么關系呀?”
學生齊答:“對頂角相等?!?/p>
“你能把這句話用‘如果……那么……的形式敘述一下嗎?”
頓了頓,我請坐在最后排角落里的一位學生回答。
“如果有兩個角是對頂角,那么它們相等。”
“對。你看,對頂角相等,五個字就下了一個結論,多簡潔的結論呀?!?/p>
在課上,我常常會順便講點題外話。這里順便涉及點命題方面的知識未嘗不可,何必非要等到講命題的時候才講呢。
“請大家回憶一下銳角、鈍角、直角、平角、周角的定義。”
我邊說邊將其余的概念擦掉,黑板上只保留銳角、鈍角、直角、平角、周角這樣幾個概念。
教室里嗡嗡聲一片。
看來他們對這個知識點很清楚,大部分人都能答出:大于0°小于90°的角是銳角,大于90°小于180°的角是鈍角,180°的角叫平角,90°的角叫直角,360°的角叫周角。
我分別在這幾個概念下板書:0°﹤β﹤90°,90°﹤β﹤180°,β=180°,β=90°,β=360°。
我邊說邊將β=90°用粉筆圈起來拉到0°﹤β﹤90°的后面:“是否有一點點遺憾?”
隨后我停頓了大概有10秒鐘———我有這樣的決心和耐心等待。這時學生中有一點點議論的聲音。
學生3站起來了。他是為數(shù)很少的喜歡主動發(fā)言的學生。“應該有180°與360°之間的角?!?/p>
“你是怎么想到這個問題的?”
他有點答非所問:“但是也不能確定,如果有超過180°的角的話,比如超過一點點的,還應該算是鈍角?!?/p>
他走到黑板前畫出了一個角,并用手比劃,說角還是β。
兩秒鐘后,又有學生要發(fā)言。
“我覺得在180°與360°之間肯定有角,否則會留下一個空檔?!?/p>
“這個角應該畫在上面,就大于180°?!?/p>
我照他的意思順手將角θ標示出來。
“有不同意見嗎?到底應該算上面的那個角,還是下面的那個角?”看到學生有爭執(zhí),我更愿意“煽風點火”。
“運動員在跳水比賽時還有轉(zhuǎn)體720°的呢。”學生4是匹“黑馬”,平時可難得主動發(fā)言。他這一說,有不少人在下面笑,也有人在沉思。我又等了大概10秒鐘。
“看來我們必須重新審視一下角的概念了,初中階段對角的定義是———”
學生齊答:“從一點出發(fā)的兩條射線所形成的圖形?!?/p>
“看來初中階段的這個定義已不能適應形勢了,必須對角進行新的定義。我們可以怎樣定義?”
又是沉默,我不清楚他們在思考什么,但肯定沒閑著??磥磉@個問題對他們確有一定的難度。
“把角定義為從一點出發(fā)的兩條射線,好像過于靜止了點?!且砸环N突然的方式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實在讓我們很難搞清它的來歷。換個角度,讓它———”
講上面這段話的時候,我盡量放慢了語速。事實上,前幾年上這一課時,由于沒有收課本,學生都知道這個角怎么定義。
沉默啊沉默,看到學生難以頓悟,我在這片刻的寂靜中拿起了放在講臺下面的一個木制的圓規(guī),并隨手揚了揚。終于,稀稀拉拉地,有幾個學生舉手了。
“把‘角看作是轉(zhuǎn)動形成的。”學生5答道。
“說得具體點?!?/p>
“從一條射線出發(fā),把它拉著轉(zhuǎn)動,不要一下子畫兩條射線。”
“你到黑板上來示意一下。”
學生5一向大大咧咧,他走到黑板前抓住雞毛撣子當起了射線,邊比劃邊講給我聽。
“我們看到,同學5的意思是,射線繞著它的端點轉(zhuǎn)動,轉(zhuǎn)動前是一條射線,轉(zhuǎn)動結束時這條射線到了這兒?!蔽已刂u毛撣的終止位置畫了條射線,然后將雞毛撣拿開,“請同學6結合我剛才轉(zhuǎn)動的過程對‘角進行新的定義?!?/p>
“一條射線繞著它的端點進行旋轉(zhuǎn),從開始的位置轉(zhuǎn)到結束位置,這樣形成的圖形叫角?!睂W生6站起來了。
我把學生6的發(fā)言配合手勢重復了一遍,很快有學生提出意見。
“必須加上‘在一個平面內(nèi)才行?!?/p>
不少學生輕輕點頭。我把這個定義寫在了黑板上,自己也稍稍松了口氣。
“這個定義確實能解決剛才的遺憾和爭執(zhí)嗎?”
“能?!睂W生齊答。
“看來通過這個定義,我們可以把180°與360°之間的角的空檔補上了,那你們說,我怎樣才能知道黑板上的這個角到底是β還是θ?”
“在開始的位置寫上‘始,在結束的位置寫上‘終?!睂W生7答道。
“那要是轉(zhuǎn)了幾圈才結束的,怎么區(qū)別?這個辦法不行。”有人反駁。
下面的學生直點頭。
“好辦,在角β、θ那里加畫一個箭頭,表示從哪里開始到哪里結束?!睂W生7似有所悟,在黑板上畫了兩個箭頭。
學生紛紛點頭表示認可。
“好是好,這樣的表示方法確實很簡潔地解決了以上問題。但在電視上看跳水比賽,我們常聽解說員說:前滾翻720°、后滾翻720°;看單杠比賽,我們??吹竭\動員手抓單杠,有時是順時針旋轉(zhuǎn)5圈,有時是逆時針旋轉(zhuǎn)5圈,但不知我們數(shù)學上如何表示這一前一后、一順一逆?”我繼續(xù)提出問題。
“老師的意思是角也要分兩類,一類是順時針方向旋轉(zhuǎn)形成的,一類是逆時針方向旋轉(zhuǎn)形成的?!?/p>
又停頓了10秒鐘。
“可以用+、-來區(qū)別?!?/p>
“零上5°C用+5°C表示,零下5°C用-5°C表示。國際法規(guī)定:按順時針方向旋轉(zhuǎn)所形成的角為負角,按逆時針方向旋轉(zhuǎn)所形成的角為正角?!保ò鍟┰撝v的時候還是要講的。
我接著請學生畫出+30°角、+210°角、+750°角、-45°角、-300°角。到他們中間巡視了一遍,情況還不錯。
“經(jīng)過了重新定義,現(xiàn)在我們有了正角,有了負角,還有遺憾嗎?”
“零度的角?!甭曇艉荦R。
“我們定義零度的角叫零角?!保ò鍟┪铱偨Y道。這時下課的鈴聲響起,我迅速在本節(jié)課的標題“角”前用彩色粉筆加上“任意”兩個字,又在黑板上畫了個角:
“知道這個角的度數(shù)嗎?”我問。
“現(xiàn)在不知道了,很多?!?/p>
“課后請思考:既然這個角的度數(shù)很多,請你用集合表示出來,而且要用列舉法和描述法。下課?!?/p>
我曾仿照一位法國教育心理學專家給學生出了一道題目:“一艘船上有49頭牛,10只羊,那么船長是幾歲”?課堂上首先是沉默。我只能叫學生來回答,有答59歲的,有答39歲的,在我堅定地搖頭否決后,有學生斷言是70歲,方法是將49開方再乘以10。我明顯看出許多學生長出了一口氣,估計他們是認為,這終于是一個正確的答案了,他們怎么沒想到這樣做。沒有一個學生對此提出質(zhì)疑。
我還曾經(jīng)隨機地在校園內(nèi)與高三的學生聊天,我問他們:如果角θ的正弦值等于0.5,那么角θ是幾度?5個人首先都答的是30°,在我一再追問下才能回答正確。
由此我以為,如果教師不帶著學生去共同領悟知識的發(fā)生、形成過程,學生就感受不到數(shù)學學習的樂趣,所學的知識必然是不牢靠的,經(jīng)不起風吹雨打,思維能力的提高更是難以到位。
講到必修4的§1.1.1“任意角”,我感到進行課堂實驗的機會來了,因為初中時學生已接觸過一些有關“角”的概念,對角有了初步的認識,然而生活中遇到了一些具體情況,僅使用初中的知識已不能解決,這就要求我們將角進行推廣。在原有的基礎上生成新的關于角的概念的過程中,不可避免會產(chǎn)生遺憾和爭執(zhí),這樣就容易產(chǎn)生思維的碰撞,從而形成智慧的結晶,這種收獲讓學生刻骨銘心、終身難忘。
從教學內(nèi)容上說,本節(jié)課必須要使學生懂得:高中為什么要對“角”這個概念進行重新定義?這樣的定義是基于怎樣的考慮?它的合理性在哪里?這種重新定義的角與初中學到的角比較,異同點在什么地方……?
從教學方式上講,在學生平時不質(zhì)疑、不敢質(zhì)疑、無疑可質(zhì)的情況下,我怎樣激起學生的“疑”來?學生在想嗎?思維的密度如何?在用數(shù)學的方法思考嗎?課上“你知道多少與角有關的知識”讓學生開放式地思考;一句“我們來對這些角分分類吧”將學生思緒收回;在學生困惑之時,適時“煽風點火”,讓學生的思維活起來,“角”的概念由此逐漸生成。課上問題的引出,因?qū)W生而起,最后又回到了學生中去,有的看似有點“離題”,但這些看似形散的問題都圍繞著一個“神”———任意角概念的形成。
這樣的課堂變教師的獨角戲為全體師生思維的大舞臺,學生的思維活起來,這種真正動起來了的思維,演繹了師→生、生→師、生→生的互動,思辨不斷,高潮迭起,學生學得主動,教師教得“輕松”,教與學實現(xiàn)了真正的相長。
高中生雖然已經(jīng)接近成年人,具備一定的自主學習的能力,也具備“聽”課(也就是完全由教師講授)的條件,但并不是所有內(nèi)容都能自主進行的,也不是所有內(nèi)容都只聽教師講授就可以的。選擇怎樣的教學方式完全取決于教學內(nèi)容。如果是一節(jié)概念新授課,新舊知識碰撞的背后學生未必理解得透徹,需要課堂的互動,特別需要借此挖掘出以知識為載體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價值。
從另一個角度看,高中學生的學習壓力很大,也需要不同的教學形式加以調(diào)節(jié),尤其是要調(diào)動學生內(nèi)在的激情、興趣和智力潛能。現(xiàn)在的高中課堂,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苦,師生們一起在題海中苦戰(zhàn),不知何時是個盡頭。教師所進行的一個又一個典型例題的講解,課堂教學中的所謂“高密度、大容量、快節(jié)奏”,不斷地讓學生產(chǎn)生“我不如老師”的感覺,沒有別的,他們很少有成功的激動,極少產(chǎn)生學好數(shù)學的沖動和內(nèi)驅(qū)力,慢慢地覺得“學數(shù)學,真累”,以至教師常常有這樣的感受:講過的題目,一考,還是不會;學生也這樣反映:做不完的題———不做,肯定考不好,做了,也不一定就能考好,即使考原題,還是會做錯。
然而,下課以后,我又不禁陷入了沉思。確實,學生自己解決了遺憾和爭執(zhí),臉上洋溢著成功的喜悅,可想想我的教學進度與教學參考書上要求的差距較大。教參建議本節(jié)內(nèi)容為1課時,同事們依據(jù)教材,對角的推廣只用了10分鐘左右的時間,80%的時間花在例題、習題的訓練上。如果下節(jié)課就測試本節(jié)課的內(nèi)容,我班學生的測試結果肯定不容樂觀。盡管內(nèi)心有矛盾,但我還是很喜歡用這樣的方式上課,我夢想著先悄悄培養(yǎng)起學生質(zhì)疑、釋疑和生疑的能力后再說。這好比是服中藥,雖然是慢點,但是能醫(yī)本。
其實,新課程提出的一些理念,不能叫新理念,課堂原本就應該讓學生充分參與,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師生互動相結合,只不過我們過去太重視結果,太重視教師的作用,忽視學生的能動性,走偏了,現(xiàn)在撥回來而已,但要實現(xiàn)這一步也很難。用這樣的方式上一節(jié)課我已有顧慮,長期上這樣的課將面臨三個方面的巨大壓力:一是來自教學任務的壓力。無疑,這樣的教學方式要耗費一定的時間。2005年起江蘇進入高中新課程,其教學內(nèi)容從量的角度與之前比較又有所增加。第二個方面是來自教學進度的壓力。本來高中階段的教學任務量就已經(jīng)夠大的了,我們還要將整個高中三年的任務壓縮,比如文科的教學任務必須在一年半的時間內(nèi)完成,理科班高三一年的時間全部用于復習。第三個方面的壓力來自考試。目前高中的日??荚噺慕M織的層面上來說有市、縣、校三級,從考試的密度上來說有期中考、期末考、月考、旬考,甚至“周周練”,但這還不是最主要的壓力。最大的壓力是我上課講的這些東西不是考試的重點內(nèi)容,考不到。當前課程改革轟轟烈烈,可因諸多因素的影響,評價標準仍然重分輕能,一味追求短期效應。高中教學仍然是以應付高考選拔性考試為首要任務。由此,我深感2008年江蘇高考的命題非常關鍵,作為實施新課程后的第一次考試,必須切實以能力考查為重點,讓全社會都形成這樣的共識:確實考的是學生的能力,考的是學生能不能想到,是否想得通;這樣的考題與學生平時訓練了多少題型、多大的題量無關。否則,高中新課程提出的一些改革設想,包括教學方式的革新,難有實現(xiàn)的空間。
思考到這里,內(nèi)心不自覺地發(fā)出一個呼喚:教育的腳步不要那么急匆匆,好嗎?給孩子一個自然生長的機會,給教師一點改革嘗試的空間,給學校一個等待的時間,行嗎?教育,應該慢慢來。